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国学】礼乐治国,相生互补的治理途径

礼乐治国,相生互补的治理途径

胡立根

【简易国学】礼乐治国,相生互补的治理途径

【一语破的】

礼乐治国:以礼、乐进行道德伦理教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原典阅读】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①,礼胜则离②。合情饰貌③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④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注释:①流:放荡无节制。②离:有隔阂。③合情饰貌:联合情感,整饬容仪。④等:指显出不同的等级。

【简易国学】礼乐治国,相生互补的治理途径

【点到即止】

各国皆有音乐,礼则是中国特有;而礼乐结合,并称礼乐文化,则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华之乐其始就与政治、祭祀相连。《吕氏春秋》这样描述远古音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这该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初民以舞乐颂神娱神,表达民生政治祈祷。

尧舜时代重视音乐教化。尧曾任命“夔”主管音乐,要求他用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沟通人与人、人与神的情感。

礼起于祭祀。《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是盛玉的祭器。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商代特重祭礼,不过商之礼主要限于祭祀,没有太多人伦内涵。

今之所谓礼乐文明,始自“周公之典”。《尚书》记载:“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此即所谓周礼。

周之礼乐虽仍关祭祀,但更重人伦。周代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管理典章制度,规定各种礼仪。其“春官”专司乐舞,规定王室贵族子弟从13岁起,要逐渐掌握各种礼乐。他们以“礼”区分等级,规范行为;以乐减少疏离,增进和谐。所谓“礼别异,乐和同”,礼与乐成了相生互补、不可或缺的政治手段。

春秋时代,礼乐神圣感淡化,形式化、教条化严重。生不逢时的孔子,重举礼乐大旗,删诗书,正礼乐,将系统的道德内容注入礼乐:将礼乐之精神品格提升为“仁”;明确礼的政治伦理价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定礼乐的基本标准:“礼之用,和为贵。”

至此礼乐文明基本形成。

礼乐文明表现在各个方面。

一是器具礼乐化。其他地区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的青铜,我们则主要用于礼器(鼎)和乐器(钟磬、编钟),青铜鼎象征国家权力,有所谓“定鼎”“问鼎”之说。国人崇玉,却并非实用和审美立场,而是礼仪立场,佩玉乃身份象征,从天子到公侯、大夫、士,佩玉都有严格规定。

二是生活伦理化。如车分“车”“舆”,“车”用于载重,“舆”则是贵族代步工具,是身份标志。如城市,西方是商业的,中国则是礼制的。早在周朝,天子诸侯之城郭宫殿各有定规。即使民居如四合院,也以北屋为尊,两厢次之。颜色也有礼的规定:始自李唐,黄色为皇家专用,官员服饰色彩各有等差。“死”也有级别:天子崩,诸侯薨(hōng),大夫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是礼乐制度化历代都设掌管礼乐的机构,周有地官、春官、大司乐,秦汉有乐府,汉有大鸿胪,隋唐以后有礼部。礼乐之书《诗》《礼》《乐》,成为了儒家的重要经典。

【经典篇目推荐】

①《尚书·尧典》;②《论语》;③《礼记·乐记》;④《左传·季札观乐》;⑤《礼记·仲尼燕居》;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

【简易国学】礼乐治国,相生互补的治理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