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相比于白崇禧和冯玉祥,为何能够安度晚年?

笔下发白

民国后期,国共将帅璀璨如星,其中最优秀者当属白崇禧、林彪。

白崇禧论战功,一己之力扛着桂系前行。论战略他的《游击战纲要》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指挥了徐州会战和昆仑关战役,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但是周总理曾对李宗仁评价他:“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确实是一针见血。


民国时期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的说法,其实有几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白崇禧。军事上他也有自负的资本。林彪一生吃了三次大亏,湘江战役、四平战役和青树坪战役,对手都是白崇禧。刘伯承在大别山也吃了白崇禧不少苦头。白崇禧一直特别反共,参与过4.12大屠杀。1949年又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不过挂个闲职。蒋介石不放心他,专门在他家对面设了一个派出所监视他。最后因为吃错药死在台湾,世人纷纷怀疑是蒋介石下手。作为一个自负的爱国者将领,每次在国家前途命运方向选择上都选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也证明他政治上确实也是无远见。

冯玉祥这个人特别复杂,他有基督将军、布衣将军、反戈将军、爱民模范等各种称号。几乎背叛过他所有的盟友和老大。冯玉祥信奉耶稣,生活非常简朴,内心同情支持革命。但作为一个军阀,最终只能利益至上。所以朝三暮四,出尔反尔。就连他手下的人都一样。


抗战时期冯玉祥担任过中国第三、第六战区司令官。但在蒋介石的排挤下最后还是辞职了。他还是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到美国考察水利,并被迫从军队退役。1948年回国参加政协筹备工作途中,因轮船失火去世,死在黎明前,实在可惜。有一个相士说他是貌如刘备,才如孙权,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如袁绍。

阎锡山留过洋,治理山西很有一套。他这个人外表圆滑,内心凶狠,他一个大将感慨:“跟阎会长共事,一不要动他权,二不要动他钱,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干甚。”阎锡山和蒋介石也是分分合合 ,但他野心也不大 只要蒋介石不动他山西 就能守住他的底线。抗战前各方都拉拢他,他自嘲自己是在三颗鸡蛋(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上跳舞,踩破那颗都不行。

抗战后阎锡山表现出他爱国一面,指挥过太原会战,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抗战胜利后他失去了山西地盘,1949年还当上了台湾行政院长,不过很快也就只能当几个闲职。之后他专心写作,1960年病逝。相比白崇禧和冯玉祥算是寿终正寝。


阎锡山这个人很注重家教,给后人写了很多处事哲学,其中一句:看清楚对面,才可向前行,了解周围,始能中间站。想必这也是他能得到一个对个人而言,较好结局的原因吧。

T,


沧海历史春秋

6这里有不一样的历史,有颠覆常识的观点,还有尖锐犀利的评论。

这个问题牵连了太多的近代史,近代史历来是个禁区,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说了有风险,所以我来简单说一下吧,涉及我党的,能绕开尽量饶开,你们心里有数就行。

先说白崇禧,白崇禧和李宗仁属于新桂系军阀,也就是在他们之前有个老桂系,就是陆荣廷。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二人革了陆荣廷的命,加入了北伐的队伍,贵系军队作战能力很强,在北伐和抗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而且二人,尤其是李宗仁始终不甘心居于蒋介石之下。

(李宗仁)

国民党败退台湾前,蒋介石通电下野,副总统李宗仁按照宪法成为代总统。败退台湾后,李宗仁知道去了台湾没有好下场,就跑到了美国。蒋到了台湾,又恢复了总统的职位,但希望李宗仁能通电表明一下辞去总统职位,让自己这个总统的职位更加名正言顺,可是李宗仁就是不干。

蒋只能寄希望于李宗仁的好朋友、好兄弟、好战友白崇禧来劝说,白也知道自己能在台湾苟活,完全是因为这点利用价值,于是苦劝李宗仁。李宗仁在自身利益面前,就顾不上兄弟了,不但公开通电斥责蒋介石恢复总统职位是违法,还于1965年回到了大陆。

蒋一看白崇禧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就派特工开始暗杀白,不想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白和一名女护士谈起来了恋爱,为了鱼水之欢,白大量食用补药,于1966年和那位美女护士XX之后死在了爱床之上,俗称“马上风”,结果不可谓不诡异,当然了,多种证据表明,这个女护士有可能就是特工。

(白崇禧)

冯玉祥则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向往苏联政体,还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派手下太保石友三把千年古刹少林寺一把火烧毁。此人一生屡降屡叛,实在不好评价。冯玉祥当年和蒋介石、阎锡山结为兄弟,当然,这种结拜不过是逢场作戏,他始终和蒋介石做对,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的西北军逐渐瓦解,冯玉祥被蒋介石架空。1946年冯玉祥被蒋送到美国“考察水利”。1948年冯玉祥乘坐我党专门出资接其回国的苏联军舰,船开到黑海时,轮船突然着火,冯因大火窒息而死。后经调查,起火原因是电影胶片着火。虽然很多人都指责是国民党特务干的,但没有任何证据,除了在埃及停留时见过一艘国民党军舰,其他的都是妄加猜测。

(左起: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阎锡山这个人就比较精明了,当年坐镇山西时虽然也恨蒋介石,不过表面上一直都拥护中央政府,实际上任何中央势力都别想进入山西,为此,还专门把山西的铁轨修成窄轨,外面的火车根本进不去。不过他主政山西38年,醉心于建设,山西的教育、民生、农业等等在他治下成绩斐然,山西也和陆荣廷治下的广西成为民国大名鼎鼎的两大模范省,有的书说那个时候的山西人恨阎锡山,纯属扯淡。

49年阎锡山败退到台湾后,知道自己已无权无势,蒋是实权人物,所以天天高喊口号拥护蒋主席,拥护蒋委员长,而且态度谦卑,低声下气,蒋见他如此听话且没有任何威胁,也就不杀他了。

(阎锡山)

相对白冯二人,阎锡山最后终老于台北。这里特别要说的一点是阎锡山败退到台湾退出政坛后,在台北的菁山之麓专门挖了几孔窑洞,每天种菜灌园,练字写书,这几孔窑洞冲着西北,让自己每天睁开眼,仿佛都能看见故乡山西,看见五台县河边村的窑洞,那里有一个山西人最浓的乡愁。

1960年,阎锡山溘然长逝,享年77岁。


真历史

这三个人都是民国期间新军阀的首领:阎锡山是山西的土皇帝,晋绥军首领;冯玉祥则统治着西北,是西北军首领;白崇禧和李宗仁共同组成了桂系。


阎锡山从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统治山西长达38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败退台湾。阎锡山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左右逢源,从不得罪人。他著名的“三个鸡蛋上跳舞”理论,就淋漓尽致的显示出他善于平衡关系、会做人的特点了。阎锡山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代能够屹立不倒,在国民党时代,依然权势显赫,阎锡山从不和任何人正面冲突,除了中原大战,他和蒋介石明面上从来没有红过脸。



阎锡山是非常实际的实用主义者。他能够非常清楚的认清自己的价值,很有自知之明,因此当他败退台湾后,从不在政治上发表意见,始终宣称拥护蒋介石,没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因此,对于做人无差,又不是政治上障碍的阎锡山,蒋介石自然不会动他。阎锡山在台湾安然度日,1960年逝世。

而冯玉祥就无所谓晚年了。冯玉祥自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他所倚仗的西北军就此灰飞烟灭,手下的十三太保等将领纷纷叛变,冯玉祥已成为光杆司令。此后作为一个活动家,始终呼吁抗战,在1948年回国途中,因轮船失事着火遇难(另说被苏联暗害)。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的军事家。在抗战期间,也是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智囊团成员,多次重大战役均有白崇禧的指挥或建议。

白崇禧军事才华横溢,因此,他始终不太看得上蒋介石。尤其是蒋介石喜欢直接插手前线部队乱指挥的“爱好”,让白崇禧极为反感,并始终和他唱反调。白崇禧曾评价蒋介石的军事才能为“最多当一个排长”。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白崇禧对蒋介石军事才能的不屑。



与此同时,白崇禧作为桂系军阀首领,也始终是蒋介石的对手。因此,当败退台湾后,无兵无权无势的白崇禧,对蒋介石毫无价值,再加上白崇禧之前始终与蒋介石唱反调,新仇旧恨加起来,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鸢飞九天2018

在北洋军阀退出中国政治舞台后,国民党新军阀开始崛起,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有四系,分别是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盘踞西北的冯玉祥,东北少帅张学良,还有阎老西的晋绥军。当然除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外,老蒋的中央军却成为了国民党中的最强一股军事力量。



而在老蒋早期的军事生涯中,他和这些地方实力派有过合作,比如北伐,但也有过争斗,比如残酷异常的中原大战,三方联合倒蒋,超过百万人参与了战争,后因张学良的调停而宣告老蒋的胜利,从此冯玉祥一蹶不振,阎老西向老蒋彻底臣服,桂系却还在伺机而动。



时间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奔溃,冯玉祥死于海上,死因成迷,因为他背叛了他的结拜兄弟老蒋,要参加新中国的筹备工作,所以特务暗杀的可能性大一点,而桂系小诸葛白崇禧呢,居然去了台湾,后来暴毙,死因也极为蹊跷,而且全身赤裸,估计还是老蒋让特务干掉了。



而被称为人精的阎老西在逃往台湾后,虽然没有了实权,但却安度晚年,于1960年去世,终年77岁。阎锡山和白崇禧、冯玉祥相比较,他在中原大战后属于向老蒋臣服,老蒋也开始对阎锡山放心,而白崇禧和冯玉祥不一样,冯玉祥背叛了老蒋,桂系则多次刁难老蒋,并且最后白崇禧支持李宗仁逼迫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而这些事情就让老蒋怀恨在心,所以先是他的老大哥冯玉祥离奇死于海上,而败退台湾之后白崇禧已经没有了任何权力,老蒋杀他也轻而易举。所以我认为,阎锡山能安度晚年还是源于他对于老蒋的支持,相比于其他两位和老蒋的貌合神离,他还是对于老蒋的统治有过帮助的。


风流倜傥张四少

冯玉祥是一位倒戈将军,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就失去了实权,以后国民政府里深居高位却远离了政治中心,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1948年回国途中在黑海轮船失火而死。

白崇禧是桂系的第二把手,白崇禧逃到台湾后由于李宗仁仍然顶着代理总统的头衔,蒋介石不敢对白崇禧下手。白崇禧晚年喜欢上了身边的年轻小护士,这个小护士是蒋介石派来的,白崇禧就是死于这个护士之手。

阎锡山相对于冯玉祥和白崇禧来说算是比较善终的了。阎锡山从1911到1949年,统治山西长达38年,在山西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阎锡山逃到台湾后,由于没有权力对蒋介石构不成任何威胁。阎锡山在台湾被边缘化,由于阎锡山逃到台湾带了很多的黄金,晚年的阎锡山就依靠这些黄金安度晚年,1960年阎锡山病死在台湾。


历史军魂

阎锡山、白崇禧、冯玉祥三人都是民国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都曾经处于权力的中心,离最高权力是那么近。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四巨头,三人的最终结局却大不一样。

冯玉祥在回国时,因轮船失火而死,其中原因已经无从得知。不管是否是被人所害,都是死于非命。白崇禧死得很蹊跷,被发现时尸身发绿。台湾官方说他是死于心脏病,但是却有流言说他是被蒋毒死的。阎锡山晚年无所事事,专心于自己的理念著述,最后病逝。

三人崛起于民国乱世,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他们依托所掌管的军队,追逐着权力。他们都曾经是蒋介石最强劲的政治对手,1930年时达到巅峰状态,演变成蒋、桂、冯、阎四大派系的争斗,并引发破坏力极强的中原大战。然而三人性格的迥异,造就了他们对待权力的不同态度。他们跟蒋介石的种种恩怨,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义结金兰到反目成仇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分裂,武汉和南京对立。而冯玉祥西北军实力最强,拥兵40万,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面对拉拢,冯玉祥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向两方都派了代表,但都不接受双方对自己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任命。在蒋介石的银弹攻势下,最后他选择了蒋介石,因为西北太贫穷,养不活他的40万大军。而且西北军上下,包括冯玉祥自己,一直都过着苦日子。虽然他坚决支持蒋,却也拒绝了蒋要求进军武汉的命令。

宁汉合流之后,蒋暂时下野,但南京国民政府谁也不服谁,冯玉祥便提出让蒋复位,并派亲信去日本接蒋。1928年,冯玉祥击败还在挣扎的北洋军阀张宗昌。蒋介石专程到河南跟冯玉祥相会。两人在郑州换帖结拜,关系非常亲密。来往电报中,蒋必称冯为“焕章大哥”,而冯必称蒋为“中正我弟”。蒋允诺,如果攻下平津,则平津和河北皆归冯玉祥。一直苦于没有好地盘的冯玉祥大喜,作战极为卖力,迅速攻下平津。

然而不愿意看到冯玉祥实力扩大的蒋介石食言了,把原本允诺给冯玉祥的地盘分给了出力不大的阎锡山。冯玉祥怒了,斥责蒋忘恩负义,随后便开始倒蒋,两人反目成仇。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因部下被蒋的银弹攻势拿下,输了个精光。作为一个军阀,失去了军队,便如同没了牙的老虎,没有人再害怕他。1947年他被赶到美国,并被解除军职。对于一个从军几乎一辈子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羞辱。冯玉祥不会原谅蒋介石,他在美国不断的公开抨击蒋,指责蒋的腐败独裁。当时正指望美援打内战的蒋介石,对他自然是怒不可遏。

冯玉祥其为人,有三个外号可以看出,“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他一生简朴,一直过着农民一样的生活,并以这个标准要求他的部下,但是他的部下却不能忍受,最终叛他而去。就如同他的相貌一样,他有着农民的质朴憨厚,希望救万民于水火;也有着农民的自私狭隘,像守着自己的土地一样守着自己的利益,一旦侵犯到个人的利益,便会反目。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高祖斩韩信,且喜且怜之

这句话是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的话,用来形容白崇禧跟蒋介石的关系。提起新桂系,人们想到的是两个人,李宗仁和白崇禧,合成“李白”,白崇禧就是新桂系的灵魂人物。李宗仁更加擅长政治,而白崇禧更擅长军事,在民国乱世,军队是权力的基础。

白崇禧有“小诸葛”的美誉,毛评价其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林彪说他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日本人也夸其为“战神”。白崇禧在北伐和抗战时,和蒋介石有过很密切的合作,也曾经两次逼蒋下台。从1926年北伐到1966年去世,四十年的时间,两人分分合合,其中的恩怨纠葛一言难尽。

北伐之前,新桂系在国民党内就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宁汉对立期间,是白崇禧在背后推波助澜,逼迫蒋下野。中原大战后,新桂系虽然战败,但是在党内,他们依然是对蒋的地位最能形成威胁的派系。在之后多次倒蒋运动中,新桂系始终是败而不倒。其最大原因就是白崇禧一直掌控着桂军。因此,蒋介石一直视桂系为最大的敌人。淮海战役之后,蒋在新桂系的逼迫下再次下野。败退台湾时,白崇禧撤退到台湾,跟着他一起的,依然有十几万桂系军队,而且在装备和编制的完整度上都超过了蒋的嫡系。以上种种,不得不让蒋介石对其恨之入骨。

周恩来评价白崇禧说,白崇禧颇自负,但政治上无远见。正是这种无远见,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去台之前,桂系人物都劝他别去,但他不听。蒋介石很快在台湾收拾曾经的对手。1950年,白崇禧被解除了职务,从此被蒋控制。蒋介石当时没有对他下手,是因为李宗仁还在美国。李宗仁当时还是国民政府的代总统,从法理上讲,李宗仁如果不去职,蒋介石则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需要白崇禧活着,以免李宗仁做出什么来。

1965年,李宗仁回到了大陆,白崇禧的价值立即消失了。次年,他就死了,死的不明不白。

山西老财和浙江理财家之间的相互算计

阎锡山精于算计,人称阎老西。终其一生,在面对外部大的变化时,他都在心里打着算盘,怎么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过他的眼光仅限于山西,再远也不过就是平津。就像山西的商人那样,生意做得再大,最后也是想着怎么把银子弄回自己老家,挖个地窖藏起来。

阎锡山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外面有利可图就出去,一旦形势不对就立即撤回山西固守,也就是他口口声声倡导的“保境安民”。不可否认,山西在他的治下一直很平静,周边省份的难民都往山西逃,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这可以称得上一个奇迹。

蒋介石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么一个有实力的对手存在,想方设法要除掉阎锡山。北伐之后,几次任命他到南京任职,他都拒绝赴任。1930年1月,讨伐唐生智时,蒋介石密令韩复渠逮捕阎锡山,结果被阎锡山窃听到了电话,阎锡山立即化妆返回太原。

当冯玉祥和新桂系跟蒋介石矛盾激化,决定联合倒蒋。他们找到阎锡山时,阎锡山因为蒋要除掉自己答应了他们,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期间反复无常,还把冯玉祥软禁过。直到最后蒋介石已经明确了态度要削除他们,而冯玉祥等人也答应让他担任陆海空总司令时,他才最终决定跟冯玉祥一起干。当战争打响后,他又开始反复,答应给冯玉祥的补给迟迟不到位。就在他翻来覆去的计算时,前线兵败了,他也被迫下野。

阎锡山虽然下野,但是山西依然在他的掌控中。九一八事变后,他乘机返回山西,重新主政。这次的阎锡山经过算计,发现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对手,只有对蒋表示拥护才能保障自己的地位,而蒋介石也终于原谅了他。他这种算计的本色,在抗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那句名言“三颗鸡蛋上跳舞”,算计本性一览无余。他甚至一度想投降日本人,在平衡利弊之后才选择了放弃。

败退台湾后,阎锡山失去了算计的资本。算盘打得再好的商人,也得有资本才能算计。在台湾,失去资本的阎锡山就如同没了牙的老虎,对蒋没有任何威胁,加上他一直对蒋表忠心,蒋也就放过了他。


竹林孤琴

其实就是服与不服的问题!

阎锡山、白崇禧、和冯玉祥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大军阀,阎锡山是晋系军阀从清末开始主政山西长达38年之久,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冯玉祥是西北军序列军阀,他们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反对过蒋介石。

在1928年之前,张作霖退守东北前,他们都可以算作北伐军,但是张作霖死后,奉系退守东北,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其中白崇禧所在的新桂系和蒋介石发生了两次蒋桂战争,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发动了中原大战。

结局都是一样的,都被蒋介石打败了!但是后来阎锡山却能够安度晚年,冯玉祥连东山再起都没起来,白崇禧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还要到台湾去和蒋介石掰掰手腕子,结果是有去无回。

他们仨和蒋介石的关系,其实就是服与不服的关系

阎锡山这个人号称政治不倒翁,谁厉害就服谁,在北洋军阀做大时期,先后依附过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后期北伐军节节胜利,阎锡山果断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后,阎锡山也明白自己干不过蒋介石,于是东山再起之后唯蒋介石马首是瞻,后来败退台湾之际,还想发挥点余热,一看蒋介石这架势,干脆学陶渊明种地去吧!

所以在台湾得以安度晚年。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拜把子,按理说应该和蒋介石关系不错,但是就是这个冯玉祥,反蒋反的最厉害,写到这史论纵横竟然笑了,为什么冯玉祥反蒋反的最厉害呢?因为冯玉祥号称倒戈将军,一反一个准,从清廷到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等,都被冯玉祥反倒了,怎就这个蒋光头反不倒呢?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冯玉祥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次倒戈完成不了,如果有,那就两次!

在中原大战后,第一次倒戈蒋介石失败后,在抗战胜利后,又开始反蒋斗争。结果证明,冯玉祥还是很厉害的嘛!

关于冯玉祥的死,说法不一,张学良在晚年的时候认为是苏联人干的,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估计要弄死冯玉祥的人不少!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能力是有的,国民党里面辈分比他高,还能打仗的,估计没有几个人了,但是正是这种能力,让白崇禧始终以为,自己比蒋介石要强,在国民党内是一直不服蒋介石的存在。虽然,抗战时,双方能够达成统一,但是抗战结束后,依然是要和蒋介石比划比划,就是都败退到台湾了,李宗仁也劝白崇禧别去台湾了,咱桂系和老蒋永远走不到一块,

白崇禧就是不服,想去比量比量,结果,就是离奇死亡在台湾。

阎锡山这种人,不管谁得天下,都会过上好日子;冯玉祥是谁得天下,都过不上好日子;白崇禧是只有自己得天下,才能过上好日子。


史论纵横

这几个人与蒋之间都有过精诚团结的蜜月期,也都有过反目成仇、势不两立的真刀真枪火拼的经历。但观其一生的历史,冯、阎、白三人基于各自的思想、行为及利益,加上当时纷纭变化的时事,对与蒋介石的关系处理方式和对待蒋的态度不同,致使蒋对他们的态度和采取的手段不同。他们三人的选择和行为,决定了他们各人最终的不同结局。

他们三人与蒋之间的第一个蜜月期是北伐时期,在张学良易帜之前。当时蒋是北伐军总司令,白是桂系三巨头之一,同时是北伐军的副总参谋长。白追随和辅助蒋,充分发挥其“小诸葛”的聪明才智,使北伐取得顺利进展。而冯、阎则在北方与北伐遥相呼应,是北方革命的领袖人物。最终,在几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伐革命获得成功,以张学良易帜,达到了当时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随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临时团结转化为激烈的内部斗争。 1929年初,国民党召开编遣会议,蒋介石拟利用编遣全国军队之机削弱异己。由于牵涉到切身利益及能否生存,所以最后各方一致联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战争。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57人,通电拥阎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但这场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和其他几人的下野(或出逃)而结束。

随后伴随着抗战的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有在国民党内重新握手言和,共同对外。 冯(玉祥)﹑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三人的最终结局的关键时间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白崇禧借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失利,与李宗仁一起向蒋介石施压,蒋介石被迫在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蒋介石对白崇禧乘危逼宫非常嫉恨,所以在其牵制李宗仁的政治价值消失后,白崇禧在1966年12月于台北逝世,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床单撕破多处,有很大可能是蒋派特务暗杀白崇禧。



在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亦步亦趋,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在国民党失败退到台湾后,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获得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他无事可做,乃从事著述,其中主要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1960年 5月病逝,终年77岁。



冯玉祥、白崇禧的意外死亡,至今仍是迷,但应该多少都与他们解放战争时期反对蒋有关系。而阎锡山在反共上,是积极支持、紧随蒋介石的。这可能才是他们不同结局的根源吧。


汉水秦川

这三个人的结局都是和蒋介石有关系的。


阎锡山这个人,往好了说是有自知之明,往坏了说是能力不足。

从辛亥革命开始,袁世凯当政的时候,他服从袁世凯;北洋政府的时候,他服从北洋;蒋介石当政了,他又服从南京。他也有过野心,结果中原大战兵败如山倒。于是,几十年间,阎锡山就专心经营山西,自己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规规矩矩的当个地方实力派。

解放战争,阎锡山和解放军死扛到底,不像其他旧军阀龙云、卢汉、李济深、刘文辉、王光烈等投降。自己的军队、地盘赔了个精光,到了台湾。

到台湾,阎锡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老阎居然找了个山头,开荒、造房子,亲历亲为,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样一个历史上过节不大、现实中毫无利益瓜葛的人,蒋介石当然不会对他动手。反而,蒋介石有空了还去找阎锡山吃吃农家饭。最后,阎锡山老而善终。


白崇禧和冯玉祥就没那么好了,都是死于非命的。


白崇禧桂系三巨头之一,军事奇才,北伐、抗日的时候都是蒋介石的参谋长。可是,作为桂系巨头,白崇禧和老蒋斗争了几十年。

和阎锡山不同,桂系不是要当个地方实力派,那是要抢夺南京政权的呀!

北伐之后,蒋介石有几次下野,就和桂系有关。有一次,桂系实际已经掌握了南京的大权。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淮海战役正酣。蒋介石的全部主力都到了徐蚌战场,白崇禧拥兵数十万,站在武汉看笑话,就是不肯帮忙。再加上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宫蒋介石辞总统。蒋介石是将丢失大陆的大半责任算在桂系头上的。

后来,白崇禧在大陆成了光杆司令,灰溜溜逃到台湾。不光是坐冷板凳,还精受人白眼。再后来,李宗仁回到大陆。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新账老账一起算,派人杀死了白崇禧。

白崇禧枉自精明一世,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


冯玉祥是死在了外国的邮轮上,被火烧死的。

冯玉祥也是个妙人。

本来是清末新军出身。在北洋政府时期,就混到了“焕威上将军”、陆军检阅使、手下精兵数万。是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之外最有实力的小军阀。后来,不断“革命”,到北伐后已经是拥兵数十万、控制北方绝大部分省份的大军阀。

中原大战的时候,冯玉祥的西北军几次差点干掉蒋介石。可惜,最后属下大将被蒋介石收买。冯玉祥成了光杆司令。

抗战时期,冯玉祥成了军委会副委员长,蒋介石的副手。可惜就是个摆设,就连他的西北军旧部都不听他的。于是,冯副委员长就闲了下来。

闲下来的冯副委员长主要工作就是反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了。比如,他就经常演讲什么的,让老蒋难堪。他还兼任所住居委会保长,对抗刁难的小官吏。

冯玉祥已经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凭着过去的威望,他做了许多让老蒋下不来台的事情。这也让老蒋恨透了他,可以说给老蒋倒了一辈子乱。

最后,他死的不明不白。


故纸汇

蒋介石战败后逃往了台湾,阎锡山,白崇禧等人也跟着逃往了台湾。在逃往台湾后,他们所受的待遇并不相同,这当然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

在赴台之后,蒋介石对阎锡山并不是真的友好,只是相对于白崇禧有所缓和。


阎锡山不是一个省油的人物,对于权利阎锡山的野心不比任何人小,所以,到了台湾之后阎锡山就有了很大的动作,举办了各种宣讲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所以,蒋介石就换掉了阎锡山所有的人。而这也就引起了阎锡山的不满,就准备以辞职去威胁蒋介石,最后蒋介石顺水推舟。从此他与蒋介石的利益纠葛就化解了,蒋介石也就没再为难他了。



而白崇禧与老蒋的纠葛却没有那么容易化解。从一开始,他白崇禧就与蒋介石结下了深仇,可以说蒋介石对他是恨之入骨,蒋介石的几次下野都与白崇禧有关,还有在徐蚌会战之时,蒋介石调用白崇禧的张淦兵团,他坚决不执行,梁子也就越结越深。之后,蒋介石利用了他对付了自己的大哥李宗仁后被终身监视了,结局确实悲惨。


相对于阎锡山和白崇禧,冯玉祥的结局就更加悲惨了,他最后在黑海遇难,与女儿一同被烧死。结局不能算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