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字金文如何写?

春晖217828924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说起,然后切入到一个与曹操有关的传说,对传说可靠性进行考证,就能比较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

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面对崇山峻岭,古人跟我一样,也采用修栈道、挖隧道的方式沟通天堑。

陕西汉中历代是进入蜀地的咽喉要道。汉中有一条传说中修了数千年的褒斜栈道,褒斜栈道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

  • 《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时代。
  • 《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
看来「基建狂魔」的历史很久远。

东汉的时候在褒斜栈道南端咽喉位置,开凿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条人工隧道:石门洞,

所以,石门洞在古代,是咽喉之地中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其地理位置重要,工程艰辛,巧夺天工,景色宜人,在隧道两壁以及河两岸悬崖上,都凿有大量古人题咏和记事磨牙石刻。

怀古咏叹,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绵延数千年,多如牛毛!

石门洞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三处,也就是所谓的《汉魏十三品》,可以说是汉代以来摩崖石刻中艺术成就最高的。

在古代,很多英雄人物文武皆通,六艺俱全,上马打仗,下马治国,是儒家君子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在古代「不想当将军的书法家,不是好的文学家」。

建安七子、初唐四杰、苏东坡、辛弃疾都是这样的人。王羲之最大的追求不是多写几幅《兰亭》,而是带兵打仗,收复失地,一雪前耻,打回山东老家祭祖先。

而《汉魏十三品》中,就有一副曹操唯一流传下来的手书真迹:「衮雪」。

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有多牛叉,自然是不必多言!

但是关于这个「衮雪」为什么没有三点水,有一段故事:

  • 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
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
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网上也有不少文章这样解释:

--------------------------------------------------------

那「衮在水边」这个传说可信吗?

一点都不可信,为什么?

因为「滚」这个字在曹操时代还没有造出来,他绝不可能是如此取意,少写【三点水】。

曹操这样写,只是写标准字体罢了。

你要问:你凭什么这样说,我当然是言必有证呀!

「滚」和异写字「滾」,东汉成书《说文》没有收录,最早始见于宋代字书《集韵》。

《集韻》:「滾,大水流貌。」

「滚」字在最早是用通假字「浑(混)、涫」表示:

《说文》:涫,𩰾也。从水,官聲。
  • 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下1131.1、下1100.4

「滚」字的隶书、篆书是绝对找不到的,或者说都是今篆、今隶。我翻遍几十种字典都没有找到。

我在以前的回答中经常说:假借只跟读音有关,那么不同时代就有可能用不通的假借字。

汉代以前用「浑、混、涫」,汉代之后就借用「衮」字来表示,后来为了精确表意,就在「衮」字上加「三点水」造「衮」字,这样「衮」「滚」二字就分化了。

目前来看,或者说我看到的资料,「滚」的分化应该在唐宋时代。文字是约定俗成的,曹操当时就不可能写出「滚雪」。

「衮」「滚」的分化其实跟「象、像」、「舍、捨」一样,加旁造字,分担母字的假借义,于是就产生分化,和职务分工。

-----------------------------------------------------------

那「衮」的本义是什么?

「衮」是一个形声字,从衣,公声,本义帝王祭祀祖先的时候,穿的比较正式的礼服,上面秀有龙。

比如:万历皇帝的穿的衮冕礼服:衮,礼服,冕,帽子。

综上所述,既然「滚」的篆书和隶书都没有,肯定也就没有金文。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按照古文字的形态新造一个「滚」字的金文:

【衮】和【水】的金文分别是:

二者组合起来就是【滚】的【今金文】:

「滚」的【今篆】:


小汉字见大历史

滚字金文是不是如下图样子,我也搞不清楚,谨请各位高师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