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肥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作者 李雲勝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長年輪,歲月累積的年輪沉積了城市的形象、品格、文化和力量。

過去說到合肥,往往給人以江淮小邑印象,那其實緣於解放初期合肥的縣城規模,即人們常說的三個“五”:五平方公里城池,五萬人口,五盞路燈。

大合肥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網上曾經有人調侃說:北京是城,天津是港,上海是灘,廣州是市,武漢是鎮,西安是都,成都是府,南京是邸,蘇州是園,杭州是灣,合肥是郢。

不過了解合肥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之譽,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周武王分封之廬子國。所謂名出《史記》,源自兩淝,上下三千餘載,方圓萬餘平方公里。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合肥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就“皆勝淮左”。秦朝時合肥始置縣,東漢光武帝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由此,“合肥其地視他邑獨重。”

至今,當地的方誌專家們講到合肥時,無不自豪地宣稱,合肥自東漢建安中即為揚州治所。此後,歷經1700餘年一直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終未移。

只是到了民國時期,廢府置縣,加之連年戰爭不斷,合肥才一度沒落。

抗戰勝利以後,國民黨合肥縣和安徽省政府都曾經想過規劃和建設省會合肥的,並且搞出了一個《合肥市政工程規劃》,那應該是合肥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

上世紀五十年代,合肥先後兩次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一次是1956年,那時,全市總人口28.3萬,其中城市人口19.7萬。到了1967年,全市總人口就達65萬了;第二次是在1959年,當時目標總人口是100萬,城市建設用地144平方公里。

大合肥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仍然只是箇中等城市規劃,但在當時的安徽,已是最大的城市規模了。

合肥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以包拯、李天馥為代表,鑄就了清正廉明的官場文化;以“江左三大家”之一龔鼎孳、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為標杆,奠定了人文和自然科學的根基;而燦若星辰的合肥籍名人,譬如楊行密、張樹聲、劉銘傳、聶士成、段祺瑞、唐德剛等等,也像牛角大圩的五彩花朵,盛開在歷史的畫卷之中。

那些歷史場景就像一個個被定格的電影片段,重新在我們的腦海裡一幕幕回味。

上世紀曼妙多事的四十年代,士農工商第一次演變成紳商士學,咖啡嫋嫋、舞步輕旋……但是,日軍的槍炮粉碎了人們的溫柔鄉,鐵蹄下的熱土一片焦黃,大蜀山下、淮河之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激情燃燒的五十年代,月臺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嘹亮歌聲,以及廠區、礦區機器轟鳴的火熱場面,激勵了整整一代人。那是精神道德建設的一段光輝時期,至今在親歷者的腦海裡,留下的還是正直、廉潔、健康、向上的美好記憶。

至於六十年代,用“紅”與“白”來詮釋可能最恰如其分了。社會的精英分子出現了分野,套用張愛玲式的語言,夢醒時分,硃砂痣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但飯粘子還是“床前明月光”。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雖然距離今天不過三四十年前,可是感覺上似乎非常遙遠。經歷了動盪不安的生活,漫漶不清的記憶留下幾多依稀的影子,等待辨認,難以追尋。青春如火,栩栩如生,鮮活如初。

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們從來沒有邁開過這麼快的腳步,在從精神到物質的暢快消費中,消解了百年的期待,將創傷記憶轉換為一種新的文化時尚,成功地實現了自我超越,將歷史和現實進行了一次置換與挪用,今天回頭一看,依然那麼哀婉動人。

大合肥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所謂安居才能樂業,居住條件的變化,在以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上演著城市生長的奇蹟。合肥從未讓我們失望,我們看到的正是這座城市最精彩的蝶變。


合肥地產30年,媒體風雨同舟,記錄城市變遷,見證城市脈動。

30年,彈指一揮間——城市華變,廬州飛越本土英豪和外來大鱷群雄逐鹿,風起雲湧,共繪廬州地產美麗華章。

恰逢新時代,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合肥主流地產媒體將對合肥地產三十年全面疏理,致敬合肥地產功勳人物,矗立合肥地產行業標杆,共鑑合肥地產成長年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