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不是爱乱想?

奋斗小伙子146941607

林黛玉确实爱乱想,都快空中的幻想家了,否则怎么会动不动就掉眼泪?不过她心里不糊涂,还是有点逼数的。所以,她不是纯粹的乱想,而是多想了。如果林妹妹能带着她的秉性穿越到2002年,那一定能成为热门电影【无间道】的头号主角儿。



在曹雪芹笔下,黛玉初进贾府就打定主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时时在意,处处小心,生怕被人耻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自己的主意做了些修改:不多说话,但可以多说玩笑话,所以她狂虐刘姥姥,说了好些风凉话,毫无顾忌。不多走路,但可以一个人悄悄跟踪别人,宝玉在他没在的时候,说了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就被黛玉当口头禅说了几遍。宝玉很纳闷,背脊骨都凉了半截,好个林黛玉啊,竟然玩起跟踪的把戏来。由此可见,她异想天开的事,还是结合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分析出来的。有了理性的参与,就和乱想有差别了。

在大观园里,经常能在大树后面,或是夕阳西下时,看到她孤单的背影。除了不爱和人打堆外,最大的动力,就是监视贾宝玉的动静了。宝玉闲着无聊,想到宝钗那走走,屁股还没坐热呢,黛玉也来了。原因就是她听了“金玉良缘”的闲话,怕宝哥哥动心。后来,宝玉得了个金麒麟,湘云正好也有,又把矛头对准了云妹妹,好在湘云早把铺盖卷抱宝钗屋里了,要不真怕发生点啥。这些还不够,宝玉的几个丫鬟在家拌嘴,堵气不给人开门,因为前面宝钗刚进屋,她疑心是宝玉吩咐的,马上看淡人生,第二天就去挖坟葬花,还写个类于祭文的「葬花吟」,渲染得伤心欲绝。

贾府的人也不是善茬,很快把她的多想当成了猜忌。对这个问题,连对黛玉百依百顺的宝玉都颇有微词,甚至在她面前直言,要是凡事宽慰一些,哪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黛玉听了,有如五雷轰顶,感觉自己又被别人跟踪了,连心上人的情话都顾不上听,马上跑开了。

本来,林黛玉爱多想没问题,谁没有挥霍过时光呢?但她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爱往好处想,她专门往坏处想,结果把身体搞垮了。

从结果来看,林黛玉想的事情,最后确实发生了,毕竟宝玉最后牵的不是她的手,新娘真的不是她。这和梁朝伟演【无间道】里的卧底别无二致,一句心里话不说,但做的都是正经事。



青草无为

读者常用“敏感多疑”来评价黛玉,其实,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第六感特别敏锐,她又观察力特强,常能于细微处察其本质,因此,许多事还未现出端倪时,她已觉出一二。世人不知,反以为她乱想。



宝钗初来,颇得人缘,“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说宝玉“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当时都以为黛玉多疑,但看过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金玉良缘”初现,和第二十八回《蒋玉涵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见了薛宝钗玉臂之后的胡思乱想,你会惊叹黛玉的预想如此准确。



黛玉曾劝过宝玉对下人不要太宽松:

“论理你这些丫头也该管管了,今儿得罪了我,改天若是得罪了什么宝姑娘贝姑娘…”后来抄捡大观园时晴雯,芳官,四儿等果然因为行为放肆嚣张,惹了人怨而被赶出了大观园。



也许正是黛玉的“多想”,许多事她才在会提前预防,如她在潇湘馆采取了层层管理制度,赵姨娘在想借雪雁的衣服时没有成功。贾府的各种乱子层出不穷时,她的潇湘馆井然有序,即使在她在重病中,院子里也是有条不紊。


碧水蓝天222533528

以黛玉的聪慧程度,是能看出贾府的日趋末路以及自己的悲剧的,巨额家财被贾府挥霍掉了,姻缘阻力巨大,唯一的保护者家母又年事已高,她所求不多,也丝毫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个人都会思来想去的吧。什么是乱想?我倒觉得她想的都在点子上,一眼就能看穿本质,却又无可奈何,看着末日一天天临近,又怎么也逃脱不了。你说呢?


粉墨苍穹

其实林黛玉这个人物设定并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描述的,读过红红楼梦的都知道,住在大观园的这些男男女女,都是一些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就算是王熙凤这样的女强人也只有十九岁左右的年纪。所以要是以一个十几岁少女的角度去看待林黛玉的种种行为以及她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现其实林黛玉的这些表现都是一个青春期少女的正常思维。只不过林黛玉在这里代表的是这样寄人篱下的一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