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準噶爾部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優勢?

大寫人

準噶爾汗國是瓦剌部的後裔,按照蒙古人的傳統,成年男子幾乎全民皆兵。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六部時,蒙古人跟金國在人口數量上也不能比。還不是照樣打的金國節節敗退。



蒙古人擅長遊騎作戰,準噶爾可以從新疆一路殺到河北附近的烏蘭布通,多次騷擾清朝。

入關後的清軍擅長陣地戰,滿洲人是漁獵民族,不擅長搞長途奔襲作戰,總是被動應戰。

而且準噶爾汗國的實力並不弱。巔峰時期雄據新疆、青海、外蒙、中亞五斯坦等地區。面積將近四百餘萬平方公里,只是稍稍遜於清朝而已。具體疆域看下圖:


單從疆域來說,準噶爾並不比清朝小多少。當年成吉思汗也是不聲不響的統一草原,只花了二十多年就滅了他的宗主國金朝。蒙古人一旦統一起來了,是很可怕的。



清軍和準噶爾作戰,那真叫一個費勁,單兵完全沒有優勢。



康熙和噶爾丹兩次大戰,其實都是噶爾丹率軍侵入外蒙古,清軍打的是反擊戰,跟漢武帝反擊匈奴是一個概念。

根據史料記載,烏蘭布通大戰:

清軍十萬,準噶爾三萬不到。康熙號稱親征噶爾丹,其實沒敢上前線,躲在離戰場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正藍旗督戰。

清軍和準噶爾軍先以大炮和火槍互轟,激戰當中,雙方士卒展開肉搏戰。最終準噶爾軍兵少而潰敗,噶爾丹逃竄告終。



六年後昭莫多大戰,依然是清軍十萬,準噶爾三萬。

雖然噶爾丹在昭莫多大戰後死掉了;

雖然準噶爾三萬大軍被清軍擊潰了。

但是這次失利,只是噶爾丹的失利,對於準噶爾汗國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損失。

準噶爾的政治腹地在現在的新疆地區,康熙三次親征都只是反擊漠北而已,並沒有打擊到準噶爾的腹地。雍正時期還吃了大敗仗,被迫和準噶爾議和。



真正讓準噶爾汗國滅亡的,準噶爾的內亂,以及俄羅斯和清朝的兩面夾擊。

噶爾丹死後,沙俄向東推進的腳步加快。準噶爾汗國北部區域被俄羅斯侵蝕;額爾齊斯河以西地區被俄羅斯和哈薩克侵蝕。

接任噶爾丹大汗之位的策妄阿拉布坦,多次和俄羅斯發生火拼,數次擊敗俄軍,但是俄羅斯和哈薩克又多次聯合,繼續侵蝕準噶爾汗國。

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後,俄羅斯和哈薩克更加肆無忌憚,噶爾丹策零繼位後無力扭轉被動的局面,整個準噶爾汗國被俄羅斯壓縮,疆域面積小了一大圈。

(被沙俄侵蝕之後的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策零去世後,準噶爾群龍無首,連續發生奪位內亂。乾隆皇帝抓住了這個良機,不顧群臣的反對,乾綱獨斷,揮起西師,連續作戰,克北疆下南疆,一舉滅掉了諾大的準噶爾汗國,將其併入清朝版圖,定名為新疆。此時,已到了1758年。

總的來說,清朝和準噶爾單挑,沒有任何優勢。若不是準噶爾內亂,加上沙俄的侵蝕,清朝很滅掉準噶爾。


Mer86

題主提及的“僅60萬人,為何能與幾億人的清朝對抗70年”是不正確的,準格爾部在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侄子)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達到鼎盛,管轄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亞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以及烏茲別克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具體可見下圖:

大多數人對準噶爾的瞭解都是基於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其中的噶爾丹雄才大略,把一代聖主康熙搞的欲仙欲死,電視劇對準噶爾部的交代比較貼近歷史,但並不全面,準噶爾部的起源十分複雜。並不是簡單的叛亂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準噶爾起源於瓦刺,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瓦刺的實力,明朝中後期瓦刺被蒙古後起之秀韃靼部擠出蒙古草原,向西遷移並在此過程中分裂,形成了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等四大部族,到了十七世紀,準噶爾部從四大部脫穎而出,把土爾扈特部等攆走去了俄羅斯,以前有個老電影叫做《東歸英雄傳》,斯琴高娃和於承惠主演,講述的就是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不堪俄羅斯地頭蛇的壓迫,率部東歸故土的故事,起源就在此處。

獨吞西域的準噶爾部發展很快,尤其是巴圖爾即位後,兩次幹翻了俄羅斯軍隊,打的對方主動求和,此時清兵剛剛入關,雙方還沒有形成衝突。

巴圖爾死後,準噶爾部發生內亂,先是繼承人巴圖爾五兒子僧格被殺,接著是僧格三個兒子被擠走,經過一番鬥爭,權力最終落到了大家最熟悉的巴圖爾的六兒子、正在西藏學習佛學的噶爾丹手裡。

噶爾丹小時候被認定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不到10歲就到西藏班禪和達賴處學佛法,正常發展就是藏傳佛教的大活佛,但是這位老兄六根不淨,在家族陷入內亂後向師傅五世達賴(倉央嘉措前任)請求還俗,得到許可後回到家鄉即位,由此拉開了與清廷的鬥爭。

噶爾丹雄才大略,即位後先後征服了西蒙古諸部,察合臺汗國,1637擊敗鄂齊爾圖汗,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師傅五世達賴喇嘛親自贈送“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稱號給他,噶爾丹也正式與清朝分庭抗禮。

噶爾丹雖然厲害,但也免不了獨裁君主的通病,他的皇位來路不正,所以對哥哥的幾個兒子十分猜忌,導致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分家,噶爾丹沒把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裡,而是極力向東征伐,與康熙一戰再戰,雖然取的了一些勝利,但由於實力不及清朝,加上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與清軍東西兩個方向夾擊,最終戰敗自殺。

噶爾丹死後,新疆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策妄阿拉布坦繼續與清廷保持敵對,且他的實力更甚叔叔,康熙晚期國力下降,無法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只能一拖再拖,打打停停。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兒子噶爾丹策零即位,把雍正派出的軍隊打的大敗,清朝迫不得已,和準噶爾帝國簽訂和約,以杭愛山分界,東邊歸大清統治,西邊歸準噶爾。

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陷入內亂,乾隆趁機於1755年春分南北兩路進軍準噶爾,1757年徹底打敗對手,把準噶爾併入大清版圖,結束了自清朝開國以來的準噶爾亂局。



日慕鄉關

說到準噶爾,我們更多的瞭解或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準噶爾和其首領噶爾丹,而且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噶爾丹死後,準噶爾汗國就消亡了,實際上在經歷短暫的紛亂後,準噶爾汗國再度強盛,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真正消亡,準噶爾汗國從誕生到滅亡,經歷了八十餘年,期間讓大清頭疼不已。

準噶爾部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衛拉特蒙古在元,明時期有個更響亮的名字“瓦剌”。噶爾丹在統一了準噶爾部之後,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準噶爾汗國,由於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當時的衛拉特曾歸順於後金政權,所以清朝史書又將準噶爾說成是叛亂

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是最強盛的時期,康熙數次用兵,也只是將其擊敗,並未消滅。雍正朝曾派大軍征討,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和準噶爾簽訂合約,維持了十餘年的和平,直到1745年以後準噶爾陷入內亂,國力衰弱,乾隆才最終完成了對準噶爾的平定。這也被算作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中。

那麼一個遊牧民族,人口有限,卻能和大清對抗數十年,憑藉的是什麼呢?

在我們的一般印象中,遊牧民族的最強戰鬥力就是騎兵,但是這一條在準噶爾並沒有應驗,準噶爾軍隊最強大的就是“火器”。據當時歐洲人在伊犁的見聞,準噶爾能生產優質的火藥和複合弓,並且從俄國人那裡學會了生產火銃的技術,而且還有一名瑞典人在幫助他們生產歐洲式的火炮,準噶爾甚至有專門的炮兵部隊。

上面說了準噶爾自身的強大,再說說清朝方面,清軍進攻準噶爾有著諸多不利條件。

首先陣線太長,後勤補給很難跟上,這就是康熙多次擊敗準噶爾卻無法將其消滅的原因,其次,國力無法支撐這麼艱苦的消耗戰,遊牧民族部隊的流動性很強,清軍很難依據將其殲滅。

而乾隆時期,隨著準噶爾內亂,以及清朝的國力增強,平定準噶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一點點歷史

準葛爾雖然人口少,但國家卻不小。準葛爾雖然才70多萬人口,常備兵力只有5萬人,但是土地卻有7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準葛爾能在康熙,彼得大帝兩個大帝中間遊刃有餘,它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


準葛爾在中亞可以說所向披靡,打的中亞諸國聞風喪膽。又能北拒俄國,東拒大清靠的就是這5萬多的兵力。準葛爾是遊牧民族,但是裝備卻很精良。將近一半的士兵都裝備有火槍。而且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火槍。


清軍雖然也有騎兵,但是騎兵數量並不多。更重要的是火器不如準葛爾的好。準葛爾一段時間交好沙俄,一段時間交好大清。也算是合縱連橫的手段也是爐火純青。

再加上西北人口本就稀少,軍需物資供應不足。康熙的時候大清國力還是比較弱的,對於後勤供應也是力不從心。當時雍正也說與準葛爾打仗重要的不是戰爭,而是後方的錢糧。所以這就導致了戰爭只能打一段停一段,不能徹底消滅準葛爾。



後來到了乾隆時期國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而準葛爾又是極度衰弱的時候,這個功勞就落在了乾隆身上。後來就把這一筆記在了他的十全武功上。其實與其說是乾隆的功勞還不如說是康熙雍正的功勞。


漁耕樵讀

當年的準噶爾部是漠西蒙古,也是蒙古人的一支,但是跟黃金家族的關係歷來不是特別的緊密。他們佔據了新疆地區,跟中亞地區那些汗國的關係比較緊密,而中亞的汗國曆來是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關係比較緊的,所以這些汗國就能夠從奧斯曼帝國那裡拿到比較先進的武器,準噶爾部本身也是藉此崛起的,而因為中亞地區的戰爭比較頻繁,烈度也比較高,導致準噶爾部的戰鬥力是比較強的,這個也讓他們成為了,滿清帝國的大敵。後來準噶爾部又跟沙俄前進到中亞地區的勢力有了溝通,也讓準噶爾部開始變得有恃無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