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怎樣的人?

香草豆子

相較於《三國志》,大家似乎更喜歡《三國演義》,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出自《三國演義》,關於我的一個丞相朋友。

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在後世,他的聲名之盛,遠遠超過他們。

他又是一個走路很慢的人,從岐山到西安,坐高鐵不要一小時,可他走了一輩子,卻還沒能走到。

他這一生,涇渭分明,斷裂成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

前二十七年,他詩酒為伴,琴棋書畫,韜光養晦,淡泊明志。

後二十七年,他運籌帷幄,出將入相,沙場百戰,把自己活成了神話。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公元207年,午後的隆中草廬,諸葛亮從夢中醒來 ,睡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好覺。

潦草半生,顛沛流離的劉備,領著兩個兄弟尋到了這裡,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把諸葛亮哄出了山。

劉皇叔不是老實人,卻是個好人,諸葛亮選中劉備輔佐,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劉備得孔明前,受冷眼無數,被人攆著打了十幾年,對屬臣的要求也卑微到了極致,哪怕是個廢物,只求做到兩個字:忠誠。

正因如此,劉備才得到了起兵後,最初的一班文忠武勇。

諸葛亮多智近妖,精明到了極點,他對主公的要求也不高,只兩個字:信任。

如果不能得到絕對的信任,那他的結局也無非兩種:一種是隱居山林,安度餘生;一種是功高蓋主,受猜忌排擠而死。

所以讀完三國演義的人,很難想象諸葛亮能在曹操、孫權的帳下效忠,前者自不必說,疑心暗鬼,連親兒子都不放心,何況是妖人諸葛亮,所以司馬懿直到曹操病死,才敢展露鋒芒;

而孫權看似不涉朝政,實則深諳權謀,操縱群臣相互制衡,但誰又能與諸葛亮抗衡呢?另外,孫權是個一心求穩的帝王,他寧可固守江東十年,也不願丟掉父兄打下的一寸山河。諸葛亮若去了東吳,只能是束手束腳,無比抑鬱。

思來想去,諸葛亮還是選了劉備,因為沒有誰可以像劉備那樣,無條件地相信他,對他決策的正確性,從來不曾有疑,幾乎都是遵照執行,只有兩次例外。

而那兩次的原因,其實也正是諸葛亮認定劉備的理由:他是個好人。

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有些事他是做不出來的,比如不聽諸葛亮的話,沒去算計他那可憐親戚,劉表的荊襄之地,雖保全了仁義,卻再次落得狼狽出逃,疲於奔命。這是第一次。

也正因為劉備是個好人,所以在三國中,有些事只有他做得出來,比如在關羽、張飛接連慘死之後,嚎啕大哭,拒絕了諸葛亮的苦諫,一意孤行的親率大軍伐吳。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心衰力竭,死在了白帝城。這是第二次。

總而言之,諸葛亮跟著劉玄德上了賊船,再也沒能下來。

博望坡,他初出茅廬,眼見夏侯惇領兵十萬,洶洶而來,嘆了一聲,輕搖羽扇,野火焚遍山林,曹軍死傷無數。這是第一把火。

新野城,曹操親自提兵雪恥,他和劉備坐在山頭飲酒,遠遠望到曹軍湧進了新野,安營造飯,平靜地吩咐斥候傳話,要關羽、趙雲依計行事。夜半火起,熊熊烈焰,燒得曹軍人仰馬翻,折損過半。這是第二把火。

赤壁灘,曹孟德二十萬大軍壓境,他白衣渡江,舌戰群儒,促成孫劉結盟,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壇上引東風,滾滾長江東逝水,火光滔天起,曹操全軍覆沒,敗走華容道,僥倖留命,逃回許昌。這是第三把火。

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燒得旺,以至於燒化了曹操的野心,有生之年,曹操再也沒能重返荊州,踏平蜀吳。統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終止在了諸葛亮的火牆之外。

號令三軍的權利,也名正言順的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

面對心生不忿的關羽、張飛,劉備嚴厲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諸葛亮也終於能確信,他沒有看錯人,劉備是值得他託付才華和性命,最正確的那個人。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史稱先主。這一年,他正好60歲。

這個帝位於他而言,不早不晚,既有功成名就的快意,也有斯人已逝的失意。

謀臣法正,虎將黃忠去世後,他的結義兄弟們也先後隕落,直接間接地死於東吳之手。

矢志不渝,建功立業的先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虛無。他迫切的需要做一件事,證明自己這輩子沒有白活,證明他的奮鬥是有價值的。

一個皇帝,如果連替兄弟報仇雪恨的能力都沒有,那還算什麼皇帝?

先主點起大軍,整頓兵馬,銳不可當地準備討伐孫權。

諸葛亮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反覆跟先主陳述利弊,勸阻他不要發動這場勝算微弱的戰爭。

先主不停地點頭,他告訴諸葛亮:“我知道你是對的,但這是我必須去做的事。”

言至於此,諸葛亮不再多言,熟練地安排軍務,籌備糧草。朝中無人,蜀中無人,所以他必須留在成都主政,安撫後方。

先主臨出征前,再次把劉禪叫到諸葛亮面前,囑咐他聽相父的話,一切事務皆由諸葛亮定奪。

這些話不多,透露出的,卻都是對諸葛亮毫無條件的信任。

而對於先主珍貴的信任,諸葛亮的回報一如既往,那就是決不動搖的忠誠。

幾個月後,先主戰敗,躺在白帝城的行宮,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氣。

他之所以沒死,是因為還沒見到一個人。

當諸葛亮狂奔幾十級臺階,喘著粗氣跪在榻前的時候,先主撐起了身子,老淚縱橫,把身旁劉禪的手,交到了諸葛亮手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隨後他又指著劉禪下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比起後世流傳的陰謀論,說這是劉備蓄意的試探,我更願意相信,劉備是真心誠意的希望諸葛亮替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宏願。

這個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夢想家,怎麼捨得多年基業毀於一旦,作飛灰散?

諸葛亮與先主相對而泣,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你給過我夢寐以求的信任,我也發誓要忠誠於你。

雖然現在你先走一步,但剩下的日子裡,你的兒子將代替你,接受我的忠誠。

我會繼續輔佐他,哪怕他不如你、不聰明,我也依然會竭盡全力照顧他。

先主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

一個月後,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史稱後主。

由於先主的任性出征,蜀漢國庫空虛,軍力衰退,國內叛亂四起,近一半的疆土脫離了控制。

北方曹魏和東南孫吳,仍然蠢蠢欲動,伺機進犯。

整個國家兵荒馬亂,一片狼藉。

後主劉禪是個甩手掌櫃,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丞相諸葛亮,終於不再氣定神閒,一貫的從容不迫,被眉宇間抹不去的憂愁取代。

北境有敵,他就鎮守北地,陸遜來犯,他就移師東向。

一個擅長放火的人,卻當上了救火隊長,哪裡需要撲哪裡。

地方豪強叛亂未平,蠻王孟獲又起禍端,諸葛亮不得已,於225年起兵,深入西南諸地,平息戰火,為穩固局勢,採用了攻心為上的謀略。

他深知屠殺形成的威懾,也許可以讓南方太平三四年,但仇恨會使下一場叛亂來得更快更猛。

只有用仁義感化、道德馴服,才能真正地將南方納入統治。

所以才有了七擒孟獲。諸葛亮在雲南的秀麗山水之間,安營紮寨,一邊盯著北方的戰事,一邊把那個驕傲的首領,一次次的抓到面前講道理,又一次次的把他恭送回鄉。直到孟獲的臉上不再有怒容,內心不再敢對抗,心悅誠服,匍匐在地認了輸。

諸葛亮代劉禪,賜予孟獲掌管南蠻之地的權柄,此後直到蜀漢滅國,西南始終平靜無虞,固若金湯。

這場仗從春天打到秋天,諸葛亮踩著落葉回到了成都。

他在富麗堂皇的新宮殿,見到了縱情聲色的劉禪,緩緩道:“陛下,時機到了。”

此時國內安定,東吳寂靜,糧食和貢品填滿了府庫,是時候去完成劉備未竟的夢想了。

劉禪像劉備一樣,對諸葛亮不停地點頭:“相父,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我都聽你的,你不會錯。”

第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北上伐魏 ,奪取長安,恢復漢室正統。

很難想象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寫就了這篇公文。

這不到一千個字,字字泣血,飽含了極為複雜的思緒,他感激劉備給他信任,讓他得以自由的施展才華,但他也悲痛於劉備過早逝去,字裡行間都是對先帝的不捨,除了這些 ,他像一個操碎心的長輩,幫劉禪打點一切,事無鉅細的安排了他不在時,蜀國的大小事務。

劉禪雖不懂得謀略,卻是個好孩子,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平庸即是原罪。

諸葛亮撐在桌上,淚眼模糊,精疲力竭地寫完了最後一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從關羽大意失荊州那刻開始,蜀國就已經喪失了逐鹿天下的資格,而偏安一隅的結果,註定是走向衰敗落寞。

十幾年前就看破“據荊益二州,霸業可成。”的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這些?

但北伐,不僅是為了完成劉備遺願,更是在為劉禪和蜀國謀未來,計深遠。

所以他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偏要和老天爺賭一把,打一場必敗的仗。

經過謹慎籌備,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兵鋒直指曹魏,連下隴右三郡,關內“朝野恐懼”。長安唾手可得,可恨他用錯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馬謖失守街亭,蜀軍喪盡優勢。

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北伐,魏蜀大軍在陳倉決戰,魏軍只求穩守,且援軍源源不斷,蜀軍卻受制於糧草短缺,苦戰不下,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由於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兩大名將攜手防禦孔明,彼此皆無破綻,相持無益,只好無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大軍慘敗於諸葛亮。正面戰場失利,於是司馬懿設下反間計,引得蜀漢朝堂動盪,傳言“武侯早晚稱帝”,劉禪將信將疑,為安撫群臣,召回諸葛亮闢謠,司馬懿逃過一劫,北伐再次功敗垂成。

第五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不力,散播謠言,加上天氣作怪,蜀軍只得收兵。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出斜谷口,火燒上方谷,即將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

但赤壁借來的東風,早晚是要還的。

狂風烈烈起,一聲霹靂響,豪雨傾盆落,澆滅彌天大火。

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喜極而泣,率領殘兵敗將衝出了包圍。

諸葛亮獨自站在大雨裡,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不知作何感想。

逃出生天的司馬懿,早已嚇破了膽,據守不出,決定用拖延戰術,耗光蜀軍的糧草,逼迫諸葛亮退兵。

這一手使得漂亮,諸葛亮無計可施,只能用各種手段激司馬懿出戰,以求速戰速決,但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一套女裝,幾句嘲罵,於他而言還不如撓癢。

積勞成疾的諸葛亮,就這樣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

他對北伐的執念太重,加上凡事親力親為,早就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會不停不歇地連續北伐,希望在死去之前,幫劉禪留下一條活路,延續漢祚。

他真的是拼了命,可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老天說,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於是命運安排魏延踩滅了七星燈,斷絕了他最後一絲念想。

諸葛亮躺在榻上,命在旦夕,氣息微弱地囑託完身後之事,便陷入了昏迷。

之後轉醒,諸葛亮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拂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劉禪的使者從成都趕來,大哭著說:“皇帝想問,你死後,誰可替你主政?”

“我死後,有蔣琬,蔣琬之後,可用費禕。”

“這兩人之後呢?還有誰堪當大任?”

諸葛亮閉上眼,不再說話。他們之後,內憂外患的蜀國,也將不復存在了吧。

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但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後主劉禪,席地大哭,改換素服,令國喪三日,殺掉了一批趁機誹謗諸葛亮的官員,並且廢掉丞相一職,諸葛亮死後,蜀漢再無丞相。

諸葛亮死後30年,蜀漢覆滅,成都淪為人間地獄。

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殉國。

我有時想,如果五丈原之後,諸葛亮從夢中驚醒,發現他金戈鐵馬、嘔心瀝血的蜀漢歲月,只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夢。

午後斜陽暖榻,階下依然垂手立著三條好漢,靜候他去接見。

他會打開門扉,再來一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會把劉備迎進來,再講一遍隆中對。

這樣的他,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丞相朋友,不是嗎?


十點讀書

諸葛亮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其實非常複雜,難以判定;

首先,以曹操的“吾之子房”荀彧來跟他做一個對比吧;荀彧以文人之身,在程昱的協助下,憑手上極少的留守之兵,僅剩三縣而且還在內有叛臣作亂,將只夏侯惇一人的前提下;力抗呂布、張邈、陳宮三路軍馬的攻擊而不失。還以身犯險,親到敵營一番口舌,說走了想來趁火打劫的豫州刺史郭貢的眾數萬大軍。保全了曹操的後方根據地!那麼,在曹操取荊州時,諸葛亮在新野、樊城做了什麼?此時的諸葛有徐庶的協助,有關、張、趙等大將,還有很多荊襄名士輔佐,兵力不會比荀彧少的前提下;束手無策,丟棄了新野、樊城南逃。什麼火燒新野、用水白河等,都是羅貫中為他臉上貼的金,沒有的事。這裡充分顯出;用兵,諸葛亮不如荀彧!


其次,陶謙死後,曹操要奪取徐州。荀彧以劉邦守關中、光武居河內作為穩定的根據地,然後才可以進可攻,退可守的一統天下為例子,說服曹操;只有穩固了兗州做為根據地,才可進取天下。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果然一切都在荀彧的計算之中。而劉備好不容易得到了荊州的中、南部的五個半州郡,但並沒有穩固,就匆匆進取西川。劉備留下了諸葛亮和關張趙留守荊州,只帶龐統、黃忠、卓膺(此人為何能算和黃忠一級的大將,沒有史料記載)及少量兵馬入川。可見劉備對荊州的重視。其實,荊州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川,才真正是劉備的“關中、河內”。但諸葛亮對此,卻不置一喙。兩次抽出荊州兵馬支援西川,直到取得漢中後,仍不及時將兵馬回援荊州。若非他戰略眼光有問題,就是有私心;因為他的兄長是東吳的高官。結果就只好與東吳共分荊州。得了益州難以用武的侷促之地,丟了荊州大半塊“肥肉”。因為劉備+諸葛亮,與曹操+荀彧所採取的戰略剛好相反;曹操是成功的運用荀彧的戰略,奪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劉備很快就丟失了自己的“關中、河內”失去大半個荊州(以湘江為界,被呂蒙奪去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導致了最後丟失了荊州的全部。戰略上,諸葛也遜荀彧一籌!


其三,諸葛《隆中對》有“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為基業。”什麼是“家”,什麼是“基業”?“家”是房子,有了房子才有生活的根本。“基業”是地基,光有地基沒有房子,晚上睡哪裡?怎麼維持日常生活?而荊州地處長江上游,漢江也於荊州匯入長江,順流而下直接威脅著東吳的國本。荊州南部四郡位於東吳的西面、西南面。弧形包圍著東吳,且地勢高於東吳。若有人從此處進攻,東吳將無險可守。荊州的戰略位置對東吳的重要性,那是生死存亡的!你既要以“荊州為家”,那就要有跟東吳生死為敵的思想準備和決心。拿著把鋒利的尖刀,比著別人的脖子高喊“東和孫權”。請問,憑什麼判定孫權能真心的和你結盟?連這一點利害關係都看不出,還奢談什麼戰略?所以,《隆中對》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關羽還知道沿江設立烽火臺以防東吳,諸葛亮對此卻毫不備預,連思想準備都沒有。還怪關羽破壞了他的“東和孫權”策略,實在是幼稚得可愛!荊州之失,其實是從這裡就開始了!劉備逃離新野、樊城經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勸劉備趁機奪取荊州。那是什麼行為?趁人之喪,利用死者的恩惠(危難中收留劉備,並有託孤之重),奪取別人孤兒寡母的基業,這是下作、流氓的行徑!既然你諸葛亮這麼下流的計策都敢用,為什麼會想不到孫權也會這樣對你?如果真“以荊州為家”,就應該在漢中戰役之後,立馬派出大將,率領原來從荊州抽出的大部分人馬歸還荊州的建制,以加強荊州的防務。並命令 上庸軍馬隨時支援關羽。事實上關羽也是因為兵少,沒有支援,才導致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但諸葛亮什麼也沒做。所以,真正大意失荊州的是劉備、諸葛亮,而不是關羽!再對比一下曹操是怎樣救曹仁的?第一次派出了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猛將龐德。第二次派出徐晃、徐晃還沒有開打,第三批的張遼已經在路上、自己親自坐鎮隨時準備支援。為解襄樊之圍,不但出動了傾國之兵,還以利益誘使東吳聯合一起行動,可以說,對付一個關羽,兩國已無所不用其極了。可蜀漢此時在做什麼?在勸劉備繼位漢中王,把蜀漢的頭號名將關羽,及視以為“家”的荊州丟一邊不管了!

其四,很多人說諸葛亮處事公道,那麼對比一下蕭何怎樣;蕭何沒有培植過自己的黨羽,推薦最成功的是韓信,而韓信的才能是夏侯嬰發現的,最終取得天下。那麼諸葛亮推薦了誰呢?蔣琬,一個每天酗酒,不管公事的縣令,並守為相府屬吏。最後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費褘,也是相符的屬吏。出使東吳時,孫權說魏延、楊儀是“牧豎小人”諸葛為何要用。費褘瞠目結舌,難以應答。虧了鄧芝為他解困。才能有多大,可想而知。還夥同楊儀陷害魏延,使本已人才奇缺的蜀漢,又失去一位智勇兼備,可以說能傲視天下的頂級大將。可他又是繼蔣琬後的宰相。對楊儀百般遷就,甚至把大軍委託給他,卻是個“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的叛徒!所舉之人,都是他的相府親信,只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劉備的嫡系、重臣如李嚴、劉封、魏延、吳班、吳懿、廖化等等,全部都被邊沿化。看看他在朝上這十多年,奪取軍權(劉備託孤時,軍事委託的是李嚴)、培植黨羽(朝廷、軍中內外,均是相府屬吏)、控制皇帝,獨斷專行(鞭二十的權都沒放過)。如果真的北伐成功,蜀漢能平定天下。以他的這種所作所為,會發生什麼事,實在無法逆料!這裡看不出他有蕭何的才能,也看不出他對劉備父子的忠心!

所以,正應了後人的那兩句詩:“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下士時”。我認為,不管羅貫中怎樣為他貼金,諸葛亮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傲視蒼穹39

說起諸葛亮最先讓人想起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才把諸葛亮請出山。

但領我最佩服諸葛亮的是他寫的《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

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nìng),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

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

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樂不思蜀”的典故足以顯示他的人品)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的輔佐他,

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孤。“此

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諸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

的精神力量。

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

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

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

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

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

理。

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魏,

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策,

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

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

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

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

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

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香草豆子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一、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檢驗一個政治家檔次的標準之一是前瞻性。孔明的《隆中對》,科學地指引劉備集團從勝利走向勝利,要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慘敗,劉氏集團還會進一步做大做強;在劉備被曹操在荊州追擊之際,孔明毅然單舟赴吳,連吳抗曹戰赤壁,為劉氏集團事業奠基,這就是膽識;在關羽失荊州,張飛被部將殺死,黃忠病死,劉備在夷陵又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之際,孔明權衡利弊,毅然決定放棄對荊州主權的申訴,重新派鄧芝赴吳修復與孫吳破裂的聯盟,這需要何等的魅力和勇氣,隨後是一通組合拳,剿、撫孟獲平定南方,把先進的農具和耕種工具引進雲南,雲南人給孔明多地建廟尊之如父,隨後在蜀國搞大生產運動,百姓豐衣足食後六出祁山,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有效地保證了蜀國的領土安全,同時把戰場設在敵國,有效地減少了蜀國的損失;孔明在後劉備時代能較為有效地處理好荊州舊部、益州官僚集團、益州本土派集團三者的關係,深受三派的愛戴;同時,為蜀國選定了蔣琬、費禕、姜維作政治、軍事上的接班人,為後劉備時代蜀漢政權的有效延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諸葛亮是卓越的戰略家、軍事家。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留下了禮賢下士的歷史佳話。劉總賺發了,二十七歲的孔明把他的戰略思想向劉總作了詳細彙報,這就是著多的《隆中對》,對天下幾十年後的形勢進行了精確的預言,給劉氏集團戰略進攻路線進行了精準設計,使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的劉備軍事集團有了最好的參謀長,連吳抗曹戰赤壁,終於在荊州分得四郡有了立錐之地,後又攻益州詐劉璋,奪漢中,終於完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隆中對》屬頂層設計,與東吳魯肅的東吳版設計並稱,不!比魯肅版的名氣更大!它奠定了孔明戰略家的地位。孔明的軍事才能時常有人詬病,但我以為他是傑出的軍事家。據《三國志》:孔明在劉備時代主要是後勤司令,無法獨當一面。但在後劉備時代到他在五丈原逝世,成為蜀國真正的軍政首腦。南征孟獲平雲南,六出祁山,除了街亭一戰錯用馬謖吃了點小苦頭,幾乎沒吃過敗仗,一次撤退途中還射死魏國名將張郃!要知道與他對陣的是大軍事家陰謀家司馬懿!

三、孔明是蜀國的忠臣、廉臣。

孔明從二十七歲起跟定劉備,作為參謀長,從此拋頭顱、撒熱血,單舟赴東吳,平益州漢中,在荊州、夷陵接連大敗後,受劉備託孤重任,又平南方、伐中原,最後病死五丈原,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誓言。孔明的兒了也死於國難,一門忠臣。

家中幾無餘財,成為千古廉吏。孔明逝世,成都百姓出城幾十裡迎接靈柩,這就是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還是用杜甫的詩句作結吧: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n

{!-- PGC_VIDEO:{"video_md5":"5e93d303287820c6bfb4feaa6b46fd01\

何心蕊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曆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樣聰明,羅貫中只是把他神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