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守寡後不能改嫁,如何維持生計?

來不及說再見

明清時期的女性守寡後不能改嫁,如何維持生計?如果寡婦的家庭是達官顯貴,自然衣食無憂。一般家庭的就需要分情況說明了。



一、最壞的情況,被“吃絕戶”。吃絕戶就是一旦寡婦沒有兒子或者兒子年幼,而且不改嫁,那麼其丈夫的男性親屬或者全村村民就會有組織的對寡婦進行抄家,洗劫變賣所有的財物。然後他們在寡婦家中辦酒席,直到把變賣所得吃得一乾二淨,分文不剩。這樣一來,寡婦一無所有,只能賣身為奴或者背井離鄉自生自滅。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被吃絕戶的典型代表。

二、如果寡婦的兒子正直青壯年,生活會好一點。明清慣例,婦女沒有財產繼承權,一旦婦女守寡而不能改嫁,如果家裡有兒子,那麼兒子會繼承父親的全部財產。這樣,寡婦起碼有個住處,可以依靠兒子來維持生計,再加上自己打些零活,生活不至於太緊張。


三、如果寡婦孃家或者婆家頗有實力,對寡婦也不錯,還可以依靠他們的關照度日,日子過得也不會太差。

四、如果寡婦是個有能力的女強人,還可以自主創業。比如清末陝西富甲一方的女商人周瑩就是這樣的,她在丈夫和公公相繼去世後,獨自一人扛起家族,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硬是建立起雄據陝西的商業帝國。孫儷主演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就講述了周瑩的故事。

總而言之,明清時期絕大多數不改嫁的寡婦,她們不僅遭到歧視,而且生活會很艱難。



石頭有話說

在古代封建禮教束縛下,人們的道德標準是有性別之分的。男人出軌,最多算是“有失德行”,不會深究;而女人通姦,是“失貞”,要浸豬籠。所以,一般的傳統大家族都不允許寡婦改嫁。但是,窮苦人家,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對於這些大家族的寡婦,生計問題好解決。一般丈夫會有資產,再加上兄弟族人幫襯。自己可以衣食無憂的度過一生。


而且這些大家族的寡婦,品行貞潔的,大都不再出門。斷絕與異性接觸,少受外界引誘。

當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無非就是私通和自慰。私通被發現,肯定會被族人弄死:浸豬籠,燒死,群毆致死等等。自慰比較隱秘,而且工具種類和材質多樣。玉石,青銅,反正只要尺寸合適,信手拈來。

而對於貧苦人家,想守活寡就沒那麼好的條件了。寡婦只能自己勞作,換來溫飽。如果,窮的吃不起飯,也只能改嫁。

其實,明清時期,還是有“過繼婚制度”的。貧苦人家的寡婦一般都會改嫁給丈夫的兄弟或者同輩族人。本族沒有合適的,可以遠嫁他處。

封建禮教雖然重要,但是,吃飽肚子更重要。飯都吃不飽,字都不認識,“三綱五常”就是屁話。

尤其是戰亂年代,改嫁的更多。男人死的多,不可能讓寡婦都守寡吧?此時,封建統治者也鼓勵改嫁,繁衍人口。

清末的名妓“賽金花”,就曾三次嫁人。第一位老公還是前科狀元洪鈞,曾隨老公出使歐洲!所以,寡婦是能改嫁的。只要你有本事,沒人攔得住。

賽金花不僅嫁人,她為了生計還重操舊業。而且,被列為上海名妓“四大金剛”之首,人稱“賽二爺”。

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她還和舊相識,聯軍司令瓦德西勾搭上,同居數月。賽金花曾勸瓦德西約束軍隊,不要燒殺搶掠。瓦德西聽從了建議,下令約束軍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女性守寡不可改嫁,是宋朝極其之後才形成的風俗習慣,之前寡婦嫁人是正常現象,大家不會以此為恥。至於寡婦如何維持生計,程朱二博士早就設計好了,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忍,且看寡婦的生計之道!


其一、官府補貼。寡婦家貧且無家族支撐的,又養育子女者,由村裡族老申請貞潔牌坊,官府給予適當的物質補貼,免除相關稅賦徭役!寡婦獲得的官府補貼,類似於今天的低保戶、貧困戶補助。

其二、家族扶持。按程朱二博士的理論,女子纏腳為美,主內為主,因此田裡的地寡婦不好也無法再種。寡婦家的田產歸家族所有,寡婦生計由家族維持。古代的大家族制就是為了防止孤兒寡母無人照料而產生的。



其三、自力更生。上面兩種情況很理想,但是貞潔牌坊不好申請,家族只會瓜分財產,因此很多寡婦都是自主創業,維持生計。比如到大戶人家做奴婢、開個小商店什麼的。祥林嫂就是在大戶人家幫工維持生計!


其四、賣身為奴。貧窮家庭無法養活自己時,如果家中有了寡婦,一是為了錢財,二是為了避免是非,通常把寡婦賣給別人。寡婦賣給別人後,自然由別人來養活。


大秦鐵鷹劍士

一個字“苦”啊!本來喪偶後的女性已經屬於悽苦之人,可恨一套“程朱理學”的出現,又給這些可憐女人身上背上一層枷鎖。

儘管古代社會提倡女子“從一而終”,但是,卻沒有進行強制約束,寡婦另嫁他人被看作是平常之事。但到了宋朝,程頤、朱熹等人創立了理學以來,自此便“以理殺人”, 針對兩性關係開始從寬鬆走向嚴苛。其中針對婦女貞節觀看到極度嚴苛,“程朱理學”反對寡婦再嫁。自此以後,似乎“貞節”與否成了評價女性的唯一標準。


程顧率先提出寡婦“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極端主張。他把寡婦的節操,看得比寡婦的生命更重要。那些可憐的女子在婚後死了丈夫,已經很不幸,如果想再嫁,便會背上“失節”的名聲,要一輩子被人唾棄。因此只能獨守空房一輩子,不少女子為此一條麻繩上了吊或投了井。一個女子就這麼死了,不但沒人可憐,反倒誇其“忠烈”。於是,擺在寡婦面前的只兩條路,一是守節,二是殉夫。想要再嫁,不但白眼口水等著你,興許能活活打死你。

程顧和朱熹還曾提議,男子應以不娶寡婦為榮耀,寡婦改嫁為失節,若娶寡婦,此男子也同為失節者。這套理學搞得男人想娶寡婦也不敢,寡婦想改嫁沒人敢要,那麼等待她們也只能是守節或殉烈了。

例如朱熹好友陳師中的妹夫死了,他便建議陳師中的妹妹為夫守節。並說出“喪夫改嫁,皆是無恩”這類的混賬邏輯。可憐陳師中的妹妹新婚不足一年,丈夫因病而死,此時還不到二十歲的年齡,便被強制要求孤苦伶仃守寡一輩子。這一輩子,要怎麼渡過,要受多少煎熬,只有這苦命人自己知道罷了。

打宋朝以後,到了清朝,這個混賬邏輯越發變態。對寡婦的越是也越發苛刻,甚至於看人一眼都為不忠於亡父,不少女人因此被處以私刑,亂石砸死,浸入豬籠,或任由無賴地痞糟蹋致死,寡婦的命薄的很啊。只能忍受孤獨和冷清過一輩子,還要看人臉色。稍有不測,便會被“吃絕戶”。

何為“吃絕戶”?這個詞是說無兒無女的人死了之後,他的家產被賣掉分掉。但是很多死了丈夫的寡婦也被吃了絕戶,婆家人或者村裡人以及那些八竿子打不到的親戚,知道這家女人死了男人,會將她的家產全部明搶一空,才不管她死活。甚至於被婆家趕出家門的事情也多有存在,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不就是在丈夫死後,被大伯趕出家門最後飢寒而死的嗎?

所以說,封建社會的女子在喪偶後是很不幸的,一套“程朱理學”與其說是以理服人,不如說是以理殺人!


大獅

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時間束縛,中國古代女性最直觀的特點就是不自由,肉體上如此,精神上亦是如此。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必須三從四德,男性可以花天酒地,女性只能從一而終。



為了維持生計,她們有時候只能採取一些特殊辦法。

1.改嫁。

在宋代程朱理學出現以前,封建思想的束縛相對來說並不是太過苛刻,社會風氣也比較開化,是允許女子改嫁的。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女子改嫁的例子,隋唐時期國家頒佈法令,普通民眾實行“一夫一妻”制度,女性改嫁更是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改嫁也確實改變了一部分守寡女性的生存問題。

2.依靠家人接濟

對於大戶人家女子來說,丈夫去世後的生計問題是不用發愁的,尤其像那些需要撫養孩子的守寡女性來說,自己家裡和婆婆家裡都會給予一定的接濟,可以落得衣食無憂。

3.自給自足

對於家境不太好的女性來說,生存只能靠自己。

《清史稿·列女傳》載:董氏嫁胡源渤,“源渤卒,董年十五,為嫠八十載。”

一個年輕的女子前後守寡80年,依靠給別人做女工來維持生計。飢而食,倦而寢,無暇他顧。




對於這些節婦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痛苦與心靈的寂寞。有的節婦喪夫時很年輕,晚上睡不著覺,便將數百枚銅錢灑在地上,黑燈瞎火一枚一枚撿起來,以此消磨時光。


--THE END--


書生侃史

題主其實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是改嫁問題,一是明清寡婦生存問題。

寡婦,也稱“節婦”、“嫠婦”,是指在中國傳統社會,丈夫去世之後終身不再嫁的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後,有部分女性為了生存而改嫁,如宋代范仲淹,其母謝氏在范仲淹兩歲時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說,至其中進士為官之後才複姓歸宗,另有一部分女性在丈夫去世後之後,被夫家其他人強迫改嫁,甚至直接販賣。除了改嫁以外,仍有部分女性苦志守節,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守節被看作是一種榮耀,甚至可以得到地方官乃至中央的獎賞,所以守節婦女尤多。那麼這些節婦如何生存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旌表節婦牌坊

節婦生存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自食其力,另一種就是他人資助,而以自食其力為主。

婦女自食其力的方式有很多,如從事紡織業,依靠紡織為生,在傳統社會,“男耕女織”是最普遍的耕作方式,所以,大部分婦女在丈夫去世之後,仍然以紡織為業,藉以維持生計;

還有節婦像男子一樣操持家務,並不像人們想象的傳統社會婦女僅在家紡織,她們可以像男子一樣進行農業耕作等,鄂城呂世清之聘妻廖氏,未及婚嫁聘夫即去世,其仍前往呂家守節,“自是內外家事,孺人以一身任之,不言瘁。春夏之交,水耕火耨,效男子業,行路之人見其蓬鬆憔悴,奔播苦楚,無不酸鼻而流涕。”也有部分節婦依靠典當、販賣等方式生存。此外,嫁妝也是節婦生存下去的重要財產,清代大多數婦女擁有對自己嫁妝的獨立佔有權和支配權,所以在生活貧困時,依靠嫁妝而生。

至於他人資助,包括政府的資助,如對地方官、朝廷旌表的節婦會給予一定銀兩等;宗族的資助,宗族義田、祠產等都會對節婦有一定資助;還有包括親朋好友資助等。他人資助在節婦生活中佔小部分,主要還是依靠節婦自身。


楚邾

答:這個也來問我!看看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不就知道了嗎?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聽說婆婆打算賣掉她,就連夜逃出來,跑到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幫傭,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的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賣給賀老六成了親,忠厚善良的賀老六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無依無靠的祥林嫂只好又回到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的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的門檻。祝福的晚上,當她興沖沖的端出供品時,魯家嫌棄她不讓她動供品,祥林嫂從此精神萎靡不振,丟三落四,後被魯家趕了出去成為了乞丐。在一個祝福之夜,她又飢又餓、飢寒交迫,死在了野外的漫天風雪中。



我耳邊至今還回響著祥林嫂的話:“我真傻,真的。”她說“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大早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他句句聽……”


bj山那邊是海

封建時代的中國,沉浸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女人的地位極其地下,古代女子丈夫死後會怎樣選擇度過餘生?三綱五常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對於男人來說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失去男人的女人會守寡一生還是另嫁他人還是其他的選擇

通常會守寡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對丈夫始終如一,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你得一輩子忠心於你的丈夫。丈夫走了,家裡還有老人和孩子,一般妻子都會守寡到老。

自殺身亡

這種我感覺有點極端,人生在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不能隨便自殺。置家中老小於不顧,實在是可悲可嘆。

與人通姦,被浸豬籠

人嘛,都有七情六慾,但是你一個結過婚的女人雖然丈夫去世沒還想著私會野男人。一般,這樣的只要被宗族的人發現,輕則浸豬籠,重的群毆致死

據史籍記載,先秦時有位著名的寡婦叫清,丈夫英年早逝,遂獨自掌管家業。按說,在那個時代,寡婦改嫁是可以被社會允許的,但寡婦清沒有改嫁,而是極力壓抑自己併成功地實現了慾望轉移,苦心經營夫家的採礦業,積聚了數不清的資財,成為一方首富,更至“僮僕千人”。連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為她樹碑立傳,尊其為“貞婦”

寡婦再嫁,在風氣開放的唐朝,不算什麼難事,但在明清理學盛行的年代,確實比登天還難。


農村趣事一籮筐

問題不夠嚴謹哈,嚴格地說,寡婦不再醮尤以明清為盛,並非歷代寡婦都不二嫁;清朝法律也沒有明文禁止寡婦再嫁,只不過宋明以來幾百年的程朱理學深深影響了社會和人們的心理,“不事二夫”已成為絕大多數女性的自覺要求。 《紅樓夢》中賈蓉曾說:“從古至今,連漢朝和唐朝,人還說髒唐臭漢,……。”且不說庶民階層,漢唐貴族婦女寡後再醮、離異又嫁也比比皆是。

寡婦不改嫁,如何生活?其實《紅樓夢》是給了答案的。該書寫了幾位寡婦的生存狀況,她們分別是貴族婦女李紈、鄉宦之妻封氏 、再嫁之後的尤老安人、鄉村老嫗劉姥姥。

一、貴族青年李紈的寡後生活十分富足。對李紈這樣詩書家族之女、公侯之後的少奶奶而言,守節已具備了充分條件:除了她的自我道德要求、有子可守外,更重要還有衣食無憂。第四十五回,鳳姐徹底披露了李紈的財政狀況:李紈十兩銀子月錢,蘭兒十兩;又有園子地,可取租子;年中分年例,又是上上份。取之甚多,用之甚少:主子奴才吃的穿的仍是官中的。鳳姐掐指一算,李紈一年有四五百兩銀子。劉姥姥說“二十多兩銀子,……,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賈璉偷娶了尤二姐後,每月也只給五兩銀子的供給。這樣比來,李紈的收入殊為可觀。

二、甄士隱之妻封氏辛勞度日。鄉宦甄士隱原“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可是世事難料,女兒被拐、家中又罹火難後,忽一日徹悟,便與道人飄然而去,妻子封氏從此與寡婦無異。甄士隱未了紅塵之緣時,家中資財已被岳父封肅半哄半賺了去,他的日子,“……,勉強支持了一二年,越覺窮了下去。”甄士隱走後,封氏“少不得依靠著他父母度日。”但封氏並未一味“啃老”,而是勉力自救,與她的兩個丫鬟,“日夜作些針線發賣,幫著父親用度。”明清之時,若無家產,又無外援,為人浣洗、針黹女紅之類以餬口度日大概是庶民階層的守節婦們的生活常態。


三、尤老安人的寄生生活。尤老孃到尤家已是她第二次脫胎換骨——從前夫家嫁過來的(改嫁原因不明,喪夫還是被休?書未明示)。觀察尤家母女三人的言行,顯然都是羨慕富貴、渴望安享尊榮的寄生蟲。如果第六十三回的“尤老安人”為實指的話,尤老孃二嫁的丈夫至少是六品官,可以說尤老孃的改嫁很大程度是為“稻粱謀”。當尤老孃又一次淪為“孤家寡人”後,大概已無再嫁資本,她母女三人沒有像封氏那樣“ 日夜作些針線發賣”度日,她們靠什麼生活?也許有些薄產,但主要生活來源可能就是尤老孃對賈璉說的那樣,“不瞞二爺說,我們家裡自從先夫去世,家計也著實艱難了,全虧了這裡姑爺幫助。”一個“全”字披露了她們家的經濟源泉,而這是可信的,尤三姐生活中不是一般的“作”;尤老孃的孃家也是擺譜的,她娘過生日時,不還擺了堂會請了柳湘蓮麼? 這樣的生活僅靠女紅是不夠的。


四、貧民劉姥姥的鄉村生活。劉姥姥是個“積年的寡婦,膝下又無兒女,只靠兩畝薄田度日。”後來,又到女婿家,“遂一心一計,幫趁著女兒女婿過活起來”。靠薄產度日、幫趁子女共同生活,這種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遠比尤老孃“全靠姑爺幫助”值得尊敬,也更有尊嚴。劉姥姥第二次來榮府時已是75歲老人,聽她與賈母的對話,她仍在勞作不輟,聽賈母說自己這麼大年紀可能動不得呢,她說“我們生來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來是享福的,若我們也這樣,那些莊家活兒也沒人作了。”可見,年歲雖高,但還在幹著莊稼活兒;而且這次還扛著兩袋很沉的新鮮蔬菜瓜果而來。


以上是《紅樓夢》裡幾位寡婦的生存方式,尤以尤老孃的“等靠要”不足取。守節作為被朝廷、社會所倡導的社會規範當然也受到家庭、家族的支持。比如,鎮江盛氏家訓有如下約定:凡宗族早寡之婦,能守節不二者,時加饋問,其孤貧無依者,贍之終身。宗族的物質饋贈也是守節者的生存方式。


玄真子桑

古代女性守寡後,大多是可以改嫁的,從西周一直到宋代,改嫁都很普遍。

宋代以後,朝廷和輿論才鼓勵所謂節婦、貞婦,這對人性是極大的壓迫,是不可取的。《禮記》上說,孔子的兒子孔鯉死後,老婆就改嫁到衛國了。孔子是儒家開山人物,按說是最講究禮法的,連他的兒媳婦都改嫁,何況其他人?《左傳》裡說,衛惠公的老媽宣姜是齊國貴族婦女,成了寡婦之後,齊國政府強迫衛惠公的庶兄昭伯把宣姜給娶了。昭伯開始不肯,但迫於齊國的壓力答應了,還一口氣生了五個孩子,可見當時貴族改嫁非常正常。

晉文公重耳早年流落秦國,秦穆公把自己的寡婦女兒懷嬴嫁給了重耳,也是一樣的道理。漢武帝的老媽王太后,進宮前嫁過人,第一個丈夫姓金,還生了個女兒。後來堅決要求離婚,改嫁給漢景帝。漢武帝后來知道後,還專門把金氏那個女兒找來,帶進皇宮,可見皇帝也不忌諱母親曾是二婚頭。《漢書》說朱買臣的老婆不堪忍受貧困,要求和朱買臣離婚改嫁,朱買臣無奈,也只能答應。唐代的公主,改嫁的有二十三個之多,三次改嫁的也有四個。王安石的兒子死後,兒媳婦也改嫁了。陸游的第一任妻子唐婉,因為不育,被陸游的母親強令離婚。唐婉後來改嫁趙士程,這段愛情悲劇因為《釵頭鳳》的詞更是盡人皆知。這說明

宋朝都不忌諱改嫁。

明清時代,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反動思想的盛行,這種事就非常非常少了,至少在有點身份的人家,都很忌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