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君子不器」?

用户5547780004

要说“君子不器”,不妨先来讲一个真实故事:A在读书群里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了解老子的人,那些解释全都是片面的,于是,跳出来一个挑战者B问——你怎么理解的?A就说了自己的看法,B说你这理解也是错的,因为圣人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写成的文字不过是《庄子》所说的“先王之陈迹”,我就不一样,我是看到老子的塑像那刻,就醍醐灌顶般的理解了《道德经》。后来,这两个人在彼此的辱骂声中退群了。(按:故事里的成语是笔者添加的,而AB的文采本身让人有些不忍直视。)所以,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如果笔者在这里单纯列出自己的一些“领悟”,怕是很难让人信服,而学问,本身就应该在前贤解释的基础上,来取得自己的领会,而空中楼阁这样的事情要不得。

君子不器的出处

  • 大家已经指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十二章。由于《论语》最初是孔子的弟子们平日里各自记载的孔子言行实录,所以它的特点是各篇内容的“章指”(章指,始于汉朝)之间不存在太大关联,至多表明了某一篇是哪个弟子所记录编撰的。故而,学界有个争议,便是“儒裂为八”后,谁来编著了整部《论语》,即,把这些分属不同流派的篇章整合到一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先秦卷》,这部分应为王博所著。
  • 上面我们简单说了下《论语》的成书经历,接下来要说说另一个问题,即虽然这些篇章由于体裁比较特殊而不像我们现代人所著的散文或哲学专著,但绝不意味着这些篇章不能在思想层面上有逻辑性的关联。因此,君子不器仍旧可以作为孔子本人的观点来看待,我们可以把不同地方所记载的孔子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出比较恰当的意思。而不是像某些人所作的那样,把文体形式的无关联性误作思想中没有逻辑关联。

君子不器的解释

  • 古人解释此章的章指(按:指字即旨,意思,意义《公孙龙子·指物论》就近似此用法),通常认为,器指的是器物或物象。这种说法主要以《易传》来参照《论语》,因为前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划分,后来魏晋名士如王弼等,解释《老子》时也援引了《论语》《易传》的观点,到了宋、明、清,这句话的影响就更广泛了。此外,物象两个字,看到就知道指的是《传》,我们现在发掘的地下出土文献里,“象”

    “马”字(按:如卦象卦马)。那么,君子博学,就对应着“道”字,以形成“道体器用”主次之分别。

  • 总体而言,器主要指具体的器物,即有形体和功用的器具,如我们现在出土的诸多青铜器在先秦都有其不同用途。君子则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具体的某种功用,而必须抓住一些更为本质的内容,力求博学且多能。不难看出,道器之争里,时常会误以为重道而轻器,实则不然,道本身就是在多能中呈现的。故而,不器,首先指的是不要作单一的器,只有多能,才可具备诸多“器”的作用,也正是在学和思的不断进取中,

    才能形成。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孔子的教学内容之多就可以发现了:礼、乐、射、御、书、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同时包括六经的学习。这些内容绝不是把握住一个“道”就能学会的,可见,博学而多能,是君子的必然要求。在这不断的博学慎思中,道便产生了。出土的帛书《传》中,记载孔子之言“吾学而产道”,便很可能与此相关。

  • 杨树达的侄子杨伯峻指出:

  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杨树达的孙子杨逢彬教授同杨伯峻的解释比较近似,但并未沿用杨伯峻对9.2(按:第九篇第二章)的观点。因为,到了9.2的时候,杨逢彬认为杨伯峻对9.2的理解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应是对皇侃的注解的一种不当发挥。事实上,9.2并非是在批评孔子,而是说孔子博学多能,却没有成名——这有点像《家语》里面的

素王(按:有德而未能践天子位),显然,这是在为孔子感到惋惜

  杨朝明教授的解释则是,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不要夸耀、炫耀自己某方面的才能。不过在后面的具体释读上,他还是遵从了古人的看法。

推荐书籍

看到安意如女士推荐的书目,感觉是很不错的,如安女士所说的邢昺的《论语注疏》,当为何晏(注)、邢昺(疏)的《论语注疏》。笔者这里再推荐一些其他的解释本子,也比较不错:


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同时采用了阮、孙校本

刘宝楠《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比较经典

杨朝明的《论语诠解》,确实有可取处

今人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这是从当代语文学、语言学的角度来评判古今注疏得失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使用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此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话为 子曰:“君子不器。“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有点意思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

不过不得不佩服孔子智慧,这里指的是:君子不能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主要集中在“君子”、“器”这两个关键词上的解释问题。

同时这里会衍生出两个问题:

其一:

什么是器?

其二:

君子不器?

什么是器?

器,就比较容易明白,器具的意思,也可以指的是某一种才能或者技能。

《繫辞传》上提到,何为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论语集释》中为此句子做出如下解释:

【集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而在当时社会里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喝酒器具就分为盛酒的、溫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细分的很明确。所以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中用处。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指的君子不能拘于某一种的才能或者技能。

那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这就要提到孔子的生平,大家都知道孔子少时因贫穷,为了谋生多学几项手艺,但是孔子认为这些才艺、技能只是谋生的手段,从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強求自己一定要多才多艺。

这里你们也许会有点糊涂,那到底是专注于一才一艺?还是要多才多艺呢?

其实「君子不器」这句话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带点哲学意味。

「君子不器」 说一个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但也不一定要多才多艺,而是要通于艺而游于艺,换句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最后推荐几本解说《论述》的优秀的书

商务印书馆 《论语集解义疏》(共4册)

中华书局 影印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2册)

邢昺的《论语注疏》


安意如

孔子的意思,千古误会大了。多年来大学教授都在各种解释,书本上也各种说法,都能把孔子气活。

君子不器。首先要看什么是君子。君子的特质是什么,是有道,是明道,是悟道,是能传道,简单说,那么君子必须是个明白人。

明白人,才有资格做到真真正正的仁义礼智信,为何?因为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各种高尚品德,作为君子都要懂得善用之。

这就是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随机设教,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种死板的观点和态度对待所有人事。这才是君子的基本条件。

不然,君子就是呆子,君子就是莽夫。就是教条主义和迷信。孔子说君子不器,既不是说君子不是东西,也不是说君子要容纳百川,更不是说君子不能只掌握一种才能,要通才,也不是说君子不能像摆设,要实际,也不能勉强解释为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所以君子不能只顾形而下忘记品德和精神,这些都是误会,孔子会气活过来。

孔子不器的解释很简单,就是说,明白人不能偏执。

佛教对偏执观念有分类,我见,偏见,邪见,等等。一念偏执则沦为迷信,沦为执着,沦为顽固,这就偏离了君子灵活变通,善巧方便的处事智慧。换句话说,君子要圆融,要圆融才有资格做君子。

圆融的智慧,孔子毕生都在传播,但理解他的人太少,书生意气的人,读死书的人,都摸不到边。且看红楼梦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不器啊。

明白人,别偏执,不能有偏见。执着的偏执落于思想的型器,落于桎梏,佛说,追求相,着相,落于对佛法真理的执着,这就是诽谤我。这就是法执。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扫尘埃,就是不器,你器,就是神秀那句心是明镜台,常常要勤快扫尘埃了。还是不通透嘛!

孔子说话超级简单,不器,两个字告诉你,不要对道痴迷,对大道真理追求的痴迷固执,会形成偏执。这样你就等于成了一个死物,你不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善,处河流海洋臭水沟而不会偏执固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君子不器,这不就是儒家真正核心所说的吗?

可惜几千年大家一通乱解,落入文字障,都器了又器,器到器上加器。


蒙面悟空侠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器,造字本义: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引申义有:名词器具、有用之物,动词重用。”——《象形字典》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应该,也不会,沉浸于、局限于具体的器具(物事)。

那么“君子”应该怎样做呢?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君子”的心里头装的是 “德”,君子应该把 “德”,抱在怀中(致力并守护)。

“德”,即是“得道”,“道”是可以走到目的的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引申出了存在、规律、本源等意思。

所以,“君子”的心里头装的、致力并守护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其实是“道”。

“君子”可以是大境界的人,也可以大体量的人。比如,在我国古代,“君子”常常指拥有巨大权力的人(君主、大人)。

“君子不器”中,“君子”更多地指的是,拥有权力的人,他们是社会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产出”是管理,“社会责任”是维护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并引导、推动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共赢和社会繁荣。

所以,“君子怀德”,怀的是“不器之道,不器之德”。

“君子”把“不器之道,不器之德”装在心里头,致力于并守护它们,才能维持社会正义和造福社会,这是伴随着“君子”的社会分工而来的,也是“君子”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谈了“君子”,下面再来谈论“小人”。

在先秦时期,“小人”指的是小境界、小体量的人,一般为普通百姓。“小人”二字在先秦时期,并不具备后世那样的,严重的“贬义”属性。“小人”二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变成了现在的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君子不器”中的“君子”,所对应的“小人”,更多地指的是普通百姓。

那么普通百姓要不要“器”呢?

相对于“君子”的管理者的社会分工,普通百姓的分工是生产,产出是产品。

处在生产分工中的普通百姓,与我们相适应的是生产之道,而不是管理之道。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产品,来换取自我需求的满足。而产品往往是具体的器具(物事),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器”,而且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去成“大器”、成“重器”,并籍此来满足我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生产包括有很多行业,可以产出很多不同的产品。每个行业里面又可以包括很多生产岗位。

每个行业、每个岗位、每个产品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道”。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每条路上的体验是不同的;一盘简单的土豆丝,不同的烧制过程会产生不同境界的菜肴。

“德”就是“得道” ,“得道”的过程,是利用“道”实现目的的过程。“道”精微奥妙,“德”永无止境。

“得道”需要“精诚”,也需要一贯的专注,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所以,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满足,就要发扬“工匠精神”,强化自己的“行业专注”,在体悟“行道”上永不止息,在生产活动中精益求精。

在我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世家,“行业专注”代代传承,生产水平也越来越高,他们的成就,在历史的画卷上闪耀夺目。

境界、体量的大小,与高低贵贱毫无关系,君子和小人,也应该回归先秦经典本义,不应存在褒贬之分。

大可以大的恢弘,小也可以小的精致。

人生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必要存在轻蔑之心。

言之无物、盲目自大的恶果依旧历历在目,中兴事件还在刺痛着我们的神经。

《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是财用的根本,“土”也是财用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 “财用”就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而“德”却恰恰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本末关系而轻视“财用”,因为这个本末,讲的只是“财用”的产生过程。我们必须看到,在“德”产生的层面上,“财用”的基础作用。

“君子怀德”,固然令人尊敬;“小人怀土”,却也足可自豪。“怀德怀土”,只是依存于不同的社会分工的,人的相应思想、行为,从本质上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只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现实,流传到后世却产生了严重的褒贬之分。

对于一个事情,人可以想得通,但人“心里想通”了,理却未必通。还有一些事情,大家都想通了,“理通”了,道却未必不通,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唯有“道通”,才可以在现实中实现。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掺杂个人感情,但掺杂个人感情的认知,往往只是停留在 “心通”的层面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掺杂群体感情,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理通”的层面上。事实上,唯有道通才是真的通,才是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通。

君子不器,小人必须要器,还要成“大器”、成 “重器”,小人并不丢人,器也同样高尚。


儒学求义

器者,器具。

“君子不器”直译就是:君子不是什么器具。

“器”是用以对才能的赞美与比喻的,比如我们平常赞某人是个“大器之才”。

孔子曾经赞美过子贡是“器也”: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

瑚琏是宗庙中的重要礼器,这也是相当于赞美子贡是“大器之才”。

但孔子在论德时则不是以“器”来赞美的。

孔子重德,认为德是才的基础。德才是成就君子的根本,是一切人所必修的,不是特指某一项技能与用处,。

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德的君子是“不器”的,也即不以“器”或“不器”而论。但这里的“不器”不是后世的“不成器”的含义,而是指无法以“器”论的最高赞美。


建章看世界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孔子是最崇拜圣人和贤人的,但是圣人和贤人很难得,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达到的,所以,孔子最重视现实,最终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君子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要重视内心修养,这是人的本质,第二要重视外表,这叫做内外兼修。否则的话,那就要么扭捏作态要么粗陋无比,这叫做内外兼修。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要求,就是君子不器。这代表君子中的最高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不器呢?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器。器就是东西,就是一种物品的意思。一般来说,器是一种有形的东西,而有形的东西,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无形的东西,它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无限的。这就是道和器之间的区别。孔子在解释易经的时候,对道和器作了非常哲学的解释: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道就是规律。

第二,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一个君子,不应当像一个有形的器具一样,只能发挥一种或几种作用,这样也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固然对人生对社会发挥大的作用,但是作用毕竟有限。就像是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区别一样。科学家着眼于技术层面,哲学家着眼于思想和道德价值以及终极追求方面。从有形的器的进步来看,科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从无形的道的方面来看,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进步的,还是思想家和哲学家。

第三,所以,我认为孔子说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有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应该是人类道德价值的承担者和追求者,应该是在思想层面改造人类的哲学家,而不是在某一个技术层面的专家。


好玩的国学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短短四个字,但对它的解释却有多种,一种是直译,“君子不能够成为器物”。另一种是意译,“君子应该有多种的才能”。第二种似乎是说出来了它的言外之意。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这句话译为:“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并在注释中讲到:“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说:“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若是把“君子不器”理解为无所不通,那么“术业专攻”难道不是君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若以仍无所不通来考察挑选真正的君子,怕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挑不出真正无所不通的君子了。我认为,如今的社会国家本是一个大机器,我们若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在一定的领域内深入钻研,成为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合格的小零件,也可应称得上是君子。相反,了解广泛如蜻蜓点水反而会在当今社会丧失竞争力,成为无用之人。

器与不器,博学于专一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知识都很渊博,但他们的博在内容上却完全不同,这是他们专长不同造成的,我们只需要以专为主,以博为辅,通过点的深入,达到面的扩展,日积月累,触类旁通,便可循序渐进,达到博与专相容。

我们或许可以着重从以下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从“器量”之“器”来看,“君子不器”可以理解为君子不像是器皿,容量有限,而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仁”是儒学的第一原理,而宽容又是仁学思想的应有之义。如此来看,做到“君子不器”便要求我们要有容人只量,这与能够做到贵“和”中“宽”,“和而不同”。

从“器物”之“器”来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到底君子的人生使命才是最重要的。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钱穆和李零等人,也看到了君子的生命本体的这一要求,钱穆说,在一切智识与学问后面,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学问若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李零则说,知识不能沦为工具。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

有所追求,而非把自己当做社会的器具或许是我们当今最缺少的精神,我们的时代可以毫不惭愧的担当起“技术时代”这样一个桂冠。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一切便利,却同时把自己奉献给了技术。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把自己也发展成了工具,,我们的社会要求你从一开始就为学会某种技能为目的,它不把人当人而当成工具,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把自己当人了。

当我们开始羡慕郭美美,当社会上开始发表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单车上笑的言论,当我们的官员贪污了自己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当我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相信出身,相信美貌,相信钱和权能带来无上荣耀的时候,我们已经把人当做了赚钱的工具,当做器物。人之为人,没了信仰,没了希望,没了尊严,没了追求,只是心心念念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假公济私,如何利用自己的小聪明骗来最大的利益,那便连器物都不如了。

或许我们需要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或许我们需要些傻傻的坚持与梦想。有所追求,坚持不懈,即使明知道那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远方。所以,每个热爱自己、并在意自己在其生命面前的尊严的人,都应该反思这样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避免只是纯粹的工具和走肉。

我想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把人把人重新当成人,而不是工具,“不器”。


咳嗽8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不是信口胡诌的。

将《论语》通读一遍,很多问题孔子自己都回答了。不光回答了,答案也很完美。

现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培养“通才”,或者叫做“打通专业”,或者是“不分专业”。

这种说法就来自于下面一段孔子的“自辩”。

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③?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④。”(《子罕篇第九·第二章》)

①达巷党:达巷:党名,犹里巷也。古时以五百家为党。

②博学而无所成名:一说,学问广博惜无一艺之长以成名;一说,学问广博而不专一名。 应该了解为前面一种说法。

③执:专执也,意即专长。

④执御:赶马车。旧注:“御为六艺之卑”,“闻人美之,承之以谦。” 孔子自己谦虚的说法,“我就是那个赶马车的人”。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于博与专关系的一种简 单论述,也是对别人批评他“博学而无所成名” 的一种回答。

①君子: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器:指器具。各种器具都有专门的功能,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犹今之各类专门家近之。

不器,并非无用之谓,而是指博学多能,不以一技一艺为限,犹今之所谓通才近之。

所谓“不器”者,既通才、全才也。而不是现在的文理分科。理科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文科学生对“数理化”一窍不通,严重偏科的现象。


闲看秋风999

子曰:“君子不器。”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主要是指做人,不一定是指做学问。

孔子在做学问方面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把学习的道理在实践中检验、运用,成为一种习惯,不是让人很愉悦的事情吗?可见,孔子对做学问的态度是要在实践中运用的。是不是君子和做学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达不到君子的境界才更需要学习。

“君子不器”真正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能把自己固定下来。就是说,不能固执、偏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我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不信邪,你能把我怎么滴?你就是这个样子就是不行,很多事情就是行不通!其实,这样的人也不能说一定是小人,只是还远远达不到君子的境界。

孔子用这个“器”字,非常形象。字面意思就是“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容积,缺乏伸缩性和灵活性。引申的意思就是固执己见、片面狭隘,不能灵活应变,这样的人往往会被人算计、吃大亏。

君子为什么一定要“不器”呢?

君子不器,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1、作为一个君子,要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要尊重别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2、作为一个君子,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样才能够不断的精进,才不会固步自封;

3、作为一个君子,要灵活应变,即使受到委屈也不怨天尤人,该表现时就要好好表现。

所以,君子不器,如果仅仅从做学问的角度去理解就过于狭隘了,因为孔子并没有反对做学问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所专长。孔子主张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能顽固僵化,这主要就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昆仑樵夫

‘‘器’’,器物,有着某种具体用途,‘‘器’’的反义词是‘‘道’’。

这句话直白翻译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引申出来的翻译可以是‘‘君子应该立志于道,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才干上。’’

记得当初看《大秦帝国之裂变》时,秦孝公说过一句话,可以参照来理解‘‘君子不器’’。在考教入秦士子之后,仍没有卫鞅的消息,秦孝公说:‘‘没有大才提纲挈领,小才一箩筐,有什么用。’’大才、小才之分,大致可以理解为‘‘不器’’与‘‘器’’之分,也是孔子所说的‘‘大臣’’与‘‘具臣’’之别,但又不仅于此。



才干是可以看得到的,就像如今的专家、大V,专于某个领域,成为专才。但长远的眼光、总览全局、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才’’,他的才干却不看不到。

孔子这种‘‘不器’’的阐述,延伸到《易传》中,有一句经典的表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的反义词就是‘‘道’’,‘‘不器’’就是要‘‘有道’’!


因而孔子要求君子要‘‘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也’’。子游把这个关系说得更明白:‘‘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说的是,各种才干技能虽小,长期坚持下去也会有可观的成就,但越往下就会沉溺于其中忘了大道,所以君子不会把目光放在小道上。这也就是孔子所说‘‘游于艺’’,把才艺当成玩耍一般,把关注点放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上,成为有大德之人。

总结一下:做个君子,可以去掌握各种技艺,但不须多(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注意力要始终在求道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