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得癌症,家屬到底應不應該瞞著他?

慧濟健康

最近回答了很多關於癌症的問題,站在醫生的角度,對癌症患者一方面是救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同情和無奈。

第一個是放射科本科室的同事,59歲,還有一年退休,身強體壯,平時很注重養生,為人也很豪爽。

在放射體檢時超聲發現肝臟佔位,對檢查結果高度懷疑之下,又回本院複檢CT增強。

而檢查結果與體檢結果基本一致,肝癌,腫瘤大概有六七公分大小。

三個月以後,再次來檢查,還是一樣情形,同事們反覆給他對比,前後對比之下,腫瘤的大小確實是縮小了,也沒有肝內和其他部位的新發病灶。

如今這也差不多過去了快兩年時間,沒有聽到說他的有什麼不好的消息。

因為腫瘤位置較好,手術比較成功,後來每次來複查的時候都是老兄弟姐妹們一起陪著來,都沒有當時取結果。

我們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如何溝通的,但是每次複查的時候,看患者本人的表情,並不像知道的樣子,所以猜他自己應該是不知道實際情況的。


重症醫生康駿朋

但是這些年在臨床上和患者及家屬的交往來看,大多數時候我是建議讓患者多少了解自己的病情。剛做醫生時,我也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要對患者隱瞞或者能瞞就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實的教育,我逐漸改變了這一看法。原因是:

其一,隱瞞是徒勞的。患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不管有沒有文化,識不識字,除非患者年齡太大,有程度不等的老年智力衰退。否則,你是隱瞞不了的,除非患者本人也想對家屬隱瞞。患者本身的不舒服,自己的症狀,加上不斷地各種檢查,患病後人都很敏感,周圍的人說一句都可能有很多的聯想,此時基本上都判定出大概什麼疾病。臨床中,很多患者,避開家屬私下裡與我溝通時,基本都是一開始大概就知道是什麼病,只是具體情況不瞭解,由於家人好心隱瞞,也就配合裝作不知情。試想一下,假如你自己患病了,家人能夠瞞住你嗎,如果你認為很難瞞住你,那麼換做另一個家人,其實都一樣。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現在癌症的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有些癌症的預後很好,有些癌症的病程進展很快,從發現到生命終止僅僅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當家屬不行患上癌症的時候,家屬應不應該瞞著他呢?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社會上的狀態主要有兩種,第一類是會瞞著,第二類就是不瞞著,告訴他實情。

瞞著患者的態度主要是告訴患者有可能接受不了這樣的病情,並且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他的情緒,情緒對病情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長時間的心情低落、抑鬱會加重病情,加速癌症的惡化以及癌細胞的擴展轉移。並且心情不好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會使患者僅存的幾個月的生命沒有質量可言,並且對於家屬的情緒及家屬的生活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

每個人的生活狀態,每個人的心態也是不同,至於能不能接受實情以及接受實情之後的狀態也是不同的。沒有說一定要告訴或者一定要不告訴所以因人而異。


醫語破天機


康愛在線

但是在中國,因為文化和習慣都不同,這就確實是一個問題,而且很難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但至少可以從家人和患者的性格,分成那麼幾種情況來考慮:

1. 家屬悲觀型

如果家人都比較悲觀,其悲觀的情緒肯定會影響到患者,也很難給患者足夠的鼓勵,這種情況下,感覺還是不要說了。

2. 家屬樂觀型,患者也樂觀型

這是最理想的搭配,應該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家人和患者可以在同一條船上,往同一個方向努力,不管結局如何,這一起的努力都是最好的記憶。

3. 家屬樂觀型,患者悲觀型


一節生薑

那麼如何去告知呢?

第一:告知注意方式。如果終末期患者沒有被告知面臨死亡的實情,建議患者家屬根據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地、漸進地傳達信息,適當地引導患者,為自己的死亡作好充分的準備,為生命中的種種關係作一個鄭重的總結和告別。

第二:注意安慰。以積極的心態去安慰患者,儘量作到真誠不敷衍,在思想上解決患者負擔,消除顧慮,不要輕言“ 晚期、無意義”等言語。

第三:疏解負性情緒。為患者提供合適的環境和表達機會,讓其多與他人溝通交流等,疏導患者的焦慮、抑鬱、憤怒等負性情緒,開誠佈公的談心可以減輕他的思想負擔,釋放鬱悶,消除顧慮,讓患者宣洩不良情緒,耐心傾聽並加以引導。和其他病友溝通交流,互相分享,有時候所起到的效果會更好。

第四:其他。當患者知曉癌症病情後,可通過運動、聽音樂、與家人積極共同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等方式,緩解和控制焦慮。


鵜鶘心理陳小康


絕大多數希望醫生向患者隱瞞病情的家屬給出的理由都是認為患者其實“心裡很脆弱”受不了這個打擊。但實際可能認為患者脆弱的“家屬”,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時間去寬慰的……

例如我作為家屬,家裡人得了腫瘤第一個知道的是往往是我,而讓我嚴守秘密不可告訴病人的加些親戚,往往是最脆弱的那幾個。真正能夠直麵人生大小事的,反而是坦蕩蕩。甚至有時候我能明顯感受到患者本人是完全可以接受這些壞消息的。這個時候我反而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寬慰那個覺得自己不告訴病人是為了病人好的家屬。

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個親戚鬼鬼祟祟找我,給我看各種化驗單,病理單,卻不告訴患者,最後患者被氣得半死,直接發飆:是不是癌直接說,鬼鬼祟祟算什麼意思?

但其實壓根不是癌,可是那個鬼鬼祟祟的親戚怎麼說病人都不信,我最後花了很長時間才讓病人相信確實大家沒有瞞著她……

當信任被摧毀,再建立是很難的。臨床工作中,偷偷揹著家屬來找醫生詢問病情的患者,也真的不少。

當然,針對每一個個體患者是否能夠像西方那樣一刀切全部告知?我個人覺得或許對於疾病的充分知情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如果患者執意認為癌症=死亡。那或許在告知前需要做很多(包括家屬)的鋪墊工作,例如不同分期腫瘤的生存已經和早先有了明顯的改觀,腫瘤在不少情況下已經成了慢性病等等。

當我們能夠看到患者願意“正視”癌症總體之後,或許這時候的告知會更有作用。

那告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機會參與到自己生命的選擇中。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讓我們回顧很多國人的一生:中國人從小父母做決定,長大給父母做決定,從來不敢對自己負責。而這些“這都是為了你好”的良好初衷,未必都能獲得當事人最想要的結果。


林竹蕭蕭

早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回覆留言:怎樣緩解癌症患者的焦慮?本著嚴謹的態度,思考半日,準備

起筆回覆。出於好奇,在“悟空問答”中對問題進行模糊查詢,10分鐘後沒有找到任何與癌症患者心理關愛有關的提問,只找到“患者得癌症,家屬到底應不應該瞞著他?”這個稍有些關聯的問題。原本只是回答一個關於焦慮的問題,通過這次查詢,吃驚之餘,油生一鍾遺憾。

一般情況下,癌症患者在得知後,已不僅僅是焦慮,更多的是焦慮背後更為複雜的情緒,包括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晴天霹靂後的不知無措,對親人的牽掛,對未完心願的遺憾,對經濟負擔、家庭狀況的憂慮......幾乎所有的情緒都在這個時候爆發!

社會的不斷髮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有了更新的觀念。傳統醫學模式已經被“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所取代,更強調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每個癌患的情況都各不相同,制定的療護方案也不同。下面大致講一個紓緩療護的方案,讓大家有個簡單的瞭解。

大部分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人,都會彷徨、不知所措,內心混亂痛苦。此時若有一個可以聽Ta傾訴、發洩,並給Ta安慰的人,會給他帶來莫大的力量。

首先,是問題的陳訴與分析。

(1)患者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專業人士除外);焦慮、擔憂的情緒需要宣洩;精神壓力大等。

(2)患者的需要。包括獲得相關的醫學知識;及時處理負面情緒;緩解壓力;獲得支持等。

其次,輔助患者和家屬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以獲得社會和他人的支持。包括情緒支持、物資援助和服務等,增強其個人的社會整合度,協助家庭處理需求。

最後,對實施方案通過觀察、分享、問卷等形式進行評估和改進。


鳳凰令的心理驛站

我的父親就曾是一名癌症患者,從發現到去世剛剛百天。我的建議是,能瞞則瞞,瞞一天是一天,直到瞞不下去為止。其實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他們對自己的病情基本都心知肚明,我們不說破,病人也不挑明,只是保持著這種默契而已。

心理再強大的人,在癌症面前都是脆弱的,都難以做到心如止水的接受,即使那些外表看起來還挺淡定和從容的人,其內心同樣充滿恐懼和絕望,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堅強,不過是給我們做出個樣子,以免親朋好友擔心而已。

隨著病症的越來越嚴重,到最後終有瞞不下去的那一天,那麼我們就實事求是的講好了,也好讓親人在彌留之際了卻一些不曾完成的心願,不至於帶著遺憾上路,比如說提前安排身後事,見一見那些想見的人,還有哪些想說而未說的話等。儘可能的無事一身輕的離開這個世界。

大量的事例已經證明,越是知道病情早的,病症發展的越是迅速,很多人不是被癌症提前奪走生命,而是被嚇死了。所以說,能瞞一天是一天吧,沒有誰能做到平靜接受。


元芳有看法



個人在臨床工作中一般是這樣處理的:

一、如果覺得患者本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建議採取隱瞞病情,告訴患者所患的疾病是良性病變,積極手術切除,讓其先打消顧慮,好好養病。



希望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