黛玉进府为何两个舅舅不见?

王静小忆

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两个舅舅都不见,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舅舅太寡淡薄情了,慢慢再看,其实不尽然。

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大概也就六岁,最多不超过七岁,古时候人讲虚岁,那么当年初进贾府的黛玉,也就是今天小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到一年级的年龄。黛玉家里虽然门第不错,曾袭列侯,到黛玉父亲这辈已经连续五代。可是,别忘了,林家一向人丁不盛,家里估计平时就属于那种人不多清静型的,我们从黛玉带了一个丫头一个奶妈就知道,她们家不但本身人口少,雇佣的下人也不多。陡然让她一下子进入贾府,看到贾府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口,要一个个相认相识,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是有压力的。贾赦和贾政应该同时都想到了这个情况。

贾赦和贾政的不见,也给年幼的黛玉可以相对减轻些负担。但舅舅也不好直说,所以贾赦说连日来身体不好,见了倒彼此伤心,不如不见。贾政呢,正好要去斋戒,也就不改时间特地留下来等黛玉了。

另外,作者从写人的角度来说,人物一个个出场,自然也比一下子都涌出来要高明得多。比如说黛玉进贾府,按理说应该是大家都很新奇地等着看她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别的事能推就推了。但是作者还是安排了凤姐来迟了一步,借此写出了凤姐的姿态和容貌,然后又将重要角色宝玉放在更后一步,好让王夫人有一个介绍他的过程。这些都是像曹公这样的大家写作的技巧。如果一下子大家都在场,贾母一个个介绍,那效果就要比现在书中的效果差得多。

有心学写作者,不妨好好借鉴曹公的写作手法。


苏小妮

这个问题放在我们现在看起来,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如果放在当时那个时代,就完全不是问题了,因为这里面涉及的就是礼仪风俗的问题。

古代之所以有句话叫:“女主内男主外”,说的不仅仅是女人在家里管家,男人在外面挣钱。以前的所谓当家必须是男女分工,也就是男待男客、女待女客。就是说亲眷来访,若是男客,就由主家的男当家人接待,如果是女客,就必须由主家的女当家人接待。这是男女有别的古代社会,必须要严格遵守的礼仪规范。就算是两口子一起到亲眷家拜访,也是要分开进去,男客去拜访主家老爷,女客则由主家夫人接待。没有特殊情况,两拨人是不见面的。

黛玉进贾府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带了丫鬟和婆子,是属于女眷,所以自然是拜见外祖母和舅妈们。但是黛玉毕竟又是远途而来的晚辈,礼节上还是要知会舅舅们一下的,所以黛玉必须去拜见。而作为黛玉的舅舅,虽然是长辈,但仍旧是男女有别。所以,理应回避不见。

原文: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贾赦和贾政不见黛玉,从礼节上来说,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礼仪风俗的。这放在作者写作的那个年代,是无需多言解释的,因为所有人都很清楚。而放在如今的社会,我们社会生活礼仪风俗完全都改变了,所以,便有很多人想不通了。

关于男待男客、女待女客,从贾府多次大摆宴席招待宾客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贾母生日,书中就交代,贾赦贾政带着贾琏贾珍在外面摆酒,主要接待各王公侯爵。而贾母带领邢王二夫人以及王熙凤在内厅设宴,招待各王妃诰命等。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薛姨妈带着宝钗和薛蟠进贾府的时候,薛姨妈和宝钗是进的内闱,见的贾母和王夫人等女眷。而薛蟠并没有一起跟着,而是由贾琏带着单独去拜见了贾赦贾政。

这就是非常明显的礼节问题,而并不是很多人胡乱猜测的所谓身份问题,或者两个舅舅看不起黛玉什么的。所以,看《红楼梦》时,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了解并且用当时的社会规范或者礼仪风俗,去看待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云语红楼

林黛玉初进贾府,合家上下没有不载道欢迎的,从贾母到王熙凤、贾宝玉,从主子到丫头仆从。林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幺女,当然也是贾赦、贾政唯一的妹妹,在古代,讲究“爷亲叔大,娘亲舅大”,林黛玉和这两个舅舅的亲密关系自不待言,就连刑夫人、王夫人这两位舅母都对林黛玉宽慰、呵护有加。

然后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两个舅舅实际都没有亲自接待她,似乎有些不同寻常。我们来看原书中是怎么说的?大舅贾赦“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二舅贾政呢?当日外出斋戒,他日再见。结果一家之主的赦政两位老爷实际都没见着。

这两位舅舅的反差太大了:历经丧母之痛和长途跋涉的娇弱亲外甥女,亲自登门拜访结果扑了个空。是两个舅舅不喜欢林黛玉吗?显然不是。大舅所说的一番话固然不乏推脱之词,但是一个年过半百、沉溺酒色财气、梦浪荒淫的老男人能耐着性子说出这么一番细致的家常话,也确算符合常情,中规中矩而又有人情味;他所说的“ 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也很可能就是真实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看不出贾赦不喜欢这个外甥女。

贾政就更不用说了,整本书里其实有很多细节体现贾政实际上很宠爱林黛玉。小说第七十六回写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之夜在大观园的凸碧堂和凹晶馆处比赛对对子,因湘云赞这个馆的名字取得好,林黛玉无意之中道出了舅舅贾政对她的赏识。“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素来严苛刻板的贾政,竟然对于林黛玉拟的名字一个字也不改动都用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欣赏?还有林黛玉数次和贾宝玉别扭或开玩笑,每次脱口而出,就是“我告诉舅舅去的”,很难想象矜持、敏感的林黛玉如果不是感受贾政是对她发自内心的宠爱,会这么自然而然地祭出这杆大旗!

上面我们说了,没见着二舅贾政是因为他外出,这个情有可原。大舅贾赦呢,也确实有可能身体、心情欠佳,那番话里实情或许有。但是我们也可以合理猜测,贾赦推脱的成分也是有的,原因呢?贾赦生性比较冷血,感情淡薄;而且比较懒散,特别是因为贾母偏心,作为长子的他“偏安一隅”,不能掌握家政,于是心灰意懒,诸事不问,也懒得敷衍黛玉,或许也故意不愿给贾母面子。

当然,两个舅舅不见更多的是符合封建社会的一些大家庭的风俗礼仪的。首先夫妻一体,见过舅妈就相当于见过舅舅了;而且老太太、各位姐妹也都见了,接待不可谓不隆重。

在古代男女分工完全不同:男人有男人的世界,女人有女人的世界。男人专注仕途经济,花前月下则是女人的活。男人干的事儿,女人干了不合适;女人干的事儿,男人干了也行不通。拉手、寒暄、客套、吃饭、拉家常、哭笑、抚慰,这些在拜见贾母时一堆女人全部已经做过了。

设想两个舅舅接见黛玉,能和她聊什么呢?讨论人生仕途,圣贤之道,抒发一下满胸的抱负?两个长须老古董,或背着手踱来踱去,或端坐高堂,面对着娇不胜寒、弱柳扶风的小外甥女,说什么呢?安慰她?劝她不要思母过度?这是内眷更适合说的话,太太们已经做了了。勉励她好好读书、报效国家?古代仕途、功名跟女子无关,这不是废话吗?让她保重身体,家里人会好好照顾她?贾母、两位舅母、王熙凤等早有安排!

既然见了总要说话,但是说什么都不合适!林黛玉作为晚辈,拜见两位舅舅是正理,是必须的;但是外甥女和舅舅其实也没什么可谈的。如果黛玉才6-7岁,舅舅拍肩、抚背、摸头而流泪总是可以的,年龄这般大这样做就很不得体了。那就索性不见,免得尴尬。

在《红楼梦》整部书里,贾政贾赦和贾府的女孩儿就没什么交流,除了节日见见,尽尽礼数,平常都不见面的。贾府里除了贾宝玉,男人和女人是不会打连连的(男女感情之事除外)。

所以两位舅舅都各找了个原因推了,相当于找了个由头,减免了林黛玉的正式礼节,对黛玉也未尝不是一种体恤,同时避免了自己的尴尬。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不见很正常。

在古代大家庭,尤其讲究男女大防,即使是近亲也不例外,仔细看贾府里,女眷有事情需要男丁去做,基本都是隔着窗子的(王熙凤是当家人,属于例外),黛玉入府,宝钗入府,贾政都没有见,即使亲生女儿元春省亲,也没有和贾政亲自见面。(只讨论80回红楼梦)

(1)宝钗入府。

如果说黛玉进贾府,贾政有事出去了的话,那么,宝钗母女来贾府的时候,贾政可是在家的,但是他只见了薛蟠。

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忙又治席接风。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4回)

此处写得非常明显了,贾政见了薛蟠,而薛姨妈和宝钗是贾府女眷接待的。

(2)元春省亲。

元春省亲的时候,贾赦等人是在月台下排班的,而贾政呢,是隔着帘子和元春对话的!直到元春离开贾府,也没有和贾政见到一面。

礼仪太监二人引贾赦、贾政等于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传谕曰:“免。”(18回)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拜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18回)

(3)黛玉在贾府是至亲,也是外客,和探春,迎春等还是有区别的。

贾赦生病,贾府里小辈都去了,黛玉没有去。黛玉是外甥女,是外客。

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23回)

接着,贾宝玉代贾母去见了贾赦。贾赦和邢夫人恭恭敬敬的行大礼,可见古人礼节的重要。

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倒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方问别人好,又命人倒茶来。(24回)

我们看,在这里,宝玉还只是代贾母来见贾赦,贾赦和邢夫人作为晚辈(儿子媳妇),回话要站着回,请安要站着请,如果黛玉见了贾赦呢?一样是晚辈见长辈,而且还不是自家人,礼数想必更为繁琐隆重。

(4)贾赦不见黛玉,符合情理,见了反而不合情理。

脂砚斋对贾赦不见黛玉的行为,说“若一见时。。。且亦大失情理。”,可见,舅舅不见外甥女,是符合当时情理的。

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甲戌侧批:追魂摄魄。】【甲戌眉批:余久不作此语矣,见此语未免一醒。】暂且不忍相见。【甲戌侧批:若一见时,不独死板,且亦大失情理,亦不能有此等妙文矣。】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甲戌侧批:赦老亦能作此语,叹叹!】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3回)

那么,清代的礼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与《红楼梦》几乎同时代的作品《歧路灯》,详介绍了男女不见的礼节,那就是男方请安,必不可少,女方请小厮代谢。反过来,贾府里黛玉是女方,舅舅是男方,礼数也应该类似。

从来男女,虽至戚不得过通音问。姻亲往来庆贺,男客相见极为款洽,而于内眷,不过说‘禀某太太安’而已。内边不过使奉茶小厮禀‘不敢当’,尊辈,添上‘谢问’二字。虽叔嫂亦不过如此,从未有称姨叫妗,小叔外甥,穿常入舍者。(《歧路灯》95回)

所以,黛玉进了贾府,作为晚辈,一定要有向舅舅请安的这个礼节,作为舅舅,一般是不见的,这是当时的社会礼节,如果一定要见,也可以见。只不过从贾府来看,黛玉真的见了两个舅舅,那礼数和见贾母王夫人等可不一样,是非常繁琐无聊的,从这一方面来说,贾赦贾政不见黛玉,其实还有照顾黛玉,不想让她麻烦的意思。从书里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作者写不见也是为了小说章节结构的需要,和今天很多理解的什么故意不见,冷落黛玉之类的并不相干。


师明礼

黛玉进贾府,拜见两个舅舅,却都没有见面。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想主要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

黛玉进贾府,是贾府主要成员的一次集体亮相,这次会面写得摇曳生姿、各不相同。了了数笔,各人性情毕现。甚至以后对黛玉的态度,也在此埋下伏笔:贾母的钟爱,宝玉的一见生情,王夫人唯恐黛玉与宝玉接近,凡此总总,不一而足。


贾赦刻薄寡情,也不好多事,暂时放下不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贾政对黛玉的态度。贾政在全书中,与黛玉没有直接对手戏。间接接触,也只有一次描写:

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就该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刻板道学的贾政,也曾有过“诗酒放诞”的过去。他对黛玉的欣赏,在此可见一斑。但这种欣赏深到什么程度?是否足以选择黛玉做自己的儿媳、宝玉的终身伴侣?还是个问题。

在贾府重要的人物中,贾母无疑是支持二玉的爱情的,王夫人则是明显反对爱情——不止是二玉是,而是反对一切爱情——元春倾向于宝钗,但没有明确表态。贾母比王夫人更有力量,但加上元春这个家族的荣耀,恰好势均力敌。


他们的角力,造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允许二玉继续来往,但谁也不能明确决定婚姻。而这种不提婚姻的来往,正是男女主角恋爱的过程,也是本书的主旨:“大旨谈情”。任何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的介入,都会改变平衡,造成失控。二玉是终究不能走到一起的,失控就意味着悲剧提前到来,美好的爱情来不及展开就已经结束。

为了让宝黛二玉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展开他们的爱情,而不是世俗地只要一个结果,贾政就不能过早介入,甚至不能有一点点的态度倾向。而不显露态度倾向,最干脆的就是始终不让他出面与黛玉接触。虽然住在贾府多年,黛玉一定会见过两个舅舅,但书中始终不写,造成一种模糊,才能让八十回以后有更好的情节展开。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简答如下:林妹妹进贾府是《红楼梦》里极精彩的篇章。其人物刻画,心理描写都极尽细致入微。其精妙绝伦之处自不待言。仅就“母舅情感”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林的两个舅舅都没有接见林黛玉。林黛玉在贾府地位崇高。特别是贾母对这位幼年丧母的外甥女是怜悯、恩爱有佳。她如何疼爱她的亲生女儿就如何疼爱她的外甥女;刚刚相见林黛玉还没有跪拜;早被贾母搂抱在怀里,“心肝肉儿”呼个不停;老泪纵横,肝肠寸断。读者也会感动得泪奔。贾母高规格的接待,众姊妹、兄弟哄月托月般地的奉迎,众母舅的极力夸赞都说明都高看黛玉一步,谁也不敢低看黛玉一步。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可见一斑。但话又说过来,林妹妹进贾府是万般无奈之举。终究是家败人亡、无依无靠的她才被迫投靠在姥姥家。姥姥家再好;再有钱有势;丰衣足食但那有自己的穷家破院好。哪有在自己家里遂性儿?这从黛玉刚来到时,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来看;除了黛玉出身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理的作派之外,恐怕是自卑的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姥姥家不是自己的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刀霜枪箭严相逼。”尽管没有黛玉自叹自怜的那么凄凉,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对于心高气傲的黛玉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可怜!“不耕丈人田”;一个男人不是混得十分狼狈是不会仰仗在丈人鼻息下混生活的,林如海是探花、盐政;尽管是个肥缺,但其官场失意,家境败落甚至于有下世的光景。夫人死亡,无意续弦。有生无力,万念俱灰。否则,有寸步前途他是不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在老丈人家的。甄世隐在大难之后;寄居在老丈人封肃家最能说明问题,田土家私都被他骗了去。最后“离家出走”。从林黛玉的两个舅舅都不接见她来看,并不是说贾赦贾政不疼爱黛玉。但从贾赦一番应景客套话来看,林家的现在未必不是贾家的未来,连姻成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乎他们能看到自个家“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的现实;未必不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狠兄奷舅” “嫁出去的闺女波出去的水”母舅情感不过如此,何况“已经没有妹妹”的两个舅舅对外甥女儿的疼爱能有多么深厚?心里能有多大的比重?更何况林黛玉的到来不是给他家送银子,而是家境困难求生投靠而来。是万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没有理由说明;贾赦的一番话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王中明说红楼

首先,员外的红楼主题为丹道,别读了不知什么意思。林黛玉在丹道中表真汞,这个员外讲过多次,五行属木嘛,木为性为魂,她是这样来的,你看黛玉是坐船进京的,船就是车,表丹道的河车运转的,进入贾府,就是神魂来到身中。我们通常人神是散的,要修道,先收心,不是有神返身中气自回吗?它是这个意思。进入贾府,拜见贾母,贾母是谁呀?金丹的统帅也,母字,生金丹的母亲,妙吧!然后黛玉就坐轿见两个舅舅,读者也不会看,我给你问,在贾府里怎么还坐轿?还是表运转行气也。


黛玉接着去拜见贾赦,这个人物红学界没有看懂的,都在乱解,说他是摄政王,说他贪花好色,没一点好处。实际贾赦的喻象为中意,想想我人自身神识从早到晚,满天乱飞,见到美女帅哥是不是想入非非?就是讲这个意土。贾赦推托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彼此伤心,还是讲这个中土真意,神散意动,是不能炼丹的,必须神归气伏,龙闲虎静,真意出现,那就顷刻而成。黛玉没见到,真意没现呀!

再看贾政,红学界也是大多不懂,都在那里乱猜。贾政喻象真精,精谐政也,精气是我们一身之本。注意贾政的推词,斋戒去了,什么是斋戒?致虚守静,雄归雌伏也,神气一合,元气就出现,那时就是见到贾政了。


十八员外

这是曹雪芹有意设计的情节。

第一,在清代礼仪中,晚辈向长辈请安这是必要礼节,但是必须考虑男女有别,所以曹雪芹设计黛玉主动拜访,而让贾赦贾政避而不见,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的礼仪。


第二,黛玉入府才六岁,一个小女娃儿,而贾政等人都是成年男子,让他们见面岂不是有些尴尬。你让他们谈论什么呢?这是作者对情节的删减。主要是为了凸现前后主要情节。




第三,黛玉拜访舅舅,并不是为了见面,而是通过黛玉的眼光,介绍贾家的居住环境及结构布局,如贾赦的房子是小花园隔开的,贾政的四合院轩昂壮丽,很快点出贾政的住处才是荣国府的中心。通过两人居住环境,反应了兄弟俩‘一个袭位,一个当家’的现象。为何存在这种现象?很可能是贾母对贾政的偏爱,把爵位给了大儿子,把掌权给了小儿子,所以才会出现各种母子矛盾,兄弟矛盾,妯娌矛盾等问题。后面贾赦中秋节借故事讽刺贾母偏心,贾赦与贾政面和心不和的细节,及刑王夫人无时不刻都在争夺荣国府的管理权等情节,都是因为这种现象才会存在的。



最后总结下,曹雪芹的笔墨没有多写也不会少写,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故事的发展。让读者去思考,去反思的。


夜薇雪

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太明白,所以从来没有回答过,这里尝试回答几句,有点勉强。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认识有:

第一点是黛玉是一个小女孩,是两位舅舅的原本远在外地的外甥女。如果不是林如海夫妻双亡,林黛玉根本不会来到荣国府、也没有可能与两位舅舅见面,所以在他们三个人的心里,撇开个人兴趣、性情、爱好、观念上的偏差不谈,只要不见面,原本是没有亲情的,我指的是心里没有任何挂碍的。

林黛玉和两位舅舅之间,如果不见面,最多各自心里知道有对方的存在。可一旦见面、产生了眼缘,舅舅们如同见到了亲妹妹贾敏、黛玉也会想起去世的亲生母亲贾敏,因为血缘亲情彼此之间必定会发生化学反应,免不了一阵子的激动、心潮起伏、眼泪汪汪,是吧?两位老爷年事已高,很可能觉得没必要这样经历一番,免得搞得挺尴尬、挺难受的。

再则,如果接见这个可怜的小孤女,自己需要表现得既不能不太亲近、又不能太严肃,……哎哎,又能怎样呢?干脆认为自己的夫人见过她也就行了。——我想吧,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把人的言行拘束得过于死板,三百年前更不用说了。像贾赦和贾政这样习惯了当老爷的人,很可能根本就想都没想到过有一天需要单独接见自己的小外甥女、也没有想到过和学习过(也没有任何一本孔孟之道的书教育过)自己该怎样表现。

在那个讲究等级的、宗法制的男权社会,以贾赦和贾政的身份,如果排除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场合,比如祭祀、宴席、打醮等,是完全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和自己的外甥女林黛玉见面也不违背礼节的。除非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二人不是现在的身份,很因循守旧、很死板的,而是贫民、一般文人,甚至是另外一种观念上朴实、平易近人,言行不拘束、生活自由自在风格的人,比如,像书中宝琴的父亲那样的喜欢各处游历山水的人。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曹雪芹认为也没什么必要再费笔墨又写一段舅老爷接见小外甥女的情节,因为小说本身的创作不需要。一、对于贾赦和贾政这两个人的交代不需要,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交代也不需要,三、有前就要有后,有开头就要有结尾。如果曹雪芹在这里写他们见面了,等到后来再写林黛玉的孤独悲惨死去时,可能不得不又要费一番笔墨交代两位舅舅的态度,可这些都无助于《红楼梦》小说本身的创作意旨。

第三个原因,是我自己的一点意会。会不会是曹雪芹故意写舅姥爷不见林黛玉?或者说,以此来暗示林黛玉悲惨命运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由于长辈责任的缺位?或者长辈爱护的缺位?正因为一开始两位舅老爷避而不见,所以后来舅母们,也连带着下人们,才有可能轻视林黛玉,王夫人也才有心思、有机会推自己的外甥女宝钗上位。到了最后贾母一个人因为年纪太大了、又孤掌难鸣,所以林黛玉几乎就是被长辈们完全抛弃了。

我自己看了一遍,感觉不够清晰、不够确定性,聊以充数而已。以后有了认识再来修改补充。


TeaC

黛玉入府,两个舅舅不见她是有各自的原因的,是否如大家猜测那样呢,来一看究竟吧!

文/陌游常乐

第一,两个舅舅各自有事情,因此未得见。



贾赦是这样说的:

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中请贾赦。一时人回来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要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贾赦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首先他连日病着,自然不好让黛玉刚入府就来看他这个病人;其二,也怕彼此见了伤心,虽然这是客套话,但是听来心里也觉得很舒服。

并没有说他不看中黛玉,你看北静王来送礼他也没有见面,他就是这样的脾气,与其见面大家尴尬,不如不见,只要心意到了就好。

贾政是不在家,出门斋戒出去,所以没有来见黛玉。但是他也托王夫人代为照顾也是一样的。从后面的书中可知贾政是很喜欢黛玉的,所以他并不是故意不见黛玉的,而且也交代了下次再见。

第二,归于礼法。



在古代来说,在待客方面,一般来说,女客接女客,男客接男客,这一点从后文贾敬生日上可以得出,这是古时的习俗。

所以黛玉来了,就算贾政和贾赦都在家,那也是不方便出来接待的,而且还是长辈。宝钗一家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见宝钗是一样的道理。

黛玉前去拜见视为礼数,但是他们不见也是合规礼数的。因为刑夫人和王夫人亲自接待更加的合规礼法,也是很高规格的照顾了。

如果是林如海亲自和黛玉前来,贾赦和贾政就一定会亲自迎接,这就是礼法的不同。

第三,他们不是这场戏的主角,一笔带过就好。



不是他们不重视黛玉,而是他们不是黛玉生活中的主角,没有必要像贾母等人描写的那么具体和完善。只要交代清楚他们就可以了,不必花费过多的笔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