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賞析之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之一》

《青青河畔草》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此詩運用了第三人稱的寫法,寫出了少婦渴望愛情,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舉案齊眉的平凡生活。此詩結構直中有婉,虛實相映;描寫細膩,突出細節;運用疊詞,富有情韻。

這首詩,和《冉冉孤生竹》《迢迢牽牛星》兩篇用意略同。大膽的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一年一度的春色,燃起了女主人公思夫的情愫,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慾望。

《古詩十九首》賞析之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然而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於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撥弄。

她,一個倡家女,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找到了愜心的郎君,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造化竟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遠行的蕩子,為何還不歸來,這冰涼的空床,叫我如何獨守!”

這首詩把貞潔和真情放在一起,製造出衝突。也唯因其幾近無告的孤苦吶喊,才與其明豔的麗質,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結尾的五個字,似乎展示出怨婦在封建社會對於女性壓迫的抗爭,此詩堪稱是千百年來閨怨詩的絕唱。

《古詩十九首》賞析之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雖然是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於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此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後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古詩十九首》賞析之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語言皆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

張鋒編撰 戊戌春寫於成都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