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靠盜墓來養活十萬軍隊,劉備又是靠什麼呢?

用戶79097148056

蠻有趣的一個問題,暫且說說我的看法吧!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盜墓雖然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但卻難以養活一支龐大的軍隊,而且世傳曹操派人盜墓之事,發生於官渡之戰前,當時曹操軍隊不過數萬而已,又何來十萬大軍?

“盜墓始祖”與“摸金校尉”的由來

自東漢末年開始,便有人撰文痛斥曹操“盜墓”,且被作為千古名篇來傳頌。這便是大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當時陳琳身處袁紹陣營,在袁紹將率大軍攻打曹操時,陳琳使勁渾身解數,寫下了這篇檄文,也就是公開發布的戰書。

在這份檄文中,陳琳尖銳地指出,曹操“帥(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把漢室宗親梁孝王的墓給盜掘了。盜掘漢室祖墓,在當時可以算作一件極為卑劣的事情,會引發公憤。因此,陳琳在檄文中大肆渲染了曹操盜墓一事。

不僅如此,在這份檄文中,陳琳還稱曹操嚐到了盜墓的甜頭,又專門“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也就是說,曹操不僅親自盜墓,還設置了專門負責盜墓的官員:“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如此一來,陳琳給曹操扣的屎盆子可就大了。

那麼,曹操果然盜掘了梁孝王之墓,並將盜墓作為補充軍費的重要手段麼?這個問題很難考證了,而且似乎也沒法考證。只不過,陳琳這篇檄文中的內容,相繼被北魏的酈道元和近代的魯迅所引,而《水經注》中更是強調曹操在盜掘梁孝王冢時,曾收金寶數萬斤。如此一來,曹操是“盜墓始祖”,並設立了“摸金校尉”,成了眾所周知的事情。

盜墓,真能養活軍隊?

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古代統治者一貫盛行厚葬,即便有少數帝王一再重申要進行薄葬,但隨葬於陵墓之中的金銀重器,也會不勝枚舉。所以說,盜掘大型陵墓,是一件非常獲利的事情。

但是,靠盜墓,真能養活軍隊麼?我倒不這麼認為。

後代攫取前代宗廟、陵墓之事,並不鮮見,也常作為充實軍費的一種手段。這種情況向前可以追溯到武王滅商之時,往後可舉孫殿英盜墓之事。然而,要真靠著盜墓來豢養軍隊,還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在古代。

在古代戰爭中,用於支撐戰爭的,主要是糧食。在有限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即便有著無數的金銀財寶,也不能無限制地為軍隊購得糧草。所以說,歷代統治者尤為重農抑商。而曹操真正用於豢養軍隊的方式,在於賦稅和屯田。

賦稅和屯田,是支撐三國時期軍閥混戰的基礎

東漢末年,隨著董卓作亂的開始,各地州牧也開始組織自己的武裝,並很快形成了割據勢力。期大規模的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軍費和糧草。而賦稅和屯田,便成為了支撐軍事消耗的重要基礎。

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曹操逐漸意識到了糧草的重要性,因而大力實施屯田,努力發展農業生產,最終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由於曹操牢牢掌控著漢獻帝,把持著朝廷賦稅,其在田賦收入方面較之其他諸侯具有明顯優勢。

進入三國時期以後,蜀漢集團的諸葛亮也積極實行屯田制度,以便為其北伐提供糧草。後來,繼續貫徹北伐方針的姜維,也一直遵循著諸葛亮的做法,在漢中等地推廣戍屯制度。相對而言,東吳地處魚米之鄉,物產較為豐富,在糧食獲取方面比蜀漢具有一定優勢,因而得以同蜀漢、曹魏及後來的西晉相持並立。

所以說,曹操是否曾盜墓並設置摸金校尉一職,本身尚有爭議,而且,靠著盜墓也不能養活軍隊。事實上,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二者都是憑著賦稅和屯田來支撐戰爭消耗的。


碣石樵子

剛開始曹操起家的時候,軍費緊缺,手頭拮据,他確實幹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就是盜了漢獻帝祖上的墓了。

話說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籌措軍資,專門在軍隊成立了“盜墓辦”。下設官職“發丘中將”和“摸金校蔚”。盜的是最著名的墓冢——芒碭山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


梁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文帝劉恆之子,景帝劉啟的同母弟。其母竇太后特別寵愛他,景帝也對他特殊照顧,梁孝王劉武生活簡樸,喜歡斂財,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死後陪葬品甚多。

據史書記載,曹操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劉協聞老祖宗的墓被盜哀泣不已”。《水經注疏》說,曹操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將士十餘年。

所以說,人不得外財不富,馬不得夜草不肥,曹操不愧為奸雄啊。

那麼劉備又是怎樣籌措軍費呢?

劉備不可能盜他祖上的墓,因為這不符合他仁義的性格。但這難不倒劉備,劉備不盜老祖宗的墓,他想出了搶和他是皇親的劉璋的地盤。有了地盤,軍費自然有著落了。


益州本是劉璋從老爸劉焉手裡接過來的。劉焉是漢魯恭王之後裔,他以漢朝宗室身份,擔任益州太守。劉備與劉璋,不用多說,是皇親。

劉璋剛開始因劉備與自己是宗親,信任他,但不久發現劉備有意奪取益州,兩人反目。

劉備假借劉璋益州通往漢中的道路時,突然攻擊成都,奪了益州。

當時劉備軍費不足,他在奪取劉璋的益州之前,為了鼓舞士兵和將領的鬥志,許諾軍隊攻進城後三天內國庫東西隨便拿。

果然益州很快拿下,國庫也被弄的空虛了。

後來還是在破益州之前,收的名士劉巴出了個主意,解了燃眉之急。

面對國庫空虛的局面,劉備愁容滿面的對劉巴說:“子初計將何出?想想辦法吧!”劉巴說:“小事一樁,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劉備從之,果然沒過多久,國庫就豐實了起來。軍費問題也就解決了。也就是說:劉備籌措軍費自有一套辦法呢!



秉燭讀春秋

曹操靠盜墓,劉備靠哭呀。有細心人統計過,一部《三國演義》,白紙黑字記錄著劉備一共哭過好幾十次。甚至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

要是按不套路君的觀點,曹操的江山是靠錢買下來的,畢竟尤其能使鬼推磨,更何況是那些飢寒交迫的老百姓呢!劉備的江山是靠人情攢下來的,靠著老百姓心目中的“劉皇叔”不停地“蹭吃蹭喝”,而那些軍隊為了心中的正義,當然也樂意擁護劉備啦。

劉皇叔的哭在《三國》中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劉備在兵敗後,被曹操追著逃命,可是帶著整個城市的老百姓呀,跑不快。眼看曹操的追兵要追上,手下人都勸他扔了老百姓趕快走人,別讓曹操給追上了。劉備哭著說,天啊.這怎麼行呢?老百姓們可都是死心塌地願意跟著我,我能忍心扔下他們自己逃跑嗎?這話聽著好感人啊。這就是劉備的大招,收買人心的大招。

此外,在趙雲費了好大勁好不容易才把他兒子救了出來,送到了他懷裡,他則把孩子一扔,哭著罵,小兔崽子啊,為了你,差點兒犧牲了我一員大將。這不又把趙雲的感動的無以為報,唯有以死相報!還有,劉備借荊州,不就多得哭嗎?要不然怎能在荊州呆那麼久,直到東吳出兵來取!

可見,劉備可以得江山,與他自身的“哭”是分不開的。

以上是歷史不容套路的看法,一個喜歡歷史,偶爾八卦的頭條號!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談古論今!

歷史不容套路

在漢末的三國時代,曾湧現出了很多割據勢力,而且為了爭奪天下,各個勢力都互相征伐,為此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然在這個亂世當中,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物,他們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才略上都令人深深的佩服,比如家喻戶曉的曹操、袁紹、劉備、公孫瓚等人,在征戰中,軍隊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最後的勝負,不過眾多的軍隊也需要花費鉅額的資金,所以曹操便在當時選擇了盜墓到養活數十萬的軍隊,但是與之抗衡的劉備又是如何養活自己的軍隊的呢?他的手段讓人憤怒。

相比袁紹、袁術兩兄弟,曹操的家底自然是顯得薄弱的,而且當年陳留起兵,曹操的家產早就散盡,後來獲得了別人的贊助後,才勉強的組建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兵馬,可惜這些兵馬在討伐董卓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滅了,既然要征戰,兵力自然不能缺少,所以曹操很快的就開始了新的招募兵馬,但是招募兵馬最需要的就是錢財了,此時的曹操幾乎就是窮的捉襟見肘了,甚至都發不起軍餉了,為了養活這些軍隊,曹操無奈之下便選擇了盜墓,因為盜墓不僅僅可以獲得巨大的資金,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為了盜取更多的墓穴,曹操在當時確立了一個專門負責盜墓的機構,並還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其目的就是更好的管理這些盜墓機構。

據史料記載,曹操所盜的最成功的墓是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王墓,由於墓主人身份顯赫,其陪葬品遠遠多於一般的王墓,期間獲得的金銀財寶不可計數,而曹操正是用這筆巨大的盜墓資金度過了軍隊最艱難的時期,還成功養活了幾十萬大軍3年之久,這也讓曹操成為實力最強大的梟雄!晚上在被窩裡與妻子活動時間短?看盆友圈naa066讓你持久,愛妻滿意達到巔峰。

而對於三國裡的另一位霸佔劉備來說,他的早年只是以織蓆販履為業,少的可憐的收入讓劉備自己的生活都不容易,後來他從涿郡起軍,並在關羽和張飛的幫助下,劉備也是過得顛沛流離,不過在最後也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這起家的過程當中,劉備又是如何養活部下的眾多軍隊呢?

在早期的時候,劉備也得到了一些商人的贊助,這些資金在很大的程度上幫助了劉備,但是這只是一個短期的,要想長期的養活自己部下的軍隊,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特別是當劉備實力大增的時候,軍資十分的緊張,據三國史料記載,劉備在入主益州之前,幾乎是窮的揭不開鍋,無奈之下,一向仁德的劉備為了軍資開始進行了掠奪,在奪取益州的時候,劉備就曾和士兵許下約定

如果能夠一舉拿下益州,城中的金銀財寶都拿來犒賞將士們,結果大家都可想而知,在當益州得手後,士兵都扔掉了手中的武器,並開始掠奪城中的財寶。除此之外,劉備還接受了劉巴的建議,通過大量鑄造錢幣的手段,劉備變相的把益州的錢財都掠奪到自己的口袋裡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劉備就得到了大量的財富,但老百姓變的更加貧窮了,人民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所以相比曹操的方法而言,劉備的手段更為殘忍,看似仁義的背後其實也有著隱秘的卑劣!


用戶78894733866



那麼這個稱號是盛名還是浮誇?史料可以證明是可靠的。物產豐富是指哪些呢?一,冶鐵。《史記》的《貨殖列傳》就記載,四川地區冶鐵很發達,當時的卓王氏就是冶鐵發家,是全國首富。二,井鹽。《華陽國志》記載鹽業是民生之本,而蜀地井鹽至今仍長盛不衰。三,川馬,竟然現在還有網友認為蜀漢軍隊全部是步兵,殊不知川馬與大宛馬,蒙古馬同為古代名馬之一。四,蜀錦。蜀地特殊氣候使紡織很早就是中國絲綢基地,家家戶戶養蠶織布,至今仍有古老織機存世。



有了這四項戰略物質,蜀漢方有資格與中原政權叫板。如果真是如西北東北的蠻荒之地,劉焉劉璋父子平庸統治下也能保持繁榮?劉備諸葛亮何以對此地垂涎三尺?諸葛何以稍作休養生息就北伐?曹魏西晉何以非佔領不可?


先啟歷史

誰告訴你三國演義裡曹操靠盜墓養活軍隊的?就算是三國演義裡,曹操前期依賴的也是屯田制好嗎?



當時很是有那麼一些個軍閥是沒有固定的生產和長遠計劃的,所謂“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當然這應該不是因為他們作風不好浪費糧食,實在是在當時如果沒有穩定的根據地,那就沒有辦法屯糧,只能帶著輜重行軍,當然那行軍的速度是可以想象的。劉備在荊州扎穩腳跟之後,一直是有穩定的地盤,穩定的人口,以及穩定的諸葛亮給他解決錢糧,問題應該不大了。



至於赤壁之戰後……三國時期,蜀國才算有了自己的穩定屬地,然後就靠農業唄,諸葛亮進行過幾次大型的農業水利革新,內部經濟調控得很好,這才導致蜀國可以發展。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發展的效率一直不如吳魏。



所以說,國家的發展始終要靠商人和農民,什麼挖墳養軍……起家的時候或許可以靠挖墳,等軍隊規模大了,就不是幾百幾千座墳養的起得了。再說,兵荒馬亂哪來得那麼多墳給你啊。


史家淺唱

說曹操靠盜墓來養活十萬軍隊,確實真是得感謝盜墓小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但是,曹操到底有沒有幹過這事兒呢?

往往說他把這事兒當業務乾的根據就是“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個提法的出處是哪兒呢?是袁紹手下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

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是一篇檄文,肯定是把對手往low了說,把自己往大了說,比如說袁紹:

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

你要當真的話,就是說袁紹有百萬步兵,其實就是個修辭,滿打滿算也就十萬兵……

至於說這倆職位,你更不能當真,中郎將和校尉,其實都是高級武官了,類似於今天的軍長、師長,給哪位名士安排這個職務合適?曹操本人可以幹這個事兒,還設立官員來幹,是不是完全不要臉了?為什麼不能悶聲發大財呢?

說到底就是陳琳的一種汙衊罷了。

再有就是有句老話說得好,叫盛世玩寶,亂世藏金,在漢末的亂世裡,饑荒、瘟疫輪番出現,有金子,有古董,都當不得飯吃,要養活十萬大軍,還得靠糧食,這玩意兒墓裡可不產。

所以曹操設典農中郎將、屯田校尉倒是有的,就是管種地的。

說到劉備,他一直是帶著部曲亂跑,其實也是靠屯田的,等進了四川之後,因為府庫空虛,想出了高招就是發大錢,很快就府庫充盈,其實就是靠通貨膨脹來搜刮民間財富。

至於說縱兵劫掠這種事兒,誰家也沒少幹,也就不必少見多怪了。

說到底,這些亂世梟雄的手法都差不多,無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從來百姓手裡搶罷了。


劉三解

靠盜墓真的養不活軍隊,何況是十萬軍隊。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十萬軍隊每天的開銷都是一個極大的數目,長期的話更加是不得了的。打仗實際就是打錢。

在漢末的時候,社會動盪,自然災荒頻繁,因此老百姓流離失所,所謂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沒雞鳴”。這個時候社會生產已經很難維持,所以糧食很貴重,而養活軍隊首先就是要糧食。曹操盜墓是將挖到的黃金珠寶換糧食,而古董只能扔掉,亂世沒人搞收藏。挖到的珠寶畢竟是有限的,用珠寶養活軍隊長期看也是不現實的。

早期曹操的軍隊數量並不多,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實有十萬大軍,而曹操只有兩三萬軍隊。養活這點軍隊糧食相對還是好找的,好好收刮下老百姓。或者,找當時的豪強地主借。

當時真正掌握社會權力的是豪強地主,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世家”。這些人在政治上壟斷權力,經濟上則是莊園經濟,擁有大量的糧食,是各國地方的土皇帝。

比如,魯肅家裡有很多糧食,周瑜想他借糧,魯肅很爽快的將一半糧食借給了他。周瑜因此和魯肅相交,並將他推薦給了孫權。

糜竺糜芳家族也是大地主,他們將自家的糧食等供應給劉備,因此都成了劉備的開國功臣。

我想曹操也沒少找地主豪強借糧吧!

還有,曹操後來發明了屯田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經濟,穩定了社會。


故紙匯

在三國那個時代,天下大亂,想要在亂世之中成就事業,擁有軍隊除了有一幫兄弟相幫助之外,你還得有軍費,也就是錢。我們來看看當時三國的各位國主是怎麼籌措軍費的。

曹操籌措軍費的辦法很簡單,挖別人的祖墳。為了這個曹操還專門設立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等職位,這些職業到了後世都形成了一個流派,可見曹操對盜墓業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曹操這一招很靈,他利用盜墓籌集了足夠的軍費,成就了北方的霸業。

劉備靠什麼呢?劉備自稱是漢室之後,自己祖先的墓地他當然不會去挖。他用的招更加卑鄙,就是自己鑄造錢財。據說,劉備打下益州之後,國庫空虛。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劉備就令手下的人私自鑄造錢幣,並且規定益州老百姓只能用他自己鑄造的錢幣,這相當於變相的把老百姓的錢變成了他自己的。這一招可以稱得上狠毒了。

孫權是實打實的富二代,不像劉備和曹操。人家孫權有他爹和他哥為他鋪好的路,有江東這麼富庶的地方。國庫充盈,稅收正常,不需要靠挖墳盜墓,鑄造錢幣這樣的手段來籌措軍費。這是妥妥的古代的富二代啊。看來拼爹的現象在古代就有了,孫權何其幸運呀。



看看這三個人不同的發展道路,曹操盜墓的行徑符合他奸雄的稱謂,劉備假仁假義實則薄情的手段也符合他虛偽的面孔,而孫權,人家根本不屑於這樣的宵小途徑,我爹有錢,我哥有錢,我就這麼任性,你管得著嗎?

雖然說他們都是三國時期的霸主,但是窮人往往是要通過比富人更大的努力才能成功,甚至是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但是誰在乎呢?亂世之中,誰能有辦法誰才是王者,沒辦法的也只有埋沒在煙塵之中了。




通文解武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往今來的戰爭最重要的一直都是補給。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在論功行賞時,蕭何是首功。而明太祖朱元璋在起義初期奉行的便是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

三國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反敗為勝,就是奇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

劉備戰爭初期都是靠別人援助。比如糜竺,糜芳兄弟。曹操靠的是夏侯家的財力與人力起的兵。孫堅也是靠的自己的親戚朋友。

隨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多,光靠別人自然就不行了。就得自己想辦法了。曹操想的就是屯田制,閒時務農,戰時為兵。既解決了糧食不足的窘境,也解決了非戰時人員消耗問題,可謂是一舉多得。劉備佔領蜀地後,諸葛亮也是與民休息,修水屯田。

為什麼說文景之治是盛世?倆皇帝也沒做什麼啊。主要原因就是百姓安居樂業,糧食豐收。這也給了武帝與匈奴開戰的資本。

沒有充足的糧食儲備,三國自己就會拖垮自己,更別說打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