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去年10月,从美洲的墨西哥城传来喜讯,汉中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三堰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自张骞墓申遗成功后我市再次获得的世界性荣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非常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仍在发挥作用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及使用管理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要求。

山河堰位于汉中市北20公里的褒河谷口。因“褒水又名山河水”而得名(王象之《舆地纪胜》),为了引山河水灌溉所修之堰称山河堰。山河堰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

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山河堰始建于何年,史无确载。相传为汉初萧何开创,曹参落成。距今约2000余年。宋代阎苍舒《重修山河堰记》载:“父老相传,此堰曹相国作。”宋杨绛《重修山河堰记》载:“境内灌溉之原,其大者无如汉相国曹公山河堰,导褒水,限以石,顺流而疏之,自北而西者,注于褒城之野;行于东南者,悉归南郑之区;其下支分派别,各遂地势,周溉田畴之渠,百姓飨其利,惟时二邑久矣。”故山河堰灌区,多有祠祀萧、曹的庙宇,其较著名者,有河东店的“萧曹祠”,新民寺的“酂邺祠”(因萧何封酂侯,曹参封邺侯)。看来,但凡为百姓做点事的,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宋时,山河堰由六堰组成。《宋史·杨政传》:“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清嘉庆《汉南郡志》载:“十八年(公元1813),山河堰尚有三堰,实存第二、三堰,灌田52822亩。”第一堰在褒城北三里,名铁桩堰。“相传以柏木为桩,在鸡头关下,筑堰截水,东西分渠,后堰废,其故址亦无可考。”第二堰为主堰,称官堰,位于褒城东门外。“其下植柳筑坎,亦名柳边堰,山水冲激,旋筑旋坠。”第三堰在第二堰南约一公里处。“左岸引水,渠长约20华里,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实灌田15000亩。”(民国《陕西水利》)

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据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载:山河堰“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然截流引水构筑,故难以抵御洪水冲袭。自北宋早期就开始有修治记载,历代地方官吏与驻军将领,如三国诸葛亮,五代后蜀武漳,北宋许逖、赵从俨,南宋吴玠、吴璘、杨政、吴拱,元代赛因普化,明代张良知,清代余正焕、严如熤等,多次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1942年,陕西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以原山河堰为基础,建修褒惠渠,灌溉面积扩大,山河堰纳入褒惠渠灌区。解放后,又多次维修。1970年,褒河石门水库建成后,政府重建褒河引水灌溉渠系,使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青春,为汉中人民造福。

伴随山河堰千古留名的还有摩崖石刻《褒城山河堰记》,《修复山河堰记》,《山河堰赋》等,这些珍贵石刻记述了山河堰多次的修复情况,特别是珍藏于汉台博物馆的《修复山河堰记》石刻,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汉中汉水悠悠,古今山河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