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假124262819

这个问题就是在黑明朝,我不是明粉。中国古代哪朝哪代都有明君、名臣、名将,也有昏君庸君、奸臣、庸将。

明君:明朝是一个奇葩的朝代,昏君比较多,有喜欢玩打仗的明武宗、有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喜欢银子的万历皇帝、喜欢当木匠的熹宗皇帝。但是这并不代表明朝没有明君,明太祖、明成祖、明孝宗、明仁宗、明宣宗这几个皇帝是可以称得上明君的。

名臣:历朝历代都有名臣,明朝也不例外。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宋濂、杨廷和、姚广孝、解缙、杨荣、杨溥,于谦、海瑞、徐玠、张居正……这些都是明朝有名的大臣。

名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汤和、戚继光,胡宗宪,俞大莤,李成梁,李如松,毛文龙、熊廷弼,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

关于明朝的名臣、名将还有哪些恳请各位网友指正。


历史军魂

首先,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更是浅薄的。大明王朝洪武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明君。



朱元璋虽出身贫困,起于草莽,但是他确有非凡的能力,把残暴的蒙古人给赶出了中原大地。他坐拥江山以后,不是贪图享乐,而是勤于朝政,体悯百姓之苦,严惩贪官污吏。一天两次上朝处理国事,十几年如一日,统一了中原几十年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空前发达,这样的君主难道不是明君吗?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他有着卓越的战略远光,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使北元再不敢觊觎中原大地。颁发“五复奏”完善了更加合理、更加严格的行政体制。他疏通大运河使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如此功绩难道称不上明君吗?



再说明朝无名士的事情,明朝第一神人的儒家代表王阳明,他不但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哲学等,还能运筹帷幄,领兵征战,是古代罕见的文武双全的全能大儒。孔、孟、朱、王,王就是说的王阳明,他的学说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被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名士”吗?徐光启、宋应星、冯梦龙、徐霞客等这些历史名人称不上名士吗?


张居正被称为“千古一相”被后世称为为官的榜样,他满腹经纶,雄才大略,为官清正、廉洁奉公、赏罚分明、公正无私,难道称不上“名士吗

还有“救世宰相”之称的于谦等等都是当世的名臣大儒。

说大明朝无名将更是扯淡腹黑。明朝开国大帅徐达,无敌大将常遇春,云南王沐英,帮助朱元璋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大明王朝,难道不是历史上的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横扫蒙古的李成梁、还有抗日援朝的李如松、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等等哪一位不是赫赫有名的名将?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从建国到中兴;从中兴到衰落;从衰落到灭亡这样一个过程。明朝也不例外,大明王朝是一个农民阶级建立的封建王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前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间经济比较发达,对外贸易也空前的旺盛。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党羽之争空前激烈,阉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贪官横行,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爆发了农民起义造反的局面,后金乘虚而入,明朝灭亡也在所难免。

明朝是继汉唐宋以后又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被称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中华民族最为之骄傲的一个封建王朝。


老石谈古今

我是这么看明朝的。

第一、明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开了疆拓了土的朝代。

明朝建立之后西南云贵仍然有蒙元势力盘踞。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征讨。在击败蒙元最后的势力之后,云南也正式纳入了版图。

有人可能会奇怪,云南不是元朝就纳入版图了,为何会说明朝才纳入版图。其实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一个地区真正纳入版图需要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这样这个地区才会有认同感。否则只是接受中央政府管理,那至少汉代,甚至周代就有了。元朝并没有多少汉族进入云南,更不会认同你。明朝一朝就实现汉族移民以及军户人口占了大多数。所以直到抗战云南都是稳定的大后方。

其实汉民族并没有太强烈的开疆拓土愿望。要不是背后盘踞着残余蒙元势力,汉族也不会进入。云南少数民族目前看,其实源流也是羌人体系和极北基因黄种体系居多。其实他们是与汉族走叉了兄弟民系,而苗族傣族则是更早一些分开民系。但问题是观念上不认同是很大的问题。汉藏同源,但认同感仍然是关键。

第二、明朝从蒙元暴政之中解放出来,明朝带有浓厚的汉民族复兴的色彩。

明朝可能是历史上强调汉族利益最多的一个朝代,沐英在给朱元璋的奏折上都明确说对于移民屯田,汉享其利。朱元璋从山西汉族祖地进行移民,所以有了洪洞大槐树是天下故乡的说法,实际上明代可能是知道山西是北三苗呆过的地方。这与目前考古发现的山西陶寺遗址基因为汉民族等北三苗民族直系祖先的实证不谋而合。

明朝一朝笃信数理13也是因为知道13为汉民族核心数理之一。13陵、13省、朱元璋出殡时的13灵柩和开十三道城门等等。

第三、朱元璋帮乱宋擦了屁股,但反思宋朝的引狼入室教训后又导致错误的封关禁海。

宋代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国门洞开,引入大批阿拉伯、波斯、西方商人、移民,以至于发展到部分主权都移交给外来者。等到蒙古南进,木马病毒突然发作。宋代的溃败几乎导致汉民族灭种。这个问题直到朱元璋才进行了处置。几乎是屠城与阉割并用,这才使得中华不至于变色。然而就算如此北方汉人里还是留下了一定比例的阿拉伯基因。可见,当时危难之严重。

乱宋那么干,还导致东南亚变了颜色。本是同根黄种却去认同别人,这一切乱宋是难辞其咎的。朱元璋总结教训封关禁海却是有点反应过度。可是无论五胡乱华,还是乱宋,都是一个同样的教训就是引狼入室。五胡乱华被说得如何如何严重,然而现在的汉民族基因里却没有反应出来。但乱宋引狼入室的后果,则清楚明了的摆着,北方汉人有近6%的阿拉伯基因J系。可以看出当时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朱元璋及其明朝反应过度施行封关禁海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明朝明确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以算最有骨气的一个汉族朝代。

整个明代没有采取和亲、纳贡换取和平,确实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宗旨。直到末代崇祯帝也没有迁都南京。这大概是明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之一。为什么那些历史书学者看不到这些,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精神为何物。所以总结起历史来,其逻辑和价值观匪夷所思。有的直接就是上成败论,完全用成败去分析历史书。

第五、明朝天子有道家无为思维。

道家无为的意思就是统治者不要瞎瞎折腾。明代是一个崇尚道教的朝代,这种思维一定程度上也与明代君王表现有关。遗憾的是,道家无为是整个体制无为,而不仅仅只是帝王无为。经过宋代全面践行儒家治国,其实已经不行了。不过万历皇帝被记载为三十年不出宫门不上朝。可问题是万历一朝真没出什么问题。甚至连阎嵩那样的权臣都没有出一个。所以,君王真的在于勤政吗?不见得。而且他真的什么都不管,还屁事没有。这是不是有点违反逻辑了。

第六、明朝的灭亡,我可以明确地说是神秘力量作用的结果。

这方面我在别的回答里说过,可能从一月天子或者天启皇帝时这个神秘力量就出现了。满清能入主可以说是将最不可能变成了必然。是无数的巧合因素按程序精密配合集体作用的结果。

满清为何不具备实力,因为人口数决定了没有可能。并不是他的军队战斗力不行。只有当天启爆炸蛊惑了人心、小冰期造成饥荒、李自成处处倒霉被迫投军成就破坏王、李自成打烂明朝机器又转交给满清,尔后迅速溃败、成圆圆吴三桂的设计以及崇祯不离北京都出现了、南明不团结导致最后的希望也失去。满清可以说是躺着拿到政权的。再看李自成建立大顺更是惊出一身冷汗,这是明摆着转交政权。如果你懂古文化和上古历史,可以说完全就是要让距今五千七百年以前大洪水时代的大鲧后裔返回。所以入关的必须是多尔衮,行政的必须是顺治福临(附会帝舜虎族)。成圆圆这个名字与玄学古文化高度对应,至今德国光明会还有那个符号。这里不剧透了。整个满清都是一个镜像反射。所以明朝灭亡非人的问题,这是可以确定的。


國病

这种历史盲的观点不值得与他争论。早就看到一个说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忽然之间冒出了一大堆的明史专家,在网上不是吹就是骂,自以为是,容不得讨论。

唉,历史不是一个人能讲明白的,不管他的节目做的有多火。

还是说说明朝吧,被说的一无是处的朝代,结束了元朝的残暴统治,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

说明朝没有明君?笑话。

朱元璋出身卑微,一统天下,铁血反贪!朱棣五征蒙古,宣扬国威!就算是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在临死的时候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什么是明君?真正的明君,能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能让大臣做好事情,而不是每天看着皇帝的脸色行事。

倒是有些朝代,表面上臣子们都服服帖帖,背地里贪污腐败,祸害百姓。某些把权力死死捏在手里的皇帝,不思进取,任由自己落后挨打。

明朝无数的官员和百姓誓死抗清,自杀殉国。就连所有的太监,都战死的战死,自杀的自杀。为什么?如果真的没有明君,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明朝没有名士?更是笑话。

徐阶、高拱、张居正、杨慎、杨廷和、徐渭……

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东亚几百年,到现在邻国还把他当神一样的存在。现在的四大名著,三个都出自明朝。更别说小说戏曲书画等等各方面的大神,真要是列出名单,比哪个朝代都不逊色,这叫做无名士?

说明朝无名将?不看史书可以理解,电视剧电影也没看过吗?

徐达、常遇春、蓝玉、戚继光、袁崇焕、李成梁、于谦……他们还不够标准?

明朝可以说是被黑的最惨的朝代,直到现在。

正视历史,就是全面的看待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好有坏,甚至具体到一个历史人物,也有褒贬不一,全面否定是历史盲才会说出的话。


七追风

这种说法很不正确,明朝不仅有明君,也有名臣,更有名将。明朝立国以来,“不割地、不纳供、不称臣、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没有明君,名臣,名将,如何做到?

首先说名将:明朝的名将灿若星辰,而且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末甚至明忘都一直层出不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北伐成功并统一全国的王朝,纵观几千年中华历史,先占据长江以南进而北伐一统天下的只有明朝。而且自唐亡后,中原数百年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宋朝立国开始,辽、西夏、金、元先后与宋并存,在历年的对峙战争中,宋朝很少取得胜利。直至宋亡。

明朝不仅仅是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和少数民族政权斗争并最终夺取政权的王朝。而且在建立明朝后,数次北伐,横扫漠北,彻底绝了北元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的念头。

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明朝先后在东南沿海抗倭,万历年间还有三大征(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军事行动)没有名将如何取胜?

列举下明朝的名将吧: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朱文正,李文忠,邓愈,蓝玉,王守仁,杨一清,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杨镐,李如柏,李如梅,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承宗……

名臣就更多了,比如:

明初开国的李善长、刘伯温;

辅佐皇帝成就仁宣之治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英宗时期,出现了几千年出一个的民族英雄于谦,关键时刻挽救了明王朝,没有重走宋朝的老路。

孝宗时期,推动出现弘治中兴的有刘大夏和刘健、李东阳,所谓“李公谋,刘公断”。

武宗时期,出了个牛人,名臣,儒家心学的开创者,无数学者的偶像,王守仁王阳明。还有治国能臣杨一清,杨廷和。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忧外患并起,出现的名臣就更多了,徐阶,高拱,张居正、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孙承宗、袁可立、熊廷弼、钱龙锡 周延儒 杨嗣昌 卢象升 孙传庭 丁启睿 洪承畴 、袁崇焕 左良玉 史可法等等,中后期的这些文臣不少挂着武职,统兵打仗更是好手。明朝中后期开启了文官统兵打仗的新时代。

最后,说说明君。明朝是有明君的,朱元璋、朱棣虽然残暴,但在治国上,明君称号当之无愧。另外,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孙子明英宗朱瞻基以及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都称得上是明君,分别开启了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所不足的是他们在位的时间都不长,没有使好的形势持续下去。

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不能算明君,尤其是嘉靖和万历,嘉靖可以说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帝王之术运用自如,二十多年不上朝仍然可以维持帝国运转。但是他仍然不能算一个明君,因为他仅依靠权术来驾驭群臣,通过平衡手段维持朝廷政治,本身在治国理政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而且这种方式给后任者带来了隐患,后期朝廷党争、阉党均出于此时。到了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时期,万历皇帝执政四十八年,初期尚勤政,自十五年后,逐渐怠惰,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直接导致了明朝后期的积弊沉疴。

明君、名臣、名将要搭配起来,王朝才会强大,可惜明朝这种搭配太少、时间太了,除了太祖和成祖,明君执政时间大部分不长,后期的名臣和名将在干活的同时还要对付奸党、阉党,增加了执政内耗,给别人有了可乘之机,到崇祯时期已经积重难返,回天乏力了。

以上的人物只是随手列举,难免挂一漏万,欢迎大家补充。


呆弟42005191

明朝怎么可能会是“三无产品”,若是没有明朝,怎么能结束蒙古族的元朝?明朝若是什么都没有,何以立足于东方世界二百多年之久?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好多人都说明朝没有明君,那可能是对明君这个概念理解的太狭隘了。

我个人认为,一个时代只要是百姓能得以安居乐业,那么统治者就是明君!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恢复华夏政权建立明朝,你说明朝无明君?

朱棣文能治国、武能打战,积极促进海外交流,你说明朝无明君?

解缙主修《永乐大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你说明朝无名臣?

刘伯庸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作为幕后智囊,开国丞相,你说明朝无名臣?

卢象升建立“天雄军”无数次击退满清的入侵,最后战死沙场,你说明朝无名将?

常遇春跟随太祖朱元璋征战沙场,大小战役无数,开国名将,你说明朝无名将?

其实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明君、名臣、名将的定义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状况,事件环境,交战对手等等。没有在同一个条件下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只要在一个时期起到积极作用的人我认为都可以称之为“名”。所以哪个朝代都出了不少明君、名臣、名将!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虽然出了很多“不着调”的皇帝,但是也不能抹掉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功绩!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看更多新观点!


k笑笑生

每个热爱历史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挚爱的朝代,或许是因为一个皇帝的存在让大家流连忘返,譬如汉武帝之东汉、唐太宗之唐朝、康熙之满清王朝。而乞丐皇帝朱元璋一手建立的大明王朝却普遍不受大众的喜爱。更有甚者说大明王朝是一个三无王朝,既无明君亦无名臣和大将。

(明太祖朱元璋)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三无王朝居然存活了276年之久?

从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到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北京景山明朝灭亡。间明朝共经历16位皇帝,时间跨度更是达到了276年,这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还是个比较长寿的王朝。

1、明朝初期

明朝初期经历朱元璋和朱棣两朝的努力,让明朝国富民强,同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重振了汉唐两代雄风。在朱棣永乐年间,更是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周边很多国家都向明朝称臣纳贡以求保护。在国际地位上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大明王朝就如现今的美国。

在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上千年的封建王朝宰相制度,让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皇权达到顶峰。明朝的前100年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铁腕统治之下政治清明,社会稳步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

(明成祖朱棣)

2、明朝中期

我们研究历史 ,要看他的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明朝中后期的各个皇帝懒惰成性,而且都有自己的爱好。明宣宗爱斗蛐蛐、明世宗希望得道成仙、明熹宗居然喜欢木工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无可厚非,但是偏离了正轨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明熹宗专研木工艺术)

3、明朝后期

到了明朝后期,居然出现了两朵奇葩,嘉靖皇帝25年不上朝,让严嵩父子把持朝政20年。上梁不正下梁歪,嘉靖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比爷爷更厉害27年不上朝,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让明朝成为了太监专权的舞台。

(25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
王振、魏宗贤之流纷纷粉墨登场,他们骗取了皇帝的信任,扰乱朝纲玩弄权术残害忠良祸国殃民。强大的明王朝在他们长期的祸害之下,明朝千疮百孔元气大伤,国力大不如前。

到崇祯帝时,想凭借一己之力把即将倒塌的帝国大厦拉回来,可是国家疾病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医。在闯王李自成的进攻之下,崇祯带着满心不能实现的抱负,自己吊死在景山的树上,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明王朝也就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无力回天的崇祯最后吊死于北京的景山)

4、明王朝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迪?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迈进的,明王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袍哥窃以为统治者自己的不作为才是它灭亡的根本所在。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之中少走或者不走弯路。

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川东袍哥

看到这个问答,感觉这些年我们究竟学的都是什么历史,竟会让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不知道提问者是什么样的学历背景或者什么心理?我只能说中国的历史教育已经有点忘本了。

历朝历代,很多人喜欢汉唐、有人喜欢清朝,我觉得真从内心来讲,我最佩服最敬重的却是明朝。可能是我们接触的明朝历史都是黑暗的统治、禁锢思想的八股文或者是昏庸的皇帝,让很多人提起明朝都是长吁短叹的,但真实的历史已经被清朝这个蛮夷建立起的朝代所抹黑,我在这多说一句,清朝这个朝代的建立非但没有促进中国进步,反而使我们倒退了多少年,我们的珍贵史料都被他所销毁。

提问者所说的三无,我不敢苟同。首先,明朝明君不少,明太祖、明成祖这不用说了吧;就连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在我看来都是明君,难道没有人看出来虽然他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整个明朝也没有崩塌呀,国家机器运作的很好呀,如果他不是明君,底下的臣子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去进行改革吗?就连崇祯帝都值得别人去学习,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在位期间也是兢兢业业的,一心想挽救大明的颓势,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明朝历代皇帝或许不是很出色,但是明朝皇帝没有一个怕死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说的明朝这帮皇帝们,这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独有的。

明成祖朱棣

万历皇帝


其次,名臣很多呀,张居正不是的吗,他主张推行的“一条鞭法”;于谦,这个有民族气节的忠臣;刘伯温、王阳明这些不都是吗,那里缺少了?

图为张居正

最后,名将少吗?徐达、常遇春、袁崇焕这些不都是吗?那里缺少了?明朝出了多少名臣将领。不仅如此,还有明朝的思想学家李贽、顾炎武、王阳明他们的思想境界之高难以想象。另外明朝在军事、文化、经济方面远远领先于清朝,就是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最顶峰所达到的成就都远远不及明朝时期,明朝根本没有那么不堪。明朝的军事实力更是历朝历代难以企及的,明朝对外用兵50万以上的次数超过五次,而且后勤保障做的很好,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皇帝亲征更是常见的事,比如明成祖亲征蒙古。

所以说,明朝的历史、明朝的君臣在中国这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矛盾体160202925

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后被放回软禁了八年。第二次做皇帝时,性格大变,废除了宫女殉葬制度,为方孝儒反案。本来矛头是指朱棣的,后来将朱元璋也牵连进去,由于俩人都杀人如麻,被认为是暴君,将朱元璋的脸画成了老太婆的歪鞋,只不过离朱元璋死后几十年。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时,宫中模仿街市,太监扮做老板和百姓,自己扮富商做买卖;有模仿妓院宫女做粉头,自己做嫖客;以后又开豹房,整天寻欢作乐。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二十九天皇帝,由于做皇子时长期受压抑,突然站在世界顶端,倾向于淫乐,叫宫女们不穿内裤,随时苟合,临死前,叫宫女们围着他的床边,让他摸下身。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咄咄逼人,他却喜欢做木匠,大权交给宦官魏忠贤。

明朝有十大奸臣,严嵩和魏忠贤最有名。严嵩是嘉靖年间的内閣首辅,为官二十年,杀人无数,为夺“清明上河图”真迹又杀人,为官失宠时,儿子严世蕃被处斩。家抄时,抄出的金银是全国财政的一年总收入。年老时,家里养了二个15-16岁的小妾,由于工作太忙,再加上自己力不从心。有一次半夜回家,看见一对男女戴着帽子睡在自己的床上,就拿起剑一刀下去,两个人头滚下来,一看原来是二人小妾戴着男女帽子,这一下,严嵩自己也看傻了。

总的来说,明朝一朝终其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惜的是,这些话都是儒生士大夫为明朝粉饰的。看看现实,明朝的老百姓生活在腐败昏暗之中,为官朝不保夕,否则哪有那么许多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


张律明

最近几年,有某些知名媒体人公开在媒体上抹黑明朝,称其是三无王朝,这是有不良居心的人在恶意否定明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我觉那些知名媒体人要多读读书,再出来评论,看一看真正的明朝是怎么样的,省的丢人现眼,然后我再说我认为的明朝历史,明朝国祚276年,共历十二世,十六帝,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重彩。

一.明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是一介布衣,甚至童年生活比布衣还惨,但其重用能臣武将,将奴役了汉族人民百余年的蒙元赶回了草原放羊,又击败地方势力,统一全国,可算是一代明君,当然明君也是有缺点,其登基之后为防贪腐制定了严厉的惩罚制度,为了皇子皇孙能够坐稳江山,又赐死了众多开国将领,这也是被后人所诟病的地方。

明成祖朱棣,朱棣登基并不光彩,因为他是抢了自己的侄儿的皇位,但其登基以后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而之后的仁宗,宣宗,孝宗哪个不是一代明君,就连亡国之君崇祯也能算的上一代明君了。

二.名臣


明朝名臣众多,如刘伯温,他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如张居正,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馀万"又实行“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还有如杨廷和,李东阳,于谦,等数不胜数,实在想不明白,某些人所说的无名臣是怎么得来的。

三.名将


明朝名将更是多如牛毛,如开国名将常遇春,在灭元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如戚继光在抗倭之战中创造了一系列战法,并组建戚家军,将江南沿海地区的倭寇一扫而光,而后镇守边关二十年,更是编著了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再如李如松,平定宁夏哮拜叛乱、在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击败日本,再扬国威于海外。还有徐达,汤和,蓝玉,中期的平安,张玉,麻贵,明末的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哪个不是一等一的名将。

从此而看,某些人鼓吹的明朝三无论,纯属是无稽之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