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永安桥

风雨百年 大御路上永安桥

在沈阳北部,还有两处颇有古意的地方,大御路和永安桥。对于永安桥,知道的人不少,但提起大御路,能说出详情的人就不多了。大御路,曾经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而有着370多年历史的永安桥,则是大御路上的必经之所。

当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战略目标直指辽西和关内明朝中央政权。可当时的蒲河、辽河水流湍急,到了雨季更是河水泛滥,附近均成一片泥淖,要从沈阳进关,必须绕路辽阳、海城及牛庄。为了军事上的考虑,努尔哈赤下令旗丁修筑沈阳至辽河的大道,亦称叠道。“叠道宽三丈,长一百二十里。”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又下令在蒲河之上修建永安桥,又将叠道延伸至广宁(北镇),这便是初具规模的大御路。

从沈阳到北京,大御路全长700多公里,比绕道辽阳、海城缩短了近200公里路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修缮,这条路也越来越平坦宽广。“大御路”之名的来历,则是因为它成了皇帝东巡时所走的路,也是运送“御物”的通道。清朝的皇帝们自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曾有4位皇帝共10次东巡,16次走在大御路上,往返于沈阳与北京,其中康熙皇帝玄烨3次东巡,乾隆皇帝弘历4次东巡,嘉庆皇帝颙琰两次东巡,道光皇帝旻宁一次东巡。

清帝东巡,一是祭祖,二是通过东巡达到整军习武、考察吏治等作用,第三也有着行围打猎、消遣娱乐的目的。因此,皇帝们在大御路走来,每一处都留下了诗词歌赋。比如乾隆皇帝,在第三次东巡中仅收进御制诗集的作品就有130多首。乾隆十九年(1754),他三过永安桥,作《题永安桥》一首: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更建坦行永安约,遂教直接广宁蹊。当年师旅资挞伐,此日农商受福禔。有举胥为奕世计,经过惟亹继绳兮。

永安桥现在依然屹立,它又叫大石桥,距沈阳西北15公里,桥为三孔石拱桥,内部砌砖,路面平铺石块。桥东路南有一建桥碑,为绿泥板岩碑身,刻满、汉、蒙三种文字,碑面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已季秋吉旦”,碑阴为:“雇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石工伍朝贵”,记载着建桥的决策者、指挥者、监工和石匠以及建筑时间。民国初年,因开拓水田另掘蒲河河道,原河道已废,只有桥还静卧在那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