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裡?

洪良


《水滸傳》藍本之一的《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寫明宋江聚義的地方是太行山樑山泊,這裡的太行山其實是指泰山。唐宋金元明諸代一定範圍內都曾將“太行“或“太行山”當做泰山的別稱。以此說梁山泊位置應在今日山東泰安的東平湖一帶。

據《山東通志·疆域志》記載:“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得名。” 另據《辭海·梁山泊》:“泊,一作濼(濼是泊的古體)。在今山東梁山、鄆城等縣間。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移,環梁山皆成巨浸,始稱梁山泊。從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潰決的黃河水灌入,面積逐漸擴大,熙寧以後,周圍達八百里。入金後河徒水退,漸涸為平地。元末一度為黃河決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

北宋以來,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相傳宣和初宋江起義,曾屯聚於此。” 由此可見梁山泊的地理位置在今梁山、鄆城等縣一帶,梁山泊梁山以南的部分屬於古大野澤的一部分,梁山泊存在於五代到元末,梁山泊的形成和消失受黃河決溢及河道變遷影響,梁山泊據傳是宋江起義的屯聚地。

宋史中關於宋江起義的記載散見於幾處,但都沒明確說梁山泊是其根據地。

比如《宋史•侯蒙傳》記載:“宋江寇京東,侯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溪(方臘)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附近),張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勁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宋江)乃降。 可見宋江他們基本是游擊隊戰術,或者曾短暫在梁山泊歇馬。

而《水滸傳》本身是一部多參照的小說,糅合了梁山泊的名氣和此地強盜出沒等因素將地理座標標於此也很有可能。


趙燕雲

水泊梁山,是《水滸傳》中晁蓋、宋江聚義造反的根據地,也是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這是《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梁山泊景象。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山東。如今在山東,梁山還有,就在梁山縣境內——梁山縣是1949年才設立的,此前梁山在山東壽張縣境內。但是,方圓八百里的梁山泊卻尋不見了,只在臨近的山東東平縣,有一塊東平湖。

梁山有山無水,那麼,《水滸傳》小說描寫的場景,是施耐庵的虛構嗎?清康熙年間修撰的《壽張縣誌》就是這麼認為的,認為小說都是欺人之談。

臺灣歷史學者蘇同炳在《梁山泊滄桑談》一文中,比較詳細地回顧了史料中記載的梁山泊歷史變遷,充分說明了,八百里梁山泊不是小說家的欺人之談,而是在北宋年間水滸故事發生的年代中,真實存在的。不僅如此,梁山泊在歷史上還有複雜的變遷過程。

據清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表述的觀點,梁山泊從前在沒有因黃河灌注而成為大湖以前,本來就因地勢低窪而為汶、濟二水匯合成湖,其淵源可以上溯到漢代以前。到五代時期,因為黃河在滑州決口,河水向東浸漫,梁山泊開始成為大湖。

由《金史》的記載可以得知,北宋時曾被宋江據為水寨的梁山泊,在南宋初年,已因黃河改道而水涸田出,無復當年的八百里之廣。然而到了元朝時,黃河又發生潰決,河水再由昔日河湖相通的故道侵入,於是梁山泊又淪為澤國。

元末賈魯治河,黃河仍歸故道,所謂故道,是今日蘇北淮徐一帶的老黃河遺址。當時的梁山,雖然離黃河很遠,但因其中積水一時不能盡洩,水勢依然不小。據史料記載,到了明英宗年間,梁山泊尚有八十里之廣。到明景泰年間,因為河道改造工程,使梁山泊徹底乾涸,只剩下一塊東平湖作為遺存。此後的情形,基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了。


洪良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曾經參加過陳友諒的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不願在大明王朝做官,隱居民間。從《水滸傳》這部長篇鉅著來看,施耐庵絕非等閒之輩,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文人,據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他的學生。由此可見,施耐庵是頂尖的知識分子,拔尖人才。


施耐庵以悲憤的心情,描述了北宋末年,山東宋江起義的過程,失敗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的陰險殘忍。實際上,書中所述事情,就是施耐庵參加農民起義的所看到的。《水滸傳》有糟粕,例如,把中國婦女描寫成淫蕩的潘金蓮,母夜叉式的孫二孃,沒有幾個好女人,例如,把所謂的英雄好漢武松濫殺無辜津津樂道,沒有一絲同情心。由此可見,施耐庵是有人格缺陷的,不是完美無缺的文人。


但是,《水滸傳》仍然被後人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十全十美,實際上,世界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認為,被清朝學者金聖嘆腰斬的《水滸傳》七十一回版本,比起其他版本的《水滸傳》,更有藝術魅力,雖然金聖嘆沒安好心。而一百二十回版本,約一百萬字,向我們完整的展示宋江起義的全過程。



《水滸傳》自問世以來,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流傳。我們今天閱讀《水滸傳》,從中體會人生無常,人生艱辛,唯有英雄豪情永駐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