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百年河西之戰,經過是怎樣的?

愛--雨天

河西之地原本是晉國的領土,指的是黃河“幾”形西邊的一部分領土。秦穆公是晉獻公的女婿,晉國在晉獻公死後發生了驪姬之亂,太子被殺,嫡子夷吾與重耳出逃。後來夷吾以河西八城為條件,請求秦穆公出兵平定晉國內亂,助他登位。秦穆公扶持夷吾為晉君,取得了河西之地;夷吾死後又扶持重耳為晉君,秦國在河西站穩了腳跟!



秦穆公與晉文公死後,秦國與晉國都慢慢衰退,但是從晉國分裂出去的魏國變得很強大。魏國最先變法,國富兵強,君明臣賢,於是開啟了稱霸模式。戰神吳起在魏國訓練出一支重裝步兵,號為“魏武卒”。吳起擊滅中山國後,開始慢慢蠶食秦國河西之地,因為在魏國看來,它是晉國的傳承,有理由收復失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大軍,完全收復河西失地,並佔領秦國函谷關,餚山等地。


秦獻公繼位後,遷都櫟陽,整軍備武,與魏國大戰二十餘年,就是想收復河西!但是在少梁之戰中,秦獻公中箭身亡,秦國也在年年大戰中瀕臨滅絕邊緣。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秦國變法,二十年後秦國脫胎換骨,兵強國富,商鞅趁魏國新敗出兵收復河西。

之後秦魏兩國圍繞河西又有多次反覆爭鬥,直到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首三晉二十四萬士兵,河西之地才完完全全成為秦國領土。吳起助魏國奪回河西,白起助秦國奪回河西,於是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吳白二起”的說法!



大秦鐵鷹劍士

秦魏河西之戰要從三家分晉之前說起,在春秋的時候河西之地並不是秦國也不是魏國的,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佔領一部分,秦國也佔領了一部分,但是在這之後秦晉兩國之間的戰爭不斷都是為了河西之地。但是不管怎麼打,秦國佔領河西的西邊,晉國佔領河西的東邊。


但是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建立,平衡被打破,魏文侯——魏國的建立者。這個魏國史上最成功的君主(當時魏國沒有稱王),任用李悝,吳起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吳起創立的魏武卒在當時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奪取河西之地也是遲早的事。

而當時秦國呢,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當年也是稱霸中原的強國,可是一到戰國初期,秦國君主更換頻繁,內部權利爭論不斷。使秦國國曆迅速下降,這時候魏國佔領河西全境是易如反掌。

河西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五次。

第一次河西之戰,前419到前408之間,魏國佔領河西全境。秦國退出河西之地,第一次河西之戰可以說是一邊倒的情況,當時魏國太過於強大,再加上有吳起這個兵聖在,打秦國那是太容易了,魏國奪取河西之後,設立河西郡,吳起任郡守。


第二次河西之戰,由於魏國佔領河西全境,已經嚴重威脅到秦國本土,秦國想要收復河西那是肯定的,再加上魏文侯去世,魏國向中原地區發展,魏國主力軍隊調離河西。

公元前389年,這時候秦國大約集結了50萬軍隊,準備一舉拿下河西全境,但是他們忘了當時的河西郡守是吳起,即使五十萬軍隊在吳起眼裡那也是一群羔羊,當時吳起用勵志激勵的辦法,再加上獎勵,大大提高了士氣,即使魏軍數量處於劣勢,但是士氣已經明顯高於秦軍,結果秦軍敗。


第三次河西之戰,前384年,秦獻公繼位在國內改革,秦國國力稍有增強,這時候魏國忙於中原戰爭,已經顧不上河西之地了。

這次河西之戰秦國前期取得了巨大勝利,三次打敗魏軍,但是這時候魏國主力回師,又一個大將登場了——龐涓。再加上秦獻公去世,秦國國內不穩。龐涓一舉攻破秦河西防線,直接威脅到秦國都櫟陽,秦國不得已將國都遷回涇陽。秦國敗。

第四次河西之戰,這時候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加上這時候魏國在中原與齊國,趙國,韓國打的不亦樂乎。秦國開始大舉進攻河西。


當時魏國在於趙國,齊國,楚國都在打(沒辦法當時魏國太過於強大),秦國迅速佔領了大片河西之地,這時候魏國反應過來了,迅速攻破趙都城,迫使趙國結盟,然後聯合韓國打敗齊軍,齊國,楚國講和,之後魏國與東方其他五國講和,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攻,而當時秦國在國內正在進行第二次變法,沒辦法,秦國退還所佔之地。

第五次河西之戰,這時候已經是在馬陵之戰後面了,馬陵之戰可以說是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役魏國大將龐涓戰死,魏國10萬大軍被殲滅,魏國已經不是第一強國了。前340年秦軍大舉進攻河西,魏國已經是不堪一擊了,到公元前329年魏國迫於壓力降河西郡還給秦國,至此秦國收復全部河西之地。

但是後續秦國還在不斷向東發展,直至後來統一全國。

從春秋到戰國初期,秦魏兩國為了爭奪河西打了一百多年。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將河西之地全部收回。

大秦帝國!


小伍講歷史

河西之地本是秦國的土地,自三家分晉後,魏國通過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一批賢臣、名將,對內進行改革,在軍事上訓練魏武卒,一時間聲名大震,一躍成為戰國首強,而此時的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國內頻繁更換君主,不能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於是,魏國變向西謀求擴張佔領了秦河西之地。

秦收復河西之地是自秦獻公始,歷經三代,分別為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秦獻公時期:秦獻公繼位後整治了秦國長期以來的動亂,對國家進行了初步的改革,穩定了國內的動盪局面,將野民正式納入國民,並遷都櫟陽,始其更靠近河西。公元前364年,秦獻公親率主力攻入魏河東腹心地區,在石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殲滅魏軍6萬,獲得大勝。魏國慘敗,諸侯震動。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佔領龐城。此後,魏軍修築長城,採取守式。

秦孝公繼位後重用魏鞅,實行商鞅變法,訓練新軍,由於商鞅變法中,以軍工授爵的激勵充分激發了秦國百姓的戰鬥熱情,加之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公元前352年,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由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迫使魏守軍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繫。

公元前350年,秦國見魏國與齊,趙兩國關係趨於緩和,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反攻固陽。秦孝公便用商鞅以退為進之策,與魏惠王在彤(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將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歸還魏國。公元前341年,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於次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

秦惠文王時,廢商鞅,重用公孫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孫衍(犀首)為大良造,率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省甘泉縣南),魏軍大敗,主將龍賈被俘。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地區的剩餘部分全部歸還給秦國。

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

河西之地歷經三代,充分體現了秦國頑強的毅力,我想這也顯示了為什麼秦國能夠統一六國。





若流風之迴雪

河西之地,指戰國時代陝西東部的洛水與黃河相夾的一片狹長地區,由於位於黃河西岸,所以這片地方被人稱為河西。

在偌大的河西之地上,有少梁、陰晉 、鄭等多個重要城池。

秦王希望通過控制河西,為進駐中原、稱霸天下做好準備,而它的鄰居魏國,則想佔據河西來鉗制秦國的發展。

因此,秦魏二國不可避免地在河西一帶上演了一次次血肉紛飛的慘烈戰爭。

魏國是韓趙魏三家分晉而成,魏國在繼承部分晉國土地的同時也繼承了秦晉的河西之爭,並 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在爭奪河西上,死死地壓制著秦國。

公元前419年,魏國在河西修築起少梁城,秦軍伐魏不利,只得老老實實地構建防禦工事。但秦軍的工事對魏軍來說根本不堪一擊。

這個時候,秦還是很弱的。

從公元前413年起,魏不斷向秦進攻。這年魏軍大敗秦軍,一直打到鄭這個地方。

曾有歷史學家考證,鄭這個地方,應當就在現在的陝西華縣附近。

此戰一舉摧毀秦軍的西河防線,直取位於渭河平原的鄭,嚴重威脅了堪稱秦軍糧袋的渭河平原,並大有奪取秦國都城雍的架勢。

第二年,魏又派太子擊包圍秦的繁龐,並將此地佔有。

被打得焦頭爛額的秦國試圖聯合齊、楚一同抵禦魏軍的進攻。


可惜的是,就算齊、楚都果斷迅速地出兵援秦,魏軍在河西的攻勢也依然兇猛。

魏太子率兵殺過黃河,將烏泱泱的魏軍引入秦國。 吳起則在被秦軍斷掉後路的情況下,繼續打出一場場漂亮的戰爭,相繼攻克了秦國的臨晉、王城、元裡、洛陰、合陽、陰晉等地。

僅僅用了幾年的光景,偌大的一個河西之地就被魏國收於囊中,耽於國內亂政的秦國即使知道喪失了河西意味著什麼,也組織不起對魏軍的有力反抗。

魏國為了防止秦國入侵,將吳起安排在河西嚴防秦軍。

吳起為一代名將,在他治理河西的時代,魏國人節節大勝,秦人甚至害怕的不敢東向。 打怕了。 這些事蹟,在史書上,都能查的到。

秦丟失河西除了魏國的強大外,更重要的是秦國當時內部混亂。

《史記》載:秦頻繁換君主,內亂不堪。內政不穩,何以攘外? 穩定河西之後,魏國又北滅中山,奪取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洛河以東、黃河以北置上郡,又佔據陝,進一步卡住秦國和中原地帶的通道,致使秦國的發展大受阻礙。

秦國被打成這樣,依然頑強的存活下來,那是因為,當時的秦簡公心有不甘。難道秦國就要這樣亡了嗎?

秦簡公即使因為國力的虛弱無法在和魏國的戰爭中得到便宜,也一刻沒有放鬆強大秦國的步伐。

因為落後就要捱打,秦簡公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不這樣做,怎樣強大? 窮則變,變則通。

秦簡公為了防禦魏軍築秦東長城。

這時候秦國和中原的往來已經被魏國控制,於是他決心改革國家制度,用實際行動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開始按土地畝數徵稅。 接下來就是宣揚尚武的風氣,他又一掃以往只有貴族才能佩劍的舊習,不但允許還鼓勵平民百姓也帶劍防身。


就這樣秦國像個內功高手逐漸恢復元氣。 秦簡公完成這些後就去世,可惜,他沒有看到秦國收復河西的那一天。

秦簡公去世後,秦惠公即位。 自秦惠公開始,秦國有了轉機。

但秦惠公去世後,秦國發生了內亂,秦出公最終被殺死,秦獻公即位。

秦獻公繼位後,發誓要一雪被魏國欺壓之恥。

而數年之後魏文侯去世,接替他的魏武侯儘管堪稱英明賢德也是一代雄主,卻在用人上犯了一個重大的過失,竟然逼走了吳起。

更可悲的是,吳起跑到楚國受到楚王重用讓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卻三晉,兵震天下,諸侯患楚之強。


秦獻公於是在公元前382年開始攻打魏國,在洛陰擊潰了韓魏聯軍。

秦國信心大增,秦魏在河西的力量對比正微妙地發生變化。

秦獻公於是在公元前382年秦攻打魏國,奪取武都,不僅如此,秦國還在洛陰將韓魏聯軍擊敗。

秦國信心大增,秦魏在河西的力量對比正微妙地發生變化。 受到激勵的秦國幾次攻打魏國,並漸漸取得了一些大的勝利。

從此以後,秦國便開始了反守為攻,魏國節節敗退,公元前362年,秦國又攻打魏國的少梁,直接威脅到魏都安邑的安全。

素以強悍著稱的魏軍竟在少梁被打得落花流水,領軍魏將公叔痤也淪為俘虜,河西一帶於秦國不再是可望不可即。

魏惠王正是在這次戰爭後,因畏懼秦國,才將魏國都城從安邑遷徙到位於東方的大梁。

此後,秦國就慢慢走向了大一統之路。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詩詞歌賦曲

個人理解河西之戰是秦魏120年間連續發生10多次戰爭的統稱。河西具體位置是指黃河以西的南北地帶。


魏自三家分晉後獨立建國,控制兩河險要地帶,在函谷關內黃河以西與秦為鄰。經李哩、吳起變法後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秦自周東遷後為秦讓出了發展之地。進入戰國時期秦據四方險要牢固防守自己的疆域。但魏佔據了晉河西險要地帶,攻可向西侵秦,守可據秦入關。遂魏就成為秦東進心腹大患和障礙。


秦魏自公元前401年陽弧之戰起,歷經洛陽、石門、少梁、元裡、固陽、河西、汾陰、蒲陽、陝城等戰爭,至公元前294年襄城之戰止歷經100多年的戰爭,先期因魏強大,佔據上風。石門之戰秦魏投入兵力較大,秦擊敗魏,斬首6萬,秦魏戰略格局就此發生轉折,秦開始由弱變強。陝城之戰,秦王親征獲勝,從此黃河天險之地多為秦控制。公元前295年襄城之戰魏屬河東之地完全為秦所有。



再經伊闕、華陽之戰後,魏徹底臣服於秦,並“以地事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