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人若能領會此五子之命說,逆天改命不是不可!

  • 孔子講知命,孟子講立命,墨子講非命,莊子講安命,老子講順命。知知

    命所以能把握當下,知立命所以能奮發向上,知非命所以不敢造次,知安命所以禍福不侵,知順命所以長生久視。合五子之命於一體,所以能改命。

修道之人若能領會此五子之命說,逆天改命不是不可!

  • 莊子說,人籟則比竹是已,地籟則眾竅是已。但什麼是天簌,莊子沒明說,只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什麼叫使其自已呢?我們說,地籟是自然發出的聲音,其特點是真切;人籟是人發出的聲音,其特點是和諧;而天簌就在人簌之和與地籟之真裡面。有聲之聲是人籟和地籟,無聲之聲是天籟。天之清,地之寧,人之純樸至善,萬物之潛茲暗長,潤物無聲,這就是"使其自己”,就是天籟。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天籟。天籟就是道誒!

修道之人若能領會此五子之命說,逆天改命不是不可!

  • 佛道修行場所統稱為廟。分開來說,佛教一般稱寺庵,道教一般稱官觀。就道教而言,大型稱宮,小型稱觀(現在好象沒這個講究了)。稱觀好理解,但何以要稱觀?通常的說法是,老子的弟子尹喜真人在終南山首建樓觀,天天夜觀天象。因為是首建,所以後世道門建廟多稱觀。但貧道認為,道觀稱觀,主要不是因為樓觀的緣故,它反映了道教的內涵,是取老莊"以道觀之"之意,就是要站在道的層面上去看待世間萬物、去看問題,反映了道教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當你見到一個道觀,只一個觀字,你就會明白,裡面的修行人都是站在道的角度去看這個大千世界,宇宙萬物,生命狀況的,很直觀。道門經書常有"觀照"二字,這既是修行方法,也是道觀之觀的演示,是道觀作為觀的內涵的細化,

    表裡相合,道人修行,是從眼觀心觀氣觀神觀一直過度到道觀的。這有點象《金剛經》所說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直到佛眼。

修道之人若能領會此五子之命說,逆天改命不是不可!

  • 莊子既是道家之正宗,又繼承了堯孔之血脈,他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正

    是堯孔思想的體現。因為"無所逃”,故有儒家的方向之遊。遊於方內,就意味著擔當,意味著壓力,意味著勞累。莊子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通過"遊"來化解這些,使得擔當變成了自然,壓力變成了動力,勞累變成了愉快。我常說莊子貴遊,遊是莊子思想的核心,是修行方法,是功夫境界。莊子通過遊,通過無待的逍遙遊,徹底解脫了身心的負累,使得他人雖遊於方內擔當道義,而神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為莊子,我常常想起曾國藩,這個萬人崇拜的清代中興名將,能用禹墨精神,操儒學以辦實事,玩道家以寄閒情,雖在方內大染缸而遊刃有餘,雖有巨大壓力而又能神遊方外八極,或許正是他吃透了莊子這種儒道雙運,方內方外同遊的緣故吧!

修道之人若能領會此五子之命說,逆天改命不是不可!

國學傳承,國粹中興離開不每一個道家文化的愛好者,若與互聯網為媒介,或許能夠為弘揚道學盡貧道一份力,願每一個道學文化愛好者動動你的手指,關注轉發一下,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道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