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

随园词人179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有才华有气质的人的一句古诗,它寄寓着我们对读书人最美好的想象。

那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这句诗是谁写的呢?是出自哪一首诗呢?

答案是,这句诗又是我们最可爱的苏轼写的,出自他的《和董传留别》。

和董传留别

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写给朋友董传的。苏轼在凤翔府当判官时,董传与之相随。董传当时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就是表达对董传的勉励之情。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麤(cū)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穿着粗衣劣布,度过一天一天的生活,胸中有藏有诗书,气质自然光彩照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厌倦了与年老的学人过着清淡的日子,决定跟随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囊中羞涩,无钱置办“看花”的马,但可以看那令人眼花的“择婿车”。寻春马: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写着你的名字。

送别诗就像一种应用文,在古代,诗人间离别,免不了写诗相送,写多了,也就千篇一律了,这首诗,也免不了俗,诗的主要内容是对董传的勉励。

人家要去考试了,说几句勉励的话是应该的,不过于诗而言,可读性不高。

不过,这首诗的前两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单独拎出来,就是读书人的精神画像。腹有诗书,虽布衣粗食,自光彩照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是我们对读书人的精神想象,并非所有读书人都是这样,现在,面目可憎博士大有人在,只有懂得用诗书来涵养自我的人,才能从诗书中吸收光彩。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很多经典名句,我们时常挂在嘴边,但是这句话的上一句或下一句,你知道吗?让我们来看看例子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解释一下。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语出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还有很多类似我们只知道经典诗句,却不知道它的前句或者后句,比如: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其二》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陈于之《题桃花衰兰扇》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戏张先》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赵恒《励学篇》


漫读随笔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广为流传,但是他的前一句和他的作者,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不读书的弊端,那么好那么有哲理的句子,那么伟大的一个文学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号称是中国文学史巅峰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写的。这首诗是苏东坡写给一个家境贫寒但有才的一个新科进士董传的。全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中国文化崇尚读书,更崇尚在逆境中的一种豁达的精神,就像孔子夸他的弟子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同样用这样的精神,去勉励他的忘年交,告诉他,不要为眼前的困顿所扰,也不要以为考上进士了,就沾沾自喜,人生最重要的是读书学习,因为,读书可以改善和提高素质,提升气质。

全文翻译如下: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自孔子开始,中国人特别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精进的一个目标和途径,那么,人的道德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提高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呢?主要是从读书中来。

古人把气质看成人的精神的修饰品,你可以不漂亮,可以不美丽,但你一定不能粗俗,用现在的话说,主要看气质。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读书在自求变化气质。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气质,必须从读书开始。脑子里的书多了,这种读书人的气质会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这种就是知识分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迷人风范。

既然是崇尚气质,那么中国人一定会反对粗俗,俗不可耐是最让人厌烦的东西。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最讨厌不读书的人,因为不读书的人,身上散发的气质是粗俗不堪的。他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黄庭坚还说,人一俗,便无药可救。

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气质翩翩高雅而不粗俗,多读书吧,因为,书是人的精神最好的化妆品,与其每天揽镜自照对镜贴花黄浪费时间,不如多读书,因为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玩的国学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中国古代有很多只知上句而不知下句的诗,这也说明了诗人那神来之笔对于全诗的重要性。博览群书对于一个人气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与这句诗相对应的怕是这句“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了。在去年一档火爆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以广博的阅读量,深厚的诗词功底征服了全国人民的心。即使过了几十年,董卿依然光彩耀人,气质非凡。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应该就是如此了吧。


诗雨烟云

这是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来形容饱读诗书的女子,知性优雅,浑身有书卷气质。

然而,这是写给贫寒学子的一首励志诗。

这句著名的话来自非著名的诗,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曾与董传相交好。董传,贫寒学子,积极科举,1064年苏轼离开凤翔,以此诗赠给董传,临别祝福语!

很多典故,看不懂,苏轼想说读书很重要,否则诗都读不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粗布衣服裹一生,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美。

“生涯”化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对董传身处贫寒却勤奋读书的赞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厌倦贫寒生活,随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烹瓠叶”出自《诗经 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形容贪寒困苦的生活。

“踏槐花”唐代时“槐花黄,举子忙”,槐花落了,学子们要参加科举考试了。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囊中羞涩买不起赏春的马,但有机会能一举中第。

“寻春马”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择婿车”唐代科举放榜时,很多富家千金便会宝马高车来选佳婿,就像抛绣球那样。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考中了便可向乡亲炫耀,黄榜黑字有你的名字。

“字如鸦”化用了卢仝“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最早的涂鸦出处了。

这是苏轼临别送给后辈书生的一首心灵鸡汤诗,谆谆善诱,不因出身而自轻自贱,饱读诗书而乐观积极,金榜题名便指日可待!

“气”不仅是由内而外的儒雅之气质,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读书很重要,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改变命运,自古至今皆如此。“腹书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去世俗,明理通情,这是为人基本修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而优则仕”,读书,才能考功名,考公务员,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尤其是贫寒学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精神世界。美人在骨不在皮,优雅到老方始终,阅读,是最好的易容术和化妆品。


一绿浮芳

谢谢好友相邀,这句话原出自苏轼写给好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和董传留别》,因当时董传生活不得意,但是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纵使如此潦倒贫困也没有掩盖住他骨子里的气质。原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虽然很是拗口,我也不怎么熟悉,但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却广为流传,这个主要原因肯就是它经典的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国人一直以为读书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积累,是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而这里说的是: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升个人的气质和内涵,尤其是要经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后来有人觉得前一句较难记,便有这一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句话我也很喜欢。它又更深入的阐述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精辟,深受读者喜爱,至今都在用词句来赞美他人的博览群书,气质不凡。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喜欢读书,读一些经典!😚

爱文字爱生活就请关注:笑醉春风


笑醉春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极具清新文艺情怀的诗,原出自苏轼的诗词: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流传至今的名句。
现在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来向人们证明读书的优雅,和充满才情的气质。在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场景来搭配不同的话语。比如我们在一起闲谈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表达,人心中应该有点笔墨,不至于说话满口粗俗气质全无的意思。

再比如,我们形容一个女孩的优雅和高贵,表现她的谈吐不俗和美丽的心灵,也会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也是这样的道理。希望我们大家都多读一读书,培养一下自己高尚,优雅的气质。


诗词幽梦

胸藏笔墨语难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伯牙子期终有聚,高山流水佐清茶。

随笔



古人的文笔,风采,真是难睹。

感觉近年来,我们眼里的诗人越来越少,上一个让我心潮澎湃的还是毛主席,那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泱泱中华,还是有能者得之。

希望多发扬我们的汉语言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


波波嘚车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誇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从凤翔府回到都城长安时所做,诗中提到的董传字至和,洛阳人,相传曾与苏轼交游。

董传家境贫困,但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苏轼看得出这个积极向上的青年的远大志向,在诗中赞赏有加,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董传的美好祝福。

第一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董传的外貌,粗布衣服简单朴素,但是仍然掩不住卓然出群的气质。

第二句: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一句是说董传不愿意甘心俯首于庸碌的生活,怀揣着金榜题名的远大志向。老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而“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但主人并没有因为家贫缺乏美食招待而放弃应有的,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第三句: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意思是像董传那么穷啊,即便是中了科举也会因为囊中羞涩没有钱买马来骑,像孟郊《登科后》所写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这是苏轼在鼓励董传不要担心自己的贫穷,真正有才华的人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最后一句,得意犹堪誇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也是在鼓励董传,希望他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全诗其实更多地表达了苏轼对董传的鼓励和美好祝愿,也是对其不得意的无力同情。 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单独挑出来看,是说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不管外貌衣着如何,总会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书卷气息流露出来,使整个人看起来优雅高贵。这句话概括了读书人身上的一个奇妙现象,也鼓励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人埋首书册,被广泛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了吧。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平静温和,沉静不言中有对抗世界的伟大力量。红颜会衰老,华服终褪去,卸尽铅华后依然留存的,只有那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


层楼69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苏轼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北宋的诗词文学大家,他的很多诗词像《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而且传诵度最广的,但是《和董传留别》这首诗可能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其中的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主要就是它经典的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也从现代人的角度贴切的阐述了这句诗的涵义。



《和董传留别》整首诗是这样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朋友董传的,表达了虽然董传身处贫穷,但是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欣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