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德里安未被授予元帅?

青烟漠漠雨纷纷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送给纳粹三战神之一的古德里安,最为合适。另外两位隆美尔和曼施坦因均封了帅。

图一:古德里安是德军的将军,但不是希特勒的将军。全心全意为了德军又能怎么样,并不能获得领导认可。

这个世界并不是有几分努力,就有几分收获,古德里安的仕途不如意,跟你在职场混得不如意是一回事,并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岗位不行,主要是跟的老大不行。古德里安在二战期间,几起几落,多半时候是相当郁闷的。

德国三名将均是文武双全,能写能打。但与另外两位比,古德里安除了文武双修之外,还是个技术大神,一直有工科宅男的思维,比较正直,脾气倔。遇上个好的老大,可能就不计较这些,会夸一句性子直,但是遇到希特勒这种坑货,就会说是情商低。怀才不遇之四个字是古德里安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

图二:古德里安本质上是个技术男,所以能成为最好的产品经理。

古德里安创立的闪击战,是建立在对于新科技之上的。需要对飞机,坦克,通信,火炮的技术相当了解,并能灵活应用。古德里安还作为装甲兵总监,一手打造了包括虎式和豹式在内,几乎所有的德国主要陆战武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德里安是整个德国二战期间,最好的产品经理,没有之一。

但他跟希特勒一直不合拍,老是讲真话。1940年他率领装甲部队,闪击法国,如果不是希特勒叫停,敦刻尔克就没有什么大撤退了,英国远征军别指望回家。从那里起,希特勒就知道:老古这人有才,但跟自己尿不到一个壶里,这人有用,但不可大用。

图三:古德里安搞技术也会受到希特勒瞎指挥。虎式坦克能攒出来很不容易。

1941年进攻莫斯科,古德里安是惟一一个敢大声跟希特勒说,形势不利需要撤退。一大堆元帅大将还没放声呢,哪轮着得老古说撤。结果撤倒是撤了,问题是军队没撤被干翻了。老古是被撤职了,直接被从正规军一口气撸到预备役。

1943年希特勒要搞进攻库尔斯克,古德里安又跳出来说不能打。这不是明摆着打希特勒的脸么,小胡子手里一堆新玩具:“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这次会战就是元首要去炫玩具的,输赢那是另外一回事。结果可想而次,再次被撸。

综上,隆美尔跟古德里安形成了强烈对比。隆美尔命好一些,曾任元首御林军的指挥官。这层关系不要小看,这可比什么秘书帮强多了。隆美尔深得希特勒厚爱,北非丢了也没啥大事。


厉兵

古德里安曾被戏称为“古不帅”,而且纳粹德国三大军神级人物里,都有个“不字辈”外号。比如说曼施坦因元帅,被人称为“曼不群”,因为他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把纳粹德国战败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希特勒一个人身上,而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因此被后世军迷视作了“伪君子”的典型。

再比如说隆美尔元帅,他曾被称为“隆不在”,主要是因为每到关键时刻,他都不在前线,而只要他不在前线,德军就会失败,因此隆美尔不仅有“沙漠之狐”的称号。但是三大军神里面,古德里安被称为“古不帅”,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污点,而是因为他始终没被授予德国元帅的军衔。

很多人把他没被授予元帅的原因归结于性格,其实性格也只占百分之50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给德军的失败背了锅。在一开始,古德里安是妥妥的能晋升元帅的,因为他被派往了主战场:

苏德战场。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群,将是德国手中的王牌,而且德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苏联屡战屡败,如果古德里安能够率领装甲兵大杀特杀,一路攻入莫斯科,将苏联人赶往西伯利亚,那这种功绩将是不可抹杀的。如果古德里安真的能立下这种功绩,恐怕就不是元帅这么简单了,整个德军恐怕都要改组,装甲兵的实力会再次被增强。

但最终苏德战争中,德国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在基辅和莫斯科两者之间,希特勒选择了基辅,然而当时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突击莫斯科,尤其是利用装甲集团军群,一路杀到莫斯科城下,如果是按照这个策略,古德里安肯定也不会背锅了,即便是打了败仗,责任也到不了他的头上。

然后基辅被德军吃掉后,掉头来再打莫斯科的时候,就遇上了苏联的超级武器:“可怕的冬天”。德军的后勤基本陷入瘫痪状态,古德里安的坦克也开不动了,甚至士兵需要烧油来取暖,“戈不灵”承诺的空头补给和棉衣始终不见踪影,最终古德里安决定撤军,因为再不撤就赔的连本都没了,装甲兵可是德军的宝贝啊!

但是古德里安的擅自撤军,却使得希特勒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古德里安是个直爽的性格,非常得罪人,他战功卓著非常耀眼,也使得后方很多人非常嫉妒他。因此在关键时刻,没人能帮古德里安说得上话,最后将“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大部分原因归结到古德里安头上。当然了,曼施坦因元帅玩的也很6,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到了希特勒的头上。

但是隆美尔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孤身一人在北非战场,可谓是一方诸侯,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有很大的自主权,没有后方的掣肘,希特勒也不重视北非,因此也不会干预隆美尔。但问题是,即便隆美尔被晋升为了元帅,隆美尔本人也是非常不乐意的,因为不管是隆美尔,还是古德里安,最需要的都不是“元帅”军衔,而是彻彻底底的“指挥权”。

对于隆美尔来说,他不仅需要指挥权,最需要德国本土的援兵和战略资源,但当时得过高层除了隆美尔之外,都不重视北非战场,因此隆美尔在北非的实力始终无法得到质的提升,即便是打了很多胜仗,却始终不能将英国人赶出北非。最终北非战场的失败,很大原因不是出在隆美尔个人身上,而是因为的军不重视北非,不给隆美尔帮助,其实隆美尔能在北非打出如此漂亮的战绩,就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总的来看,不管是古德里安还是隆美尔,元帅军衔都不是他们最需要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后方的信任,后方的支持,但很可惜,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最终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古德里安还算得到了善终,没有被列为战犯,所以在1948年被无罪释放,但是隆美尔就惨了,在1944年被迫自杀。

综上所述,古德里安虽然没被授予元帅军衔,但是他是三大军神里面唯一得到善终的,时至今日他的照片还被放在德国军营里。曼施坦因被列为战犯,被判了18年,但是在1953年获释,继续被联邦德国政府委以重任,可惜因为出版《失去的胜利》(又名《一切都怪小胡子》)一书,晚节不保,人称“

曼不群”。


图维坦

其实古德里安也是希特勒破格提拔起来的德军将领,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时古德里安只是一名上校,到了1940年时古德里安已经晋升为陆军大将了;在法国战役期间他还违反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在后续部队无法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固执的让装甲部队冲刺,换成是其他人早都被元首解职了,要说希特勒不喜欢他鬼都不信。

古德里安之所以没有成为元帅应该是因为他没有独挡一面的机会,他的战争生涯太过顺利没能在激烈的战斗中建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功。同样是装甲兵指挥官出身的利斯特、克莱斯勒两位元帅相对幸运,他们都有指挥大规模陆军集团的经历,1940年7月就晋升元帅的利斯特曾指挥陆军的第12集团军,这支部队在色当突破马奇诺防线后南下瑞士方向,实际上是包抄马奇诺防线守军的重要力量,因此元帅军衔非他莫属。

利斯特、克莱斯勒也都参加了对巴尔干的军事行动,战役结束之后利斯特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巴巴罗萨计划中去,直到1942年夏季攻势开始才作为A集团军群总司令负责进攻高加索,而在此之前和古德里安一样指挥装甲集团军的克莱斯勒已经在苏联奋战了一年多,比较幸运的是他的第1坦克集团军进展顺利,并没有古德里安第2坦克集团军那种莫斯科城下的惨败,一直跟进到高加索的克莱斯勒终于等到了机会。

因为反对兵力分散,利斯特和希特勒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在在1942年10月份被解职,在希特勒亲自兼任A集团军群司令3个月之后,将这个集团军交给了克莱斯勒,正是借助这个独自奋战在高加索的机会克莱斯勒建立可观的战功,他的部队一直打到高加索山脉距离巴库仅一步之遥,因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可见希特勒晋升元帅也不是那么随意的,

假如隆美尔没有非洲战役打到埃及的辉煌也不会是元帅;曼施坦因计划攻下了法国也没有获得元帅军衔,只有在克里米亚俘虏了43万苏军之后才获此殊荣;莫德尔在勒热夫突出部毙伤苏军100多万也才晋升元帅,担当突击尖兵集团的装甲集团军始终找不到这种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机会,古德里安曾对着前来投降的法军说:“我没空俘虏你们、你们要投降就给我让开道路别挡着我前进”。

古德里安装甲兵突击战虽然打下来巨大的版图,却始终不是歼灭敌军的主要力量,最多完成了合围之后就交给了其他部队,而希特勒最看重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的战果大,假如1941年12月它攻下了莫斯科就另说了,这是他得不到元帅之位的原因。


兵器世界

大家好,我是【今古纵横】的秀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起过,今天秀秀再来总结回答一下。

海因茨 古德里安是德军“闪电战”战术创始人,是德军装甲兵之父。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他的名字里没有传统普鲁士军人的“冯”字,说明他不是德国贵族军人出身。但这并不是他没当上元帅的主因,主要原因是以下4点。

(指挥一线作战的古德里安)

1、莫斯科战役失败后赋闲在家,失去了立战功晋升的机会

古德里安晋升一开始还是蛮快的。在纳粹德国进攻法国时他还只是军长,“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他升为了集团军司令。但是莫斯科一战失利被解职后就一直赋闲在家长达一年多,没有参加更多的战役也就没机会继续晋升。

2、复出时机不适合,正遇到保卢斯元帅投降

1943年由于德军战势不利,古德里安复出被任命为“德军装甲兵总监”,但这职务只是负责装甲兵后期的培训,不是一线指挥官。同时,又逢当年年初保卢斯元帅的投降,使得希特勒生气并发誓再也不任命新的元帅。

(古德里安大将)

3、担任的职务限制了晋升元帅

虽然之后希特勒还是食言任命过2位元帅,但由于“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本身在德军统帅部职务并不高,同级别的“德军空军总监”还只是个上校,再加上又不是一线作战,因此限制了古德里安之后的晋升之途。

4、古德里安本人原因和纳粹各方面关系不好

古德里安虽然出身职业军人家庭,但由于不是传统普鲁士贵族军人,再加上创建了“闪电战”新的战术理论,出于敌视和嫉妒,德国国防军同僚们和他关系都不是很好。

同时“敦刻尔克”被勒令停止进攻、“莫斯科战役”失败以及之后任临时参谋长时,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本人发生过3次激烈的争吵,希特勒对他非常恼火,最终古德里安被完全卸职。

(战后古德里安被判无罪)

古德里安本人比较看不惯党卫军,这让希姆莱也讨厌他。甚至派出过盖世太保来监视他的行踪,并曾经申请是否要处置古德里安。

基于以上4点,古德里安才彻底失去了晋升元帅的机会,不过因祸得福,由于不是元帅,战后并没有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刑,在被关押3年后无罪释放,最终安然度过晚年。

以上是秀秀分析的古德里安为何没有当上元帅的原因。欢迎批评指导,感谢您的阅读,敬请关注【今古纵横】。


今古纵横

古德里安是二战非常出名的德国将领。他在德军中威望很高,曾经亲手创下装甲部队,提出了闪电战理论。那么为何贡献很大却未能得到重用提拔,到最后军衔一直是一级上将?我认为原因还是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在古德里安最艰苦的时期,从一位旧皇室的王子那里得到了一幅小型的菲德烈大帝的画像。他把菲德烈大帝将要失败时给朋友戴爱琴斯侯爵说的几句话写在了上面,他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我内心里的灵魂,我将照着我自以为正直的路线走去,并且做我所自以为正确光荣的事。”这几句话成为了古德里安的座右铭,塑造了他以后正直,传统的性格,也是他日后不得重用的主要原因。

本来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前期也是委以重任,担任德国机动兵总监,执掌德国机动部队。希特勒几次想拉拢他,但他始终认为军人不应该涉足政治,对纳粹的东西不感兴趣,希特勒也意识到两人志不同道不合,只能利用,提拔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莫斯科战役后古德里安为了维护士兵的利益抗命撤退和对于德军高层战败的责任当面指责惹恼了希特勒,将其撤职。自此以后古德里安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被打入了冷宫。直到1943年,希特勒由于绝望的战场形式和无人可用的情况,重新起用了古德里安,担任德国装甲兵总监,两人隔阂依然存在,尤其因为军事问题两人一直争吵不断,并且愈演愈烈,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感觉也是不断恶化,以至于最后一直没让他上过战场。得罪了元首,提拔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总而言之,古德里安的正直性格使希特勒和德军高层对他极为不满,这就是他未能成为元帅的主要原因


让梦想照进现在

古德里安对于二战德军有突出贡献,希特勒是重用并回报古德里安的。所以古德里安才能以上校军衔担任第三装甲师师长。古德里安在战争初期是德军头号先锋,未授于元帅比较遗憾。但是这部分原因也在于他本人,比如在演习曼施坦因计划(法国战役)时,古德里安在演习时脾气太大,影响很坏。最终只能以19装甲军军长一职参战,而未能统率整个装甲集群(后由克莱斯特任集群司令)。在东线关键的莫斯科战役中表现不如人意,而且任意撤退,胆大妄为。希特勒有理由生气,有理由觉得要约束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复出后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又任总参谋长。但德国在坦克设计生产上其实不如美苏,综合国力也比不上。古德里安己不能重复神话了。既使是当战地指挥官,在战争后期节节败退的情况,古德里安的表现也未必强于曼斯坦因和莫德尔等人。更不必于说希特勒也不会再让古德里安带兵了。希特勒后期看重的司令官都是敢于牺牲士兵生命的,古德里安肯定不是。最后公平地说,古德里安固然在战争初期有大功,但对于战争初期的胜利,戈林的空军贡献更大。

.


飞毛腿154908437

在德国想被授予元帅头衔是要有先决条件的。根据德国的传统,只有独立指挥一场重大战役胜利的或攻克一座要塞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或在统帅军队取得胜利的岗位上贡献突出的大将或上将才有可能晋升为元帅,而古德里安在解职之前只不过是一个装甲集团军的司令,在法兰西战役之后晋升为大将已经是对他功绩的一个肯定了。德国军队很重视传统,因为德国的军事将领几乎是清一色的贵族。要知道当年凯特尔被封元帅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陆军军官都是反对的。

43年以后他复出后只担任了装甲兵总监和陆军总参谋长,无法再去前线建功立业,且德军自此以后一路败走,所以没机会晋升为元帅是正常的,并无希特勒对他有偏见之说。

连希特勒非常赏识的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大将(虽然说能力有限)都无缘元帅,更别说只当了几个月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了。向他们这种有帅才无帅缘的情况其实各国都有,像苏军的安东诺夫大将(斯大林极赏识的将领)。但古德里安能以大将集团军司令的身份与隆美尔,曼施坦因元帅并称为三大名将,赢得了比其他25名元帅更高的身后名,这难道不比临死前扛几天双节杖更光荣吗!


看球人

古德里安大将之所以未被授予元帅军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战功和性格

战功

古德里安作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无论在装甲作战理论还是对装甲部队的指挥作战上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其辉煌的时刻便是在波兰战争和法国战争的古德里安指挥德军精锐的装甲部队一马当先突破敌军防线,一路深入,击败俘虏十几倍的敌军。所以到“巴巴罗萨”行动前古德里安已经是大将军衔(一级上将),指挥最强大的坦克部队-第一装甲集群。


可惜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未能攻克莫斯科,而且古德里安为了保全其部队擅自命令部队大幅度的后撤,这一做法遭到了希特勒的大发雷霆,解职了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古德里安作为前线指挥官的生涯暂时结束,其后作为装甲兵总监负责德军装甲部队的组建和坦克生产的监督。

所以假使古德里安能攻克莫斯科,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可惜命运的捉弄,古德里安为这个本不是他的原因导致的失败而背锅!


性格

二战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将军们有两类,一类是靠自己卓越的战功凭借实力被授予,诸如曼施坦因的克里木战役歼灭数倍的苏军;北非战场的隆美尔非洲军团攻克英国在北非抵抗象征的托布鲁克并且俘虏一倍多的英军。还有便是像凯特尔和戈林这类的对希特勒阿谀奉承的人,他们靠着和希特勒特殊的关系争得了希特勒的绝对信任,希特勒需要一批绝对信任的人来帮他掌控军队。

古德里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不会去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刻意讨好希特勒。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的正直,反而遭到了戈林等希特勒的亲信对古德里安各种诋毁,最终使希特勒弃用了这个装甲战天才,虽然后来任命古德里安为陆军总参谋长,可惜那时候德军大势已去,希特勒自身都难保了,哪还顾得上任命什么元帅。

所以古德里安完全有资格成为陆军元帅,只不过由于古德里安的性格和时机错误导致了其最终未被授予元帅!


小小狼王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古德里安的确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但是在整个战争前期他所作的贡献只是在战术层面上,德军的一些重要战役的制定并没有他,比如进攻西欧的“黄色计划”、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都是冯.曼斯坦因主导的。而且1941年莫斯科战役失败后他又被贬到预备役,过了一年多的闲散生活,等1943年复出后德军已走下坡路,他也无力回天了没有象战争前期打的那么出彩。第二,每次指挥作战都在别人的领导下,没有担任过集团军群司令,更没有象隆美尔那样主导过一个方面军的作战(隆美尔在整个北非都是他在指挥)。第三,性格使然,古德里安多次与希特勒的战略思想相左,并且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作战理念不退让(尽管他是对的)这就不能让希特勒愉快第升他为元帅了。


枫叶林

古德里安作为二战盟军最优秀的三大军事家之一,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却未被授予元帅军衔,当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古德里安作为能力超强的名将,自身有大多数名将的通病,为人比较傲慢,屡次顶撞希特勒,多次战场抗命,若不是因为自身才华过人,早就被希特勒收拾掉了,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自己的晋升之路;其次,他和隆美尔在二战中都是战略尖刀,级别并不是很高,性质比较类似,隆美尔之所以能够晋升为“明星元帅”,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既然已经有了一个隆美尔,古德里安自然就被放到一边了。尽管如此,古德里安还是很受宠的,毕竟也升到了大将军衔,就比元帅差一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