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消费他人的焦虑也无法消除起跑线

《起跑线》:消费他人的焦虑也无法消除起跑线

印度片倒是看了不少,特别是其中的歌舞更是少不了,友情爱情亲情,当这些主旋律搭配上歌舞倒是增色不少,不过这次《起跑线》谈的即是亲情,也是儿女情。

由于电影还在上映中,就不作剧透了,若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在嬉笑怒骂中体现阶层固化中的教育问题,在焦虑中回归自我。

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大胆的探讨了社会阶层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以及人如何在不断自我批判中找到自我。

另一方面,也会悲哀的发现,个体的力量在坚如盘石的即得利益阶层前几乎是无力反抗的,也许结局的一点小反转只能说明男主的心理安慰和对自我的救赎,却解决不了实际的即成事实,除了妥协以外别无他法。正如曾经是贫苦家庭出身的校长说的,媒体、政客、警方,他们的孩子也在这读书。

校长以焦虑当作武器,以资源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愿者上钩而已。

《起跑线》:消费他人的焦虑也无法消除起跑线

据说此部电影在国内目前的票房已经远超印度本土的票房,也许通过消费他人的焦虑明白了我们不是孤独的一群,还有更水深火热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却能自我安慰下了。

印度的阶层分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印度的民主和阶层分化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却是神奇的结合了在一起,了解一点,但是并没有深度关注,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不过通过此片却算是加深了一点了解。

这个倒影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来呢?按照流行的说法,你懂的,我们的影视作品多数无法作出如此的呈现,更多是隔靴搔痒,或者是沾一点水就走,却没有进行细节上的呈现,即使有些有细节上的呈现,只不过埋没无人知道。徐童的三部曲出来很长时间了,我也是通过偶然的机会了解,还花了不少时间才能找到源头下载,更别说不知道的人了。

到底从人生的哪个阶段开始才算是起跑线呢?不同焦虑层次的人想的却是不一样。

此次讲的是他国的情况,本着看热闹不嫌人多,那就去围观吧,触摸到痛点又能怎样,看完之后,可能仅仅是感叹一下,差不多嘛,然后回家应该如何还如何,学区房还是要买的,好的学校还是要进的,毕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前进一步,不能让孩子输在母亲的子宫中,胎教的音视频和图书还少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在每个国度来说,都是跑不掉的一个焦虑点。

不仅仅是影片中表现的印度情况,连远隔重洋的老美,虽然号称自由、民主、独立,但是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面家长们也是下了苦功的,曾经读过一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读完之后也只能感叹什么也叫做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下一代的培养,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富与贫的教育的水准差距何至天与地的分别。

此书开篇说道:美国的中高产阶级,正在创造一种培养个人素质的文化。他们的孩子,在教育竞争中,不仅有金钱上的优势,更大的优势恐怕是他们的父母本身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这也是为什么阶层正在慢慢固化的原因,因为起跑线并不一致。

最终我们看到《起跑线》呈现出来的无论是底层还是中高层阶级固有的焦虑,经济学讨论的正是资源的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却是可以按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摆在成人面前的则是为下一代起跑线付出的代价,正如影片中那位指导老师说的,现在来都有点晚了,应该胎儿就开始规划了。

我们都一致同意划了一根起跑线,然后在后面摇旗呐喊,从划上起跑线开始,焦虑已经形成。

焦虑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都会在起跑线边等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