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国学】立象尽意,汉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立象尽意,汉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胡立根

【大众国学】立象尽意,汉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一语破的】

立象尽意,语出《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情意,圣人用形象来充分表达人的心意。

【原典精读】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注释:包牺氏,即伏羲。

译文:古时候伏羲作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自身,远处取自万物,便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表达万物的情状。

【大众国学】立象尽意,汉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点到为止】

读中西文章,感觉上最大差异是,西方文章,名词、概念接踵而至,虽然准确,却深奥难懂,令人头大;读中国文字,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扑面而来,异彩纷呈,美则美矣,却是玄而又玄,不明所指。

的确,汉语有很强的具象性,例如,国人喜用成语,而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是一个意象。中国古籍抽象用词很少,古人谈诗论文,多是形象用语,如比兴、讽喻,意象、意境,滋味、风骨、气韵等,不懂这些形象,只能望而却步;读具体作品,大量的文化意象,诸如香草美人、梅莲菊竹、柳絮飘萍,你更不能不懂。

禅宗喜谈机锋,徒弟问佛是什么,师傅不说答案,尽说些似乎答非所问的具体形象,让你自己去参悟。政治上我们用家来模拟国,文学中我们喜用闺怨或怨弃等家庭悲剧来表现政治悲剧意识。

儒家比类直觉,道家意会直觉,禅宗顿悟直觉;周易有卦象、易象,道家有道象,中医有藏象,文学有意象。总之,一切不离“象”。读中国文化,要善于透过具象领悟本质。

国人喜具象原因可能有四:

一是八卦和《易经》的影响。八卦是由代表男性(阳性)的实线和代表女性(阴性)的虚线变化组合而成的八种图象“天、地、山、雷、火、水、泽、风”,由此再演变成64种图像,以此来模拟万事万物。《易经》解释卦辞和爻辞,或者讲故事,如《乾卦》讲龙的成长故事;或者描绘场景,如《屯卦》描绘抢婚情景。整部《易经》就是在说“象”,读《易》就是读“象”。

二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古人自觉不自觉地将思维对象看成“黑箱”似的结构,不大重视研究对象的内在构造。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古人认为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同源同构,可以“道法自然”。于是,他们在日常感知的基础上,归纳若干事物的功能属性,提炼出一些具象的模型来类比、类推天下事物。

三是语言观的影响。古人认为语言的表意功能十分有限。老庄都说“道不可言”,孔子说“天何言哉”,哲人们多持“言不尽意”的观点。既然语言不足以反映事物本质,于是“圣人立象以尽意”。

四是文字的影响。文字产生于图画,文字产生之初,都应该是象形的,但在后续的发展中,绝大多数文字都走向了抽象的表音化道路,汉字却坚持其象形性,朝着“观物取象,以象尽意”的方向发展。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立象尽意的语言观,周易八卦的隐喻传统和汉字的象形性,多方合力,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善用具象来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文化表达。

【经典推荐】

《周易系辞传》、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庄子·天道》《庄子·知北游》、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大众国学】立象尽意,汉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