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落實‘房子是給人住的’,讓科技工作者無後顧之憂

當今世界已進入全民創新的時代,中國處在發展重大的轉型時期,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後,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科技如何更有效的從自身發展推動原始創新能力,進而提高經濟與社會結合的能力?如何把科技與經濟產業發展有效結合,更好地解決經濟和科技兩張皮?如何更好地把科技與社會進行有效的結合?

杜祥琬院士:落實‘房子是給人住的’,讓科技工作者無後顧之憂

智庫發展之力在於人才,院士專家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於科技創新人才。進入新時代,中國迎來了社會、經濟、產業的高速發展和轉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致辭中指出,“我們急需一代人才,急需一批創新的人才,培養基礎研究人才、面向世界的科技領軍人才,是我們發展極其重要的內容。”因此,在探尋智庫發展之道時,需要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生態,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支撐一系列重大的顛覆性技術、短板攻以及突破性進展,形成有效的經濟與科技轉化的組織機制。

“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發佈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綱領性文件,對於推動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體制機制改革的實際推進、營造創新環境的措施落地不夠。”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認為,應對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創新環境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評估考核,強化落實責任制,並將評估的結果納入各級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在評估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改革的意見,如進一步改革科技評價體系。

在改善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方面,杜祥琬表示,要重視建立穩定的人才制度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常任制等人事制度,“通過社會治理,規範少兒的入學制度、發展普惠的養老服務業等,落實‘房子是給人住的’住房制度,積極探索新型激勵措施,使廣大科技工作者無後顧之憂地、高效專注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有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當下的中國,最缺的就是科學文化,包括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行為模式、堅定的文化自信。“科技創新需要寧靜的心態和不竭的精神動力,精神建設是我們科技隊伍建設的靈魂,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文化保障。”對此,杜祥琬也認為,在新形勢下要繼續重視文化和精神建設,加強教育,使各級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時代使命感和民族振興的責任感,為實現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砥礪前行、不懈奮鬥。

論壇上,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朝暉結合浙江大學的探索與實踐,討論瞭如何完善構建高水平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他認為,應加強原始創新,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加強高端引領,加快構建若干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學術創新平臺;加強人才驅動,讓各類人才在最優的科研環境中實現創新作為。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要求我們牢牢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增強創新信心,搶抓戰略機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吳朝暉說。

據瞭解,論壇還將發佈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完成的《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和《互聯網人才發展報告》。同時將發起組建中國科技智庫聯盟倡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