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目有余子

这句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里写的诗句,很明显,他在诗里是引用典故来抒情。那么,王勃想通过诗里这两个典故抒发一种什么情感呢?这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将王勃的一些经历梳理一下。

王勃是个牛人。牛人自有成牛人的道理,他打小就聪明过人,且少年得志。而他就得志之事,就是在未冠之年就出仕,成就初唐时代的一段佳话。不知道是家风影响,还是个性使然,王勃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写文章寻找机会入仕。可是等了几年,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王勃参加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唐朝最年少的命官,这还不算什么,之后他才思喷涌,写出了一篇惊世文章叫《乾元殿颂》, 时唐高宗看过此颂词,惊叹不已,不由称赞:“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由此王勃名声大震天下,在初唐四杰之中,排名第一。

然而因少年得志,王勃便得意忘形,做了两件错事,让他被逐出官场,从此与做官无缘。


第一件事是当时唐朝沛王和英王斗鸡,王勃为迎沛王高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大力讨伐英王,不料文章传到唐高宗那里,皇帝极为愤怒。唐高宗认为,王勃身为博士应该劝勉才对,却参与此中把水搅浑,于是骂之歪才。 于是,唐高宗以王勃挑拨离间为理由,将他逐出长安城。

经此打击,王勃并未放弃官场。在他二十一岁那年,他回长安参加科选,后来在他朋友推荐下,当上了虢州参军。可是他竟然在参军职位上,先是窝藏犯事的官奴,后来担心祸起东墙又将官即诛杀,此事被爆料后,王勃被判死罪。后来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判死刑。可是他的官场生涯,却从此结束了。

少年猖狂得志,惹起祸端,让极少就渴望进入官场的王勃极大打击,从此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满腹牢骚。

这样过了几年,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前往交趾郡看望当县令的父亲,旅途当中经过南昌,恰好遇见阎都督举行宴会,召集天下文才聚集,为刚装饰的滕王阁作赋。当时,阎都督本来想让他女婿作赋的,而各位来宾也知道其意,都推辞不写,把机会留给阎都督女婿来写。当时,压抑苦闷的王勃渴望在这样的聚会出人头地,当仁不让,自告奋勇地提笔一写,就写出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机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及渴望积极入仕,永不放弃奋斗的唐朝精神。而王勃引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其实是说,我像东汉的孟尝一样品行高洁,却无人推荐当官,结果落得了无处报国的遗憾。而他引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意思是说,阮籍无所拘束,随心所欲,不理政事,常常一人驾车到效外,走到无路可走之处就嚎哭而归,这种消极抗世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自己不能仿效。

结合王勃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王勃这两句诗想表达的情感,就是自己现在怀才不遇,但仍然心怀积极入世之心,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高官赏识提拔,让他有再入官场的机会。

可惜的是,当座之人尽管欣赏王勃的诗文,却无人敢提拔这么一个爱犯事的种。第二年,郁闷不已的王勃从交趾郡乘船而归,在海上遇大风,溺水而死。


月望看历史

这是滕王阁序里面的名句。

滕王阁序里面几乎每一句话都在用典故,而优美的韵律,让我们背诵的时候也省去了很多麻烦。但是王勃在写滕王阁序的时候,除了读阎公进行了赞许,还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进行了抒发。所以王勃所引用的每一个古代人物,都是为自己的命运作脚注,说明自己和古人同病相怜。

类似的句子还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等等。

孟尝君是战国时候的人物。孟尝君名字叫田文,是齐国王室的公子。他招揽天下英才,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他曾经是齐国的相,但是齐王听信谣言,罢免了他,后来有人以死说明了孟尝君无造反的意图,齐王想再次请孟尝君辅佐他,但是孟尝君就以自己有病为借口告老还乡。他多次为齐国效力,但是齐王都怀疑他,他只能英雄无用武之地。

阮籍本有济世之才,但是为人不拘礼数。有的时候喝醉了,就驾车一直到路的尽头放声大哭。他还曾经登上楚汉古战场,说出了那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王勃说自己和孟尝君一样,报国无门,却不能和阮籍一样,在路的尽头放声大哭。

王勃是无奈的,他很自负,但是只能做一些小官,他还看不起他的上司,所以常常惹事。许多的抑郁在他的胸中,他没有办法一吐为快,他看不起阮籍,认为那样做是懦夫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