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啃老可不是中国年轻人的专长。

近日,美国纽约一对夫妇将30岁的“啃老”儿子告上法庭,

并要求其搬离他们的住所。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纽约州居民马克·罗通多和妻子克里斯蒂娜上月向州最高法院起诉儿子迈克尔·罗通多。

迈克尔22日在庭审时说,他从网上查询到的法律条文规定,如果要求家人搬离住宅,需要提前6个月通知,而父母违反这一条;另外,父母只提供住处,饮食和洗衣服都是他自己负责。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案件追溯

这一案件要追溯至8年前迈克尔搬到父母家说起。

罗通多夫妇住在奥农多加县卡米勒斯镇。迈克尔没有正式工作,不交父母房租,不做家务,让父母着实“头疼”。

此前曾给过儿子五份搬家通知

1今年2月2日,父母狠下心,决定不再娇惯这个“巨婴”。他们给迈克尔写信,说给他两周时间搬走。迈克尔无动于衷。

22月13日,父母发出第二封信,通知迈克尔有30天时间搬走,如果3月15日前不离开,父母将“立即诉诸司法程序”。

32月18日,为督促迈克尔离开,父母写了第三封信,为他提供1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租房钱,建议儿子收拾个人物品,变卖贵重物品换些钱,再找份工作。

4时间一天天过去,迈克尔没有搬走的意思。父母3月5日发出第四封信:“你要小心,我们会采取一切合适、必要的行动,确保你按照要求搬走。”

5最后期限过去了,迈克尔还赖在父母家。罗通多夫妇写了第五封信,要求迈克尔把车从车道上开走。

法院判决

老夫妇4月向卡米勒斯镇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裁决儿子搬走。镇法院要求两人向州最高法院起诉。

5月22日,纽约最高法院法官判决:要求他立刻搬出父母家中。福克斯新闻网报道,迈克尔走出法院后还振振有辞,声称要上诉。

不过,法院没有下令迈克尔在哪一天搬家。罗通多夫妇律师说,需要给迈克尔留出“合理、足够的时间”搬走。

新闻背景

美媒:1/3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家“啃老”

《今日美国》援引最近一次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报道称,美国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中,有1/3在大学毕业后仍住在父母家。

《纽约时报》称,有60%的年轻人需要从父母处得到财政支持。

该媒体分析,美国“啃老族”人数之所以出现暴增,是因为80后和90后经历了“不幸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一代人大学毕业时正值房地产和金融体系崩溃,经济危机导致他们负的债比以往毕业生都多。

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员韦特用人口调查数据说明,年轻人向成年人过度的时间越来越推迟,年轻的成年人也推迟了结婚以及组建家庭的时间。

在1970年,女子初婚的平均年龄为20.8岁,男子为23.2岁,而在2009年变成女子25.9岁,男子28.1岁。

韦特认为:“这些研究表明,对于‘成年’的观念正在改变,‘成年’不再意味着离开家,结婚生子。”

网友有话说

其实不是父母无情,

希望他去工作,

而不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我是一个小小的战士:没谁了。30岁还啃老,正干事的年龄选择的安逸,懒惰[摊手]

@天王盖地虎nan:永远不要在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不然这辈子就一事无成,努力的结果永远都是最甜的,现在小雀斑也没了,我要好好搞自己的工作,做一个不啃老的人,有能力养活自己的父母

@Hedda-88:还有脸让那么大岁数的妈妈洗衣服做饭 太不要脸了

@M不知道为何改名总被拒:希望中国的父母也有这样的觉悟,这样就少了很多无用的垃圾

@小婧婧__:30岁不工作不挣钱也不做家务,他父母的做法是对的!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皮肤科董医生:其实不是父母无情,父亲说了愿意为他付房租,希望他去工作,而不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我的教育观察:如果需要通过法律来解决家庭问题,这家庭事务也是到了难以处理的地步。这个儿子,你服从法律吧,你真的需要尊重你父母的决定。

@问题关键是:父母都是狠不下那个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么能怎么办……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太重要了,要不然了老了苦果只能自己尝!

老外真是少见多怪,

在中国,

这算啥?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晚春初夏的你:老外真是少见多怪,在中国这算啥,40岁还啃老的有的是,不但自己啃,还带着孙子一块啃,哈哈老人不计较,要的就是这个家庭氛围~

@E_Charlotte:某种意义上,那父母的钱去买房的年轻人不都是在啃老。但是换个角度想,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呢。所以为什么最近这几年大家都不提啃老了,因为大家都在啃。

@KyRii_Z:身边有个朋友跟这个类似,30有多毕业到现在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还是一样结婚生小孩,家里条件小康水平,真心老婆上进的很……教育了10年还是不思进取[摊手][摊手][摊手]

@岁岁吉祥159:一样是啃,方式不同罢了。好多年轻人买房大半是父母出的钱,孩子小时父母带,大点父母上学接送,这是物质精神双啃。

不少中国网友从这条美国新闻里,

看到了自己的身边人

案例1

山东烟台一位老人颅骨被打成重伤,脑内有瘀血,右手手筋断裂,打人者竟是老人的亲生儿子。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儿子打骂父母整整16年,到35岁一直存在这一现象,只要管父母要钱要物要不到,就会打骂父母。

案例2

点击视频:37岁博士生在家啃老,不管父母怎么催都不愿出门

其实,

社会巨婴哪个国家都有

案例3

这个日本宅男专业啃老27年,不会用电脑从没用手机,也不交女友,这位43岁的日本宅男算是啃老族中的极品。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在长达27年的啃老生涯中,男子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看书、读报纸杂志。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年迈的母亲对他彻底失望,男子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拒绝与外界接触。

很想问问,

这些身体健全却义正言辞啃着老的人,

看到那些身残志坚,

仍用满腔热情拥抱生活的强者时,

内心会想什么

……

父母将“啃老”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中国网友:少见多怪!

啃老族成世界难题?

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韩国首尔,30岁至49岁的啃老人数已经超过48万,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日本国内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尼特族”,意思大致与中文里的“啃老族”相当。2012年日本尼特族的规模达到56.4万人,此外,中年人成为啃老主力军也是日本社会的新难题。

法国《世界》杂志曾刊登题为《法国的归巢族,在中年回归父母家中》的文章,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

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到底是什么养成了这些啃老的社会巨婴?

是家长的宠溺?教育的失败?经济压力太大?

内心的自卑胆怯?受到了重大打击,需要逃避社会……

一位母亲写给“啃老儿子”的公开信,

值得所有人看看。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这样的话来。

而你,也在尴尬的沉默里,随即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点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5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找妈妈。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妈妈,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记得下班后给她做。”

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听你这样吩咐,总以为,对你的每一点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时,可以得到你同样细心的呵护和照料。

而我和你的父亲,也节省下每一分钱,为你在银行开立了单独的账户,只为某一天,你拥有了自己小家的时候,能取出那些钱来,给你一份切实的帮助。

可是如今,我却发现,这样牺牲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懂得珍惜的孩子,却反而造就了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严重消磨的社会弃儿。

我们越是爱你、纵容你对父母无休止的依赖和索取,你心底里的自私和懒惰就越是无休止地滋长……

你5岁那年,要妈妈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你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时,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那年,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来蹭饭,还时常带女友回来居住,我一边工作,一边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番忙碌,让我连一丝的微笑也无法挤出。

我终于承认,25年来,我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今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

也请你,像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一样,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会给你鼓励和勇气,可是我不会再给你金钱上的帮助。

孩子,妈妈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该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那么,就让我们彼此原谅,重新开始吧。

啃老问题成因并不简单

但相信所有为啃老的孩子

而担心着的家长

最本能的初衷还是因为爱

希望他们能强大、自立

能生活得更好

……

生活即使有万般不易

也应尽力拼搏

因为每个生命

此生都只有一次机会

你说呢?

对于啃老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