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原意是什麼?

國學日知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實後面還有兩句話,卻一直被忽略!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華夏文化博大精深,而華夏文化首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書籍便是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論語》一書是“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之首。在最早的時候,《論語》有三個版本流傳於世,其中主要內容包括三部分,分別是《古論》《齊論》《魯論》,但因《齊論》失傳,所以,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論語》主要由《古論》和《魯論》構成,一共二十篇。

《論語》的內容主要是以對話的方式,所以說許多地方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如果不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下,有一些字詞的意思就會曲解,造成不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誤會。比如《論語·陽貨篇》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一句可以說非常有名,而且傳播度非常廣泛。而且多半出自男性之口,他們在對待女性的時候,動輒以性別優勢居高臨下地說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

那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真的是他們理解的那麼簡單嗎?就是說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養嗎?翻開古籍,認真對照,就會發現,真實的意思遠非如此簡單,但卻常被我們誤傳,這實在是一個笑話。那麼這句話的原意是什麼呢?其實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也就是核心焦點:女子;小人;養。

第一個關鍵詞是“女子”,那麼此處的“女子”真的就是指女人嗎?根據多處古籍顯示,以及後來的史學大家錢穆的總結,孔子此處所說“女子”為家中僕妾,並非天下女子。

第二個關鍵詞是“小人”,小人是相對君子而言,此處小人也即我們通常理解的品行不端之小人。

第三個關鍵詞,即“養”。那麼這個“養”到底是什麼意思?古籍的意思是“相處”。

連接起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隻有家中的僕妾和小人最為難以相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兩類人難以相處呢?答案就是後兩句話,但卻一直被無視,這句話完整起來是這樣的:《論語·陽貨篇》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後兩句比較簡單,意思就是說與之過於親近,他們就會忘了禮節、失去分寸,而疏遠他們,則又會讓他們因此產生怨恨,甚至製造麻煩和事端出來。

但是以上只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解釋:根據後來學者結合孔子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當時說這句話的情形,給出了一個更加權威,或者說認同度更高,更符合孔子原話本意的解釋。首先我們需要把這句話正確讀下來,關鍵是斷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分別意思為,“唯”字屬於感嘆語氣詞,意思是這樣啊。“女”字通“汝”,即“你”。“子”則指的是“子女、弟子”。“小人”依然是“小人”。“近”是“依附”之意。“孫”是“子孫”。“遠”則是“違背”的意思。“怨”仍是“怨恨”之意。那麼聯繫起來,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以來啊,你的孩子跟著小人學,就學不到好的,還會發生災禍;若是過於親近依附小人,就會有失去子嗣的危險;但若違背或背離小人,就會引發小人的怨恨和報復。”

結語:不管是第一種解釋,還是第二種解釋,任何一種都跟我們平常聽到的那種意思無關。所以女性同志更應該理解這句話,免得被男性說來欺負,還當真以為如此。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有些話,你得去仔細理解才能弄明白,才會發現其中的意義原來並非如此。就像孔子這句話,本來是回答學生的問題,跟教育孩子有關的。但卻被用來作為打擊女性的工具。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說歷史的女人


要探究原義,可能很難,請讓我慢慢道來!

此話出自《論語·陽貨》,全文為: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僅此一句話,不僅關係到孔子對女性的看法,更關係到儒學之根本,自東漢開始,引用、註解紛紜,遂莫衷一是。

筆者大略收羅了一下,關於此句的觀點看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認為句中的“女子”是全稱,泛指所有的女子。把“女子”和“小人”並列,稱之難養,是對“女子”的否定。


第二種:為廖名春提出的,他認為,此句話中“與”可理解為“如”,與“同”義近,即與……一樣,“如小人”是“女子”的後置定語。


第三種:認為,“女子”、“小人”具體指“南子”和“衛靈公”。

第四種:為吳中正、於淮仁提出,他們認為這句話斷為: 唯! 女子與! 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並認為“女子”即“汝子”,“‘汝子’就是‘您先生’,其後謂語省略,可以獨立成句,意思是您先生的說法是對的啊!


第五種:認為女子指未婚的女子,指女孩子、或者是剛出嫁不久未作母親的年輕婦人。


第六種:略同於第四種,只不過“汝子”釋義為:你的孩子!難養,指的是難以培養、教育。



第七種:認為小人是男人中的一部分,女子用來限定小人的,即小人是具有女人做派、思維方式一樣的男人,此話的大意就成了:孔子說:有女子作派的男人難養也!


第八種:吳全權解釋道: “就句式分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首句是論斷,後兩句是論據。全稱判斷,可理解為: ‘唯難養的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倒轉來說,“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是為難養的。”


等等,還有更多,就不一一羅列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儒學、儒家的理論、思想,有多少是孔子的本意呢?特別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與孔子有毛線關係嗎?至於《論語》中孔子的真實面貌,可能很難明證了,而後來斷章取義、肆意歪曲、各種集註,都完全成了統治階級愚民的工具,對孔子的誤解可謂多矣,此不贅言。

借用《論語·八俏》一段:子夏問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夏問話取自《詩經》讚美女子的事兒,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孔子卻不正面回答,他說:“繪事後素。”孔子對母親和老婆都心懷愧疚、滿含感激,對母親,他說“入則孝”,對妻子,他說“修己以安人”。

因此,我不認為孔子會對女性做出難養之語,在前面眾多的釋義中,我傾向於第二種和第七種!


一路鳴鴻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①,遠之則怨。”(《陽貨篇第十七·第二十五章》)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卑視女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①孫:同“遜”。不孫:不恭順。

在孔子眼裡,女人和小人是一樣令人厭惡的: 太親近了不好;疏遠了也不行。兩個字,難纏。

婦人不能算是“人”。武王曰:“予有亂(治)臣十人”。孔子卻說:“有婦人焉,九人而已。”(8·20)把一個婦人除去,只剩下男 性的九個算得“治臣”。

孔子不如武王,不把婦人算做治臣。

以男子代表婦女。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這些和儒家所提倡的“三綱五倫”中的只有父子沒有母女,或以父子代母女,只有兄弟沒有姐妹,或以兄弟代姐妹,所謂孝悌也只是指父兄一樣。女子哪裡去了?

女子根本就不是人。 當然,這在男子中心社會時代,尤其儒家的宣傳宗法禮教,是很自然的。

到了孟子,更以生男兒為有後與大孝,以生女兒為無後與大不孝。他明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般儒家代表不僅不知生男生女,無法由自己決定,而且不知如果只生男而不生女,那麼全人類就都絕滅了,還會有後與大孝麼?


閒看秋風999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就是字面的意思,沒什麼原意。

翻譯一遍的話就是:只有女人和小人難以交往。俗話說“難伺候”。

孔子在這句話後面做了說明“近之則不遜,遠則怨”,這是說了“難伺候”的原因:交往太親密(他們)就開始不恭敬了,離他們遠點吧,他們的怨氣就來了!

遠近都不是,所以難伺候。這就是原意。

其實這裡只有“小人”這個稱呼需要解釋一下原意。

小人是相對於君子來說的,什麼是君子呢?君子,就是“君”之子,君王之子,皇族之子進而拓展到貴族之子,最終定義為“大姓”之子,在孔夫子“有教無類”以前,只有大姓之後代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因此君子也就成了知書達禮的代名詞。

“小人”就是“小姓之人”,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平民百姓,還得是不帶貴族血統的。小姓之人無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於是便不“知書達禮”。

孔夫子是一個極其推崇禮教和等級的人,所以,他認為,女人和小人都是等級當中最低的,女人的地位更低,無論是君子階層還是小人階層,女人都是附屬品。所以他把女人和小人歸位一類——未受禮制教化之類。和君子“道不同不相為謀”。

按照我們現代的觀點來看,孔子的這個觀點非常錯誤,屬於封建禮教的糟粕之一。用不著過度解讀,也用不著隱諱和美化。

因為,社會發展了,小人的概念已經不再是未受禮制教化之人,封建禮制早已打破,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

但孔夫子的這句話可以改一下,挺適用:“唯人渣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則怨毒”,不分男女。


步武堂

記得回答過相近的問題。

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直接理由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是“女子與小人”與人(當然包括君子)相處時的共性表現。孫,同“遜”。不孫,就是放肆,就是給個笑臉就不知自己是老幾了。怨,是抱怨,產生怨恨,有怨言。

女子為什麼難養呢?

養,供養,管理。按用“養”字看,這裡的“女子與小人”應該指身份偏低的婢妾僕隸。

這裡的“女子”不是全部概括,而應該是沒有文化之輩。孔子那個時代入學接受文化禮儀教育的女人幾乎沒有,教育女孩子的任務落在“母親”身上,而母親也多是文化素質不高的人。女孩們學習的不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而是做家務針黹(縫紉、刺繡等針線活。黹,音zhǐ),學習相夫教子,她們就是這樣代代相襲。個別女子也學習歌舞,入宮入官府服伺君王貴族,女子經過培訓被當作禮物送來送去。

“女子”“難養”還應該有內在因素。儘管都是女人所生養,相對地說女子的眼界、心胸確實不如男人寬闊。大概是女人多治內而操持家務,相對閉塞,對外界的事、天下大事瞭解的少吧;大概是女人做事細緻,考慮問題過多吧;大概是女人身體相對纖弱吧。

在談“小人”時先明確他的界地範圍。在《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所指比教模糊。“君子”與“小人”這一組對立概念,既抽象又具體,從不同角度劃分,可以分出若干組別: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是小人;學識修養高的人是君子,學識修養低的人是小人;志向遠大的人是君子,目光短淺的人是小人;寬宏大量的人是君子,氣量狹小的人是小人;做事大氣的人是君子,做事小氣的人是小人;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是君子,身分低沒地位的人是小人;富貴的人是君子,貧賤的人是小人……

這裡的“小人”顯然是思想境界低、素質不高的男人,是

沒有接受過文化禮儀教育的男子,他們與多數“女子”情況沒什麼區別,因為他們見世面不夠,信息相對閉塞,思想相對落後,心胸相對狹隘,不明事理,不開事,所以“難養”。


陳廣逵

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得把兩個關鍵詞弄清楚,這兩個詞就是“女子”和“小人”。

在古代,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說男子,是尊稱,說女子,是貶低。比如男的有孔子、莊子、孟子、美男子。女的沒有稱某子的。所以,“女子”在這裡泛指地位比自己低的女性,包括妻、妾、下人、女孩子等。當然,長輩女性不在此列。

“小人”和大人是相對,也是指地位低的人,包括下人、老百姓、小孩子。這裡的小人和道德沒關係,和君子也不是反義詞。

從全句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中,女子與小人應該專指妻妾和孩子。

那麼,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說“妻妾和小孩子真難伺候啊!”這是孔子的感慨,和道德沒有關係,更沒有輕蔑女人的意思。

現代人誤解這句話,一是沒有弄清楚說這句話的語境,沒明白這裡的女子指的是誰。二是對小人理解有偏差。如果理解為道德低下的小人,近之則不遜,就說不通,這樣的小人,近之不是不遜,而是說好話,阿諛逢迎,這樣才好背後捅刀子。


豫有得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孔夫子這句話,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一是在批判封建社會婦女沒地位時,搬出孔夫子蔑視婦女作證據,二是往往說與女子、小人不好相處,文乎文乎的,大有瞧不起婦女的味道。

其實,後面還有兩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它的意思是隻有女人和小人是最難相處的。小人:與君子相對,養:指相處,孫:通"遜",指辭讓,退讓。

孔夫子的意思是這樣:"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孔夫子只不過作為一個男人發出的感觸,很難與異性和下人相處的意思而已。

但這句話一直被認為孔夫子不尊重女性的經典話語,孔子背上了兩千多年的罵名,對此,歷來紛爭雲起,觀點各異,大致如下:

現代大部分學者肯定,表明了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可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認為,孔子"是女性的敵人,男性的恩人","既認女子全是小人,就可想見男子全是君子了","孔丘的主觀片面,竟到如此地步!"

魯迅先生亦諷刺道,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裡,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

也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指處理同僕妾之間關係的,此處女子、小人指家中僕妾,妾視僕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僕妾,故稱養。待之近,則狎而不遜。遠,則怨恨必作。善御僕妾,亦齊家之一事。意思是說只有家裡的妾伺和僕人最難養。你若和他們接近了,他將不知有遜讓。你若和他們遠了,他便會怨恨你。

也有學者解釋為孔子的擇婿觀。古代稱兒子、女兒為“子”, “子”也指女兒,在“子”前加一“女”字,指明是“女兒” 。《說文解字》:“與,賜與也。”此處“與”,指嫁或“嫁與” 。它的意思是說,把女兒嫁給小人,才難相處。近之,其品德低賤,行為無賴,近不得;遠,心繫女兒,遠不得。

還有學者意外發現,這句話其實是標點錯誤。“女子”中間應有標點斷開,如“女、子”。“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兒子,“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圍的寵臣、佞臣、優伶、宦官之類,女、子、小人為三股政治勢力。

現代思想家李澤厚認為,這句話準確地描述了婦女性格的某些特徵。若對她們親密,她們有時就過分隨便,任意笑罵打鬧;若稍一疏遠,她們埋怨不已。這種心理特徵本身並無所謂好壞之分,只是由於性別差異產生的不同而已。至於把"小人"與婦女連在一起,這很難說有什麼道理。自原始社會後,對婦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國傳統對婦女當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學亦然。(網絡圖片)


天寧閣

在孔子所有的名言中,這句話可能是最有名的了,引起的爭議最大,引用這話說明孔子歧視女性有之,想法為孔子辯解的也有之。

其實任何一句話,都要結合上下文的,在不同語境下,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所以,這裡的分析也只是一種假設。

首先,我認為這個養其實是相處的意思。因為這名話後面還有一句,相當於一個註解: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距離近了,就沒有相互尊重了;距離遠了,又對你有怨氣。這說的是實情啊。

所以這裡並沒有說女子與小人一樣的品格低下,但是在『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比較難相處而已。

就象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那句話:『到女人那裡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其實並非出自查拉圖斯特拉的原話,而是老婦人說的。

再退一步說,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偉人,由於個人際遇或時代的不同,也可能會說出一兩句在現在看來不恰當的話,我們不必過於糾纏於此,還是感受他們作品的精髓部分吧!


蘇菲貓之讀書追劇觀影

謝謝相邀!



此句語出【孔子】《論語·陽貨篇》,說”世間最難相處的是【小人】與【女人】……”這就是白話的釋義,說”小人,女人親近則狎,疏遠了則心中產生怨恝……”云云。



對於孔子的這一說法,在上世紀的【婦女解放運動】中,【魯迅先生】曾予以強烈的抨擊說”將女人歸類於小人,我不知道是否包括他的母親……”



從某種角度上看,孔子將人們人為地劃分為小人與君子兩大類是不妥的,特別是將【女子】也劃歸為【小人】行列,則更是起到了很大的消極作用,所以,上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婦女解放運動】【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無論怎麼說,孔子都是當之無愧的大教育家,是【先師】都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楊老帥

註釋

(1)小人:與君子相對。

(2)養:指相處。相處。

(3)孫:通”遜“,指辭讓,退讓。

翻譯

孔子曰:“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


“女子與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諸侯、卿、大夫身邊的“幸人”,即被寵幸的“身邊人”。從中國歷史的情形來看,所謂“女禍”和宦官之禍,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身邊人”的關係而造成的。孔子提出的這一忠告,對於國家治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