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2011年,百年名校中华中学高中部搬迁到河西新城,并选择了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厚积薄发,在美丽的新校园里,师生们屡创佳绩,从2013年开始,在成绩普遍优秀的情况下,每年都出现状元级的顶尖考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所百年名校更上层楼,闪耀出亮眼的光辉?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一、深厚的传统

中华中学是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崭新学校。先哲冯友兰有言: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中华,亘古亘今,亦旧亦新。中华人亦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勉励自己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中华中学是1899年英籍加拿大人马林创办的,原名“基督中学”,建校119年来,学校几易校址、几更校名。曾用过基督中学(1898-1926)、爱群中学(1926-1929)、明育女中(1926-1929)、育群中学(1929-1938;1945-1951年恢复使用该校名)、南京市市立女子中学(1940-1946)、第一女子中学(1951-1968)、南京市东方红中学(1968-1983)。1983年更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梳理学校发展的脉络,可以大致梳理出三个源头、四个节点、五个传统。

  • 三个源头:

基督中学、明育女中、南京市立女子中学

  • 四个节点:

第一节点:1899年马林创办基督中学。 第二节点:1926年至1929年基督中学更名为爱群中学,又与明育女中合并,更名为育群中学。除教会领导外,民国政府亦逐步施加影响。 第三节点:1951年育群中学与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合并,见证和参与了新中国的教育历程。先后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南京市东方红中学,南京市中华中学;第四个节点:2011年,中华中学高中部搬迁到河西新城。这是中华中学100多年历史来唯一一次主动搬迁和拓展。

  • 五个传统:

与四个节点大致对应,学校开创了基督中学以来以博爱为宗旨的第一传统,开启了育群中学以来以救国为理想的第二传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一女中明理、用世为精神的第三传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埋头苦干、锐意争先的第四个传统。而在中华中学发展的第十二个十年,学校正在开创高中部搬迁至河西新城、初中部融入新秦淮后的第五个传统——或说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努力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中学教育共同面对的形势、条件,同遵循的规律、规则,共同担负的任务、使命。第二,学校的优秀传统,即以“质朴”为核心的学校精神的继承、发扬。第三,基于寄宿制的教育教学的创新,将教育寓于生活,将生活纳入教育,让学生学会共同地生活、健康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诗意地生活。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二、寄宿制品牌

新的中华中学高中部坐落在河西新城。河西新城的历史不长,但目前已经建设成为融金融、商业、商贸、会展、文体五大功能为主的新城市中心,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新南京的标志区。未来有望成为南京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地带。中华中学新校区与现代化的奥林匹克体育场、绿树环抱的绿博园毗邻,这成为学校教育融入都市化,迈向现代化最有利的条件。而让孩子融入并推动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教育使命之一。而都市化的空间和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然而,中华中学同时认识到:人们在一味享受现代化的魅力与追求现代化的教育的同时,也在默默地迁就它的弊病。即人类与自然的疏离,人心与人心的隔膜。

中华中学没有忘记教育的诗意特质,和机器的轰鸣与网络的喧嚣相比,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田园牧歌。中华中学之所以的寄宿制模式,就是为了构建一种“都市-田野”的教育和生长环境,从而在顺应现代化教育的同时克服其工具化、理性化、功利化,疏远自然,脱离生活,缺乏诗意的弊端,维护学生的"思无邪"的本真状态、"精力弥满"的野性思维和圆满通融的生命本性。

三、理想人格设计和课程建设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中华中学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基于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的生源要求和培养规格,查阅检索相关著作、文献,分析、归纳、综合出提出了四种基本的人格力量(各内含若干种素养)作为我们理想人格设计的基本模块。用“四力模型”,对上落实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对下指导课程设置和教育行为。

这四种力量分别为:

1.生命力: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探寻人生意义、激发生命激情、铸造强健体魄、锤炼坚韧意志,从而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精神投入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能力。

2.道德力: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学习、实践、内化,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形成道德品质,产生道德情感,并转化为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能力。

3.认知力: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注意学习对象、识记学习内容、思考事物本质、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能力。

 4.创造力: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自己与世界以及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发现矛盾(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理论与现象、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建立(改进)理论;产生灵感,创造新物的能力。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华中学的大牛开讲啦!成绩背后的三大“法宝”

和通常学界认为的人格三要素——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理论同中有异,中华人将意志力纳入生命力,智慧力分解为认知力与创造力。这样的结构更契合教育与人成长的关系,更符合中华的价值观和学生观乃至人性观,也更便于和课程衔接。

在“四力”模型的基础上,中华人将课程设置成四个相互关联的类别:

一是以提升生命力为主要目标的生命课程。主要有体育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生活教育课程(含生活科学化课程、生活诗意化课程、生活技能化课程),以及“高中三年全程攻略”。

二是以培养道德力为主要目标的德育课程。主要有“学校历史文化对话之窗”、青年先锋、青年论坛、班级文化建设、月主题学习、诚信考场、自主管理委员会、“零手机”试点以及相关社团活动

三是以增强认知力为主要目标的学科课程。主要三大块,一是基础性课程,二是拓展型课程,三是竞赛型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教法创新,例如语文的“质疑-共解”、数学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分解”等等。拓展性课程主要是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和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既有分科课程,亦有交叉性课程;除学科中心取向课程,亦有学生中心取向、社会中心取向课程。竞赛型课程科技类包括全国高中数、理、化、生、信息等学科竞赛;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等;人文社科类包括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南京市中学生合唱比赛,南京市中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

四是以激发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与教法创新。除了在学科教学、竞赛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外,学校还开设了创意传媒课程、基于移动终端的系列课程以及综合艺术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