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何對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征服中原隻字不提?

原東昇

我倒是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在有意無意中揭示了中國歷史一段“隱情”。

的確,五代時期的後唐、後晉和後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問題是,中國歷史記住了這三個小朝廷,但卻“遺忘”了沙陀族這個背景。坦白說,即使是歷史資深愛好者,在討論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時,如果沒喲噗人刻意提醒,根本不會想到沙陀人和少數民族政權這方面。

打個比方,我們總喜歡罵“兒皇帝”石敬瑭是中國歷史上和吳三桂並稱的大漢奸,但事實上,創立後晉的石敬瑭就是沙陀人啊,連漢人都不是,談何“漢奸”呢?

也就是說,我們在談論後晉和石敬瑭時,根本不會去考慮他是沙陀人這件事,我們打心底裡是吧石敬瑭當作漢人,把後晉當作一個喪權辱國的漢族王朝的。

在後唐、後晉和後漢時代,這幾個王朝都是將契丹人視為“夷”,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將自己視作“華夏”正統政權,一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而契丹人那邊呢?耶律阿保機就把沙陀皇帝們稱作“惡漢兒”。

漢人怎麼看後唐後晉後漢這些所謂的“沙陀政權”呢?楊家將的“創始人”、著名的抗遼英雄楊業也算是狹義上的民族英雄了吧? 但你知道麼?楊業就曾是後漢的餘脈北漢政權的大將,他和北宋打過仗,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在和同胞作對,宋人也沒有覺得他“認賊作父”,就是兩個政權在打仗罷了,特別單純。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中華(漢)文明無遠弗屆的融合能力,沙陀人都把自己當漢人了,後人自然也不必糾結這個了。


張明揚不說話

這個沒啥不能提及的,後唐和後漢的創立者都是沙陀人。

後唐:

朱溫滅唐,卻又被唐所滅,歷史實在是有意思。後唐的創業者是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為西突厥的一個分支,關於突厥的歷史,可以看前面的文章),雖然李克用姓李,兒子建立後唐,但是與大唐沒啥血脈關係。李克用與朱溫曾經為同事,職位一樣,因剿滅黃巢有功,封為晉王,長期佔據河東。朱溫建立後梁,想讓李克用俯首稱臣,獨眼龍(李克用真是獨眼龍,一隻眼睛瞎了,而且自己也號稱獨眼龍)火爆脾氣,怎麼可能向自己的同僚稱臣,而且你那個所謂的王朝,還不如自己的實力大。稱後梁為閏朝(就是偽朝,偽政權的意思),一直以大唐為正宗。朱溫也不是孬種啊,這麼瞧不起我,我就跟你幹。這兩家就一直打打殺殺的。奈何老天不作美,李克用死在了朱溫之前,自己沒能幹掉老冤家。就將這個歷史重任留個了自己的大兒子李存勖,而且很有儀式感,留了三支箭,每一之箭代表一個敵人,要自己的兒子滅了劉仁恭,收復幽州;進攻契丹,解除北方威脅;滅了朱溫這個死敵。李克用的這個兒子還真爭氣,將老爹留給自己的三支箭,供起來,並一一完成。將自己家的公司,弄成了一個上市公司,建立後唐,都城洛京(就是洛陽)。不過,越是大英雄,越是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李存勖這人愛看戲,自己也愛演戲,寵愛伶人,在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兵變中,被伶人所殺。這段歷史,在中學課本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有詳細的介紹。

後唐被自己的大將石敬瑭篡立,享國13年。後唐是五代中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

後漢:

劉知遠建立後漢,定都汴京。劉知遠也是沙陀人,那些大明之後無華夏的擁簇們應該好好看看歷史,我們的歷史是一個大融合的歷史。華夏族早就跟各個民族大融合了。不過劉知遠點比較背,剛當皇帝一年,就駕鶴西去了。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繼位。怎奈這位兒子沒有杯酒釋兵權的手腕,卻猜忌大臣,最後逼迫郭威叛亂。郭威建立後周。

後漢僅僅建國三四年,實在是短命。不過劉知遠的弟弟劉旻(原名劉崇)建立北漢,北漢一直持續到了宋朝建立。


東東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後漢三朝的的確確是由沙陀人建立的,但不能稱之為沙陀人征服中原

沙陀族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原名處月,屬於西突厥別部。自唐滅突厥以來沙陀人歸附李唐而獲封官爵者不在少數。到唐末時沙陀已有兩百餘年的漢化歷史,所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李唐官員的身份以復唐為名討伐後梁朱溫,國號也定為唐,這和之前匈奴、鮮卑、突厥等族進入中原具有明顯的本質不同——匈奴、鮮卑、突厥皆是崛起於草原之上的遊牧民族,他們進入中原依靠的主要是本民族兵力,當然可能有一部分漢人出於種種原因當了帶路黨,但這並不能改變匈奴、鮮卑、突厥屬於異族政權的性質;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雖出自沙陀民族,但沙陀族並未形成自己的政權,李家父子一直以大唐臣子自居,其麾下將士也並非全是沙陀族人,嚴格意義上五代十國的更替從本質上而言是晚唐藩鎮割據的延續,而不是外族入侵中原。

沙陀作為大唐臣屬從未以外族自居,恰恰相反當沙陀族建立的後晉被契丹所滅後中原百姓又擁護另一個沙陀人劉知遠建立了後漢王朝。這就說明沙陀其實早已融入中原漢人之中,他們和中原百姓並無文化上的隔閡,除了傳承著祖上的沙陀血脈記憶之外他們和中原人其實已無差別。倒是契丹這樣的域外遊牧民族的南下一路燒殺搶掠,令中原百姓恨之入骨。中原漢人為了守護祖宗傳承的江山、保護自己的家人而選擇和早已漢化的沙陀人合作對抗威脅到共同利益的契丹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這樣的局面下中原漢人和沙陀人之間並沒和匈奴、突厥、契丹以及後來的女真、蒙古之間那種民族積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沙陀漢化程度較高。自唐太宗時期即以歸順唐朝,到五代時期已近兩百多年,雖偶有反叛,但大多數時期是以唐朝臣民身份存在的,甚至中原軍閥並不以外族蔑視之,如朱溫即讚譽李克用的兒子‘生子當如李亞子’,沙陀統治者也未刻意實行諸如元朝四等人清朝八旗漢民分治等種族隔離政策。

2.沙陀統治中原時間短而且影響小。五代的三個沙陀王朝持續時間太短,而且影響較小,當然石敬瑭割讓幽雲讓承襲他們的後周北宋吃盡苦頭,但是這事即使是沙陀人劉知遠也對石敬瑭頗為不屑,認為納供可,稱父皇帝不可,割地則更是不必,只是石個人意識的問題,沙陀人統治中原並未造成如金元入侵那樣的種族屠殺危害,也沒有滿清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案,更沒有文字獄危害,沙陀統治者與其他殘唐五代軍閥沒有太明顯的種族區別。

3.沙陀人以恢復唐室為旗幟參與殘唐五代混戰,沒把自己當外人。這種政治行為頗得中原民心,第一個王朝甚至以李為姓,以唐為國號,這就完全沒把自己當外人,沙陀統治者的民族意識上認同於中原唐朝,這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夷夏區分理論的,至少北宋以前是這樣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所以後世的史學家和文人也不是太在意他們的沙陀起源問題。


軍都長弓

沒有隻字不提呀?要是中國歷史真的對這一點隻字不提,那麼題主是怎麼知道的呢?在各種官修史書上,比如《前五代史》和《後五代史》裡,這些都沒有任何隱瞞,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記載下來,你怎麼能說是隻字不提呢?

難道你說教科書上沒有記載嗎?教科書上也應該有相關的段落提到沙陀人,但是並沒有詳細敘述沙陀人是怎樣征服中原的。因為五代時本來就亂,很難跟學生講清楚,又不是考試的重要考點,很容易被忽略掉。而且我國的歷史書比較喜歡稱頌盛世,一如強漢、盛唐,包括後面的宋朝都有很多讚譽。這種分裂的亂世,反而講得比較少,給題主這樣一種隻字不提的錯覺。

至於沙陀人,他們是怎麼來到中原的?還不是李唐王朝危在旦夕,胡亂找救兵引來的?你說最初的沙陀人軍頭李克用,是不是比中原人皇帝朱溫好不少?李克用還是正經李唐宗室,認了族譜那種。李克用的後代上臺,還不是以李唐繼承人自居,認同感很強?沙陀人政權做的不地道的事情是石敬瑭賣國求榮把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自己甘願做兒皇帝。即便如此,最後契丹大舉入侵,趕走他們的還是沙陀人的政權後漢。可以說沙陀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很強,最後他們的後代也融合進了漢族。更何況沙陀並不是漢化程度低的民族,所做所為也一直傾向中原文化,沒有遼或者金那樣強烈的異族性在,這也讓他們顯得存在感不強。


貓圖怪談

我對五代十國的歷史很感興趣,對其中的歷史也有所瞭解。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其中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其中後唐建立者李存勖、後晉建立者石敬瑭和後漢建立者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別部,這也是提問者的意思。

中國歷史其實也沒有刻意的對五代中幾個朝代建立者是沙陀人隻字不提。首先,五代十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大分裂大混亂時期,存在時間短,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影視作品中,都很少有提到這段時期,大部分普通人對這段歷史都不瞭解,估計很多人連五代十國中五代是哪幾個朝代都不清楚,又怎麼會了解其中有幾個朝代沙陀人建立的。

其次,這三個朝代都是一脈相承的,而源頭,就不能不提到李克用,李克用所在的沙陀族歸順唐朝日久,後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鎮壓黃巢,平亂中立下大功,被命為河東節度使,後期和朱溫爭雄。其子李存勖也是追隨他的意志,建立後唐,打敗後梁。李克用和李存勖口號是復興大唐,深得民心,追隨他們的不光有沙陀族人,還包括大量的漢人,其麾下很多大將也是漢人。而他們也有漢姓,深受漢家文化薰陶,所以普遍被認為是中原正統。

晚唐雖然實力衰弱,但唐朝的風氣還在,入則華夏,出則蠻夷,唐朝文化充滿了包容性,接受了漢家文化,那就是漢人。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古代佔駐中原就是正統王朝,經過魏晉南北朝後,少數民族入駐中原,已經司空見慣了,隋唐皇帝都有胡族血統,大家都正常了,都沒有把他們當蠻族。

古人亡國跟亡天下是兩碼事兒。國,是一家一姓之國。亡天下是中華文化斷絕。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的統治者雖說是沙陀人,不過早就漢化了,熱愛漢文化,跟漢人沒區別。當時的人都當他們是中國人,沒啥奇怪了。


大俠獨狐求敗

大唐是個包容開放的時代,唐軍中有一大批異族將領擔任重要職位。高句麗人黑齒長之,高仙芝。突厥人契必何力,阿史那杜爾,契丹人李光弼。其中党項人拓跋思恭幫助唐政府鎮在黃巢有功封為復國公,夏州節度使賜李姓,他的後代李元昊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政權。沙陀人朱邪盡忠,朱邪執宜,朱邪赤心不但名字起得好,一個為大唐盡忠,一個對大唐有赤膽忠心。在鎮壓黃巢起義的時侯立了大功,封河東節度使,賜李姓。赤心子李克用在大唐滅亡後懷念念不忘大唐和後粱朱溫誓不兩立。他的兒子後唐莊宗李純勖滅了朱失貞後恢復國號唐,儘管他和李唐一點血緣關糸沒有。後唐河東節度史沙佗人石敬塘和他妻弟後唐皇帝反目,勾結契丹人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把後唐滅了建立後晉。後晉河東節度使沙陀人劉知遠建立後漢,劉旻建立北漢。這些人是漢化的沙陀人,統治的大部分是漢人,實行的是漢政策,漢文化與漢人無夷。從三皇五帝開始華夏人就是聯合的,以後各朝代都有少數民族內咐,夷人入華夏者則華夏,自古漢人講究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純正,漢族正是這樣不斷髮展壯大的。明明他們認同漢文化卻用入侵,征服字眼標新立異,譁眾取寵去割裂歷史有什麼意義?或許那些以大漢族主義自傲的人正是那些內附少數民族後裔。


關東俠客

我們並不是僅僅不提沙陀,幾乎歷史上所有異族進入中原我們都在選擇遺忘,各種史書好像都不願提及這不光彩的事。這種心情就類似於,我們自己身強力壯,忽然家裡來了一個強盜,強盜個子弱小,但是我們害怕強盜的恐嚇,我們乖乖把家裡值錢的東西交了上去。事後我們怎麼好意思跟別人說這事,因為強盜太弱了,我們竟然害怕這樣的人,說出去多不光彩。

我們現在一直宣傳的兩次異族入侵都在近代,我們電視裡一直播清宮戲,讓觀眾有種錯覺,滿清和我們漢族一樣。這一舉動突出的是民族大團結,這是統戰所需。還有我們每天都在看抗戰劇,這也是為了凝聚我們民族自尊心,使我們牢記過去的屈辱。

縱觀歷史,我們現在宣傳的歷史除了以上兩件外,其他的所有異族入侵我們都選擇了遺忘。比如五胡亂華,比如南北朝,比如蒙元,比如契丹、比如沙陀…

為啥那些事不提了,甚至很多中國人都不一定熟悉那些歷史?我覺得還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覺得那些歷史對於我們好民族來說畢竟是不光彩的。還有就是民族團結的目的,畢竟當年的硝煙已經遠去,如果刻意去宣傳,搞得民族不和睦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我們知道五個據有中原的政權中就有三個是沙陀人建立的,分別是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和後漢(劉知遠),但在討論五代十國這段混亂歷史時,鮮有人會去在意少數民族政權這個事情,更多的只是把它們當做中國歷史上的短暫政權而已。甚至是在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向契丹稱兒皇帝。歷史評價也只是說後晉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漢族王朝而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一、

沙陀人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唐朝徵突厥時依附唐王朝。曠日持久之下,大抵被漢化。他們承認唐的正統,以漢人的身份自居。甚至是在梁王朱溫推翻唐統治後,仍以恢復大唐為由,滅後梁,建立(後)唐。


二、

沙陀人地處偏遠的新疆金娑山一帶,同時沙陀族也是一個不引人注目的民族,這造成了歷史中對它的記載很少。加上北方遊牧民族沒有保留歷史資料的傳統,後人因此對沙陀族知之甚少。


三、

唐朝本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中原文化也是開放的文化。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華文明不只是單純的漢族主義,包容吸收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奇點歷史(傳承中國歷史,弘揚國學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