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把兵權給了誰?

jimmywowo_zq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後,心裡並不踏實。他深知,五代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那種“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臺”的王朝更替,王旗變幻,不暇稍息的現象,與其說是皇帝闇弱,不如說是臣屬太強,遂至尾大不掉。特別是那些手握兵權的武夫,仗恃手中的武力,一不爽就弒君篡位,取而代之,簡直易如反掌,是覬覦、威脅皇權的最大隱患。自己不就是這樣上位的嗎?自己能輕易取代柴氏登基稱帝,那麼麾下那些驕兵悍將也能輕易取代自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了確保趙宋統治的的穩固,太祖決心採取更為積極的舉措,削奪禁軍將帥們手裡的兵權。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一日晚朝後,宋太祖將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高級將帥留下,在宮裡設宴請他們喝酒。杯觥交錯、酒酣耳熱之際,太祖感慨道:“沒有諸位傾力相扶,我哪有今天,各位的功德,我永生不忘,可是做天子太難,遠不如當初做節度使那般快樂。自從當了皇帝后,我可是夜夜難眠啊”。眾人忙問其故:“這卻是為何” ?趙匡胤意味深長地答道:“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嗎?皇帝的寶座,誰不想上去坐坐”。一聽這話裡藏刀,石守信等人唬的慌忙離座跪地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再有二心,去遭天譴”?太祖說:“縱使爾等無異心,可你們手下人呢?一旦他們貪圖富貴,再弄件黃袍披在你等身上,到時就算你們真不願做天子恐怕也身不由己了吧”?一番話把禁軍高級將領們給說懵了,不知如何表白才好,只得請太祖給指條明路。

趙匡胤喟嘆一聲,一字一句地緩緩說道:“你們為何不釋去(交出)兵權,拿著我賞賜的鉅額財寶去買上一批上好田宅,為子孫們留下一份令人稱羨的產業,家中養上一批俊美的歌兒舞女,天天飲酒狂歡,下半輩子做個快快樂樂的富足翁,如此神仙日子豈不比整日價舞刀弄槍好很多呢,而且,如此一來,我等君臣之間就再不用相互猜忌、提防,上下和睦相安,天下自安,這樣該有多好啊”?石守信等人聽罷如醍醐灌頂,心中恍然大悟,忙用感激的口吻說道:“陛下思慮長遠,為我等考慮的如此周到,待我等如親生骨肉一般”!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等將領紛紛稱病,說自己已不適於統兵出征了,要求解除兵權,回鄉養病。太祖很是高興,當廷大加賞賜安撫了一番,隨之宣佈免去石守信、王審琦、羅彥環、高懷德、張令鐸等人(“義社十兄弟”成員)的禁軍職權,並派他們到地方上去做個有名無實的節度使。

至此,當初策劃併力助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有功之臣大都乖乖交出了兵權,趙匡胤的“失眠症”也不藥而癒了。史載,“杯酒釋兵權”後,禁軍中的殿前都檢點、副都檢點,侍衛馬步軍正副都統制等官職都被廢除,不再設置了,只留下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這三個互不統屬且能相互制約的軍職,這三職各領一司,稱為“三衙”,除相互牽制外均直接聽命於皇帝。從此,軍權盡數握於皇帝一人手中。同時,“三衙”裡的長官都是由後來提拔的軍中“少壯派”擔任,這些年輕武將資歷尚淺,威望欠缺,難以在禁軍中形成一呼百諾、根深蒂固的個人勢力。為了安慰並籠絡被釋去兵權的石守信等開國功臣,宋太祖不光賞賜了大量的錢財,而且和他們“約婚以示無間”,意思是和他們結為兒女親家,以示君臣親密無間。和皇帝成為親戚,讓石守信等人在一得一失間獲得了一種微妙的心理平衡,進而消弭了其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敵破臣亡”之恐懼,且已成了一種象徵,表明了大宋立國之初皇帝與功臣宿將間的潛在矛盾終以一種較為和平理性的方法獲得解決。和漢初、明初開國皇帝大開殺戒、功臣血流成河的人間悲劇比,趙匡胤的做法尚屬氣度恢廓、人性未失。


鐵馬冰河wu

前面回答這個問題的高手都有點答非所問,人家不是問“杯酒釋兵權”的來龍去脈,而是問“杯酒釋兵權以後趙匡胤把兵權給了誰?”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明瞭——兵權總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實際運作是“樞密院+三衙+帥臣”三位一體、分權制衡的軍事體制。

一、“杯酒釋兵權”釋的不是“藩鎮”兵權,而是“開國功臣和禁軍將帥”兵權

以前大家都認為“杯酒釋兵權”是削弱藩鎮的舉措,把它和“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聯繫在一起,但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歷史上趙匡胤先後導演了兩次“杯酒釋兵權”。

1、第一次“杯酒釋兵權”,發生於建隆二年(961 年) 七月,被解除兵權的是開國功臣和禁軍將帥,包括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羅彥環、趙光義等人,他們被解除的軍職是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都虞候、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虞候等,跟藩鎮沒有任何關係。

2、第二次應該叫“設宴罷藩鎮”,發生在開寶二年(969 年) 十月,

罷的是前朝藩鎮,包括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等人,他們被罷的是安遠軍節度使、護國軍節度使、定國軍節度使、保大軍節度使等節度使之職,被解除的不僅僅是兵權。

因此,詳細介紹“杯酒釋兵權”過程以及“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三大綱領的同學基本都是答非所問,驢唇不對馬嘴,人家問的就是禁軍兵權給了誰?

二、趙匡胤曾動過讓符彥卿執掌禁軍兵權的想法,但被趙普勸阻

“杯酒釋兵權”後不久,趙匡胤感覺沒有總領禁軍的將帥很不方便,動起了啟用符彥卿掌管禁軍的念頭。趙普得知此事強烈反對,他認為符彥卿已位極人臣,不可再授以兵權,以免不虞之憂,但趙匡胤相信符彥卿的忠誠,不顧趙普再三勸諫,執意徵召符彥卿。

趙普不肯放棄,他私自留下任命符彥卿的宣敕覲見皇帝,不斷向趙匡胤兜售那套“預防為主”的理論,提醒趙匡胤想清其中利害,免得日後後悔。”

趙匡胤不耐煩了,質問道:“你如此猜疑,一再提防符彥卿,究竟所為何故?朕一向厚待符彥卿,他又怎麼可能辜負朕,做出不忠不義之事呢?”

趙普做了一個大膽的回答:“陛下當年何以負周世宗呢?”

趙匡胤沉默了。當年的周世宗柴榮待他不也是恩遇有加,委以重任嗎?他卻趁孤兒寡母之危,竊取後周江山。自己尚且如此,又怎能擔保別人不會效仿為之呢?在至高無上的權力誘惑面前,任何忠誠、正直、義氣都那麼不堪一擊,隨時可以被拋棄。

就這樣,那道原本要發出的宣敕又被收回,符彥卿掌管禁軍一事不了了之,趙匡胤此後再也沒有動過找人總領禁軍的心思。那麼禁軍這個“危險的武器”應該交給誰呢?

三、趙匡胤在軍事上,主導建立了“樞密院+三衙+帥臣”的分權制衡體制

如何才能將中央禁軍這支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確保天下安定,趙宋江山永固呢?

趙匡胤的答案是——交給制度,依靠體制的力量。

1、樞密院。按《宋史·職官志》記載,北宋樞密院是國家最高軍事機構和決策機關核心權力是掌握兵符,調動軍隊,任免中高級將領,掌握“軍政權”。

2、三衙。

按《宋史·職官志》記載,三衙(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殿前司,宋初為二司,馬軍司和步軍司尚未分離,合稱侍衛親軍司)是最高統軍機構,核心權力是掌管禁軍,負責軍隊訓練和日常管理,所謂“天下兵柄盡歸三衙”,掌握“管軍權”。

3、帥臣。宋沿唐制,凡出師作戰,往往臨時委派都部署,作為大帥(帥臣),即所謂“駐泊、行營都部署,即古之大將軍、大總管之任也”,

掌握“統兵權”。

五代宋初,帥臣多以禁軍將帥充任,相當於“管軍權”與“統兵權”合一,容易導致禁軍將領個人威望過高,釀成兵變,後來趙匡胤逐漸以非禁軍將帥充任,使得三衙將帥逐漸脫離統兵作戰一線,蝸居在汴京,專門負責在京禁軍的日常管理。

趙匡胤將禁軍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在兵權的具體運作上,他將

“軍政權”與“管軍權”分離,由樞密院和三衙分領;將“管軍權”與“統兵權”分離,由三衙將帥和帥臣分別承擔,“樞密院—三衙—帥臣”三位一體、分權制衡的軍事體制就此定型。

對這套軍事體制的作用,《範太史集》是這樣評價的: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

這個評價大體是公允的。


狄飛驚

一、”杯酒釋兵權“什麼鬼?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二、宋太祖如何玩轉”杯酒釋兵權“

話說,趙匡胤在他的結拜十個哥們“義社十兄弟”的幫助下,在陳橋兵變,兄弟們趁他喝的醉醺醺的,把一件早已經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山呼萬歲,這事,就這麼成了。天下,就這麼被老趙家順到手了。當然,至於老趙到底有沒有喝醉,咱就不知道了。被稱為有史以來的天下最容易的皇帝。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得後周政權後,有鑑於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拔扈,不利於中央集權,乃與宰相趙普密商,決定削奪大將兵權。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10個結拜兄弟:”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

後來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但是,現在學說來論:“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 大部分成分屬於虛構的,嚴格意義上來講並沒有很和善的杯酒之間就交換了兵權,然而我們看到這個故事的完整性是由“小學課本上砸缸救人的那個小男孩司馬光整理後編寫的!

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又出絕招!

杯酒釋兵權之後不久,宋太祖趙匡胤親手導演的第二幕戲更加精彩,這一招真令人叫絕,姑且冠之曰“灌醉掏銀子”。

馮夢龍的《智囊》裡記載有這麼一段:“藝祖既以杯酒釋諸將兵權,又慮其所蓄不貲。每人賜地一方蓋第,所費皆數萬。又嘗賜宴,酒酣,乃宣各人子弟一人扶歸。

太祖送至殿門,謂其子弟曰:

‘汝父各許朝廷十萬緡矣!’諸節度使醒,問所以歸,不失禮於上前否?子弟各以緡事對。疑醉中真有是言,翌日,各以表進如數。”

藝祖就是太祖,有文藝範兒的皇帝。

趙匡胤花大價錢收回兵權之後就後悔了,老是惦記著這夥人手裡的銀子太多了。

怎麼辦呢?如法炮製,但這回,朕要給你們玩個更新鮮刺激的。

聖上開恩,各位受寵若驚,心花怒放,最後,個個喝得五迷三道,不省人事。

這時候,太祖讓人通知各位的家人來領人。

將軍們的兒子急急趕到宮禁,扶起癱軟如泥的父親準備回家。

且慢,太祖發話了,“各位別忙著走,你們的老爹方才在朕面前答應說,每人向朝廷捐獻一個億(文),可別食言,明日快快送上。”

第二天,各位將軍酒醒了,頭一件事是先問兒子們:昨兒個沒在聖上面前胡說八道吧?有沒有失禮的地方?

兒子們焦急的卻不在這兒,張口就問老爺子:皇上說你在酒桌上應承捐獻朝廷一個億,可有此事?

昨天酒宴上都說了些什麼,此刻,將軍們一句也想不起來了。

君子面前無戲言,興許說過,如不兌現,豈不是欺君?

又不能去跟皇上對證,沒辦法,每家趕緊抵押借貸賣房賣地,湊足一億,照數上繳府庫。

收兵權付出的成本,趙匡胤一桌酒菜,又囫圇賺了回來。

天王老子的便宜,從來都不是好沾的!

四、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兵權哪去了?

嚴格意義來說“杯酒釋兵權”之後,兵權還在 宋太祖手裡哦,畢竟宋太祖為加強皇權才導演的“杯酒釋兵權”以及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

那麼對於兵權問題,宋太祖做了以下的軍事改革

(1)軍事體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2)地方政治改革

對地方藩鎮採用強幹弱枝之術,其措施主要有三項:

第一,削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3年一更換,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節度使。後來又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利用通判與知州之間的相互制約,使一州之權不致為知州把持,防止偏離中央政府的統治軌道。

第二,制其錢穀。宋初於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佔留,這樣地方的財權就完全收歸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的士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只供雜役,地方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所以,通過以上的軍事改革措施,總的說兵權還是在宋太祖手裡,並沒有交給其他人!但是,這些制度的改革也給宋朝腐敗和滅亡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碼字不易,給個贊! 也希望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在評論區交流互動!謝謝!


元謀微生活



@狄飛驚 已經答得挺好了,簡單補充幾段史料作進一步說明


“以佐邦治”
說的很明顯,樞密院具有發佈皇帝命令,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的職責,類似皇帝的軍事秘書(幕僚)機構



“三衙”


職能相同,類似軍種司令部,主抓平時訓練、建設


這條作補充

兵部主管將領選任、遷徙、賞罰的依據查核和決定



以上,兵權分離,相互制衡。部分權力也有重合處,比如賞罰

權力重合的好處在於最後的決定權在皇帝,皇帝可以隨時通過樞密院、三衙或兵部對將領進行賞罰



通過乾德元年(963年)宋朝徵荊湖戰役看朝廷收權後宋軍的行軍佈陣以及“帥臣”
帶領京師禁軍奔赴前線支援的有:

釀酒協會副會長盧懷忠同志,紡織部氈毯專業協會會長張勳同志,化工部印染協會副會長康延澤同志

他們不是去指揮打仗,而是充任具有“清肅隊伍”職責的都(政)監(委)


太(中)常(央)卿(辦公廳),邊光範主任臨時擔任前線知州,執掌戰區地方行政權

戶(民)部(政部)監察室主任滕白同志統一負責前線物資調度、分配


樞(中)密(央)院(軍委)副主席李處耘同志親赴前線,擔任前指總都(政)監(委)


以上官員的共同之處是:

他們都是來自不同部門的京官


被臨時調來擔任前線總指揮的慕容彥釗是一名有著多年軍隊工作經驗,來自省軍區的負責同志。同時,慕容彥釗司令員也是趙匡胤多年的親密戰友、結拜老大哥、創業好夥伴



想造反

京官們會拋家舍業嗎?

槍桿子和思想能行動一致嗎?

有錢糧嗎?後續還有錢糧嗎?

能得到地方支持嗎?

都監們會放棄做基層官兵的思想工作嗎?

禁軍們會不管身在京師的親屬們的死活嗎?

…………


這樣的軍隊指揮結構,趙匡胤自然放一百二十一個心





補充一個觀點:

有制約是好的。但是,打仗的時候把釀酒、織毯、染布的專業人士塞進軍隊就顯得太不專業了

正所謂“過猶不及”




為國釣魚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呢?這是為了避免走五代時的老路,防止武夫亂國,武夫手握重兵,容易坐大,然後順便就把江山給奪了。為此,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打擊叛亂、杯酒釋兵權、上收地方武裝的精銳部隊和財政權等等,通過這些手段,實現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所以,杯酒釋兵權以後,他最終將兵權收歸了自己。

一、平定叛亂。黃袍加身以後,趙匡胤採取安撫措施,招降了許多地方節度使,減少了上位時的殺戮。當然,還有一些內心不服的武將。960年4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公然反叛,率軍進軍開封。趙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懷德率軍阻擊,接著又派慕容延釗和王全斌補充,他仍怕有失,他後又親自到前線督戰。隨後,兵敗自殺。960年9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反宋,趙匡胤派石守信和王審琦為以正、副統帥南征,後來,他又親征,僅僅2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二、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雖然暫時去掉了眼中釘,但他自己是怎麼上位的,別人一樣會效仿,所以,杜絕武夫亂國,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宰相趙甫的建議下,他決定收掉武將兵權。961年7月,趙匡胤設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大家一番交杯換盞後,趙匡胤敲山震虎,說皇帝難當,總是夜不成眠,擔心人家篡權奪位,大將們紛紛表忠,趙匡胤說:“縱使你們無異心,若那些手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那還由你們?”

大將們終於明白皇帝用意了,第二天,他們紛紛稱病,請求解除兵權。於是,趙匡胤封他們為節度使,賜予大量金銀財寶,又與他們結為兒女親家。隨後,趙匡胤開始從中央派遣朝官分任所屬各縣的知縣,以分割節度使對屬縣的控制權,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凡兵民、獄訟等公事,節度使須通判一起簽字方能生效,通判奏事還可直達皇帝,再次分割節度使權力。

三、制其錢穀和收其精兵。為了徹底消除地方對中央的威脅,趙匡胤還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制其錢穀。以前,節度使不僅有兵權,而且地方賦稅收入也歸其所有,稱為“留使”、“留州”,很少向中央繳納。964年,趙匡胤命令自本年度起,各地除日常開支外,其他徵收賦稅全部向中央繳納,專門委派轉運使到各地,把地方財權收歸了中央。

二是收其精兵。965年,趙匡胤下詔要求將各地的精兵收歸中央,作為“禁軍”,中央選擇部分強壯的士兵,作為選送中央禁軍的兵樣,要求各地依樣訓練當地士兵,訓練成精兵再送中央,這樣,既加強了中央武力,又削弱了地方武裝。地方上留下的叫“廂軍”,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只負責一此公益事業和治安,自然不可能對抗中央了。

從此,名聲很響的節度使,實際只是禮遇較高的州府長官,與知州知府在職權上沒有本質的區別。燕且,每當有節度使空缺出來,趙匡胤就叫文官去替換,後來的節度使,大都是文官而非武將了,節度使對皇權構成的威脅不復存在。


帝國的臉譜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也被視為寬和的典範。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背景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鑑於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採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過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此番任免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從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勳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管榷之利,悉以與之,其貿易則免徵稅。故邊臣皆富於財,以養死士,以募諜者,敵人情狀,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餘年無西、北之憂也”。

影響

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在軍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項。

軍事體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地方政治改革

對地方藩鎮採用強幹弱枝之術,其措施主要有三項:

第一,削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3年一更換,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節度使。對於一些五代以來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後來又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利用通判與知州之間的相互制約,使一州之權不致為知州把持,防止偏離中央政府的統治軌道。

第二,制其錢穀。宋初於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佔留,這樣地方的財權就完全收歸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的士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只供雜役,地方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在宋初就逐漸消失了。

中央政治改革

在官僚制度方面,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

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制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了有利於加強皇權的政策。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造成了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由於“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這也是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碧瑤歷史站

歷史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難道僅僅是靠幾杯酒、一頓飯嗎?

【清風淡影談歷史】導語:大家對“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都耳熟能詳,唐朝開始的藩鎮之禍,成為多少皇帝的肉中刺,趙匡胤難道真是靠幾杯酒、一頓飯,就把這麼大的歷史難題解決了嗎?

今天我們來看看趙匡胤為什麼能做到“杯酒釋兵權”這種不可思議之事,他靠的又是什麼?我總結了下面幾點原因。

杯酒釋兵權

第一,趙匡胤把兵權分散,使之不能一呼百應!趙匡胤坐上龍椅後,把原來的“兩司”變成“三衙”,即後來的宋軍“三帥”——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兵都指揮使。然後又在“三帥”下面設立“四衛”,又在“四衛”下面設立“四廂都指揮使”,進一步分散兵權,以達到削弱個人兵權的目的。這樣想擁兵自重的話難度非常大,因為軍隊不是在一個人手上,而是在很多人手上!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第二,以文官養兵,武將用兵!簡單來說就是平常軍隊由文官管轄,包括調動軍隊都是文官,而有戰事的時候武將帶兵打仗。這種兵權分管制度,可以說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軍隊的主人只有皇帝!

影視劇中的宋軍

第三,削弱地方部隊,強化自己的禁衛軍。宋朝的部隊,主要由禁軍、廂兵、鄉兵、藩兵四個部分組成的!禁軍就是宋朝的正規軍,皇帝直屬的部隊,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部隊。其它的都是地方部隊,或者像類似僱傭兵之類的。趙匡胤下令:無論廂兵還是鄉兵,凡身強力壯、武藝高強者,全部都要編入禁軍。這意味著,禁軍以後越來越強大,地方兵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殘,根本無力起兵造反。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軍隊

第四,不允許擁有私人武裝,趙匡胤明確下令:不論什麼級別,不論什麼高官,也不管對帝國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養自己的私人武裝,就一個字——殺;補充一個詞——無赦!從唐朝開始的藩鎮之禍,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私人武裝。而趙匡胤的這項規定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讓你們造反有心無力。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綜合上述原因,在“杯酒釋兵權”之前,這些大將啊,什麼大元帥等,其實已經被趙匡胤架空了!他們早就變成了無牙的老虎,因為不管是《宋史紀事本末》,還是《續資治通鑑》,他們都加了這麼一句話:其實兵權不在也。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所以“杯酒釋兵權”不在於“杯酒”,而是這些政策的作用,趙匡胤才能完美的到達“釋兵權”目的。

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哦!【清風淡影談歷史】


清風淡影談歷史

所謂“杯酒釋兵權”,不是說集體解除武人的兵權,也不是有意的要消滅藩鎮。藩鎮的徹底消除,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罷支郡”以後的事情。太宗年間,節度使只駐“首州”,而藩鎮內其他州均收歸中央管轄,導致節度使所管轄的只有自己的一個“首州”,這樣使節度使的權力大為縮水。宋太祖時期,為何要杯酒釋兵權呢?其實是為了防止威望高的、有能力篡位的將領改朝換代,屬於防患於未然。站在當時宋太祖立國時期的角度看,沒有人知道宋王朝會不會長久,會不會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

宋朝的軍權是怎樣的呢?隨意翻開一本宋史科普書籍,都會被告知,宋朝樞密院調兵,三衙官兵,帥臣統兵。看似兵權被分割為三,但要知道,兵是人,不是物,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北宋立國初期,五代遺風嚴重,這種看似完美的權力分割,在實際執行中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並不是杯酒釋兵權後,宋朝將領的兵權就被完美的剝奪了,相反,一些人依舊手握軍權。那麼,杯酒釋兵權後,兵權給了誰呢?

一.第一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大佬兵權,交給資歷淺的將領

自後周世宗柴榮以來,天下精兵盡歸禁軍,尤其是殿前司的設立,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固宰相趙普認為,禁軍為“腹心之患”,而藩鎮為“肢體之患”。所以,太祖削兵權就從禁軍開始。

建隆二年,解除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還有一個當時任殿前司都虞候的趙光義)的禁軍兵權。這幾位都是禁軍大佬,素有威望。尤其是石守信、高懷德,當年威望不下太祖。石守信最早跟隨後周太祖郭威,他晉升的腳步一直緊隨趙匡胤。周世宗柴榮彌留之際,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升任殿前督檢點,而石守信接替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另外,石守信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緊隨李繼勳、趙匡胤後第三個建節封節度使的,可以說,石守信就像趙匡胤的影子。高懷德出道甚早,後晉時代就單獨領軍了。後來出仕後晉、後漢、後周三朝,在軍隊中資歷深、影響力極大。解除兵權後,這幾位均被外放為節度使。石守信雖然被保留了“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但是已兵權不在。

從上圖可以看到,建隆二年以後,禁軍大佬全被解除兵權。殿前司都點檢、侍衛司都指揮使這兩個位高權重的職位不再任命。而分侍衛司為馬軍、步軍,分設都指揮使,殿前司只有都指揮使,三衙成立,降低三衙長官的權威。如果熟知宋史的話,建隆二年九月後三衙的四位統帥劉光義、崔彥進、韓重贇、張環後來也活躍在太祖、太宗年間,也是軍隊大佬。但在當時,這四位屬於資歷極淺的將領。經此變動後,禁軍再無有威望的將領,兵變可能性大大下降。

二.第二次杯酒釋兵權,罷免前朝藩鎮,交給親藩

開寶二年(969 年) 十月,罷免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的節度使。這五人都是異代前朝的節度使。趙匡胤本人的親信節度使,比如第一次杯酒釋兵權後石守信等人的節度使並未被罷免。總的來說,這一次的杯酒釋兵權跟上一次目的一致,只不過把對象由禁軍變成了地方藩鎮,消除隱患,換上自己放心的資歷淺的“親藩”。

三.把軍權交給著力培養的軍事“新人”

“舊人”被解除兵權後,上戰場的機會就少了。因為一旦打了勝仗,就又會在軍隊中樹立威信,這是太祖趙匡胤最忌憚的。所以,在五代十國的滅國戰爭中,太祖著力培養新的可以獨自領軍的將領,所謂“新人”。這些新人最傑出的是曹彬、潘美。

曹彬為人穩重,很早就出仕,但是在軍隊中資歷不深,在後周時代,多擔任監軍。在宋太祖時代,開始受到重用,逐漸在軍旅中發跡,多次參與對北漢的戰爭。在王全斌滅後蜀的戰爭中,擔任副手都監。開寶二年,趙匡胤親征北漢,再次任命曹彬為前軍都監。開寶七年,大宋發起滅南唐之役。在滅蜀戰爭中,以“軍紀嚴明、識大體”而獲得了很好名聲的曹彬被委以重任,擔任主帥,順利消滅南唐。後來,到了宋太宗時代,曹彬更是成了武臣之首,大宋儒帥,第一良將。

潘美,最早跟隨柴榮。高平之戰,潘美因為戰功遷為西上閣門副使。這裡說一句,這個高平之戰是很多人的發跡之戰。此戰中,剛剛登基的周世宗柴榮親征,打退了北漢、契丹聯軍,憑此一戰,穩固了政權。趙匡胤、石守信憑此一戰,成為柴榮手下的得力大將。而潘美,此時還是默默無聞。太祖趙匡胤登基後,潘美受到重用,開始任都監領兵(與培養曹彬的方式類似),協助石守信平定了李重進。後湖南叛亂,潘美平定後升任潭州防禦使。開寶三年,潘美擔任滅南漢主帥。但是,這時候的潘美,身份才是可憐的團練使。這在北宋開國之後,滅國戰爭的主帥中,是不多見的。滅了南漢後,潘美才升為節度使,建節。在後來的滅南唐的戰爭中,潘美為副帥,協助曹彬。在宋太宗時代,潘美和曹彬一樣,成為了宋朝大帥。

曹彬和潘美,這兩個宋太祖時期培養的軍中“新人”,在宋太宗時期成長為了統帥,配享太宗太廟。但是要注意到的是,之所以將曹彬、潘美稱為“新人”,並非因為他們年輕。曹彬生於931年,潘美生於925年,石守信生於928年,王審琦生於925年,高懷德生於926年。可見,這五人之中,潘美年齡是最大的,曹彬也沒小几歲。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在宋朝立國之前就已經身居高位,建國後更是禁軍宿將,威望日盛。而曹彬、潘美呢?完全在太祖朝才在軍中發跡,資歷之淺,與那三位不可同日而語。若非杯酒釋兵權後,太祖著力培養軍中新貴,曹彬、潘美幾乎是不可能成長為宋朝的大帥的。其實,這五人的資歷威望高低在他們死後的追封中也可看出。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去世,立即就追封為威武郡王、琅琊郡王、渤海郡王。曹彬還好,死後,即被追封為濟陽郡王。而潘美去世時,僅被追贈中書令。後來,宋真宗年間,這些功臣舊將再一次被集體追封為“一字王”的時候,落後的潘美才被一步到位,追封為“鄭王”。

四.矛盾的宋太祖趙匡胤

其實,宋太祖骨子裡是瞧不起“之乎者也、助得其事”的文人的。太祖起于軍旅,有著濃厚的“哥們義氣”,“義社十兄弟”、慕容延釗、韓令坤、符彥卿等皆太祖兄弟好友。但是,太祖深知五代之弊端,所以只能“忍痛割愛”,但又時常表現得極為矛盾。

趙普對於禁軍和藩鎮的總方針可以歸納為:“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但是,趙匡胤並沒有完全按其執行,效果上大打折扣。第一次杯酒釋兵權後,好不容易解除了禁軍的威脅,宋太祖居然想啟用符彥卿總領禁軍。符彥卿是誰呢?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為後唐名將符存審第四子,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晉、後周、北宋五朝。多次抗擊遼國,身經百戰。更恐怖的是,這是一個生前就被封王的人物。後漢劉知遠時期,就是實力藩鎮,封魏國公。後周郭威時期,進封淮陽王,後為天雄軍節度使,再進封衛王。符彥卿一家可謂榮耀至極,其有三女,前兩女先後嫁給了周世宗柴榮,就是大小符後。三女嫁給了宋太宗趙光義。可以說,比起石守信、高懷德之輩,符彥卿是實實在在的狠角色。就這樣的人,太祖居然想把禁軍交給他。

趙普當然不同意,百般規勸。宋太祖說:“你為什麼這麼為難符彥卿?我一向厚待他,他怎麼會背叛我呢?”估計趙普當時的心情應該是崩潰的,直接懟起了皇帝:“周世宗柴榮對陛下難道不好嗎,陛下為什麼篡奪了柴氏江山?”太祖語噎,這事不了了之。從中可以看出趙匡胤矛盾的心裡。

另外,除了解除異代藩鎮外,終太祖一世,藩鎮依舊。禁軍大佬去了地方當節度使,以及本身的一些親藩,都依舊有財政權和部分軍隊指揮權。一些已經被閒置養老的功臣宿將,甚至再次啟用,比如王審琦後從徵太原,符彥卿平滅荊南。而像王全斌,資歷很深的宿將,不僅沒被削奪兵權,反被委以滅蜀重任。滅蜀後由於王全斌放任軍隊搶掠,差點造成蜀中打亂,被降職奪去節度使頭銜,閒置,但最後仍舊被封為節度使。又像李繼勳,“義社十兄弟”中第一個建節封節度使的,早於宋太祖,甚至有的學者認為最初的“義社十兄弟”就是以李繼勳為首的。這樣的名將,太祖信任非常,多次領軍攻打北漢。這都顯示了宋太祖處理軍權藩鎮過程中的矛盾心裡。

反倒是早年與趙普多有矛盾,實為政敵的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對趙普的“三大政策”執行的較為徹底。但後來,宋真宗趙恆繼位後,也啟用過一位骨灰級的資深將領,張永德。張永德是後周柴榮時期的殿前都點檢。柴榮彌留之際,聽信“點檢為天子”的留言,罷免張永德,立趙匡胤為都點檢。從此張永德多任節度使,實則閒置。沒想到,宋真宗咸寧年間,契丹犯境,張永德被再次啟用,為東京內外都巡檢使。但是,此時的張永德年已老邁,也沒有了在後周時期的威望,也許這是宋真宗放心啟用他這個“資深宿將”的原因吧。


杜少爺

宋太祖把兵權給誰了?給第三者了,哈哈。那我們來看看這第三者是誰。

宋太祖在中國歷史上名氣很大,而且給人的形象很好。其中之一就是作為開國皇帝他並沒有大殺功臣,而是用和平的方法解除功臣對皇權的威脅,“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在這一點為後人所稱讚。

宋太祖把兵權都收回了,作為皇帝他不能總是領兵打仗吧,那兵權肯定要交給第三者,哪怎樣交給第三者,又不怕他們擁兵自重,造反呢?宋太祖做了以下措施:

1、禁軍不再設置最高統帥,出掉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及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的職位。因為宋太祖奪權之前就是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而他的好兄弟就擔任副都點檢和侍衛馬步軍等職務,他怕歷史重演。

2、把禁軍兩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分為三司,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三司將領只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而且對這些將領時常加以調動。

3、三司將領只有統率軍隊權利,但是沒有調兵權,軍隊調動需要中央機構樞密院的同意。

4、北宋實行“更戍法”,就是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換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防止將領與士兵相結合,軍隊與地方勢力相結合。

5、在兵力部署上,禁軍一半駐京師開封,一半駐地方,形成內重外輕的局面。

就這樣宋太祖就解決了武將專權的局面,但是也造成北宋軍隊戰鬥力削弱的弊病。


戴你看歷史

而另一個更具說服力的例證是,趙匡胤就是擁有無邊的軍權後,從人家後周七八歲孩子柴宗訓手裡,把天下“順”到手的。你能順別人的天下,就敢保證別人不會順你的天下?道理很簡單。依照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危險主要來自兩撥人,一撥是各自勢力強大又有自決權利的節度使,另一撥便是趙匡胤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手握禁軍親兵統領大權的殿前都點檢。

咱們先說殿前都點檢。這個名稱和職位的首創者,是後周世宗柴榮。親軍、禁衛,歷朝歷代的皇朝都有,朝廷直屬,負責京師守備,宮廷宿衛,當然,最終目的是保衛天子的安全。周世宗覺得以往的禁軍不足以確保政權不受侵犯,他下令重新招募和擴大這支特殊部隊,進行更加嚴酷的訓練。據說,當時招募的標準是,必須是所謂“強人”,只要是厲害角色,哪怕你從前是嘯聚山林的強盜賊子。這部分人經過高強度訓練,再優中選優,挑選武藝高強的,到柴榮身邊擔任殿前侍衛,組成地位高於親軍的殿前軍,其首領即名曰“殿前都點檢”。這支特殊的武裝,裝備精良,地位特殊,其統帥權力極其大,陳橋兵變的前一年(957年),趙匡胤擔任的正是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這就不難理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位置,是一個篡奪皇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位置。

節度使大家都熟悉,本意是指持朝廷旌節統一調度指揮,事實上就是一個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節度使起勢於唐末,本來是替天子管理駐守藩鎮的,時間長了,發現在這一畝三分地上,自己原來可以說一不二,形同皇帝,帝王夢打這兒做起。藩鎮節度使等軍閥勢力的漸漸崛起,最終導致了整個唐王朝的主弱臣強、枝茂乾枯。毫無疑問,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提示趙匡胤,上述兩類人,須嚴加防範。趙普提醒時,趙匡胤開始還有些遲疑,哥們們會掀翻我嗎?回到後宮一琢磨,情況確實還不容輕視。尤其是他梳理回憶起自個兒黃袍加身的一個個細節,再也坐不住了。隨後便上演了那一出頗具傳奇色彩的“杯酒釋兵權”橋段。石守信、王彥超等一大批高級將領,“主動積極”地交回兵權,而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從此名存實亡,不再有人擔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