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城市都有一條南京路?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誰問的問題出來認領一下:#壹堆飯#一度軍,為什麼很多城市的路都用別的城市名字命名?

壹讀君:這是一個好問題。用別的省市名給道路起名最出名的就屬上海了,據1998年版的《上海地名志》統計,上海以行政區域名稱命名的道路一共有840條,佔了總數的43%。也就是逛完一個上海,就差不多逛完了近半個中國。

假裝玩遍全中國的壹讀君 | 三思

尤其是那南京路步行街,什麼貴州路、重慶路、天津路、北京路啥的,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圖片來自上海發佈

要不是個中國人,轉完兩圈怕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個省了……

而上海之外,幾乎全國都在用這種起名方式。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可稍微參考知乎@黛兒 做的全國以行政區域命名的道路熱力圖

至於為啥,得從最先用此方式命名的上海說起。

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

首先我們要get一點,路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取的,歷來都是政府在管。路名也並不單純只是個路名而已,背後涵蓋的是民俗、政治、文化,是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

用其它省市名給道路命名,就是上海租界時期的一段歷史縮影。

按照《南京條約》,1843年,上海做為通商口岸開埠,外國人開始在上海設立租界居住,也由此開始了上海的道路建設。自1846年英租界修了第一條馬路——界路(今河南中路)後,英法美先後成立道路碼頭委員會,在各自的租界內開路。

因為當時的道路太過混亂,加上為了自己好記,1862年英美兩國開始整頓英美租借的道路名字,並各自都想用自己國家的名字來命名

麥都思作為第一個來上海的倫敦會傳教士,從1839年到上海後就負責租界的道路建設,也是他第一個提出了用中國地名為道路命名的方法

在英美兩國為到底用哪國名字命名租界道路爭論時,做為英國領事的麥華佗站出來說了自己老爹麥都思的想法,英美兩國表示同意。於是麥華佗寫了一份《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作為公共租界改名文案,有兩個要點:

一是公共租界道路用中國地名命名,所選省市都是外國人熟悉的通商口岸城市,如廣州路、廈門路、福州路、寧波路、南京路、天津路等。

二是豎著的南北向道路用省命名,橫著的東西向道路用市命名

只有一條橫向的廣東路不是市名而是省名。因為外國人沒分清廣東和廣州,本來“Canton”是廣州的英文,但國人又將“Canton Road”翻譯為了“廣東路”,so……實際上“廣東路”應該是“廣州路”的。

1865年,管理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基本按照《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對租界道路進行了改名。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1862年《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改名方案與1865年實際改名,圖片來自上海志網站

除了用中國省市名給租界的路起名外,外國人也會用取洋味兒的名字。法租界用的就是法國人名、對租界有貢獻的華人名,比如民國上海電視劇中特別刷存在感的霞飛路,以及貝當路、福煦路、馬斯南路等等。

1943年,偽政府接管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後,為了消除外國殖民的影響,對240條道路進行改名,用歐美人名等帶有外國色彩的166條道路名字全被改了。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1943年道路更名錶 圖片來自《日偽上海市政府》

改的方式多是按照中國省市名稱來的,如江蘇路、洛陽路、大連路、曲阜路等等。霞飛路也在這次改名中按照“中國山名”改為了“東泰山路”。

這直接為用行政區域名命名的道路名加上了一層政治光環——強化“國家認同”,構建“民族文化”和“集體意識”。

政治意味下的擴散

在這種政治意味下,即使經過汪偽政府、國民政府和新中國的更換,用省市給道路命名的方法也一直都沒被取消,反而被強化繼承了下來,逐漸擴散,成為普遍使用的去殖民化方法。

臺北、青島、天津等都是這樣乾的。

二戰結束後,1945年國民政府接手臺灣,開始對臺灣進行治理。為了消除日本管理時期造成的日本味兒,重建和強化“中國國家意識”,國民政府也開始了道路改名。比如廢除日治時的町目,改為街路,把有日本味兒的地名大正町、昭和町等等通通用中國味兒地名改掉。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了《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提出幾種改名方式:

能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比如中華路、和平路等;

宣揚三民主義的,如(如民生路、民族路、民權路等等;

紀念國家偉大人物的如中山路、中正路;

還有適合當地地理、習慣而且有意義的。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

根據這一辦法,臺北在1947年開始改名。改名方式就按照中國地名,以中山南北路為縱、中正東西路(1970年改名忠孝東西路)為橫,將臺北分為四大區,然後按照在大陸的位置,把省市、山川、歷史遺蹟放入對應區位的臺北街道名中。

1962年,因為戶政改屬警察局管轄,為了工作便利,臺北重新制定了《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明文規定用省份、大都市命名道路是一項道路命名原則。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

直到2011年修訂的《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才廢除了這一原則,但已有的用省市命名的道路並沒有更名。而截至2013年,在臺北所有街道中,用省市命名的道路是最多的,佔了35%。

天津的道路也是一樣的。1945年,國民黨天津市政府接收天津後,為了去除外國殖民色彩,開始對租界道路進行改名。原日、法租界內(除西開外)的路道全部改為省名,西開和原英租界特一區道路改為市名。

批發起名方式

新中國成立至今,這一道路起名方式一直被沿用,因為道路的統一規範化管理,現在已經成為批發起名方式

為了規範道路命名,1986年國家頒佈了《地名管理條例》做為地名命名基本法規,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地名管理條例》

很簡單,除了開頭就說明個人不能擅自命名外,關於該如何起名的內容只有四條,漏洞也很大,按這規定似乎取帶有外國色彩的路名也是OK的。

所以1996年又出了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除了規定民政部管地名外,還增添了更詳細的起名方法:比如不能用外國名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等,也特地把新建和改建的城鎮街道得按照層次化、序列化、規範化的方式取名做為一條列出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因為路名的規範化要求下,加上城市化進程加快,新修道路越來越多,用省市名給道路起名成為批發起名方式,在建設新區時尤其流行。

比如淮安市,為了全市地名好統一管理,推進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先是在2016年根據國家版《地名管理辦法》制定了《淮安市地名管理辦法》,第二年就按照我國江河、城市的名字給38條道路命名了。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再比如山東臨沂的北城新區, 為了路名的規範考慮,北城新區14條東西道路用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知名城市名字。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圖片來自琅邪網

山東的淄博也是一樣的想法,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蕪湖還貼心解釋了選擇某個城市的理由……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四川的天府新區想的就多一點了,除了東西向道路用省名命名外,南北向道路雖然用的依然是自己省內的城市名,但人家用了古稱!比如通州、漢州、蜀州、嘉州、雅州。一走到路上,都有種莫名的穿越感。

所以論裝逼,還是得勤快多想點,不能隨隨便便湊合對付。

這種便捷省事還特規範好記的取名方式成為團寵,幾乎是個地方都能立馬整個小中國。知乎答主馬駿統計了全國364個直轄市、地級市、自治州、地區、盟、特別行政區用省市命名的路名,發現排名第一、二的廣州路和上海路在全中國竟然有上萬條!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不過有一個省是例外的,那就是西藏。

西藏以省市命名的路名既不在批發也不在殖民之列,而是因為援建。

1994年開始,發達省市開始對口支援西藏,援建的道路就直接用了援建城市命名。比如拉薩的北京路和江蘇路,本來江蘇路叫“金珠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大院在該路而得名,後來因為江蘇援建這條路,為了紀念,完工後就改名“江蘇路”,還設立了江蘇路紀念碑。

上海和山東、吉林對口援助日喀則,日喀則街上就是各種上海路、山東路、青島路……

湖南、湖北、安徽對口援助山南,所以山南有各種湖南大道、安徽大道、三湘大道、湖北大道、湖北路……

雖然援建是在幫忙,但當地人對這種感謝方式並不是很買賬。作家阿來就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不舒服:

援建西藏,修一條路就叫湖北大道,蓋一個大廈就叫安徽大廈,你在西藏弄這些名字幹什麼。我幫助一個朋友,不要傷人家面子,說我給你一萬塊錢,然後天天見你就說,記不記得我給你一萬塊錢。你說這個朋友感不感謝你?

不舒服歸不舒服,援的還是在援,改名的仍舊在改。

這種批量化隨便哪個地兒都一樣的取名方式,多了也是讓人不舒服,既沒啥創意也顯得一點都不用心,不過壹讀君拿出8倍放大鏡努力找了找,還是發現了些優點(挽尊)的。

首先嘛,當然是足不出市,就能走遍全中國咯。多轉兩趟公交就能東南西北各省都走一遭的事兒,五一、國慶節還到處跑幹啥,花冤枉錢不說人還多……

其次麼,路痴目測能治一治。一般用省市名稱給道路命名,都會有兩種方式,要麼南北向道路用省名、東西向有市名,要麼就反著來。一天沒事兒遛狗遛兩圈,方位感絕對妥妥的。

最後憋一點,這是在教你學習地理知識啊朋友。一些用省市命名的道路位置和省市在地圖中的方位是一致的,上海就是個栗子。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南京路?

上海道路命名方式大致與行政區位置一致 圖片來自上海發佈

講真,只要你多跑兩遍,中國地圖都能背了。

嗯,全部以上。

1.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專業志·上海地名志網站

2.上海道路命名、1865年上海工部局命名道路列表、江蘇路(拉薩)維基百科

3. 地名管理條例.國務院.1986年01月23日

4. 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民行發[1996]17號.1996年6月18日

5. 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6:春:10.民國36年01月15日.頁160

6. 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臺北市政府(62)府秘法字第三000六號令發佈

7.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黃雯娟.地理學報第73期.2014年

8. 上海地名志. 上海地名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9. 日偽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檔案館編.檔案出版社.1986年

10. 上海城市街道命名的語言理據研究.麼孝穎、蔡君梅.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月

11.全國範圍內出現頻率高的街道名都有哪些?知乎馬駿的回答

12.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和中糧公司援助山南市工作綜述.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西藏日報.2017年9月19日

13.臨沂北城新區新路名昨公佈.琅琊新聞網. 韓紀功、周廣聰、通訊員,2011年9月26日

14.蕪湖市區新建119條道路命名通知,看看有你家附近嗎?蕪湖民生網.2017年8月2日

15.天府新區173處道路河流有新名字了.華西都市報.劉秋.2017年2月15日

16.淮安市城區部分道路命(更)名方案公示.淮安市民政局.2017年12月6日

17.上海市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工作情況.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2015年6月29日

18.阿來訪談:我們藏族必須往前走 老百姓在意的都是民生問題.南方週末.張英.2014年4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