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國學】禮樂治國,相生互補的治理途徑

禮樂治國,相生互補的治理途徑

胡立根

【簡易國學】禮樂治國,相生互補的治理途徑

【一語破的】

禮樂治國:以禮、樂進行道德倫理教化,以維護社會秩序的和諧。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

【原典閱讀】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①,禮勝則離②。合情飾貌③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④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

註釋:①流:放蕩無節制。②離:有隔閡。③合情飾貌:聯合情感,整飭容儀。④等:指顯出不同的等級。

【簡易國學】禮樂治國,相生互補的治理途徑

【點到即止】

各國皆有音樂,禮則是中國特有;而禮樂結合,並稱禮樂文化,則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

中華之樂其始就與政治、祭祀相連。《呂氏春秋》這樣描述遠古音樂:“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這該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初民以舞樂頌神娛神,表達民生政治祈禱。

堯舜時代重視音樂教化。堯曾任命“夔”主管音樂,要求他用音樂教育貴族子弟,溝通人與人、人與神的情感。

禮起於祭祀。《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是盛玉的祭器。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商代特重祭禮,不過商之禮主要限於祭祀,沒有太多人倫內涵。

今之所謂禮樂文明,始自“周公之典”。《尚書》記載:“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攝政……六年制禮作樂”。此即所謂周禮。

周之禮樂雖仍關祭祀,但更重人倫。周代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管理典章制度,規定各種禮儀。其“春官”專司樂舞,規定王室貴族子弟從13歲起,要逐漸掌握各種禮樂。他們以“禮”區分等級,規範行為;以樂減少疏離,增進和諧。所謂“禮別異,樂和同”,禮與樂成了相生互補、不可或缺的政治手段。

春秋時代,禮樂神聖感淡化,形式化、教條化嚴重。生不逢時的孔子,重舉禮樂大旗,刪詩書,正禮樂,將系統的道德內容注入禮樂:將禮樂之精神品格提升為“仁”;明確禮的政治倫理價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確定禮樂的基本標準:“禮之用,和為貴。”

至此禮樂文明基本形成。

禮樂文明表現在各個方面。

一是器具禮樂化。其他地區主要用於軍事和商業的青銅,我們則主要用於禮器(鼎)和樂器(鐘磬、編鐘),青銅鼎象徵國家權力,有所謂“定鼎”“問鼎”之說。國人崇玉,卻並非實用和審美立場,而是禮儀立場,佩玉乃身份象徵,從天子到公侯、大夫、士,佩玉都有嚴格規定。

二是生活倫理化。如車分“車”“輿”,“車”用於載重,“輿”則是貴族代步工具,是身份標誌。如城市,西方是商業的,中國則是禮制的。早在周朝,天子諸侯之城郭宮殿各有定規。即使民居如四合院,也以北屋為尊,兩廂次之。顏色也有禮的規定:始自李唐,黃色為皇家專用,官員服飾色彩各有等差。“死”也有級別:天子崩,諸侯薨(hōng),大夫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三是禮樂制度化歷代都設掌管禮樂的機構,周有地官、春官、大司樂,秦漢有樂府,漢有大鴻臚,隋唐以後有禮部。禮樂之書《詩》《禮》《樂》,成為了儒家的重要經典。

【經典篇目推薦】

①《尚書·堯典》;②《論語》;③《禮記·樂記》;④《左傳·季札觀樂》;⑤《禮記·仲尼燕居》;⑥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孔子再評價》

【簡易國學】禮樂治國,相生互補的治理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