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准噶尔部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优势?

大写人

准噶尔汗国是瓦剌部的后裔,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成年男子几乎全民皆兵。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六部时,蒙古人跟金国在人口数量上也不能比。还不是照样打的金国节节败退。



蒙古人擅长游骑作战,准噶尔可以从新疆一路杀到河北附近的乌兰布通,多次骚扰清朝。

入关后的清军擅长阵地战,满洲人是渔猎民族,不擅长搞长途奔袭作战,总是被动应战。

而且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并不弱。巅峰时期雄据新疆、青海、外蒙、中亚五斯坦等地区。面积将近四百余万平方公里,只是稍稍逊于清朝而已。具体疆域看下图:


单从疆域来说,准噶尔并不比清朝小多少。当年成吉思汗也是不声不响的统一草原,只花了二十多年就灭了他的宗主国金朝。蒙古人一旦统一起来了,是很可怕的。



清军和准噶尔作战,那真叫一个费劲,单兵完全没有优势。



康熙和噶尔丹两次大战,其实都是噶尔丹率军侵入外蒙古,清军打的是反击战,跟汉武帝反击匈奴是一个概念。

根据史料记载,乌兰布通大战:

清军十万,准噶尔三万不到。康熙号称亲征噶尔丹,其实没敢上前线,躲在离战场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正蓝旗督战。

清军和准噶尔军先以大炮和火枪互轰,激战当中,双方士卒展开肉搏战。最终准噶尔军兵少而溃败,噶尔丹逃窜告终。



六年后昭莫多大战,依然是清军十万,准噶尔三万。

虽然噶尔丹在昭莫多大战后死掉了;

虽然准噶尔三万大军被清军击溃了。

但是这次失利,只是噶尔丹的失利,对于准噶尔汗国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损失。

准噶尔的政治腹地在现在的新疆地区,康熙三次亲征都只是反击漠北而已,并没有打击到准噶尔的腹地。雍正时期还吃了大败仗,被迫和准噶尔议和。



真正让准噶尔汗国灭亡的,准噶尔的内乱,以及俄罗斯和清朝的两面夹击。

噶尔丹死后,沙俄向东推进的脚步加快。准噶尔汗国北部区域被俄罗斯侵蚀;额尔齐斯河以西地区被俄罗斯和哈萨克侵蚀。

接任噶尔丹大汗之位的策妄阿拉布坦,多次和俄罗斯发生火拼,数次击败俄军,但是俄罗斯和哈萨克又多次联合,继续侵蚀准噶尔汗国。

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更加肆无忌惮,噶尔丹策零继位后无力扭转被动的局面,整个准噶尔汗国被俄罗斯压缩,疆域面积小了一大圈。

(被沙俄侵蚀之后的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策零去世后,准噶尔群龙无首,连续发生夺位内乱。乾隆皇帝抓住了这个良机,不顾群臣的反对,乾纲独断,挥起西师,连续作战,克北疆下南疆,一举灭掉了诺大的准噶尔汗国,将其并入清朝版图,定名为新疆。此时,已到了1758年。

总的来说,清朝和准噶尔单挑,没有任何优势。若不是准噶尔内乱,加上沙俄的侵蚀,清朝很灭掉准噶尔。


Mer86

题主提及的“仅60万人,为何能与几亿人的清朝对抗70年”是不正确的,准格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达到鼎盛,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具体可见下图:

大多数人对准噶尔的了解都是基于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其中的噶尔丹雄才大略,把一代圣主康熙搞的欲仙欲死,电视剧对准噶尔部的交代比较贴近历史,但并不全面,准噶尔部的起源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叛乱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准噶尔起源于瓦刺,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瓦刺的实力,明朝中后期瓦刺被蒙古后起之秀鞑靼部挤出蒙古草原,向西迁移并在此过程中分裂,形成了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等四大部族,到了十七世纪,准噶尔部从四大部脱颖而出,把土尔扈特部等撵走去了俄罗斯,以前有个老电影叫做《东归英雄传》,斯琴高娃和于承惠主演,讲述的就是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不堪俄罗斯地头蛇的压迫,率部东归故土的故事,起源就在此处。

独吞西域的准噶尔部发展很快,尤其是巴图尔即位后,两次干翻了俄罗斯军队,打的对方主动求和,此时清兵刚刚入关,双方还没有形成冲突。

巴图尔死后,准噶尔部发生内乱,先是继承人巴图尔五儿子僧格被杀,接着是僧格三个儿子被挤走,经过一番斗争,权力最终落到了大家最熟悉的巴图尔的六儿子、正在西藏学习佛学的噶尔丹手里。

噶尔丹小时候被认定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的第八世化身,不到10岁就到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佛法,正常发展就是藏传佛教的大活佛,但是这位老兄六根不净,在家族陷入内乱后向师傅五世达赖(仓央嘉措前任)请求还俗,得到许可后回到家乡即位,由此拉开了与清廷的斗争。

噶尔丹雄才大略,即位后先后征服了西蒙古诸部,察合台汗国,1637击败鄂齐尔图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师傅五世达赖喇嘛亲自赠送“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称号给他,噶尔丹也正式与清朝分庭抗礼。

噶尔丹虽然厉害,但也免不了独裁君主的通病,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对哥哥的几个儿子十分猜忌,导致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分家,噶尔丹没把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里,而是极力向东征伐,与康熙一战再战,虽然取的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实力不及清朝,加上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军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最终战败自杀。

噶尔丹死后,新疆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与清廷保持敌对,且他的实力更甚叔叔,康熙晚期国力下降,无法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只能一拖再拖,打打停停。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儿子噶尔丹策零即位,把雍正派出的军队打的大败,清朝迫不得已,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以杭爱山分界,东边归大清统治,西边归准噶尔。

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陷入内乱,乾隆趁机于1755年春分南北两路进军准噶尔,1757年彻底打败对手,把准噶尔并入大清版图,结束了自清朝开国以来的准噶尔乱局。



日慕乡关

说到准噶尔,我们更多的了解或许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准噶尔和其首领噶尔丹,而且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噶尔丹死后,准噶尔汗国就消亡了,实际上在经历短暂的纷乱后,准噶尔汗国再度强盛,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真正消亡,准噶尔汗国从诞生到灭亡,经历了八十余年,期间让大清头疼不已。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卫拉特蒙古在元,明时期有个更响亮的名字“瓦剌”。噶尔丹在统一了准噶尔部之后,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由于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卫拉特曾归顺于后金政权,所以清朝史书又将准噶尔说成是叛乱

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是最强盛的时期,康熙数次用兵,也只是将其击败,并未消灭。雍正朝曾派大军征讨,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和准噶尔签订合约,维持了十余年的和平,直到1745年以后准噶尔陷入内乱,国力衰弱,乾隆才最终完成了对准噶尔的平定。这也被算作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中。

那么一个游牧民族,人口有限,却能和大清对抗数十年,凭借的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游牧民族的最强战斗力就是骑兵,但是这一条在准噶尔并没有应验,准噶尔军队最强大的就是“火器”。据当时欧洲人在伊犁的见闻,准噶尔能生产优质的火药和复合弓,并且从俄国人那里学会了生产火铳的技术,而且还有一名瑞典人在帮助他们生产欧洲式的火炮,准噶尔甚至有专门的炮兵部队。

上面说了准噶尔自身的强大,再说说清朝方面,清军进攻准噶尔有着诸多不利条件。

首先阵线太长,后勤补给很难跟上,这就是康熙多次击败准噶尔却无法将其消灭的原因,其次,国力无法支撑这么艰苦的消耗战,游牧民族部队的流动性很强,清军很难依据将其歼灭。

而乾隆时期,随着准噶尔内乱,以及清朝的国力增强,平定准噶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一点点历史

准葛尔虽然人口少,但国家却不小。准葛尔虽然才70多万人口,常备兵力只有5万人,但是土地却有70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准葛尔能在康熙,彼得大帝两个大帝中间游刃有余,它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准葛尔在中亚可以说所向披靡,打的中亚诸国闻风丧胆。又能北拒俄国,东拒大清靠的就是这5万多的兵力。准葛尔是游牧民族,但是装备却很精良。将近一半的士兵都装备有火枪。而且是从欧洲进口的先进火枪。


清军虽然也有骑兵,但是骑兵数量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火器不如准葛尔的好。准葛尔一段时间交好沙俄,一段时间交好大清。也算是合纵连横的手段也是炉火纯青。

再加上西北人口本就稀少,军需物资供应不足。康熙的时候大清国力还是比较弱的,对于后勤供应也是力不从心。当时雍正也说与准葛尔打仗重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后方的钱粮。所以这就导致了战争只能打一段停一段,不能彻底消灭准葛尔。



后来到了乾隆时期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而准葛尔又是极度衰弱的时候,这个功劳就落在了乾隆身上。后来就把这一笔记在了他的十全武功上。其实与其说是乾隆的功劳还不如说是康熙雍正的功劳。


渔耕樵读

当年的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也是蒙古人的一支,但是跟黄金家族的关系历来不是特别的紧密。他们占据了新疆地区,跟中亚地区那些汗国的关系比较紧密,而中亚的汗国历来是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关系比较紧的,所以这些汗国就能够从奥斯曼帝国那里拿到比较先进的武器,准噶尔部本身也是借此崛起的,而因为中亚地区的战争比较频繁,烈度也比较高,导致准噶尔部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这个也让他们成为了,满清帝国的大敌。后来准噶尔部又跟沙俄前进到中亚地区的势力有了沟通,也让准噶尔部开始变得有恃无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