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如何维持生计?

来不及说再见

明清时期的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如何维持生计?如果寡妇的家庭是达官显贵,自然衣食无忧。一般家庭的就需要分情况说明了。



一、最坏的情况,被“吃绝户”。吃绝户就是一旦寡妇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年幼,而且不改嫁,那么其丈夫的男性亲属或者全村村民就会有组织的对寡妇进行抄家,洗劫变卖所有的财物。然后他们在寡妇家中办酒席,直到把变卖所得吃得一干二净,分文不剩。这样一来,寡妇一无所有,只能卖身为奴或者背井离乡自生自灭。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被吃绝户的典型代表。

二、如果寡妇的儿子正直青壮年,生活会好一点。明清惯例,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一旦妇女守寡而不能改嫁,如果家里有儿子,那么儿子会继承父亲的全部财产。这样,寡妇起码有个住处,可以依靠儿子来维持生计,再加上自己打些零活,生活不至于太紧张。


三、如果寡妇娘家或者婆家颇有实力,对寡妇也不错,还可以依靠他们的关照度日,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差。

四、如果寡妇是个有能力的女强人,还可以自主创业。比如清末陕西富甲一方的女商人周莹就是这样的,她在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后,独自一人扛起家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硬是建立起雄据陕西的商业帝国。孙俪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就讲述了周莹的故事。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不改嫁的寡妇,她们不仅遭到歧视,而且生活会很艰难。



石头有话说

在古代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的道德标准是有性别之分的。男人出轨,最多算是“有失德行”,不会深究;而女人通奸,是“失贞”,要浸猪笼。所以,一般的传统大家族都不允许寡妇改嫁。但是,穷苦人家,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对于这些大家族的寡妇,生计问题好解决。一般丈夫会有资产,再加上兄弟族人帮衬。自己可以衣食无忧的度过一生。


而且这些大家族的寡妇,品行贞洁的,大都不再出门。断绝与异性接触,少受外界引诱。

当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无非就是私通和自慰。私通被发现,肯定会被族人弄死:浸猪笼,烧死,群殴致死等等。自慰比较隐秘,而且工具种类和材质多样。玉石,青铜,反正只要尺寸合适,信手拈来。

而对于贫苦人家,想守活寡就没那么好的条件了。寡妇只能自己劳作,换来温饱。如果,穷的吃不起饭,也只能改嫁。

其实,明清时期,还是有“过继婚制度”的。贫苦人家的寡妇一般都会改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同辈族人。本族没有合适的,可以远嫁他处。

封建礼教虽然重要,但是,吃饱肚子更重要。饭都吃不饱,字都不认识,“三纲五常”就是屁话。

尤其是战乱年代,改嫁的更多。男人死的多,不可能让寡妇都守寡吧?此时,封建统治者也鼓励改嫁,繁衍人口。

清末的名妓“赛金花”,就曾三次嫁人。第一位老公还是前科状元洪钧,曾随老公出使欧洲!所以,寡妇是能改嫁的。只要你有本事,没人拦得住。

赛金花不仅嫁人,她为了生计还重操旧业。而且,被列为上海名妓“四大金刚”之首,人称“赛二爷”。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她还和旧相识,联军司令瓦德西勾搭上,同居数月。赛金花曾劝瓦德西约束军队,不要烧杀抢掠。瓦德西听从了建议,下令约束军队。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女性守寡不可改嫁,是宋朝极其之后才形成的风俗习惯,之前寡妇嫁人是正常现象,大家不会以此为耻。至于寡妇如何维持生计,程朱二博士早就设计好了,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忍,且看寡妇的生计之道!


其一、官府补贴。寡妇家贫且无家族支撑的,又养育子女者,由村里族老申请贞洁牌坊,官府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免除相关税赋徭役!寡妇获得的官府补贴,类似于今天的低保户、贫困户补助。

其二、家族扶持。按程朱二博士的理论,女子缠脚为美,主内为主,因此田里的地寡妇不好也无法再种。寡妇家的田产归家族所有,寡妇生计由家族维持。古代的大家族制就是为了防止孤儿寡母无人照料而产生的。



其三、自力更生。上面两种情况很理想,但是贞洁牌坊不好申请,家族只会瓜分财产,因此很多寡妇都是自主创业,维持生计。比如到大户人家做奴婢、开个小商店什么的。祥林嫂就是在大户人家帮工维持生计!


其四、卖身为奴。贫穷家庭无法养活自己时,如果家中有了寡妇,一是为了钱财,二是为了避免是非,通常把寡妇卖给别人。寡妇卖给别人后,自然由别人来养活。


大秦铁鹰剑士

一个字“苦”啊!本来丧偶后的女性已经属于凄苦之人,可恨一套“程朱理学”的出现,又给这些可怜女人身上背上一层枷锁。

尽管古代社会提倡女子“从一而终”,但是,却没有进行强制约束,寡妇另嫁他人被看作是平常之事。但到了宋朝,程颐、朱熹等人创立了理学以来,自此便“以理杀人”, 针对两性关系开始从宽松走向严苛。其中针对妇女贞节观看到极度严苛,“程朱理学”反对寡妇再嫁。自此以后,似乎“贞节”与否成了评价女性的唯一标准。


程顾率先提出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主张。他把寡妇的节操,看得比寡妇的生命更重要。那些可怜的女子在婚后死了丈夫,已经很不幸,如果想再嫁,便会背上“失节”的名声,要一辈子被人唾弃。因此只能独守空房一辈子,不少女子为此一条麻绳上了吊或投了井。一个女子就这么死了,不但没人可怜,反倒夸其“忠烈”。于是,摆在寡妇面前的只两条路,一是守节,二是殉夫。想要再嫁,不但白眼口水等着你,兴许能活活打死你。

程顾和朱熹还曾提议,男子应以不娶寡妇为荣耀,寡妇改嫁为失节,若娶寡妇,此男子也同为失节者。这套理学搞得男人想娶寡妇也不敢,寡妇想改嫁没人敢要,那么等待她们也只能是守节或殉烈了。

例如朱熹好友陈师中的妹夫死了,他便建议陈师中的妹妹为夫守节。并说出“丧夫改嫁,皆是无恩”这类的混账逻辑。可怜陈师中的妹妹新婚不足一年,丈夫因病而死,此时还不到二十岁的年龄,便被强制要求孤苦伶仃守寡一辈子。这一辈子,要怎么渡过,要受多少煎熬,只有这苦命人自己知道罢了。

打宋朝以后,到了清朝,这个混账逻辑越发变态。对寡妇的越是也越发苛刻,甚至于看人一眼都为不忠于亡父,不少女人因此被处以私刑,乱石砸死,浸入猪笼,或任由无赖地痞糟蹋致死,寡妇的命薄的很啊。只能忍受孤独和冷清过一辈子,还要看人脸色。稍有不测,便会被“吃绝户”。

何为“吃绝户”?这个词是说无儿无女的人死了之后,他的家产被卖掉分掉。但是很多死了丈夫的寡妇也被吃了绝户,婆家人或者村里人以及那些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知道这家女人死了男人,会将她的家产全部明抢一空,才不管她死活。甚至于被婆家赶出家门的事情也多有存在,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就是在丈夫死后,被大伯赶出家门最后饥寒而死的吗?

所以说,封建社会的女子在丧偶后是很不幸的,一套“程朱理学”与其说是以理服人,不如说是以理杀人!


大狮

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时间束缚,中国古代女性最直观的特点就是不自由,肉体上如此,精神上亦是如此。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必须三从四德,男性可以花天酒地,女性只能从一而终。



为了维持生计,她们有时候只能采取一些特殊办法。

1.改嫁。

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以前,封建思想的束缚相对来说并不是太过苛刻,社会风气也比较开化,是允许女子改嫁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女子改嫁的例子,隋唐时期国家颁布法令,普通民众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女性改嫁更是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改嫁也确实改变了一部分守寡女性的生存问题。

2.依靠家人接济

对于大户人家女子来说,丈夫去世后的生计问题是不用发愁的,尤其像那些需要抚养孩子的守寡女性来说,自己家里和婆婆家里都会给予一定的接济,可以落得衣食无忧。

3.自给自足

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女性来说,生存只能靠自己。

《清史稿·列女传》载:董氏嫁胡源渤,“源渤卒,董年十五,为嫠八十载。”

一个年轻的女子前后守寡80年,依靠给别人做女工来维持生计。饥而食,倦而寝,无暇他顾。




对于这些节妇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痛苦与心灵的寂寞。有的节妇丧夫时很年轻,晚上睡不着觉,便将数百枚铜钱洒在地上,黑灯瞎火一枚一枚捡起来,以此消磨时光。


--THE END--


书生侃史

题主其实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改嫁问题,一是明清寡妇生存问题。

寡妇,也称“节妇”、“嫠妇”,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丈夫去世之后终身不再嫁的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有部分女性为了生存而改嫁,如宋代范仲淹,其母谢氏在范仲淹两岁时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至其中进士为官之后才复姓归宗,另有一部分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之后,被夫家其他人强迫改嫁,甚至直接贩卖。除了改嫁以外,仍有部分女性苦志守节,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守节被看作是一种荣耀,甚至可以得到地方官乃至中央的奖赏,所以守节妇女尤多。那么这些节妇如何生存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旌表节妇牌坊

节妇生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食其力,另一种就是他人资助,而以自食其力为主。

妇女自食其力的方式有很多,如从事纺织业,依靠纺织为生,在传统社会,“男耕女织”是最普遍的耕作方式,所以,大部分妇女在丈夫去世之后,仍然以纺织为业,借以维持生计;

还有节妇像男子一样操持家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传统社会妇女仅在家纺织,她们可以像男子一样进行农业耕作等,鄂城吕世清之聘妻廖氏,未及婚嫁聘夫即去世,其仍前往吕家守节,“自是内外家事,孺人以一身任之,不言瘁。春夏之交,水耕火耨,效男子业,行路之人见其蓬松憔悴,奔播苦楚,无不酸鼻而流涕。”也有部分节妇依靠典当、贩卖等方式生存。此外,嫁妆也是节妇生存下去的重要财产,清代大多数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独立占有权和支配权,所以在生活贫困时,依靠嫁妆而生。

至于他人资助,包括政府的资助,如对地方官、朝廷旌表的节妇会给予一定银两等;宗族的资助,宗族义田、祠产等都会对节妇有一定资助;还有包括亲朋好友资助等。他人资助在节妇生活中占小部分,主要还是依靠节妇自身。


楚邾

答:这个也来问我!看看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不就知道了吗?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打算卖掉她,就连夜逃出来,跑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的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卖给贺老六成了亲,忠厚善良的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无依无靠的祥林嫂只好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的门槛。祝福的晚上,当她兴冲冲的端出供品时,鲁家嫌弃她不让她动供品,祥林嫂从此精神萎靡不振,丢三落四,后被鲁家赶了出去成为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又饥又饿、饥寒交迫,死在了野外的漫天风雪中。



我耳边至今还回响着祥林嫂的话:“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他句句听……”


bj山那边是海

封建时代的中国,沉浸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女人的地位极其地下,古代女子丈夫死后会怎样选择度过余生?三纲五常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对于男人来说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失去男人的女人会守寡一生还是另嫁他人还是其他的选择

通常会守寡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对丈夫始终如一,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你得一辈子忠心于你的丈夫。丈夫走了,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一般妻子都会守寡到老。

自杀身亡

这种我感觉有点极端,人生在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不能随便自杀。置家中老小于不顾,实在是可悲可叹。

与人通奸,被浸猪笼

人嘛,都有七情六欲,但是你一个结过婚的女人虽然丈夫去世没还想着私会野男人。一般,这样的只要被宗族的人发现,轻则浸猪笼,重的群殴致死

据史籍记载,先秦时有位着名的寡妇叫清,丈夫英年早逝,遂独自掌管家业。按说,在那个时代,寡妇改嫁是可以被社会允许的,但寡妇清没有改嫁,而是极力压抑自己并成功地实现了欲望转移,苦心经营夫家的采矿业,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成为一方首富,更至“僮仆千人”。连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为她树碑立传,尊其为“贞妇”

寡妇再嫁,在风气开放的唐朝,不算什么难事,但在明清理学盛行的年代,确实比登天还难。


农村趣事一箩筐

问题不够严谨哈,严格地说,寡妇不再醮尤以明清为盛,并非历代寡妇都不二嫁;清朝法律也没有明文禁止寡妇再嫁,只不过宋明以来几百年的程朱理学深深影响了社会和人们的心理,“不事二夫”已成为绝大多数女性的自觉要求。 《红楼梦》中贾蓉曾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且不说庶民阶层,汉唐贵族妇女寡后再醮、离异又嫁也比比皆是。

寡妇不改嫁,如何生活?其实《红楼梦》是给了答案的。该书写了几位寡妇的生存状况,她们分别是贵族妇女李纨、乡宦之妻封氏 、再嫁之后的尤老安人、乡村老妪刘姥姥。

一、贵族青年李纨的寡后生活十分富足。对李纨这样诗书家族之女、公侯之后的少奶奶而言,守节已具备了充分条件:除了她的自我道德要求、有子可守外,更重要还有衣食无忧。第四十五回,凤姐彻底披露了李纨的财政状况:李纨十两银子月钱,兰儿十两;又有园子地,可取租子;年中分年例,又是上上份。取之甚多,用之甚少:主子奴才吃的穿的仍是官中的。凤姐掐指一算,李纨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后,每月也只给五两银子的供给。这样比来,李纨的收入殊为可观。

二、甄士隐之妻封氏辛劳度日。乡宦甄士隐原“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可是世事难料,女儿被拐、家中又罹火难后,忽一日彻悟,便与道人飘然而去,妻子封氏从此与寡妇无异。甄士隐未了红尘之缘时,家中资财已被岳父封肃半哄半赚了去,他的日子,“……,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甄士隐走后,封氏“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但封氏并未一味“啃老”,而是勉力自救,与她的两个丫鬟,“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明清之时,若无家产,又无外援,为人浣洗、针黹女红之类以糊口度日大概是庶民阶层的守节妇们的生活常态。


三、尤老安人的寄生生活。尤老娘到尤家已是她第二次脱胎换骨——从前夫家嫁过来的(改嫁原因不明,丧夫还是被休?书未明示)。观察尤家母女三人的言行,显然都是羡慕富贵、渴望安享尊荣的寄生虫。如果第六十三回的“尤老安人”为实指的话,尤老娘二嫁的丈夫至少是六品官,可以说尤老娘的改嫁很大程度是为“稻粱谋”。当尤老娘又一次沦为“孤家寡人”后,大概已无再嫁资本,她母女三人没有像封氏那样“ 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度日,她们靠什么生活?也许有些薄产,但主要生活来源可能就是尤老娘对贾琏说的那样,“不瞒二爷说,我们家里自从先夫去世,家计也着实艰难了,全亏了这里姑爷帮助。”一个“全”字披露了她们家的经济源泉,而这是可信的,尤三姐生活中不是一般的“作”;尤老娘的娘家也是摆谱的,她娘过生日时,不还摆了堂会请了柳湘莲么? 这样的生活仅靠女红是不够的。


四、贫民刘姥姥的乡村生活。刘姥姥是个“积年的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又到女婿家,“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靠薄产度日、帮趁子女共同生活,这种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远比尤老娘“全靠姑爷帮助”值得尊敬,也更有尊严。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府时已是75岁老人,听她与贾母的对话,她仍在劳作不辍,听贾母说自己这么大年纪可能动不得呢,她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儿也没人作了。”可見,年岁虽高,但还在干着庄稼活儿;而且这次还扛着两袋很沉的新鲜蔬菜瓜果而来。


以上是《红楼梦》里几位寡妇的生存方式,尤以尤老娘的“等靠要”不足取。守节作为被朝廷、社会所倡导的社会规范当然也受到家庭、家族的支持。比如,镇江盛氏家训有如下约定:凡宗族早寡之妇,能守节不二者,时加馈问,其孤贫无依者,赡之终身。宗族的物质馈赠也是守节者的生存方式。


玄真子桑

古代女性守寡后,大多是可以改嫁的,从西周一直到宋代,改嫁都很普遍。

宋代以后,朝廷和舆论才鼓励所谓节妇、贞妇,这对人性是极大的压迫,是不可取的。《礼记》上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老婆就改嫁到卫国了。孔子是儒家开山人物,按说是最讲究礼法的,连他的儿媳妇都改嫁,何况其他人?《左传》里说,卫惠公的老妈宣姜是齐国贵族妇女,成了寡妇之后,齐国政府强迫卫惠公的庶兄昭伯把宣姜给娶了。昭伯开始不肯,但迫于齐国的压力答应了,还一口气生了五个孩子,可见当时贵族改嫁非常正常。

晋文公重耳早年流落秦国,秦穆公把自己的寡妇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也是一样的道理。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进宫前嫁过人,第一个丈夫姓金,还生了个女儿。后来坚决要求离婚,改嫁给汉景帝。汉武帝后来知道后,还专门把金氏那个女儿找来,带进皇宫,可见皇帝也不忌讳母亲曾是二婚头。《汉书》说朱买臣的老婆不堪忍受贫困,要求和朱买臣离婚改嫁,朱买臣无奈,也只能答应。唐代的公主,改嫁的有二十三个之多,三次改嫁的也有四个。王安石的儿子死后,儿媳妇也改嫁了。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唐婉,因为不育,被陆游的母亲强令离婚。唐婉后来改嫁赵士程,这段爱情悲剧因为《钗头凤》的词更是尽人皆知。这说明

宋朝都不忌讳改嫁。

明清时代,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动思想的盛行,这种事就非常非常少了,至少在有点身份的人家,都很忌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