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境界是何,藝術為何

山水畫|境界是何,藝術為何

山水畫:靈山靜水香岸泊舟

隋唐伊始,中國山水畫便有了獨立的分科,自此山水、人物、花鳥,成

為傳統中國繪畫熠熠生輝的三大藝術科目。而山水畫不僅是世界藝術叢林中獨特的風景,也承載著中國人文領域裡最為深邃的寄託,伴隨著中國藝術走過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應該說,中國山水畫得到大的發展,與“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宗白華語)”有莫大的關係。文人終於找到了一種獨特的道白語境,在用筆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際,傾吐內心中無限的天地愛戀和優雅韻致。

北宋大畫家郭熙把山水比喻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這簡直就是辛棄疾所寫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在與自然顧盼之間,藝術家擬人化了山川湖泊,藝術生命由此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

南宋畫家馬遠有一幅《葦岸泊舟》,意境深遠,極富趣味。畫的遠處以非常簡約的筆法,寥寥淡染幾筆遠山,勾勒出平遠的景色,近處一葉孤舟,幾片葦草,水岸在即,滿目蕭疏。一白衣人蜷縮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著遠處的半壁山水。整幅只有上、下兩段內容,全畫無多著墨,大幅度地留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空闊的寄望,襯托出當時作者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懣情緒以及對遠方故園的深深的思戀。

被後世畫家稱之為“馬一角”的馬遠,善於以小見大。他不用常規畫法的全景式構圖,而是採用一種主觀式的截景方式,省略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元素,這是一種多麼智慧的選擇!這種高超的裁剪式手法提煉自然,妙造自然,一切都是為了弘揚主旨,一切都成就了主題的襯托。心境躍然於尺幅之間,意趣流露在點畫之外,巧妙地把詩情畫意盡情地傾訴出來。

畫中岸邊蘆葦,看似疏雜無致,實際上是畫家內心的流露。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畫家所要尋找的那種充滿香氣的世界在遠方,在彼岸,在山的那邊,那世界光明無塵,萬物澄澈,縱使世間遍尋不著,也要在心宇中營構這樣一個理想空間。

這幅畫中小舟彷彿成了主角,停泊在岸邊不遠處,如同乘舟者的容與不進的心情。縱觀山水畫史,小舟似是歷代畫家不可或缺的元素,幾乎成為了靈山靜水意境中的眼睛。小舟是自由的,可以順流而下,可以逆流而上,可以隨著水面起伏盪漾,也可以在光風霽月的秀色山水中居停。小舟是孤獨的,就像人站在宇宙中間一樣,渺茫得如同一粒微塵。小舟是高華的,是畫家心靈的映襯與魂魄的返照。然而這小舟有時候又是入世的,像柳宗元寫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小舟上面載著漁翁,他們的用意不是釣魚,而是像周朝的姜尚一樣,得到知音的欣賞!文人不僅僅是具有出世的情懷,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為壯麗河山和芸芸眾生奉獻自己的才華和心智,小舟是隨時可以起航的,揚滿風帆地完成歷史賦予的責任擔當。

山水畫|境界是何,藝術為何

山水畫起源

北宋 燕文貴

早期山水畫的形成是源於人們對於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之熱愛,在一次不經意間用樹枝或石塊在岩石和土地上描繪出簡單的自然景觀,在耕作閒暇之時自娛自樂,從中體會自然美景帶來的視覺享受。

最早的畫家是敤首,又名“畫嫘”,據文獻考證,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以畫入史的畫家,是中國畫祖,故又稱畫嫘。《畫史會要》中說道:“畫嫘,舜妹也。畫始於嫘,故曰:‘畫嫘'。”《漢書·古今人物表》亦有裡記載:敤首舜妹,最早做畫的人。《列女傳》盛讚她善畫,“造化在心, 別具神技”,山水畫也是畫嫘所創。這種原始的繪畫思維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度過了兩千多年。到了秦漢時期,山水畫逐漸走向了規範化,開始了具象寫實的國畫創作,把野山野水一絲不苟地畫入紙絹之中帶進人們的居室,加以裝裱後掛在廳堂之中做欣賞觀摩,既裝飾了居室又陶冶了性情。這種進步的繪畫思想伴隨著華夏兒女又度過了一千年。到了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逐漸走向了成熟。這一時期,蘇軾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鄒”的觀點,使得山水畫在解決了形似後又開始與形保持距離,甚至儘量擺脫形的約束。這樣無疑助長了繪畫創作中的白娛傾向。米帶也認為繪畫功用是“自適其志”,且身體力行.把繪畫作為“墨戲”。到了元代,倪雲林更是直截了當地說:“餘繪畫不求形似,草草數筆,以解胸中之逸氣耳。”之後,明代唐伯虎的“寄樂於畫”,石濤的“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等等,都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畫山水畫目的就是怕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己。

怕悅自我、陶冶性情,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直接從山水畫創作

中獲得快意。另一方面,迥過山水畫的創作火完洩憤強、誹解鬱憂,從而達到精神的舒暢。當然除了創作過程能使作者得到快彥舒暢外,在創作之前的登山臨水和創作之後的作品欣賞中,同樣也能獲得快意舒暢。清王縣曰:“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孤問,釋跺心,迎靜氣。”正道出了結畫所具有治悅自我、陶冶性情的持殊功能。

以上是傳統山水畫主要創作觀念的概括,實際上也是山水畫發展的幾個階段。“以形媚避,以形寫神”是屬於相對比較客觀地表現對象的階段。以山水之形體現山水之道,以山水之形傳寫山水之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屬於主客觀結合的階段,既注意師法自然表現自然,又能得於心源,傳情達意。怕悅自我、陶冶性情,是伯重主觀表現的階段。自然對象和筆墨技巧,已成為作者抒情達意的裁體。

顧愷之

顧愷之(348—409年

)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傑出畫家。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存世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8]

展子虔

展子虔(約550—604年)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隋代傑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臺,尤以山水成就最高;人物的描法細緻,後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宣和畫譜》稱讚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和“山水畫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傑出的四大畫家。 存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9]

李思訓

李思訓(648—713年)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代傑出畫家。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為“小李將軍”。其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在用筆方面,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存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

董源

董源(?—962年)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作江南人,五代南唐傑出畫家。原為南唐畫院畫家,後入宋。南唐時,曾任後苑副使,故號“董北苑”。工山水,早年學李思訓,亦師王維。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筆墨,兼畫龍水、鍾馗,無不臻妙。所寫風雨溪谷、煙雲晦明、千巖萬壑、山石瀧水、使人遐想。其畫山手法,用筆多細長圓潤,形似披麻,水用 紋,樹木多亭直,樹葉多用單筆、夾筆、皴法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用破式渲染,輔以點苔,充分階段表現出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10]、《溪岸圖》等。

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五代南宋傑出畫家。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

范寬

范寬(約950—1031年)字仲立,一說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宋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大利,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淡、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但晚年用墨過多,土石不分,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穀,也有稱為“芝麻皴”的。畫屋字先用界畫鐵線,然後以墨色籠染,後人叫他鐵層。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劉松年

劉松年,生猝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傑出畫家。因居於清波門,幫有劉清波之號。淳熙年間為宮廷畫院學生,紹熙年間為待詔。工畫山水、人物,宗張敦禮。作雪松四圍暈墨,松針先以筆疏疏畫出,再以草綠間點,其幹則用淡色染邊,雪色畢俏。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圖》、《天女獻花圖》、《西湖春曉圖》、《便橋見虜圖》等。

馬遠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宋代傑出畫家。曾任南宋畫院待詔。他畫樹石等用鄭虔的淡彩法,又頗類於巨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紅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閒雅之氣,與同時的夏圭 ,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存世作品有《踏歌圖》、《寒香詩思圖》、《水圖》、《梅石溪鳧圖》、《曉雪山行圖》等。

夏圭

夏圭,生卒年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傑出畫家。南宋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畫,後來以山水畫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在構圖方面,夏圭更善於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創造。從他的十二段長卷(今只存“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煙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這種成就。明人題這卷後說:“筆墨蒼古、墨氣明潤、點染煙嵐恍若欲雨,樹石深淡遐邇分明”。存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梧竹溪堂圖》等。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元代傑出畫家。中年做過小吏,因張閭案受累坐牢,出獄後遂隱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即新道教),寄情于山水。常往來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講道賣卜。工書法、詩詞、善散曲、通音韻、學畫較晚,50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作,曾受趙孟(斧)影響,性情上有人題他的《天池石壁圖》說他“滑稽玩世”,“平生好飲復好畫;醉後酒墨秋淋漓”。晚年的黃公望,生活曠達浪漫,常酣飲遊樂。元代中後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在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 獻,以真山真水的現實描繪為起點。在繪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剡溪訪戴圖》等。

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於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於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畫宗黃大疾、吳鎮,自成一家筆法。亦工墨筆花鳥,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又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他每畫一畫,落筆點苔,絕不苟且。他能從多方面摹習古人,又加自己的創造,更參以二米的筆趣,善用粗筆,圓潤挺勁,厚重凝鍊。存世作品有《滄州趣圖》、《墨菜圖》、《臥遊圖》、《廬山高圖》、《煙江疊嶂圖》、《兩江名勝圖》、《京江送別圖》等。

唐寅

唐寅(1470—1524年)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別名:唐伯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畫初師周臣,後師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韻沉鬱,風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寬、李唐、劉松年以及元代倪瓚、王蒙、黃公望等諸大家筆法。筆墨靈秀潤密而有韻致。存世作品有《山路松聲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落霞孤鶩圖》、《杏花茅屋圖》、《看泉聽風圖》等。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改字徵仲,號稀奇山,停雲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黃公望筆法。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緻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與沈周、唐寅、仇英齊名勝古蹟,並稱“明四家”。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細筆取法於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又有高雅的風采。存世作品有《千巖競秀圖》、《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圖》、《橫塘詩意圖》、《虎丘圖》、《靈巖山圖》、《綠蔭草堂圖》、《江南春圖》、《塞村鍾馗圖》等。

仇英

仇英(約1409—1551年)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傑出畫家。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範。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存世作品有《漢宮春曉圖》、《桃園仙境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桃花源圖》、《蓮溪漁隱圖》等。

張宏

張宏(1577—1652年)字君度,號鶴澗,別號鶴澗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溼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張宏平生喜好遊歷名山大川,注重外師造化,汲取繪畫養分,藉以開拓創作視野和體悟藝術真諦。存世作品有《蘭亭雅集圖》、《青綠山水圖》、《西山爽氣圖》、《浮嵐暖翠圖》、《句曲松風圖》、《止園圖》、《溪亭秋意圖》等。

朱耷

朱耷(1626—約1705年)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傑出畫家。明寧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所作山水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存世作品有《孔雀竹石圖》、《水木清華圖》、《荷花小鳥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荷塘戲禽圖》、《河上花並題圖》、《蓮花魚樂圖》、《楊柳浴禽圖》、《大石游魚圖》、《椿鹿圖》等。

石濤

石濤(1642—約1707年)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清代傑出畫家。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梅竹圖》、《墨荷圖》、《荒城懷古圖》、《竹菊石圖》、《蓮社圖》、《餘杭看山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