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甘谷有座山,叫大象山,山上有座寺,叫永明寺。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對甘谷來說,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對大像山來說,四月八的廟會也更是讓這座佛道彙集的靈山再次迎來朝拜禮佛、求經問道的八方人流,再放異彩。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說到大像山的名稱,最初以山上有大尊佛像而得名,稱大像山,後來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不同。其實對甘谷當地人來說,因為同音,已經沒有人去認真追究應該怎麼稱呼他了,不管是大像山還是大象山,都已經深深的鑲嵌在人們的記憶裡,植入人們的信仰中了。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說到大像山,不得不說山上的大佛像,位於山體中部的大佛殿,窟內依山開鑿的石胎泥塑唐代大佛像就是大像山名稱的最早出處,甘谷當地有的人直接叫大佛爺山,山上大佛為釋迦牟尼佛,高23.3米,腰闊10.4米,肩寬9.5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頤面豐滿,雙耳垂肩,螺發肉髻,體魄雄偉,斜披袈裟,唇旁短鬚呈蝌蚪狀,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肅東部地區所有石窟中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國大佛開鑿相對高度最高的造像。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山上有座寺,說的就是永明寺,永明寺全部建築成階梯式,山門為並連體拱形牌樓狀,大塊青磚雕刻築建而成。中門頂額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手書“永明寺”三個大字,兩邊有近代著名高僧明陽老和尚所題“風月無邊一塵不到菩提地,山河環繞萬善同歸般若天”的對聯。做工精細,圖案清晰,美觀大方。寺內建築氣勢恢宏,雕樑畫棟,在莊嚴肅穆中體現出了中華建築的巧奪天工。永明寺憑藉大像山的壯觀,古佛的善佑,高僧的修持和信眾的虔誠,已經成為甘谷佛教文化的中心。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在大象山拾階而上,觀音殿、千佛洞、魯班殿、文昌閣、藥王洞等依次佈局,有佛教崇拜,也有道教信仰,分別滋養著甘谷人的信仰和崇拜。每一個院落和洞窟內,佛像造型逼真,神像莊嚴肅穆,都引導著前來朝拜的人向上向善,成功成才。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所以這一天又叫“浴佛節”,也叫“佛誕節”。大像山也因浴佛節廟會,被甘谷本地人稱作四月八山。千百年來,這座披著佛祖光芒,蘊含道教智慧的靈山,在無數個日子裡,默默地守望著甘谷這個華夏第一縣的榮辱盛衰,更為甘谷的芸芸眾生祈禱著國泰明安、豐衣足食的太平盛世。就這樣,甘谷的每一個日子和這座靈山緊緊地鑲嵌在了一起,日子滋潤著靈山的香火,靈山收存著日子的故事,不離不棄,不多不少,佛祖坐了多久,日子就守望了多久。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大象山廟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物資商品大交流,書畫藝術大獻藝,來自甘肅省秦劇團的秦腔戲曲表演更是突出了大文化廟會的特色,當然山下的遊樂項目更是讓孩子們流連忘返。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四月八,回甘谷大像山禮佛求道

隨著甘谷的建設發展,水上公園的建成使用,讓大象山周圍的環境更加美好,道路更叫寬闊!人們在大象山禮佛問道後也水上公園散步休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