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漢人的地位如何?

esd2012

元朝時的漢人地位相當低,在元朝,漢人被排除在統治階層之外,而且不許經營鹽鐵等高利潤行業。元朝時的漢人只能在中下層的產業領域苟活,乾的都是十分低下的工作。元朝限制漢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廢除科舉,漢族知識分子失去晉升的機會

自隋唐以來,科舉一直是漢族平民子弟進入統治階層的手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直是農家子弟最大的夢想。但是元朝建立後,統治者卻沒有繼承科舉制,讓漢人徹底失去了晉升的渠道。相比於漢族知識分子,蒙古人更願意用色目人擔任統治階級。元朝建立時,蒙古人已經征服了中亞西亞,很多蒙古人都改信了伊斯蘭教,很多穆斯林也順著商路來到中原,他們中的很多人精通商業,蒙古人多任用他們作為官吏統治漢人。

與五胡亂華時的鮮卑拓跋和後世的滿清不同,蒙古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接受漢化,他們多接受了伊斯蘭教,對儒家文化不屑一顧。蒙古人當時任命了多為商人出身的人擔任宰相,其中多為穆斯林,比如回族人阿合馬和鎮海。

這些人精通商業,精於算計,為元朝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收入,但同時,他們完全按照穆斯林的習慣治理中國,而不是儒家的倫理。這引起了漢族知識分子極大的不滿。

科舉制的廢除讓漢族知識分子失去了晉升的渠道,而蒙古人對穆斯林的任用則讓漢族人感到恥辱,從古至今,漢人最多被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統治,但從沒有被另一種文化的人治理替代,元朝的情境還是第一次。

二、查抄漢族商人財產,讓色目人掌握經濟命脈

元朝初年,曾經任命漢族商人張宣,朱清主持運糧工作,他們鼎盛時,曾經田園宅館遍天下,但是好景不長,僅過了20年,他們的財產就被朝廷盡數查抄。

兩人之後,蒙古人對漢人勢力的死灰復燃十分忌憚,因此竭力予以打壓,嚴禁其涉及關鍵資源,並改由色目人組成的斡脫商人集團來管理經濟。

這些斡脫商人不僅掌握鹽鐵等關鍵資源,還負責全國的紙幣發行權,他們與蒙古貴族勾結,往往獲得暴利。他們藉助蒙古人的支持,不斷欺壓漢族百姓,比如蒙哥時期,磁州人民無力繳納賦稅,斡脫商人乘機以年息借款為條件放高利貸,來年漢族百姓無力償還,只能易子為母。不到十年,全郡民眾集體破產,欠債數以百萬計。

斡脫商人的存在,意味著漢人被集體排除在壟斷商人利益集團外,只能在中下層的產業苟活,漢族徹底失去了對工商業的把控。


元朝直到末期,統治者依然沒有漢化,財政日趨枯竭,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這種情況下,天下大亂,改朝換代,幾乎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埃爾文的理想鄉

馬可波羅所見的杭州市廛,是中國都市的外貌。馬致遠筆下的元曲,是士大夫地主階層在象牙塔中的安閒生活。事實上大多數中國人都在水深火熱中,接受亡國奴的待遇,包括馬可波羅所稱道的杭州那些衣服華麗的男女人民。



  蒙古人在上世紀(十三)曾發揮出他們可驚的軍事才能,締造一個空前龐大帝國。但他們的政治才能卻落後之極。蒙古人向外擴張,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如中國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弔民伐罪,也沒有任何高級情操的動力,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傳播福音到天涯地角。蒙古人向外擴張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掠奪財富;一是滿足征服慾望。瞭解蒙古帝國的野蠻本質和立國精神,就容易瞭解漢人所受迫害的沉重。

  蒙古人根本輕視漢人,所以列為第三等和第四等國民。在蒙古人眼中,漢人除了供給他們固定的田賦外,沒有別的用處。第一任大汗鐵木真即曾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中亞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摺合二兩銀幣),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遇到征伐戰爭,差別待遇較平時更甚。

  蒙古統治中國,從基層起就有嚴密而徹底的控制。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當。他可以隨心索取,女子和財產,他更可以隨心所欲。元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長,全由蒙古人擔任。一百年間的政權,也只有兩個漢人出任過宰相,一是史天澤,一是賀惟一,而賀惟一早已蒙古化,改名拓拔太平,忠於蒙古超過忠於中國。正因為這種緣故,蒙古大汗是以奴隸總管的身分,控制中國,所以對漢人毫無感情,對中國文化,自尊心也不允許接受。

  蒙古官員的貪汙腐敗,跟他們的初期武功一樣,在歷史上也屬空前。帝國的繁重賦稅,也是促成貪汙腐敗的要素之一,早期到末期,幾乎增加一百倍!

  更大的迫害是賜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宋帝國破滅後所舉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蒙古帝國暴政中最特殊的一項是吐蕃宗教國的僧侶,世人稱他們“喇嘛”、“西僧”、“番僧”。這些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所謂活佛,卻是漢人的災難之一。大汗既然尊稱“法王”為國師,無論這種尊崇是政治性的,或出於真誠的信仰,結果都是一樣,即喇嘛在蒙古帝國所屬的元帝國中,具有強大力量,雖然還未到干涉政治的程度,但對漢人逞暴,卻綽綽有餘。像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紮杭州,把宋帝國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墳墓,全都發掘,挖取陪葬的金銀珠寶;並且至少有五十萬戶農民(約二百五十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婦女陪宿。第九任大汗海山對喇嘛教尤其狂熱。本世紀(十四)一三○八年,海山下詔說:“凡毆打喇嘛的,砍斷他的手。凡詭罵喇嘛的,割掉他的舌頭。”幸而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極力反對,才收回成命,但喇嘛仍受到形勢的鼓勵。他們在街上很少買東西,只徑行奪取。一個柴販曾向大都(北京)留守長官(留守)李壁伸訴,李壁正在處理時,眾喇嘛已手執木棍,呼嘯而至,把李壁摔倒痛毆。李壁向大汗控告,大汗立即下令赦免喇嘛。又一次,喇嘛跟一位王妃爭路,竟把王妃拖下車輛,拳腳交集,大汗的反應仍是下令赦免喇嘛。對高階層統治者如此,漢人的待遇,可想而知。

  蒙古暴君不久就發現中國人並不像他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奴役。漢人的反抗,跟蒙古人的統治相終始。

  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時,僅山東、河北地區,就有三百餘起農民暴動。一三四四年,黃河又在白茅堤(河南蘭考東北)決口,向東傾瀉,六百公里狹長地帶上的村莊和人民,全被淹沒,直入黃海。河水氾濫所及,又增加數十萬無處投奔的饑民,成為武裝群眾無盡的兵源。

  正當漢民族革命排山倒海而起之際,蒙古帝國政府卻在決策上犯了一項錯誤,即引使黃河恢復故道。工程由宰相脫脫親自主持,一三五一年,徵調民夫十七萬人,用五個月工夫,把白茅堤(河南蘭考東北)決口堵塞,使黃河仍向東北流入渤海。這本是一件建設性的偉大工程,但它選錯了時間,尤其是用錯了方法;在人心沸騰的年歲中,強逼徵調十七萬滿懷怨恨的勞工,集中在一起。完工之後,又沒有妥善安置,而任他們向四方流散。劉福通早就命他的教徒,刻一個一隻眼的石人,背上寫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埋在黃河故道黃陵崗(河南蘭考東北)附近。當民夫在施工中把這個石人掘出來的時候,人心大為震動。工程完畢後,除了少部分還鄉外,大多數都集結在劉福通的紅巾之下,成為主力。紅巾,跟二世紀的黃巾一樣,是劉福通抗暴力量所使用的一種標幟。

  就在同年(一三五一),群眾領袖之一的徐壽輝稱帝,建立天完帝,佔領長江中游,派軍進入江南,掃蕩蒙古勢力。劉福通於一三五五年,迎立白蓮教故教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帝,建立韓宋帝國,佔領淮河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整個中原進入掌握。

  韓宋帝國宰相劉福通是反抗蒙古統治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毫無私心地用他新興的武裝力量,打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帝國。一三五八年,他於攻陷開封(河南開封)作為首都後,即向蒙古發動總攻,分三路進兵。東路由大將毛貴率領,攻山東省;西路由大將白不信率領,攻陝西省;北路由大將關先生率領,攻上都開平(內蒙古正藍旗)。東路兵團於掃蕩了山東省蒙古人的勢力後,直指大都(北京),挺進到距大都只五十公里的柳林村蒙古第十八任大汗脫歡帖木兒,一個標準的亡國型君主,手足失措,準備放棄大都,向北逃亡。但宰相拓拔太平(即漢人賀惟一)堅持固守。毛貴攻擊不順利,孤軍不能久留,仍退回山東。西路兵團深入關中(陝西省中部)後,戰敗潰散。只北路兵團勢如破竹,穿過山西,摧毀蒙古所有抵抗,攻陷開平。開平距作為首都的大都只二百八十公里,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南下攻大都,先行把蒙古大汗擒獲。北路兵團沒有這樣做,卻向東推進,攻陷遼陽(遼寧遼陽),進入高麗王國(朝鮮半島),高麗向北路兵團投降。可是,這批所向無敵的革命部隊,經過長途遠征,軍紀已全部敗壞,引起高麗人民極大的痛恨。高麗有計劃地出動大批美女,跟戰士們交往纏綿,男子們則乘機把他們的戰馬和武器藏匿。一切妥當後,發動反擊,包括關先生在內,大部分被殺。只剩下萬餘人輾轉脫險,逃回中國,又被盛怒等待他們的蒙古人,一網打盡。

  韓宋帝國三路出征,把自己的力量完全消耗。但蒙古帝國的牆基,卻被掘空,只需要最後輕輕一推。


閱讀資訊箱

我讀到過的數目最大的人命計算,發生在1230年。《元史》列傳三十三,有兩處耶律楚材勸皇帝不殺人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上千萬平民的性命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時候,元太宗窩闊臺如何決定其生死,如何估量其價值。

  

  《元史》說,太祖(成吉思汗)之世,每年都在西域打仗,無暇經營中原,中原一帶的大多數官吏私自聚斂財富,資產多至鉅萬,而官府卻沒有儲存。因此,窩闊臺汗即位的第二年(1230年),近臣別迭等人建議道:“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這是一個在歷史上很有名的重大建議。別迭等人把國庫空虛歸咎於農業,誤以為漢族農民對國家財政沒什麼幫助,不如空出這塊地方放牧。這種政策也確實在一些地方實施過。別迭建議的“悉空其人”,有人認為是大屠殺,把中原一帶的漢人殺光。這類事情,成吉思汗的騎兵很擅長,但也未必用得著一刀一箭地苦幹,只要空出地來,漢人流離逃亡,大規模死亡必定出現。

  耶律楚材(字晉卿,1190~1244年)是高度漢化的契丹貴族,這從他名字所依據的“楚材晉用”的典故就能看出來。耶律楚材知道,農業對國家財政的貢獻大於牧業,他對皇上說:

  “陛下即將討伐南方,軍需從哪裡出?如果均平確定中原的地稅、商稅,徵收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每年可得50萬兩白銀、8萬匹帛、40餘萬石粟,這些物資足以供應軍需了,怎麼能說‘無補’呢?”

  

  皇上說:“你為朕試試看。”於是,耶律楚材在燕京等十路建立了徵稅體系。1231年秋,皇帝到大同,十路的稅收登記冊和徵收來的金帛都陳列於廷中,皇帝看了,笑問耶律楚材:“你一直在朕左右,人不離開就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還有如你這麼能幹的嗎?”當天,拜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宰相),事無鉅細,都先與他商量。

  上述白銀、糧食和布帛的總數,根據當時的物價水平,大約可以折為70萬兩白銀12,這筆錢救了多少中原漢人的性命呢?當時佔據北方的金國人口在6000萬上下13,金國設中都路(今北京一帶)等十九路,扣除人口最多的南京路(開封一帶)和山東東路(今山東半島一帶),人口再折一半,比耶律楚材設置的十路少一兩路,仍有兩千萬條性命,平均每條命每年可以貢獻三分五釐銀子,約等於人民幣14元。皇上為什麼不降旨掃空漢人?關鍵就在這14塊錢。

  我不知道農業能比牧業多提供多少稅賦,即使牧業對軍需和國用毫無貢獻,漢人性命的價格,也不過14元/年。換個角度說,漢人以每人每年14元的贖金,從皇帝手裡買下了自己的性命。這個交易隱含的前提是:平民的性命不屬於自己,生殺予奪由暴力統治集團說了算。

  兩年後,同樣的事情又在開封重演。在攻克汴梁(今開封)前夕,蒙古大將速不臺派人向皇帝請示。速不臺建議:“金國人抗拒持久,我們的士兵多有死傷,城下之日,應該屠城。”速不臺的建議是有根據的。按照成吉思汗時代的規定,攻城時敵方如果抵抗,就屬於拒命,城破之後必須屠城報復。

  

  耶律楚材聞訊後,“馳入奏”,對皇帝說:“將士們辛辛苦苦數十年,想要的不就是土地和人民嗎?得了土地,卻沒有人民,土地又有什麼用!”這番話說得比較虛,壓不住皇上的殺心,“帝猶豫未決”。於是耶律楚材很實際地說:“能工巧匠,厚藏之家,都聚集在這裡了。如果都殺了,以後就什麼也得不到了。”皇上同意了這個說法,下詔只殺姓完顏的,其餘勿問。開封城內147萬人因此獲救。

  我還見過關於這場對話的更詳細的記載,但一時想不起出處。我記得耶律楚材把開封工匠每年能夠生產的弓箭和盔甲的數字都報了出來,並且與蒙元每年的軍需做了對比,紮紮實實地證明了他們對國家的用處。算清了用處之後,皇上才同意饒人民一命。

  當然,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人民的生存權,與牛羊豬雞的生存權一樣,說到底,還是自己用肉蛋奶和皮毛換來的,具體到某個品種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則是靠比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競爭來的。耶律楚材先生的作用,無非是幫助皇帝認清了漢人的真實價值,糾正了別迭的錯誤估計。

  1279年元朝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元朝統一時,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臺灣、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史籍記載元朝的疆域:東盡遼左,西及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漢族文人可能地理知識也不特別健全。北逾陰山,陰山在內蒙古,內蒙古一過再往北就到北極圈了,元朝的領土上你能看到北極熊嗎?元帝國極盛的時候,大概有2千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解體前2240萬的蘇聯。

  如果算上以俄羅斯為中心建立的金帳汗國,中亞新疆的察合臺汗國和西亞的伊兒汗國,大概蒙古人佔了4千萬平方公里。這三大汗國後來跟元帝國本土的聯繫就越來越少了,到第二代、第三代汗的時候就伊斯蘭化了,肯定是被當地民族給同化的。元朝疆域的廣闊表現在漢人到邊疆,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注意,這不是雙方交換場地。漢族人去邊疆估計是被強制拆遷或者流放的,邊疆各族遷進中原是因為中原好,我們打下天下就得坐天下。

  元朝人分四等,蒙古人屬於第一等,二等人叫色目人。色目人的意思不是說眼珠跟咱們不是一個色,是各色各目,包括欽察、唐兀、阿速、圖八、康裡、畏兀兒、回回、乃蠻、乞失迷共31種,可能也有同名重出或異譯並存之誤。後來規定,除漢、高麗、蠻子外,俱系色目人。馬可波羅為什麼做揚州的達魯花赤,他一個外國人都能做揚州市委書記,因為他是色目人。漢人是第三等,就是原來的金統治區各族人。而原來的南宋統治區各族的人叫南人,南人就是第四等。

  “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蒙古人扎死漢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給死者家屬燒埋銀子即可;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並斷付正犯人家產,餘人並徵燒埋銀。”南人不許習武、不許打獵,不許結社,漢人、南人組成的軍隊不得在長江以北駐紮,兵器是木頭的,打仗的時候才給你發金屬兵器。

  

  為防止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統治者大肆搜刮民間兵器。漢人、南人民戶所有的鐵尺、鐵骨朵、帶刀子的鐵柱杖,概皆沒收;民間各廟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槍、刀、弓箭、鑼鼓、斧、鉞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就連農家生產上用的鐵禾叉也嚴以禁用。

  至元五年規定: 不成副的鎧甲,“私藏全副鎧甲者處死;私藏者杖五十七;私藏槍或刀弩者夠十件之數的處死;私藏弓箭十副者處死”(每副弓一張,箭三十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五月,將漢地及江南所拘弓箭兵器分為三等,下等的銷燬,中等的賜近居蒙古人,上等的貯於庫。

  所以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它如果像現在那些御用的歷史學家吹噓的那麼好,他能90多年就滅亡嗎?清朝吸取了他的教訓,漢化程度就比他要高得多。忽必烈有點漢化,但也只是粗通漢語,忽必烈的兒子皇太子真金傾心漢化,但忽必烈老東西80多該死了還不死。所以漢族的儒臣們就著急,這些人就想了一個臭招,給忽必烈上書,你該退休了,讓位給真金太子,真金太子身負人望。

  忽必烈寵信那些色目商人,這些人能斂財,而色目人又是漢族儒臣最看不起的,所以雙方爭的很激烈。忽必烈看到上書之後非常生氣,把真金叫來痛罵了一頓,真金就被嚇死了,他可能本來身體比較虛弱,皇上一罵就哽屁了。這樣一來忽必烈更恨這些漢族儒臣,離間我們父子,還把我兒子嚇死了。

  

  真金的兒子鐵木耳做了皇太孫,就是後來的元成宗。皇太孫也很恨這些儒臣,想想要不是你們給我爺爺寫信讓我爺爺退休,我爹至於給嚇死嗎?所以他也抗拒漢化,自從蒙古入主中原之後,後面的蒙古皇帝基本上連漢字都不認識,不會說漢語,整個是外國人統治中原。蒙古派到各地去做鎮守的這些達魯花赤們也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

  蒙古的史書上一舉例子就是波斯怎麼著,亞歷山大大帝怎麼著,因為他在征服中原之前,他已經接觸了伊斯蘭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所以就不會被儒家文明徹底征服。他不像遼金或者匈奴鮮卑,沒見過別的,一進入中原,文明程度比我們高多了,得就你了,拜在你門下。蒙古人什麼都見過,什麼教都信,蒙古很多皇帝都是基督徒,覺得你中國也沒比人家強太多。

  窩闊臺攻宋之戰:蒙古窩闊臺汗七年至十三年(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在蒙宋戰爭中,蒙古軍進攻南宋四川、荊襄、江淮地區的作戰。

  蒙古窩闊臺汗六年(1234年),蒙、宋聯合滅金後,宋乘蒙古軍北撤之機,派兵北上收復西京、東京、南京(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南),被蒙古軍擊敗。七年夏,蒙古窩闊臺汗以宋背盟為藉口,遣軍分兩路大舉攻宋。東路由其三子闊出(曲出)及宗王口溫不花、國王塔思等統率,攻宋荊襄、江淮地區;西路由其子闊端、都元帥達海紺卜等率領,攻取四川。

  

  戰初,東路軍沿漢水南下。八月,先鋒口溫不花軍攻克唐州(今河南唐河),繼而轉攻淮西,掩護主力進攻襄、郢(今湖北襄樊、鍾祥)。十月,塔思率軍攻破棗陽(今屬湖北),闊出率軍西掠襄、鄧(今屬河南),攻取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西北)。塔思率軍一部南攻郢州,遭守城宋軍頑強抗擊,屢攻不克,擄掠北還。

  十一月,西路軍以鞏昌總帥汪世顯部為前鋒,自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南進。攻佔沔州(今陝西略陽)後,進圍方進屯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的四川制置使趙彥吶,宋差權利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曹友聞率軍救援,擊敗蒙古軍。蒙古汪世顯率軍轉攻大安軍(今陝西寧強西北),又被曹友聞軍擊退,宋軍北上扼守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參見沔州之戰)。

  八年三月,闊出率東路軍攻降鄂北重鎮襄陽,使南宋在長江中游的荊湖戰略要地失去了屏障。四月,闊出軍攻克隨(今屬湖北)、郢二州及荊門軍。八月,破棗陽軍、德安府(今湖北安陸)。九月,闊端率西路軍分兵兩路合擊成都。闊端親率主力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攻取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擊敗宋將李顯忠軍,佔領興元(今陝西漢中);以一部猛攻大安軍,主力攻陽平關(今勉西縣西老勉縣)。

  

  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未納曹友聞堅守沔州仙人關要隘的建議,強令其前往無險可守的大安禦敵。數經激戰,曹友聞於陽平關全軍履沒,蒙古軍長驅南下。宗王末哥率軍攻克宕昌(今屬甘肅)、階州(今甘肅武都)後,揮軍南進,攻取文州(今甘肅文縣)。宋知州劉銳、通判趙汝向率軍民固守,蒙古軍久攻不克,後斷城中水源,破城。繼招降吐蕃18族,經石泉(今四川北川西北)等地,趨漢州(今四川廣漢)。

  十月,東路軍主帥闊出病死於軍中,窩闊臺派忒木臺率軍繼續南攻江陵(今屬湖北)。為突破江陵東西防線,兵分兩路,一路攻復州(今湖北天門),一路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監利(今屬湖北)編造木筏,準備渡江。宋廷聞訊,急遣節制蘄黃光信陽四郡軍馬孟珙赴援。孟珙巧施疑兵計,反覆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夜點無數火把,以少示眾,並遣軍襲擊蒙古軍,破24寨,奪回被掠軍民2萬餘人,迫蒙古軍北撤。

  與此同時,蒙古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軍攻真州(今江蘇儀徵)也被擊退(參見真州之戰)。是月,西路軍闊端攻破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後聞東路主帥闊出死,率軍北歸,至漢州會末哥軍,遂留部分兵力扼守沔、階、興元等要地,主力退出四川。不久,所佔州縣均被宋軍收復。

  

  九年十月,蒙古東路口溫不花、塔思軍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繼而進取隨州、復州、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圍攻黃州(今湖北黃岡),宋守軍迎戰失利,孟珙率軍救援,將其擊退(參見黃州之戰)。口溫不花率軍東進,會史天澤攻安奉軍(今安徽壽縣)。

  蒙古軍集敢死士強攻,遭宋守將杜杲率軍奮勇抵抗,攻城失利,遂填平城濠,築27壩,乘風縱火攻戰;宋軍反擊,奮勇衝殺,奪取高壩;後池州都統制呂文德率軍入城增援,合力守禦。蒙古軍屢攻不克而退兵。西路汪世顯部襲掠武信城(今四川遂寧)、資(今四川資中)、普(今四川安嶽)等州。達海紺卜部將郝和尚拔都及梁秉鈞窺開、達(今四川開縣、達縣市)二州,進逼瞿塘(今四川奉節東)。

  十年九月,窩闊臺復派察罕率東路軍攻廬州(今合肥),欲造舟巢湖,以窺長江。蒙古軍築高壩攻城,守城宋將杜杲率軍奮力抵抗,大敗蒙古軍。蒙古軍遂轉軍東下,克滁州(今安徽滁縣),又轉戰天長(今屬江蘇),被宋軍擊敗,察罕被迫引軍退出宋境(參見廬州之戰)。西路蒙古軍由達海紺卜率領復入四川,攻克隆慶(今四川劍閣)後,四出擄掠。

  

  十一年四月,孟珙乘東路蒙古軍進攻淮西,對長江中游放鬆進攻之機,遣軍收復京襄諸郡。六月,闊端遣達海紺卜、率軍入蜀,再戰成都,四川制置使丁黼戰死。汪世顯部經開、達二州,進至萬州,宋軍守大江南岸,蒙古軍以夜乘革舟迂迴渡江之策,擊潰宋軍,東下破夔州(今四川奉節),抵巫山,企圖出三峽,入兩湖。

  十二月,宋將孟珙分兵屯峽、歸(今湖北宜昌、秭歸)、施(今湖北恩施)諸州,控扼蒙古軍東進之路,于歸州大埡寨一舉擊潰蒙古軍的進攻,收復夔州。宋廷旋以孟珙為四川宣撫使,加強四川防禦(參見大埡寨之戰)。十三年十一月,蒙古軍復入蜀,破20餘城,進圍成都。宋制置使陳隆之固守10餘日,其部將夜開城門出降,陳隆之被俘殺。是月,窩闊臺汗病死。蒙古軍主力北歸,蒙宋戰爭暫告一段落。


墨言路遙

現網上大量出一現關於元的野史或涗江湖史,把整個元統治說成一部野蠻和窮兇惡極不開化的歷史,做為漢人,我對異族的統治也持反感態度,畢竟在一個幾千以漢文化為本位的土壤上,任何一個漢人都會對外族統治抱有排斥和仇視的心態,但我們不能帶情緒去看待歷史,不然客觀的歷史就會變成小說或演義。

公元13世紀初,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在中國北方揭起,滅西遼、花刺模、西夏,他的子孫又向中亞和歐洲挻進,並和南宋聯手滅了金,後又收服西藏滅了大理,公元1235年南下攻宋,於公元1279年滅亡了南宋。

從蒙古帝國興起和對世界的格局產生影響來,這個龎大帝國有功有過,前期擴張確實帶著血腥和殺戮,使歐亞大陸血雨腥風,生靈塗炭,並把鼠疫傳播致歐洲,使歐洲人口減半,但帝國擴張使中西文化和經濟交流空前盛況,橫誇萬里的歐亞驛暢通無阻,也是蒙古人的入侵,使中世紀昏昏噩噩歐洲慢慢醒來,進行了社會變革和宗教改良,擺脫了制度和宗教對人性的桎梏,文藝復興後,西方從封建制度慢慢走上了資本主義化道路。對中華文明來講,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元朝對中原98年統治中,對漢文化和宗教釆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對儒學也比較尊重,修文廟辦儒學,其中幾個皇帝懦學修養造旨很高,元吋期修的孔廟很多,並且保留至今的也很多,我是雲南人,雲南建水有個建於元代孔廟很有名,建水元時稱臨安,元明時期考中文武進士、舉人的很多,有滇中科舉臨安半的說法,這也從另一面反映那個時期的歷史社會風貌。就是蒙古人收降吐番,南下滅大理後,基本沒對百姓燒殺搶掠,反而釆取安撫政策,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前期蒙古人殺戮過重,蒙哥攻南宋死於釣魚臺後忽必烈繼位,忽必烈一改以前蒙古人殺戮過重的作風,南下時還是比較注重收賣人心,文天祥大家都知道,蒙古人攻破臨安被俘,被關在原大都(北京),做了一年多的勸降工作沒做通才被殺。

攻城掠地需要軍事實力,但統治和治理一個國家則更需要智慧和寬嚴相濟的手段,如果元朝只是靠烍殺掄掠他能維持98年的政權嗎?縱觀歷史,蒙古帝國是世界史一個部份,元朝是中國曆的一部,元朝擴大了中國彊域,基本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並繼承保留了漢文化,但後期也向其它朝代一樣,朝庭腐敗貪官盛行,也是元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清揚茶話

元朝漢人地位當然不高,但是要指出的是,在黑暗腐朽的元帝國的統治下,貴為一等人種的蒙古人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實中和網絡上,絕大多數蒙古族同胞是十分友好的。但是總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站在蒙古立場上辱罵漢族在內的南方民族,侮辱抗擊蒙古的民族英雄,吹噓張弘範等民族敗類。
這些人應該不是真正的蒙古族同胞,往往是一些天性自卑、缺乏民族自信力的所謂“精神蒙古人”,譬如知乎以及百度貼吧上的一些奇葩網友。

這些“精神蒙古人”常常嘲諷漢族網友,稱呼漢人為四等漢,以初夜權來羞辱漢人,幻想自己如果是13世紀的蒙古人會如何如何高貴,然而事實情況是如何呢?

初夜權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中國,都未曾廣泛存在,主要是在文學作品中渲染氣氛之用,這已經有人考證過。
那麼所謂的四等人制,是否意味著在元朝的統治下,蒙古人一定能對漢人頤指氣使、為所欲為呢?
並不是如此。
的確,在元代,蒙古人、色目人在任官上、司法上、商業上等各個領域,有著明顯的特權。終元一朝的民族歧視政策,嚴重地損害了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是不可否認的。

然而蒙古本身的奴隸制性質,使得其制度建構極端地不合理。蒙古貴族也並不在乎底層蒙古人的利益,以至於終元一朝,有大量蒙古人破產,賣作漢人地主奴隸的現象。

成吉思汗並沒有給底層蒙古人帶來多少福利。為了減少戰爭開支,他不得不將財政壓力轉嫁到底層群眾,建立的制度是典型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在黃金家族為首的蒙古貴族統領下,底層蒙古人承受著沉重的兵役。西征時,為了自籌裝備,不少蒙古人不得不賣兒賣女,甚至典身為奴,來湊足西征的盤纏。
到了元朝建立後,底層蒙古人的貧困化日益加劇,有的連普通漢人都不如,大量蒙古貧民被蒙古貴族和漢人地主掠賣為奴,甚至遠賣到日本、高麗、爪哇等地。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詭異的情況呢?

首先對於奴隸制的蒙古人來說,只有蒙古貴族被他們當作同胞,享受作為國家一等人的蒙古人之權力。而底層的蒙古牧民,在蒙古貴族眼裡就如同工具、豬狗一般,並不很在乎他們的死活。

其次,元代使用軍戶制度來建立軍隊,卻又不放心讓大量漢人加入軍隊。忽必烈滅宋之後,就開始有意識地消耗漢人新附軍。
然而在蒙古貴族的盤剝之下,軍戶制度日漸衰敗,負兵役義務的底層蒙古人承受著極大的負擔,而不再有徵服戰爭則使得他們無法獲得戰爭紅利。
《元史·和尚千奴傳》就有記載。(千奴)上疏言:“蒙古軍在山東、河南者,往戍甘肅,跋涉萬里,裝具鞍馬之資,皆其自辦,每行必篙田產,甚則賣妻子。戍者未歸,代者當發,前後相仍,困苦日甚。今邊隆無事,而虛彈兵力,誠為非計,請以近甘肅之兵戍之。而山東、河南前戍者,官為出錢,贖其田產妻子,庶使少有疼也。”詔從之。

第三,元代破爛不堪的財政無以解決這一狀況。

元代的財政幾乎從建立起就處在嚴重的赤字狀態。貴族的奢侈與理財的不善使得政府開支無以為繼。也有不少蒙古大臣曾提出國家出錢贖買蒙古奴隸,然而皇帝在批准之後,往往發現空空的國庫完全無法負擔這筆開支,所以就不了了之。在西方的伊利汗國,也存在著大量蒙古人被穆民販賣到馬穆魯克王朝的現象。
當然,底層蒙古人在元朝的悲慘遭遇,與上層蒙古貴族在元朝的種種特權以及作威作福實在不衝突。這並不能作為給元朝洗白的依據,反倒顯示出元代絕非所有蒙古人的榮耀,不過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已。就如同日本的軍部政府給普通日本人帶來的是無比的苦痛一樣,對於窮苦的蒙古人來說,生活在元朝恐怕絕對比不上在大明王朝的治下做一個順民。
而像知乎和貼吧上的一些“精神蒙古人”,如果能夠穿越回元朝成為一個蒙古人,
大概賣身為奴是他們的最可能歸宿。只有生活在人人平等的共和國,老百姓才能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吟風社

元朝建立時將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裡的漢人是指原來金國統治下的漢族人以及女真、契丹等各族人的統稱,而南宋漢人因為反抗激烈,蒙古人特別痛恨故稱為南人,列為四等。蒙古人規定:蒙古人殺死南漢人只須賠一頭驢,南人殺蒙古人則殺其全家。此外蒙古人為限制漢人人口增長,經常殺大姓,畢如在路上設卡,所有經過的姓張的或姓李的漢人全殺掉。南人十戶為一甲,供奉一戶蒙古人,所有漢人家中不許有刀具,菜刀放在蒙古人家中,要用得去蒙古人家中去求,同意了才能用,才能開火燒飯。後世過年祭灶貼得灶王爺灶王奶奶圖像就是蒙古人形象。此外,漢人還不允許有名字,都是以出生日期為名,象朱元璋以前就叫朱重八,他爹叫朱二十四。在元朝還有一個惡行,就是初夜權。每個漢人成親第一夜要到蒙古人家裡過,而不屈的漢人為了漢家血統不被沾汙,在整個南北漢人區域,尤其是淮河流域形成一個看起來殘酷的習俗:摜長子。就是將出生的第一個男孩殺死,以保家族血脈乾淨。正是漢人骨子裡的不屈,血脈中的強悍,最終把蒙古人趕了出去,恢復了漢家山河。


大聲希音3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邊的一些較早歸附的部族,也屬於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第三等 漢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國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雲南(大理)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第四等 南人(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區的人民。)

漢人待遇:  

  例如禁止漢人打獵、學習拳擊武術、持有兵器、集會拜神、趕集趕場作買賣、夜間走路。

  再如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而蒙古人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


乞力馬紮羅010203

元朝的漢人是指原金國統治下的各民族(包含漢族人)為漢人,這是第三等人。最慘的是南人,南人是原南宋統治下的各族人,主要是漢民族的人。元朝法律規定,南人四戶一把菜刀;蒙古人殺了一個南人,陪只畜生就了事了。像我重慶這邊的,用元朝的法律分人等級的話,是屬於南人,對,就是第四等人。趴TM的外蒙古人,他們不承認擁有中國國籍的內蒙古人為蒙古族,咱也別把他們當人看。他們不是不承認成吉思汗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嗎?!行,老子從來都認為成吉思汗是個屠夫,只要老子軍權在握,一定殺向外蒙古,做成吉思汗當初對我們漢人做的事情,收復外蒙,並大舉將內蒙古族同胞移民外蒙古。


晴空惡狼

我不接受元朝是中國一個朝代這個說法,其實是異族入侵,漢人已經基本變為奴隸。中原已經變為大蒙古國一塊屬地。落後文化領導先進文化,使中原文明嚴重的倒退。所以元末農民起義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同樣我也不接受清朝是中國一個朝代,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一口號,就說明一切。沒有毀滅,談何恢復。


黃金濤7

這種增加民族仇恨的事情本人感覺是要不得的,我曾經看過一篇朱元璋與元朝遺臣之間的對話。

朱元璋問這些元朝老臣,你們說為什麼元朝會滅亡?

而這些元朝老臣說,我們沒有與元朝一起死已經是不忠了,現在還留到了新朝,怎麼敢說元朝的 不是。

而朱元璋說,元朝管的太鬆了。所以朱元璋採取了嚴刑峻法。

而關於元朝四大民族分類,這樣的說法是在民國時期形成的,而這樣說法可疑之處在與附和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我中華的口號。

而目前採用這樣的說法,我是不認同的。個人認為有人篡改了歷史,用篡改的歷史服務現實。而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起碼愛迪生用鏡子借光給媽媽做闌尾手術就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