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育专家十多年没有上课了,为什么还要教一线老师怎么上课?

三尺讲台百味人生

个人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个人都是专家,对于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遇到的专家并不一定名副其实,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每一次培训中收集对我们有用的。


真正的教育专家即使十多年不上课,但依旧坚持研究课标、坚持研究习题、深入教师课堂、走近学生,关注教育的变化方向,他们虽然走下讲台,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他们现在课堂之外,清晰洞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们给出的理论是有理据的,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践行。

这些年参加的大大小小培训不计其数,有的“专家”实在是让教师汗颜。如此“专家”的出发点不是教育,而是经济,刻板搬弄理论。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量”,虚假包装,甚至从未上过讲台。


Co姐日志

写在前面的话

从教三十多年来,经历的见到的专家也多了,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着一线教师的教学,但总是好景不长,昙花一现,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再先进的理论如果经不住实践的检验,那就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土专家,也有自己的一套。

先说几个小故事

01

90年代末,全国开始学习“洋思经验”,我们也不例外,组织骨干教师到洋思学习,看人家的管理,观人家的课堂,学习人家的课堂模式。于是乎,全县开始了学习洋思的热潮,记得模仿人家把课堂分成几个小组,围成小圆桌,教室前后有两个大黑板,左右墙壁各有三个小黑板,上课要体现“小组合作交流”,“先学后教,以练为主”的理念。

现在想起来,洋思的经验不在课堂,而在落实。洋思的“精髓”在于“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那怎样清呢?考试。日考、周考、月考。这样确实能提高成绩,但学生付出的是身心健康,心灵疲惫。

这样的模式搞了半年,改革成果汇报后,宣告结束。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符吗?这样的教育有意义吗?

02

2010年前后,第二轮课改又开始了,学习“衡水经验”,管理封闭化,早操军事化,课堂密度化,教师办公化。搞的人心惶惶,教师学生压力山大,整个学校一潭死水,像个大军营。

坚持了两个月,指导的专家走了,我们的改革也“走了”。



【教育战线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还需要你指手画脚?】

03

到山西太太谷取经,当时,太谷的教学质量,也就是高考成绩在山西是数一数二的,于是乎,学习太谷有成了热门,也不记得当时都学了些什么,只记得太谷的学生考试卷席卷而来,于是考试前的练兵前赴后继,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家长意见大,结果收效甚微。最后才知道,太谷的试题运往全国好多地方,形成了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我都疑心两个专家中是不是有一个老板。

故事讲完,回答问题。

教育专家有三类:一是理论型专家,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西结合,形成自己理论;二是调研型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学校蹲点后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三是土专家

,就是在教学一线的名师骨干,通过自己或学校的多年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我不否认专家的积极作用,我更喜欢“土专家”,说句实话,他们的经验、方法实用,有效果,不折腾。



【这个证书不知道能顶半个专家吗?】

我们的专家学者太多了,一人一套理论,够你喝一壶的,给你一个课堂模式,让你干半年,去实验,去研究,今天开会,明天听课,听后评课,评完总结……折腾的让人身心疲惫,厌烦至极。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人的差异性决定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希望远离教学一线的专家们,不要指手画脚,纸上谈兵,过多干涉我们的教学。

让教师排除干扰,安心教书,精心育人。


瓦良格

尊重专家但绝不盲从,改变的同时也要坚守,老师,要有随形式而改变,但更要有观点,棱角和风骨,不要被个别观家牵着鼻子走。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最了解自己的个性,因为才知道采取跟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最好。

你说的这个问题,相信绝大部分一线老师都深有感慨,很多一线老师都感叹自己的课堂自己不能做主,要迎合领导和专家的口味,要以专家和领导喜欢的方式上课,极个别的专家的教育理念替代了千百万老师的智慧,虽然我们知道有不少专家的确离教育教学第一线太久了,真的不了解现在的学生情况,因而专家的理念和观点,措施的方法,有时真的不敢苟同,但专家似乎无处不在。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老师,他所在的城区近年来强力推行一种上课模式,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专家到每一所学校,都提出老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有些学校甚至规定老师上课只能讲多少分钟,讲多了的都被视为不合格。把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无问题,但走到极端,就问题严重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学校的老师看到领导和专家来的时候,就不敢讲话了,就让学生讨论,当然是表面热烈的讨论,当领导和专家走了之后,老师才敢讲话。我听了之后,真是深有感触,可怜的老师,这是你们的课堂,为什么让个别专家主宰?我不反对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分享受成果的教学方式,但如果要求所在老师,所在课堂都用这一种教学模,就真的太荒唐了,这完全不顾学科的特点,老师的个性,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运动式的教育模式化,让不少老师深陷其中,苦痛不堪,而且教育效果并不一定好。


所以我说为什么老师要在改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教育就应当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百花齐放。想想如果每一堂课都按专家的意思上,都是同一种模大,都在分组讨论,教室里都热闹非凡,其实这样的课太多了那将会有多无聊?

有两种教育专家,一种是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和一线老师站在一起,这样的实干型专家是值得尊重的。但更多的专家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太久了,我甚至认为 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三年以上,都不应当称为教育专家了,因为教育的变化太快了,学生的变化也非常快。那些呆在办公室里,整天拿着调查报告分析教育现状的,分析学生现状的专家,那些长期不上课的专家,的确不应当去指导一线老师上课。




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真正的专家,就要到一所生源基础不太好的学校去带一个基础不太好的班,教得好,带得好,就令人心服口服,是真正的专家。


途虫的百味人生

教育专家靠什么生存?

树先生也是一名RMB教师,扎根农村教育已经有近二十年光阴了。几乎年年有大培训,月月有小培训。

有专家点评型培训,有名师展示型培训,有团队磨课型培训,有校本研究型培训,有网络在线型培训,有创新推广型培训,有教育新理论型培训,还有最让人痛苦又无奈的领导高屋建瓴型培训。

既然教育行业有这么多花样繁多的培训学习,那么就催生出了专家这个群体。而且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一条利益产业链。依靠巡回演讲或培训或讲座或活动,他们像明星一样走穴,有的人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有的人是为了推广弘扬教育,也有的人就是为了名和利。

至于楼主说的“十年不上一堂课”的教育专家真的有不少,但是大家有一点没弄明白,即教育专家的来源和出身是不相同的。

教育专家是怎么练成的

一种教育专家是教授学者型。就是他们本身读的就是教育学专业,硕士或者博士的头衔使得他们一出来就是专家。起点真的很高!这类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理论也真的很棒!但是,这类专家是不是真的能上讲台讲出一堂精彩的课?真的能以学生成绩来说话?树先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一种教育专家是领导出身型。例如校长或者局长等行政领导。要知道,像我们普通老师平时是没资格发言的,但是领导就不一样了,有资格有权威有机会!他们行政出身天天开会练就了好口才,加上管理教学业务,没上过课总该看过别人上过课吧,看的多了自然就能指点江山了。

一种教育专家是一线名师型。即从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靠真成绩真本事拼搏出来的。这类老师绝对是人才,值得尊重!但是呢,这类老师讲课讲的好,教学成绩教的很棒,但是过于注重课堂技巧,在理论和学术方面是短板。

前两种教育专家有的真能讲课,也有的真讲不了课。他们一般是来点评或演讲。而第三种教育专家先讲课,让大家开开眼了解他的讲课模式或技巧,然后再说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即言传身教。

不同教育专家的作用不同

第一种教育专家适合研究课标,研究新型教育方式,研究教育改革,关注教育的变化,关注国外的教育趋势,著书立说,学术研究。

第二种教育专家适合推进新型教育模式,带动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第三种教育专家适合研究习题、深入课堂、走近学生,在课堂之内发现问题,在课堂之外解决问题,洞察验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了,还有别的教育专家类型我没有再举例,等《倚天屠龙记2》出来了,我再和大家说吧。


全球华人第一神探

教育的问题,我们都是沿着前辈的足迹结合自己的体验,摸着石头过河。老话常说的教无定法,意思就是说教育教学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方法;但是贵在得法,有共性的问题需要面对大众共同讲解,个性的问题就需要单独教育。既要因材施教,也要一视同仁。

专家很少不是从一线走出去的,至少教育系统的专家,基本上都有过多年的从教上课的经历,了解一线教育教学的局面和困境。再有一个问题,专家脱离一线之后,做的最多的工作是走访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育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育教学教训。

教育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一部分是管理。教育教学交流会既是交流教学,也是交流管理,专家承担的角色,主要是搬运工,也就是把考察学来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整合自己的认知,告诉教育同仁,应该怎么做,尽量应该避开那些事情。

不要小看这个搬运工的工作,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散播开来,提高与会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经验和见闻,解答与会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困惑,调整与会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方向。虽然有些时候教育专家也被诟病,或者曲高和寡,这都是教育专家水平能力的高低问题,或者是与会者的能力高低问题。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疲于奔命,没有时间总结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多参加一些交流会,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是提高教育教学经验,肯定或者否定当前施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不要说老专家不上课,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分量,浓缩出来的经验教训,领悟出来后对于新人少走弯路,更好地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假专家,打着专家旗号四处宣扬不切合教育实际或者教育教学原则、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污染整个教育环境的言论,还是要严厉谴责和制止,而不是盲目的附和。


妙语盒子

呵呵。

那是专家的工作任务啊,采得一线教师的百花课堂成蜜后,为己忙碌为己甜。

十多年脱离一线的专家,为什么你会觉得他评课很厉害呢?错不在专家,错在你自己把他们当专家。

知道专家比我们优秀的地方吗?

专家在没有成为专家前,很多是踏踏实实的一线工作者,同时,他们有教育思想,有目标,有恒心,有抬头看路的高瞻远瞩的精神,所以,他们的工作在不懈的实践中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被社会赋予“专家”的荣誉。

可是,悲哀也从此而来。

就像是拼命定了高级职称的某些老师,在他们获得证书获得认可的同时,他们立刻画风大转,从一个实践者,耕耘者立可变成手持鞭子的驭者。其实,也就是在这一刹那,他们也开始了思想与水平的迅速下滑。

了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老师们都知道,当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后,他们并没有脱离一线的实践与耕耘,所以多年后,我们读他们的作品,依然寸寸鲜活,依然心怀敬畏,依然为他们高屋建瓴的理论所感动。

可是现在呢?

放眼望去,有多少成为专家的人还兼有一线工作?得了点高度,立刻脱离汗水和实践,不过以调研的名义……着自己的那一套思想,看似在总结发展提升,不过是换种方式的吃老本行动罢了!

最使人发笑的是,这样的专家评起课来言词犀利,头头是道,貌似高屋建瓴,实则虚不可究。而那些没有脱离一线实践的专家呢?即便你的课稚嫩不堪,他们也会温文而雅道出你的优点,不足,然后用寥寥数语的理论精华为你的成长点灯。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感同深受,所以真正智慧。

所以,那些十多年没上课,又在评起课来头头是道,看似很厉害的所谓的专家的话,你完全可以让它像穿堂风样流过,享受点残存的清凉,其它的,何必放在心上?

文人相轻,同行相斥,以大自居,一本万利,这不是常见的人性使然吗?

我敬畏永恒的耕耘者,所以很少把赶趟似的专家思想放心上。

任何老师,只要努力践行“教书育人”四个字,你就是最值得尊重的专家!

天地大美,斯不夸夸其谈矣!唯有真实不断的汗水,才换来真正的爱戴如花!

你还觉得十多年脱离一线的教育专家很厉害吗?


淙淙老师

我是一名教师,对于专家的理论和评课。我通常都是有选择的听取。有些专家十几二十几年没上过课堂甚至从没上给学生上过课。自然很多理论和评价脱离实际,或者或许理想化。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对于实际教学有用的吸取。用不上的就当开阔视野,涨涨见识。没必要把专家们的话太当回事。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专家都把学生当成勤奋好学的天才,什么都交给学生自行解决。美名其曰培养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自学就能学会70%,相互讨论就能学会20%。教师只需要解决他们的争议就可以,教师只有10%需要讲解。我觉得这就是扯淡。科学家们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个十分钟就出结论了,这本身就是违反常识的,这种做法也违反教育规律。只要让学生自学,就是低效,就是教师工作没做到。现实是学生们不是举世无双的天才。根本探究不出来,并且松散的课堂,学生很多是趁机偷懒聊天玩耍的才是多数,因为这些行为才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公开课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演练的剧本。除了耽误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会造假,没别的作用。专家的理念,学生都是天才。不用教就会了。作为一线教师非常忌讳这点。要把学生当成不愿意学习的笨蛋,才能认真,精细,全面的备课,考虑到方方面面才能教好课。人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教师教学的作用是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经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事物,熟练应用新知识,并且针对考试做出规范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少出错,提高效率。同时对于学生不愿意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做出相应对策。或者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或者让自己更严厉。都能达到让学生学习的效果。


旅途TLOU

假设你从小上学都是走a道路,因为年久失修,这条道路已经十分残破,容易积水,而b道路则是刚刚建好的,通行无阻。有一天突然下起雨来,你需要奔跑回家,请问这时候你是选破旧的a道路,还是崭新的b道路呢?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a,尽管已经知道它会攒满许多水,但是没办法,我们已经习惯了。

有个专业名词,叫路径依赖。

回到题目,一线教师虽然经常上课,不过也正因为他太常上课了,导致他可能几年,甚至长达十几年都是在讲着同样的课本,这样会极其容易导致一个结果:他会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对于学生最有用的。

这并不是他们不思进取,而是大脑的构造就是这样:人是节能生物,能偷懒就不愿意多动脑筋。

这时候,有一个局外人给这些老师适当的提醒和指引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题主的担忧并无道理,一个脱离实践许久的老师凭什么给一线奋战的教师指导?

这些理论家的意义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他们还可以结合其它学科知识给老师们做知道。

比如如果这些前辈去学了表演或者设计,那么教导老师如何用更好的肢体语言表达思想,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你觉得这么做有没有意义呢?

综上所述,理论家们还是有他存在的价值,第一能延伸一线教师的知识边界,第二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给老师们指导。


游山玩水90后

专家有“真专家”和“伪专家”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

真专家: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淡泊名利,又积极进取;既勤于实践,又谙熟理论;既平易近人,又超乎常人;既扎根讲台,又胸怀寰宇;既投身一线、教书育人,又著书立说、造福同道。

伪专家则相反,他们:只会仰望星空,不会脚踏实地;只会追名逐利,不会精益求精;既不安心实践,又不钻研理论;既高高在上,又头重脚轻;既脱离讲台,又身无所系;既游离一线、不知所从,又一无所长、招摇惑众。

由此观之,题主所说的“十多年不上课”的“教育专家”,必属伪专家无疑!


我爱语文

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一名十多年没上过课的教育专家来指导一线教师如何上课,这就是纸上谈兵。

教育专家的理论在大方向上应该是正确的,但具体的实施办法我不敢苟同。人们常说“五年是一个代沟,十年是一个鸿沟”,专家们整天在办公室里通过各种数据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本不了解现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管理难度。不了解学生的学情,谈何指导?

校本研修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像各个名校的教学质量显著,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源优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都有一套自己本校的校本研修方法,不断施行,不断改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