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本是清都山水郎,却悲风垂泪,独上西楼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 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通过这几句激情洋溢的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轻狂和傲骨。其实这句的作者就是朱敦儒,一位南宋与北宋之交的著名词人。朱敦儒凭借自己在词的创作上的巨大贡献,被人称为“词俊”,与" " 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

朱敦儒:本是清都山水郎,却悲风垂泪,独上西楼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他----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别称伊水老人。在文学他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同时年轻时的陆游被朱敦儒所赏识与了解,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就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其中有“古涧一枝梅”)在风格和神韵上颇为相似。

早年的朱敦儒非常清高自许,两次被举荐为学官但他却并不出任。直到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当时的宋高宗因为有人举荐他有惊世之才,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可是仍然十分清高自许的他拒不负任,在众多亲朋的劝说下,他才应诏前去赴任。后来他终于因为自身的正直而遭遇挫折——他因为发表主战言论,并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起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免职。这个事件对他的打击颇大,后来选择退隐的他在晚年不得不接受了秦桧的拉拢。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早年的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的词风婉明清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的创作也大都是根植于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内心的情感基调大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

朱敦儒:本是清都山水郎,却悲风垂泪,独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代 朱敦儒 《相见欢》

朱敦儒:本是清都山水郎,却悲风垂泪,独上西楼

这首词刚开篇就写了登楼的所见所闻。“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当朱敦儒登上金陵城的西楼上,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又逢上故土被占的人生境遇,他的内心里的万千愁苦可想而知。背井离乡来作客金陵的 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赶上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因为作者的内心里有着亡国之痛与沧桑之感,所以当他来远眺时,眼前的景色都有着凄伤萧瑟的色彩。

朱敦儒:本是清都山水郎,却悲风垂泪,独上西楼

接着下片“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这里对真挚情感的抒发充满了深厚的沉痛与哀伤。我们能够看出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流畅的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这里是来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原来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尾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更是表现当朱敦儒面对异乡景色时的愁苦,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他内心里充满凄楚之苦因而所看到的是这样的凄楚景色。其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亦悲,朱敦儒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朱敦儒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在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转折之后的内心感慨,饱含了亡国之痛与沧桑之痛,其实更让他沉痛的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中的醉生梦死与纸醉金迷,根本没有决心收复故土以及还于旧都的愿望。

文|青舟(叁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