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快餐」仁者爱人

【国学快餐】仁者爱人

胡立根

「国学快餐」仁者爱人

【一语破的】

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语出《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原典精读】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①亲而仁②民,仁民而爱③物。”(《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亲:亲近,亲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②仁: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③爱:爱惜。

「国学快餐」仁者爱人

【点到即止】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字。”就是说,“仁”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全书“仁”字出现频率极高,而“孝”“忠”“悌”等都与“仁”直接相关,且孔子思想中君子精神的核心就是“仁”,论君子也是在论“仁”。

在孔子看来,“仁”的本质是“爱人”,其基本表现是孝悌,然后由孝悌推广到怎么对待别人。因为孝,便不犯上作乱;因为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加以概括上升,就是忠恕。所谓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由“孝”来,“恕”由“悌”来,再泛化推广,就是爱民。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的另一重要表现是爱生命。马厩起火,孔子关心的不是财物,而是人的生命;办丧事时孔子难过得吃不下饭;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巢中宿鸟)。

孔子倡导礼乐治国,但礼乐是政治层面,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就必须以“仁”的伦理来规范,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是为人的根本。所谓君子当“据于德,依于仁”,当“仁以为己任”。

仁的修养途径,孔子认为关键是自己的主观愿望,“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心中,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要求。

后来,孟子接过了“仁”这杆大旗,让其飘扬在战国时代的思想高地。

孟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

一是对“仁”高度重视。二是他从理论上梳理了孔子仁爱思想体系,直接将“仁者爱人”四个字第一次明确地组合在一起,而且将仁爱思想体系最终概括为“亲亲仁民爱物”。他将“仁”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即“亲亲”;二是推己及人的仁爱,即“仁民”;三是由人及物的爱惜,即“爱物”。后来张载的“民胞物与”,应该是孔子、孟子仁爱思想的一脉相承。三是孟子明确提出了“推恩”观念,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逻辑理路,不是孔子和孟子的发明。中国文化的建立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扩充,遵循的就是一条由身而家而国、最后扩展到天下的“家国同构”的发展路径。四是他强调仁心的固有性,他倡导“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推恩”才有基础,才有广泛的伦理价值,从这里可以找到后来陆王心学的根源。五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仁”,核心是“民本”,理想是“王道”。

【经典推荐】

《论语》、《孟子》、王阳明《大学问》、张载《西铭》、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仁的结构》

「国学快餐」仁者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