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这是一个一开始就想要写的话题,到今天才动笔是因为实在怕无意之间就会无心冒犯了某某某,在老闵行工作了五年,虽然从未在这里度过任何一个晚上,但这五年间的频繁往返让我也有了些许归属感。以至于现在填收货地址会很自然地报出那个邮编和非常简单好记的地址。匆匆岁月,离职仿佛在眼前,但时间竟然又饶过了五年,许多人与事已经模糊,爱与愁早就一笔勾销,或许正是写老闵行的时候。


总有人把莘庄叫做闵行,因为闵行区的政府机关在那里。说实话,真不怪你,只要你没念成shenzhuang minxing说明你已经很有文化了。真正的闵行还要再往南十几公里,那里才是闵行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说,哪怕闵行区有一天不存在了,那里还是叫闵行,只是为了区别,大家从区县合并之日开始就管它叫“老闵行”,可这个老字不吉利,不可能是大名,所以官方的名称是“江川路街道”。江川路是老闵行最长,曾经商业繁华的道路,也勾连起了许多昔日辉煌,因此本文的主标题就起作“江川路上走九遍”,对,是不是都要唱出来了。

猴山边的学校,每天堵堵堵

闵行公园,据说在民国年间,连着附近的一个军队老干部疗养所是一个民营的墓园。解放后,此类民营或外资的墓园,除了有背景的万国墓园无一不被撤废,许多就变成了人民的游乐园。公园里有一个偌大的猴山,里面是真有猴子。我小时候就曾来这个公园玩,看猴子,坐小火车,不亦乐乎。

后来我到了与公园毗邻的老东家工作。在我工作那些年里,那些游乐设施依然对外营业,有时,没什么顾客,但依旧一遍一遍放着音质很差的儿童歌曲,有时仙乐飘飘处处闻,让开北窗的教室叫苦不迭。有时,如果升旗仪式和早晨广场舞撞在一起,那些混不吝的大爷大妈敢和国歌比分贝,无奈我们这一群空有一肚子墨水的文弱教师,只敢在人后骂骂娘,断不敢和他们正面起冲突。于是,游艺机一如往常,广场舞依旧在跳,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歇。不过,公园确实也是饭后消食的最佳处所,有时我也会去看看猴山的猴子,不过这个有时并不算频繁,五年里我只去看过两次。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猴山,2009年摄,google相册自动把两张照片给合成为全景了。

周一七点半的升旗仪式是一次对老闵行脆弱地面交通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学校正门对着江川东路,当时闵浦二桥下方江川东路的左转口不知道一个绿灯能不能走掉十辆车,也许五辆都是乐观的。而下班时,沪闵路向北方向也是塞车的重灾区,有从转弯专用道塞回来的,有从大桥上鱼贯而下的,有到地铁站接驳客人的,若还遇上火车通行,那就真的绝望了,放眼望去都是一排排尾灯,但再拥挤的地方也有人会把这里当成秋名山,那车技真的没谁了。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昔日荣光,依然骄傲

即便今天已经并区二十多年了,当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老闵行还有一些诸如文化宫,少年宫仍然可以在公交站牌上找到。而说起老闵行的“一四五八”,虽然老矣,却至今仍有回响。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当然,这些荣光,有些依然闪耀,有些却略显黯淡,只是这份骄傲和怀旧仍然挂在嘴边,写在脸上,如果没有在老闵行生活工作过,是无法理解的。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看路名仿佛在云南

曾几何时,老闵行的路名简单粗暴,一号路就是江川路,二号路、三号路……这样简单的排下去,剑川路或者鹤庆路往北,基本上就不算老闵行的核心地界了。

现在的老闵行的路名别有一番风味。这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感受,除了红旗新村,东风小区,建设路等少数带有红色年代特色的地名之外,许多名字带有一份诗意如沧源路、景谷路、瑞丽路,又蕴含了几分美好祝愿的意味,如安宁路,永平路、鹤庆路,但如果云南来的朋友就会立刻发现,这不就是他们家乡的地名嘛。

老闵行最有名的三“川”,剑川、东川、江川路分别是云南省三个县级行政区的名字。华坪路、以及上面所说的路名无一不是这种情况。有例外的是碧江路,碧江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此外,平山路是对应河北省平山县还是云南省德宏自治州梁河县平山乡就很难说了。

建国后曾有一次给新建市区道路命名的方法,当时的老闵行区分到的是云南省的地名

,但是云南路和昆明路作为省名和省会城市名,早在公共租界时期就被使用了,所以只有这些相对不知名一些的地名被使用了。此后,随着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闵行区的行政中心搬到莘庄,在命名莘庄地铁南广场的路名时,也沿用这一规则,使用了一些云南的地名,如腾冲路、普洱路等。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吃在老闵行(上):觅食之旅

如果说这些年堪称江川东路走九遍,那其中八遍是为了吃饭。

在地图上老闵行似乎并不算太大,但真走起来,却还要费些力气。比如,突然念叨炸鸡,要去兰坪路的肯德基吃个全家桶就要走上好一阵子,而楼上还有巴贝拉和傣妹火锅,怎么选择,就看你打算吃多久了。不过自从东川路地铁站欧尚里面开了一家萨莉亚之后,我偶尔会抽空去吃一顿。不过,这一路可远了,但如果是期末时间比较自由,插上耳机慢慢走,就当锻炼了,如果累得回不去,还能坐个公交车。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最经典的是去吃陕西面馆。也不知道是哪阵风吹得大家对又酸又辣的陕西面分外心仪。那家面馆在交大正门永平路附近。其实走走也不远,但如果大家伙着去,特别要是碰上个雨天(真有一次是顶着瓢泼大雨去的)开个车也是有的。这算是我对陕西面食的初步认识。这家面店常常客满,楼下买完单就发一个麻将牌给你,除非同时要做144碗面,否则绝对不会搞错。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一阵西风把我刮过了太平洋,送到了美利坚,2012年5月

出国前,在老闵行吃的最后一顿饭也在永平路那里,一家新疆饭馆,至今记忆犹新,不知不觉快过去七年了。

吃在老闵行(下):一顿午饭

许多人会问,看你中午没少在外面吃,单位没有工作餐吗?虽然大多数午餐都在学校内吃,但总有错过了最佳饭点,要么是几千名学生把食堂挤得无法安然进餐,要么等这群孩子们饱餐之后,已经剩不下什么了。而我也很少能像许多中老年男士一样,在11点之前就把午餐放在肚子里——然后开始第二个每日计划,“等下班”。于是,出去吃成了一个选项,有时选择吃饭的地方还真的是一个难题。

当然,您也可以批评我舍近求远,但学校附近的餐厅和食堂真是一个大写的不行。最懒得思考就是去学校旁边的麦当劳,但必须算准时间,不然也会客满到吃不消。学校马路对面开过很多餐厅,从粗糙的日料到没什么生意却能奇迹存活的茶坊,说明这里的风水真的不好,只有鸡排店、新亚大包和奶茶铺才可以在这里好好存活。至于在学校这边的迪奥咖啡馆…...有许多事儿,还是不说了吧。

当然还有清真馆、苏州汤包馆等等多种选择,真是数不过来呢。所以,有时候出现选择困难的情况了,就还是老老实实在学校里吃一份五六块的定食吧。运气好,还能让食堂阿姨在白米饭上浇上红烧的汤汁(我说是酱油,食堂阿姨一定会坚持说,这是“汤”),想想就饿了。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饭后散步之浦江路,见到闵浦二桥的建设情形, 2009年

饭后散步最佳:四通八达的老式小区

老闵行有不少面积特别大的老式居民区,每个小区内都有一些捷径可以从一条路串到另外一条,简直可以说,神不知鬼不觉,从沪闵路的侧门或正门一路走到兰坪路。有时,如果想午间散个步,就可以在东风小区或者高华小区走一走,有时可以在其中的健身设施上或者长椅上休憩一番。如果是天气很好很暖和的时候,看看被一幢幢相似的老式居民楼切割出的那一方蓝色天空,四周安静得很容易和自己对话,有几次甚至有些回到八九十年代莘庄的感觉,当然莘庄的确还有这样的地方,只是三五步外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在这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比如去新闵路上的派出所——当时有外籍教师需要办理一些住宿登记,从学校南边的小区走捷径远比到马路上绕一圈快得多。

许多学校如闵行五中,江川路小学等都藏身于这些小区之间,如果你细细搜寻,还能找到一座叫龙音寺的庙宇,同样是藏身于小区之中。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龙音寺及附近沿江路,2009年

老的老闵行和新的老闵行

其实,刚来老闵行的时候就能深切地发觉东川路南北的天差地别。原先老闵行划的市区面积不算太大,许多人觉得鹤庆路北面就贴着老上海县了,住在那里就不能叫市区人了。今天的鹤庆路已经看不太出当年的这些计较,反倒是当年五号线在东川路那一拐,把五号线沿线给带动起来了,如果说当年鹤庆路以南是老老闵行的话,那东川路沿线到剑川路以及沪闵路以东,都是新的老闵行。这里不仅小区式样更新,商业、交通乃至文化等资源都更丰富了。特别是还有交大和华师大入主,而且五号线也将完成向南的延伸,穿过闵行老街,看来老闵行板块也是走上了复苏的轨道。也许过上十年,我们今天对于这块老工业基地的看法又要换换了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老闵行,好久不见

离职多年,不知安否。母校和老东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一个如同成年离家的儿子对于原生家庭的感情,永远回得去,因为分离而更思念。后者则好像和平分手的爱人,不见是最好,再见无怨言已是福分。离职以后,也和这里的人和事没有什么别的牵挂,因此好多年再未踏上老闵行的土地半步,脑中所思所想都是昨天的故事,也许早就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了,据说当年日夜盼望的中春路终于和瑞丽路接通了,但都市路还断着头,希望早日也能得以解决。

看完笔者的一点点不成体系的陋见,或许读者您有着自己的观感和想法?不妨留言与我们分享吧。

老闵行,江川路上走九遍

去往西渡的西闵线渡口,2010年初,这里也是许多奉贤人熟悉的老闵行地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