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大爺穿上國產隱身衣,憑空消失!”前段時間,這個視頻在網上超火的~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不過!如果大家認為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就能讓整個人變得透明,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那麼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我們的材料科學目前還沒發展到這個階段。所以“網紅”隱身衣之類的“神器”,都是移花接木的電影特效,電影特效,電影特效!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雖然“網紅”隱身衣是假的,但“隱身”可是切切實實存在的科技!

金魚為什麼消失?

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在水缸裡放了個六邊形的隱身塊(下圖左),它藍白相間,中心有一個小孔,當金魚遊進小孔後,相機只能拍到隱身塊後方的水草,而金魚卻從畫面中消失了(下圖右)。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左:水缸裡的隱身塊;右:相機拍攝畫面

這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啊!廣大男同胞們可以用它來藏私房錢(嘿嘿)。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我們不禁想問,這樣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呢???

這還得從人為什麼能看到魚說起。

光線照在魚身上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散射,這些散射波傳到我們的眼睛,就形成了我們所看見的小魚的模樣。既然如此,如果我們能控制光線從小魚身邊繞過去,那麼就沒有光的散射,小魚也就會“看起來”消失不見!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隱身原理示意圖

問題又來了,水缸裡的隱身塊是怎麼實現隱身效果的呢?

下圖是光線在水缸裡的傳播路徑,其中紅色的線代表水草方向傳來的光波,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繞開了中間的小孔區域(即隱身區域),傳到右側的相機中。中間的小孔並不會遮擋水草散射出來的光線,所以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隱身衣後方的水草;由於光波繞過了藏匿在小孔中的金魚,所以金魚就消失不見了。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水缸隱身塊原理示意圖

隱身技術的關鍵——操控波的傳播

眾所周知,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它在空氣中衰減很小,傳播很遠後仍然可以被檢測到,所以我們看得見遠方的物體;在海水中光波則衰減很大,傳播一小段距離後就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深海之中一片漆黑。據此,我們往往使用聲波代替電磁波來探測水下目標。

聲波探測的道理與光波相同,聲納發出的聲波遇到目標後也會產生散射,此時聲納接收到散射波信號,就發現了目標物體(下圖)。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單個聲納進行探測

以往人們通過吸收聲波來躲避聲納的探測,將探測發出的聲波能量儘可能地“吃掉”,散射回波就會大幅減小。在單個收發合置的聲納(既負責發射探測聲波,又負責接收散射回波)探測的情景中,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沒有散射回波,探測聲納就認為沒有物體存在。

但是,如果海洋中到處都佈滿了聲納,聲納之間互相接收信號,此時繼續使吸收聲波,會造成原本應該存在的探測信號突然消失,就好比在你的眼睛和燈光之間放上一塊吸光的黑布,出現明顯的遮擋,這塊布就露餡了。就如下圖的情況,當目標物出現時,雖然左側的聲納沒有收到回波,顯示正常,但右側的聲納卻會發現,咦?怎麼聲波被擋住啦?馬上發出警告!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多個聲納進行探測

這時,你需要新型的隱身衣!從一側聲納發出的聲波,經過隱身衣繞過目標,傳到另一側的聲納,在眾多聲納眼中,目標物體就像前文的金魚一樣消失了,既沒有回波,也沒有遮擋,布放再多的聲納也無濟於事。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使目標透明的隱身衣:覆蓋隱身衣後的目標基本沒有散射回波,而且不存在聲波的陰影區,彷彿從聲場中“隱身”。

麼如何實現聲波的操控並做出隱身衣呢?

超材料怎麼變隱身魔法?

如何實現聲波的操控?這是眾多科學家前赴後繼研究的問題。

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而介質直接決定了聲波的傳播速度、折射方向等特性。於是,聲波的傳播介質成為了科學家的關注點。隨著人們對聲學、力學的認識逐步加深,一種叫做超材料的人工複合結構/材料進入科學家的視線。

什麼是超材料?

當我們把介質裡很微小的人工結構(遠遠小於波長)進行有序排列後,就可以改變介質的宏觀性質。這些經過人工排序的微結構組成的介質,就叫做超材料。

知識點

為什麼微結構可以改變宏觀性質?

因為微結構們太小啦!聲波並不能識別出它們,只能從整體上感受出介質的特性。因此,利用這些細微結構就可以製作相應的器件,實現對聲波的操控。這就跟畫畫一樣,肉眼並不能辨別出顏料中的分子(細微結構),只能看到顏料整體顯示出的顏色(宏觀性質),如果我們將這些顏料合理佈局,就能畫出一幅美妙的作品。

基於這種理論,具有“隱身”功能的新型聲學器件開始出現。

比如聲波偏轉器:將一系列特定的微結構排列成扇形(圖中的黑線),可以獲得改變聲波傳播方向的超能力。當聲波從左向右發射進入扇形結構後,前進方向會逐漸發生偏轉,最終轉向90o,變成了向上傳播。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超材料控制下,聲波會偏轉90°

這裡的微結構是什麼?細細觀察圖中的一小段黑線,可以看到,微結構是一系列從左往右逐漸變大的小孔。聲波穿過這些小孔時,孔小的地方聲速要慢一些,孔大的地方聲速要快一些。就像一排小朋友在操場跑步,過彎道的時候,外面的人要跑快點,裡面的人可以跑慢些,那麼大家就能整齊劃一地保持同步轉彎。轉過90度後,聲波跑出了偏轉器,大家又以相同的速度朝前跑啦。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聲波偏轉器的內部細微結構

利用超材料控制聲波的傳播方向,我們就可以人為控制聲波散射,比如把聲波引到一些本不該有聲波的地方,也可以反過來,把原本到處都是聲波的地方擦得乾乾淨淨。

超材料就像一支畫筆,賦予了我們修改“聲場”這塊畫布的能力。塗塗抹抹,可以把一條金魚變得透明;修修改改,似乎還能把金魚畫成海底;再縫縫補補,好像還能把金魚變鯨魚。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是的,你沒看錯,金魚在聲納眼中長什麼樣,只與它對聲波的散射有關。

現在可以大變金魚魔術啦!!!你以為前方是空無一物的水域,其實隱身衣中藏著金魚。你以為這裡是浮著水草的海底,其實隱身毯下也躲著金魚。你以為這是一條大鯨魚,其實幻象之下,它還是一條小金魚。

隱身神器功能大比拼

利用超材料,我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做出了不少隱身神器!

1

隱身毯

中科院聲學所的楊軍研究員團隊就做出了一種“魔術”隱身毯。研究人員使用超材料修改了目標的散射波,讓它擬態變成了海底,率先在水下實現了物體的聲學隱身。

不明覺厲?我們還是直接看圖說話吧。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水下隱身毯模型

隱身毯由一層一層互相分隔的黃銅板組成,毯下有一個梯形的小空間,需要隱藏的目標物體就放在這個區域。覆蓋在目標物體上的隱身毯,可以對周圍的聲波進行引導,使原本凸起的目標物體顯示出平面的回波效果。敲黑板,最終效果就是:原本凸起的物體在外界看來就是一塊平地。

聲波遇到隱身毯,可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利用隱身毯實現擬態

a:一束聲波正以45度向下斜入射到海底;b:經過海底反射,聲波仍然保持一束,以45度向右上方傳播;c:如果海底存在一個凸起的目標物體,聲波經過目標的散射後,會分裂成兩束,並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擴散;d:給目標物體覆蓋一層隱身毯,此時聲波又合成一束,並且向右上方45o傳播,傳播狀態與b圖接近。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擬態海底的隱身毯

很明顯,目標物體“披上”隱身毯後,就會擬態成一塊平面,在探測聲納看來,眼前就是一般的海底,沒有異常情況。再多的“聲納眼線”都無法區分擬態海底與真實海底的差別,所以這種隱身毯可以製造“幻象”,躲過多個聲納的探測。

2

球形隱身衣

有朋友強烈表示要把小魚變透明,我們也有辦法!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球形隱身衣

這是球形隱身衣的剖面圖。圖中間有一個小圓球,它就是我們要隱藏的目標物。外面的大球為隱身衣所覆蓋的區域。兩個球體之間的黑線,就是聲波/光波在隱身衣中的傳播路徑。

當聲波/光波進入大球(隱身衣內部)以後,波的傳播路徑就開始逐漸發生彎曲,繞過中間的小球之後又逐漸回到原本的方向上來。波完全不會進入到中間的小球區域,就相當於我們在聲場/電磁場中開闢了一塊沒有聲波/電磁波的空間,所以中間的小球就被隔離出來,也就沒法被探測到。

3

環形隱身衣

基於上述原理,北京理工大學胡更開教授的團隊製作出了環形隱身衣(下圖)。這種隱身衣能引導絕大多數聲波能量偏離繞行,只有極少數聲波進入隱藏區域,從而保證目標物體不被探測發現。

“網紅”隱身衣是假,“隱身”技術是真!

環形隱身衣

此外,這種環形隱身衣具有很高的對稱性,無論聲波從哪個方向傳過來,都極難找到中間所隱藏的目標物體。這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可以對抗多個聲納陣列的新型隱身衣!

目前,隱身技術是一門前沿、實用的科學,雖然現有的隱身衣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輕便,但也不再是毫無根據的“空中樓閣”,而且隱身衣正朝著更薄、更輕、更寬工作頻帶的方向發展。

遙想當年,隱身還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再看今天,夢想已逐漸變成了現實。人類對未來的暢想,真是推動科學進步的一股動力!

參考文獻:

[1] CHEN Hongsheng, ZHENG Bin, SHEN Lian, WANG Huaping, ZHANG Xianmin, Nikolay I. Zheludev, ZHANG Baile. Ray-Optics Cloaking Devices for LARGE OBJECTS in Incoherent Natural Light[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2652.

[2] LU Wenjia, JIA Han, BI Yafeng, YANG Yuzhen, YANG Jun. Design and Demonstration of an Acoustic Right-Angle Bend[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7, 142(1): 84-89.

[3] BI Yafeng, JIA Han, LU Wenjia, JI Peifeng, YANG Jun. Design and Demonstration of an Underwater Acoustic Carpet Cloak[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705.

[4] CHEN Yi, ZHENG Mingye, LIU Xiaoning, BI Yafeng, SUN Zhaoyong, XIANG Ping, YANG Jun, HU Gengkai. Broadband Solid Cloak for Underwater Acoustics[J]. Physical Review B, 2017, 95(18): 180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