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将游侠赶尽杀绝?

Ch1Ee_大水

韩非子在《五蠹》里讲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在他看来君主治理国家国家,必须要消灭五类人:儒生、纵横家、游侠、逃避兵役者、工商业者。其中游侠的危害主要是聚集党徒,标榜气节,游离于法律之外,为了显身扬名,不惜触犯国家法律。

而汉武帝之所以对游侠赶尽杀绝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与皇帝争夺民心。

游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是由战国时代贵族养士而发展起来的。有名的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都以养士闻名,而这些士后来逐渐演变成游侠。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氛围和休养生息政策使游侠这一阶层达到了鼎盛。在关中长安一带,游侠首领们以所在区域为界,划分出各自的势力范围。并经常出面处理区域内的一些纠纷和事务。在他们身边聚集着一大批游侠,惟其马首是瞻。所以史载“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比如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田君孺。

游侠们出身复杂,有出身贵族的“卿相之侠”,如名将季布的弟弟季心;但多是平民阶层,比如赵君都、贾子光是卖酒的。有些游侠基本算是乡间黑恶势力,比如“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等。

当时一些名气大的游侠如朱家、剧孟、郭解都可称当时道德楷模。“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虽然为救助别人而出生入死,却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炫示自己的功德。游侠因为具有这些为人称道的品质,所以获得了当时社会各界极大的追捧和拥戴。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无论贵贱,争相接纳,比如现在的天王巨星。引起很多人效仿游侠。

为控制有影响的人士,西汉建立之初便流行徙民之策,当年刘邦接受大臣刘敬的建议(现在陛下虽然定都关中,实际上人丁不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将六国贵族和全国十万多户有势力的家庭迁徙到长安附近,以充实首都,加强控制。

汉武帝时期自然也照例实行。建元二年四月,汉武帝十八岁开始自己的陵墓工程时,就开始徙郡国豪强于茂陵周围。元朔三年夏,招募民众十万人徙朔方,又徙郡国豪杰及、财产三百万以上到茂陵。太始元年春,再度徙郡国豪杰到茂陵。

元朔三年的这次迁徙名单中就有郭解。郭解虽然名气大,但家贫,财产达不到强迁标准。当地的官员忌惮他在当地势力大,就将其列入强迁名单。郭解自然不愿迁徙,托了当时的大将军卫青给说情。卫青对汉武帝表示:“郭解家贫,达不到迁徙标准。”汉武帝则道:“郭解一介布衣,本事大到可以指使大将军来说情,说明他的家不贫!”

一句话把卫青弄了个哑口无言,郭解也只好迁往茂陵。郭解走的时候,人们为他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更严重的是让郭解侄儿为了表示不满把轵县县掾的脖子扭断。后来县掾的父亲杨季主也被人所杀。杨家上书武帝,上书人又被杀。汉武帝下令捕捉郭解,并要“穷治所犯”。办案人到轵县,郭解的门客齐口称誉。有一儒生却说:“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以称贤?”便被郭解的门客们杀死,凶手却不知去向。

办案人回报武帝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身为布衣却任侠行权,虽然声言不知是谁杀了人,但有人肯为他杀人,这比他亲自杀人更可怕。以小冤小仇杀人,这罪更重于他亲自杀人,当属大逆不道。”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通缉郭解。郭解逃亡外地时也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人宁可自尽,也不让官府获得其线索。后终被捕杀,并全家抄斩。

游侠“不修四业”(即不士,不农,不工,不商),游离于社会各类职司之外。他们不依法纳税,不参加徭役,基本不为朝廷所控制掌握。游侠还隐匿人口,称作宾客,宾客与奴婢身份是一样的,这样就给了他们逃避国家课税的借口。他们的存在与活动对汉王朝社会秩序形成了威胁。

其实西汉时期自汉文帝始就开始打击游侠势力,郭解的父亲郭鲁就在孝文帝时因任侠而被杀。汉景帝时不少豪侠势力被朝廷灭族。

班固在《汉书》中说:“出身下层游侠如郭解、剧孟这样的人浮游于乡里,其权力甚至跨越郡县,使公侯为之折服”,可见郭解等游侠势力之盛,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猜忌,以至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汉武帝是什么君主自然不用说,他比起乃父乃祖都要杀伐决断,将游侠们猛烈打击自然不出意料。而后游侠阶层迅速藏匿于江湖,再也没有形成汉初时期的声势。


赵燕云

汉武帝打击游侠,就好比玉皇大帝要镇压孙悟空,你不受天庭管束,自立山头,还当齐天大圣?打你没商量!

西汉的“游侠”看似“侠”,背后却是豪强地主、帮派团伙等势力,汉武帝不止对“游侠”赶尽杀绝,也打击“豪侠”,终极目的是打击不受政府控制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和皇帝权力。

一、“侠”的构成很复杂,既有“游侠”也有“豪侠”、“豪杰”

“侠”的构成情况很复杂,既有“闾巷之侠”、“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如剧孟、郭解;也有大贵族、大官僚,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被视为“游侠”之首;有的“家无余财”,却专趋人之急,赈济贫贱的,如朱家;也有“出从数千骑”,“置产数千万”,“家人三百余家”的豪族大地主,如济南瞷氏、陈周肤。

游侠之盛是在战国末年,《汉书·游侠传》说“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可见游侠的繁荣,主要在国家分裂混乱之时(如战国、秦末),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和民间的控制力,而统一盛世是不该出现这种事物的,比如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不分封诸王,也少有大地主,就很少出现活跃的游侠、豪侠。

二、“侠”不守规矩,不受约束,威胁皇权,因此成为打击对象

汉初一反秦制,中央集权与分封并行,分封了众多刘氏王,这些王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征税、铸钱、养兵,权力很大,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他们承袭战国遗风,大肆招揽门客,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割据一方,招集宾客数以千计;代国的丞相陈用居然用千辆车子做随从队伍,导致其他大地主甚至平民纷纷效仿。

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在京师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俨然黑社会组织,势力堪比公卿王侯,很多百姓觉得这些人牛掰,纷纷表达向往羡慕之情,有人即便犯罪陷入死地,却以杀身成名而引以自豪,至死不悔。

不管“侠”的成分如何,有两点可以肯定:

第一,大多数“侠”与豪强地主有关,他们或许本身就是大贵族、大官僚、大豪强,有的则是他们所养的武士、死士,是豪强地主的羽翼,或者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势力,与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私相交通,《汉书》说“今豪杰多远交东方群盗。”

第二,大多数“侠”藐视政府权威,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的豪侠兼并土地,夺取朝廷赋税,有的游侠任侠好气,动辄杀人,必要时甚至对抗政府,视死如归。如大侠朱家曾养豪士数百,河内大侠郭解,天下亡命多归之。不管是“豪侠”,还是“游侠”,他们共同特征是“以武犯禁”、“背公死党”,跟政府不是一条心。

这些大大小小的游侠、豪侠看似复古,却是游离中央政府之外的非正式组织,极大威胁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意欲有所作为,维护国家稳定的皇帝不能容忍的,何况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

三、汉武帝打击“豪杰游侠”的主要措施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主父偃向武帝建议整治这股豪侠游侠的“歪风邪气”,他对武帝说:“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他人的富家大户、鼓励大众动乱的人,都可以迁移到茂陵邑居住,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奸邪势力,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

此计正中武帝下怀,于是下令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邑居住,方便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视和控制,以测不虞之变。

吃公家饭的王侯贵族等“豪侠”自然只能乖乖听话,否则便是抗旨不遵,但所谓“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就不太听招呼了,如关东地区著名侠士郭解,确实不是豪门贵族,就连卫将军都替他解释说:“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

没想到这反而加深了皇帝的怀疑,汉武帝说:“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大到使将军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至少名气和影响力大的很”,最后还是迁徙了郭解全家。这之后,汉武帝又找了个借口,给郭解安了一个“大逆无道”的罪名,把郭解给灭了族。

四、对汉武帝打击豪侠游侠的评价

在当今很多人看来,汉武帝打击豪侠,似乎牵扯面过广,把郭解这些颇有“大侠之风”的游侠也给一道灭了,但在当时人很多官员看来,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班固认为:“非明主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荀悦认为:“世上有三游,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是游侠,二是游说, 三是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他们的观点赤裸裸暴露了汉武帝打击豪侠、游侠的终极目的,那就是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我相信,换做你我在汉武帝的位置,一定也会这样做的。


狄飞惊

司马迁在其震古烁今的历史巨著《史记》中花费不少篇幅与笔墨记录了一位豪侠人物郭解的生平事迹。郭解既非建功立业的王侯将相,也非著书立说的文人墨客,更不是富甲天下的大土豪。用今天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头头,一个游走在正邪之间的狠角色。太史公司马迁为这样一位极具草根色彩的江湖人物树碑立传,且秉持中立态度,既不讳言也不伪饰,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与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的。

郭解,西汉武帝时代之人。他和司马迁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从司马迁对他的了解程度来看,两人或许有过接触。司马迁疑似认识江湖人物郭解,可见无官无职的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之大。《史记.游侠列传》中郭解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司马迁对郭解的生平事迹描写的细致入微,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可见太史公对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将没有职位的一介平民记入信史,太史公此举可谓史无前例且惊世骇俗。

郭解是轵城人。轵城大约在今天河南济源县东南的轵城镇一带。巧合的是,历史上另一位比郭解更早,更享鼎鼎大名的刺客聂政也是轵城人。 轵城是个民风剽悍,好勇尚武的地方。郭解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相士,父亲则是个“惹事不嫌大”的猛男 。郭父喜欢行侠仗义,勇于打抱不平,对不平事、不平人出手狠辣,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这样的人在地方官的眼里无疑是个影响稳定的“刺头”。果然,在汉文帝执政时期,郭解的爹被地方官罗织罪状以扰乱治安为由诛杀。

郭解继承了他爹的强悍基因,自幼就胆子奇大,调皮顽劣,且力大善于搏击,乡人畏之如虎。

《史记·游侠传》中记载,郭解身材矮小,貌不惊人 。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是常人眼里的豪杰人物形象。相貌平平常常的郭解做起事来可一点也不平常。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快意恩仇、恩怨必报的狠角。 属于那种一言不合,就敢拔刀相向,为朋友义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烈血性汉子。当然,作奸犯科的事他也没少干。他包庇窝藏身负命案的凶徒、抢劫他人财物、私铸铜钱、手头羞涩时甚至干些盗墓掘坟“摸金校尉”的勾当。 然而,他为人又很仗义,朋友有难,他慷慨相助,出钱出力,绝无二话。为友人复仇,他甚至不惜以命相博;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他敢于挥刃直取仇人首级 。众人畏其悍勇,竟瑟缩不敢向前······这样的事例多到数不胜数。郭解的大名举国皆知,人们佩服他心雄胆大、有仁有义,许多人都投到了他的门下。

后来,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他都有所耳闻。

按说,郭解所犯的事早够得上砍脑袋之罪了。可郭解是个人精,做事精细,点滴不漏。二来他交游甚广,耳目众多,所以能手眼通天 。风声一紧,他不是一道烟逃得无影无踪,就是恰巧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运气奇佳, 所以屡次逃过了法律的惩处。

随着年纪渐长,郭解的性子也变得沉稳和善了许多,不像年轻时那么血气方刚,有仇必报了。他开始学会以德报怨,乐于做救贫济苦的善事,也很少严厉责怪他人的过失,也不再动辄替人出头了。郭大侠待人宽厚、乐善好施的名气不胫而走,聚集在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解虽不再亲自去手刃仇人、拳打恶棍,平时他只救人而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戾狠之气仍旧扎根于心,时不时因为一点小小的争端就血脉贲张、激愤不能自抑。

随着名气日盛,他自己不好亲自动手与人争斗,但乡里顽劣不法少年视他为偶像,以能为他做事为荣耀。这些恶少年们经常暗中替他刺杀仇家,却从不让他本人知道。

凭心而论,郭解这类江湖闻名的人物,大多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恶棍。人在江湖厮混,不讲“义”字,是混不了多久的。郭解狠则狠矣,然而,却义字当头,亦正亦邪。 否则,哪来那么大的威望与名声?哪有那么多人愿为他赴汤蹈火?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令郭解名声大噪、声誉鹊起。郭解的外甥与人喝酒,那人不胜酒力,郭解外甥非得强迫那人饮尽,二人为此起了争执。那汉子怒火攻心,拔刀将郭解外甥刺死后逃跑藏匿了起来。郭解派徒弟四下打听凶手下落 。他的势力确实很大,凶手眼看藏不住了,只好回去面见郭解,并将此事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详细告诉了他。得知真相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郭解对那人说:“你杀他没有错,都是我家孩子仗势欺人、无理取闹,换作我也会如此 。你走吧” !这事传开后,人们仰慕郭解明白是非,宽宏大量,不以势压人,甚至不惜得罪亲人 。于是他再次名噪天下,仰慕、追随他的人更是多似过江之鲫。人们都以不认识郭解为耻。

在当时,人们之间有了争讼、纠纷、仇怨,县令都断不了的事,只要郭解出面调停,无不迎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为人也越来越谦和忍让 。人们只要有求于他,他无不尽心尽力,尽量办好。实在办不到的,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对方满意。县官遇到难办的事也找他咨询,当地人只知有郭解而不知有县令 。他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史记》记载,前来投效他的人常常在郭家门前排上几十辆车驾等候。一些犯了法的人,只要郭解出面庇护,地方官也只能干瞪眼,徒唤奈何。

郭解强大的气场和无与伦比的号召、组织能力,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和担忧。刚好武帝在陕西兴平县修建茂陵,他下令全国凡家资在三百万以上的富豪都要迁到茂陵聚居。地方官乘机将郭解的大名也报了上去。郭解虽然活得风光、体面,却不是那种只知聚敛之辈,因此他的家财没那么多。然而,地方官对他颇为忌惮,极力主张将他家迁走,以拔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就在事情似乎已成定局、无可挽回之时,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郭解说话 。他对汉武帝说:“郭解家并不富裕,论家财他远远不够迁徙茂陵的资格”。武帝暗想“一个平头百姓却有能力让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替他说情,那他家里一定不会穷”。皇帝的话一言九鼎 。身为大将军的卫青也无法说服他 。郭解一家最终还是被强行迁往陕西兴平守茂陵去了。

临行前,轵城当地的大户们为给郭解摆酒送行,随便就凑了一千多万钱赠给郭解。无职无权的“屌丝”比当官的还排场风光,这确实是千百年来罕见的奇观。郭解家是被迫迁徙走了,可他留下来众多的徒子徒孙却愤愤不平,这些愤青一直暗中寻找机会,想为他讨个说法。

一天夜里,郭解的一位远房侄儿将那个一直力主将郭家迁走的小官一剑给刺死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官员家属上书告状,汉武帝下令缉拿郭解叔侄。幸好早有人通风报信,郭解将家属安排妥当后,再次踏上了亡命天涯的路途。

四处逃亡的日子苦不堪言。好在他名声在外,每到一地,只要报上姓名,就有仰慕他的人提供免费食宿,并为他寻觅避难之所。甚至还有守城官员因“误放”郭解而畏罪自杀。他就这样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了很久。后来,缉捕官兵还是循着蛛丝马迹抓住了他。

一代豪强郭解终于归案,并锒铛入狱。然而审了许久却始终无法定罪。因为能置郭解于死地的命案大多发生在皇帝大赦之前。所以他的案子一直拖着,久久无法定罪。正在办案官员一筹莫展之际,郭解的一个门徒突然将一位和他一直有隙的儒生杀死了,还割掉了那人的舌头。此事正好授人以柄 。审案官干脆将别人犯的命案一股脑全算在郭解头上。负责此案的大臣公孙弘对武帝说:“郭解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却以行侠仗义的权谋手段笼络、蛊惑百姓,为一点小事就伤生害命,这次的杀人事件他虽不知情,但性质却比他亲自杀人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恶劣 。应该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武帝深以为然,点头应准。

一生行走于黑白之间、胆大心细、豪气贯云、名动江湖的大侠郭解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催下场。

郭解这样的人,假如生逢乱世,或许也会成为大汉开国君臣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之时却有可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隐患。当然,他也有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光彩一面。类似郭解这样的游侠之辈,虽对社会秩序的平衡有一定破坏作用,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制约作用 。他们在官府势力不能触及的角落里行使着管理权和仲裁权,维护着较为公正的游戏规则。所以太史公认为不能全面抹杀他侠肝义胆的一面。然而,公孙弘不喜欢他,汉武帝更不会容忍他,儒家正统卫道士更不会允许他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蔑视官法。郭解这类豪侠的存在,影响了皇家至高无上的威权与秩序,他的某些作为更有违纲常伦理,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郭解等游侠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在于,他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强盛,祥和安宁的汉武帝时代 。也就是所谓太平盛世时代 。而这样的时代是不会容忍并造就他这样的江湖英雄的。与其说这是他个人命运使然,不如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笼罩之下个性突出之人的必然结果。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汉武帝刘彻把游侠赶尽杀绝是当时的一个侠者郭解引起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侠者释义为讲义气,有勇气,肯舍己救人的气概和行为。而郭解就是这样的人。比如他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即便为他人解决了纷争他从不大肆宣扬。还有“信守然诺,万死不辞”,一但答应人之所托,不管对方如何强势必达目的。按现代观点讲就是一个讲诚信,讲道德,专门急人所急,打抱不平,在公家政府和法律之外为人们提供私人权益救济的人。至于救济的手段,往往无视律法,不加限制,但主要依靠的是私人武力和财富。

按说郭解也不是一个大恶之人呢?相反还有点可佩可敬之处呢。可为什么汉武帝必除之而后快呢?

这只能怪郭解生不逢时,谁让他生在汉武大帝统治的年代呢。

游侠在汉朝存在有其历史原因,自秦汉以来

由于民风彪悍,世人无论贵贱,皆慕侠成风。而郭解正应历史潮流而存在,其受追捧程度你都无法想象,秒杀刘德华等四大天王,郭解代表了整个汉朝游侠的所有特征。

郭解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无论贵贱,争相拜见。由于示范效应。当时人们不仅崇拜游侠,还效仿游侠,当游侠有难时,也慨然报答。如郭解因为势力太大,被县令陷害而遭汉武帝强制移民茂陵时,平时同他往来的人赠送给他的钱财以千万计,陷害郭解的当地县令则被人杀死。后来郭解逃亡外地,也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人宁可自杀,也不让官府获得其线索。

就在他逃亡途中,他的手下做了一件杀人的事,彻底激怒了汉武帝刘彻。

郭解虽然保持低调,往往越这样他的名声更响亮,刘彻起初不以为然,也有点乐享其成的意思。毕竟游侠填补了法律空缺。但接下来的事引起了刘彻的警觉。

当郭解避祸其间,朝中大臣皆上书言郭解冤枉,“手下杀人并非他杀人”。就连当时大将军卫青也为郭解开脱责任。刘彻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汉武帝何等英明,曾发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曾把匈奴人赶到了漠北。日月岂能让星星夺其光辉,汉武帝心里道:“别看你郭解翻腾,杀你就好比捏死个蚂蚁一样”。说白了郭解触怒了刘彻的权威惹来杀身之祸,其他游侠被其连累。

汉武帝于是杀郭解并满门抄斩,为防止其他游侠做大做强,对所有的游侠赶尽杀绝。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汉武帝想做千古一帝,所以他要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他一人手上,做一个在他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集权君王。他集权的目的有很多,他想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东封泰山,西拓西域,他就得集中权力于他自己一身。他厉害的是不仅做到了集权,还做到了上面的所有目标,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功业。

而游侠正和其他阻碍他集权的势力一样,被他扫清了。

为什么说游侠是阻碍汉武帝集权的势力呢?其实游侠是地方上的豪强,或者能得到地方上豪强支持的人。

比如汉武帝杀掉的郭解,他就可以算得上是地方的豪强。虽然他家里因为养了很多门客而没有什么家财,但是他已经把钱花在养门客,树立自己的名望上了。不仅周围的豪强出了矛盾,喜欢让他来做仲裁,就连洛阳的豪强闹了矛盾,也找他做仲裁。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不愿意去找县官来调解,事情都来找到他,汉朝地方上的权威都被他架空了。而且这个地方上不是很偏远的地方上,连洛阳的权威都不及他的大。

这已经妥妥威胁到了汉武帝的统治根基。

于是汉武帝要求各郡国的富人豪强迁徙到茂陵,这本来就是打击豪强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办法,郭解居然能找到卫青给他求情不搬迁到茂陵。

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这货竟能让北击匈奴的卫青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就还是强令郭解迁徙到茂陵。

郭解就把出主意迁徙他到茂陵的官员杀了。汉武帝震怒,这人能够随便杀害官员,已经威胁到了西汉的统治秩序,仔细一查发现郭解很狡猾,杀人往往是在大赦之前杀,这样杀人罪行就会被赦免。而且不劳烦他动手,甚至不需要他下命令,门客就自动去杀人。郭解杀人不受法律制裁,这种危险分子谁都不能容忍,更别说汉武帝这种一心想要集权的帝王了。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得好:“郭解因为小事而杀人,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综上所述,游侠作为一种特殊的豪强,在地方胡作非为,肆意犯法而不受制裁,已经威胁到了汉朝的秩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然要出手杀掉他们。


叶子评论

在任何一个强盛的时代,都会消除游侠,要么把他们干掉,要么把他们吸收到政府部门。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游侠好比村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可能在维持着村子的正义,也可能破坏村子的和谐安定,一个强悍的村长肯定要消灭这些人,要么把他们收编,要么改造,要么消灭。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社会:任何一个群体都要有他的运行秩序,否则这个群体将会产生混乱,直到产生新秩序。一般这个群体会选出一个老大,来规范管理这个群体。这个老大会制定出规章制度,来保证这个群体的健康运行。就算电影里的黑社会,也要有个大哥来住持公道一样。在古代,就是各个皇帝带领的统治集团,在战乱时期,皇帝的统治机构管不了那么多的地方。比如说山村里发生了不公正的事情,官府远在几百里地外;管理起来也是鞭长莫及。这时候就由乡村里有威望的人,一般是读书的士族或者老人来评判。但是,如果碰到强盗这种打家劫舍或者恶霸等等,村里的老人也无可奈何,执法机构也鞭长莫及,甚至与恶霸沆瀣一气。此时,游侠起到了补充作用;当有不公平的时候,游侠的到来,能够为饱受不公的人讨回公道。甚至,游侠还会对抗官府,这在老百姓心目中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和支持;这显然是对官府的极大挑战。

汉武帝时期,正是中央集权开始的时候,汉武帝不但消灭了游侠,还通过推恩令消灭了刘姓诸王。要知道,独来独往的游侠很少的,不要以为电视剧里吃一顿饭就几十两银子的大侠能够在古代满大街都是,其《东邪西毒》里的侠客才是真正的游侠写照。很多游侠都是靠意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当时的诸侯养了很多这样的人,对中央政府机构挑战非常大。汉武帝在消灭诸侯王的时候,自然要消灭他们的门客——游侠。

游侠:游侠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惩恶扬善,锄强扶弱。这些价值观完全没错,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可执行性。在民风淳朴的地方这些完全可以执行,比如说画地为牢的时代,人们犯了错,长官画一个圈罚站一天,没有人监督他,他也会在哪里站一天。比如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赊小鸭子,养大了,卖鸭子的人才会来收账,鲜有人赖账,如果赖账了,那么整个村子都会孤立他。这样淳朴的民风,用游侠的风格来处理,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不会像游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是善恶的标准,这个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过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但是现代的杨白劳逼死了黄世仁,善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互换。就像我们看《人民的名义》,刚开始我们都以为达康书记和赵东来是坏蛋,如果按照游侠的标准,这两个人都会被杀。很显然后来证明这两个不是坏人。正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判断,问题没有解决,反而酿成了大祸,让坏人逍遥法外。

中央集权:秦始皇搞了中央集权,但是很快在他死后就变成了分封制度。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对付匈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灭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以及一切挑战中央集权统治的的因素。游侠就在此列,汉武帝决不允许老百姓相信两个权威,更不允许游侠挑战自己的统治。

汉武帝消灭游侠,并不是汉武帝多英明,只是为了中央集权。游侠有他的可取之处,也有他的不可取之处。


嘟嘟读读

汉朝的游侠从何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下边有不少大夫,大夫们家中会养士。

士人这个阶层的人来源十分复杂,有读书人,有思想家,有科技工作者,也有一些武林高手。

春秋战国结束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诸侯国全部被消灭,大夫们成为没落贵族,士人阶层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其中那些会武功的士人,大部分就转变成了游侠。这一点倒是和日本比较相似,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日本的武士阶层就成了浪人,到处流浪,不少人成为了倭寇。

到了汉武帝年间,汉朝的经济高度发展。各诸侯国势力已尾大不掉,在汉景帝年间就爆发了七国之乱。

有不少游侠成为诸侯国君的附属品,也是七国之乱的帮凶。甚至一些朝廷权贵结交游侠,作为自己的门客,有时还公开对抗朝廷律法。

汉武帝的亲叔叔还雇用游侠刺杀多名朝廷大臣,尤其是袁盎,引起了朝野的共愤。

淮南王刘安叛乱时也曾勾结游侠,传说,大侠郭解就和刘安的女儿有密切联系。

和现在的黑社会差不多,古代的游侠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财富,他们蔑视朝廷律法,为非作歹,成为当地的黑恶势力。

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汉武帝对他们非常不放心,事实上,游侠阶层确实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曾经说过:侠以武犯禁,士以文乱法。应该说韩非子的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想必汉武帝也曾经读过。

当时汉武帝有几件大事要做,要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削藩。要把这些大事做好,就要保正外部,有一个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打的游侠就势在必行。

如同上文说过,日本的武士阶层最终成了浪人,有不少人成为倭寇,危害地方。春秋战国以来的侠客士人在秦汉也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分子。

如果放在一般的皇帝统治的时候,大概也就睁一只眼闭只眼过去了。对于汉武帝这样精力过剩的人而言,眼睛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对这样的势力会坚决予以打击。

因此汉武帝对游侠赶尽杀绝,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新知传习阁

当年景帝曾和弟弟梁王刘武一同坐着辇,对弟弟说我百年后,就把帝位让给你。汉景帝因为太子刘荣被废,梁王看到了希望,趁上京朝觐见到太后,太后也要求景帝立梁王为储。可是满朝文武不答应,说自周王东迁,“兄终弟及”制就已废除。不久反对立梁王为储的大臣一夜间全部被暗杀。追查到底却是梁王干的。景帝没法。感到黑社会势力太大,安全没保障。当时的“游侠”是含有贬义的词语。

武帝时期,卫子夫未婚先孕,怀了龙种。阿娇感到皇后地位危机。派游侠绑架了卫青。查明真相后,却拿阿娇毫无办法。被窦太皇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卫子夫接到皇宫,保皇家龙种要紧。有太后撑腰,汉武帝则名正言顺地把卫青安排到身边做了羽林郎。后来卫子夫生下刘据,阿娇嫉妒更甚,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准备对卫子夫下毒手,尽管阴差阳错没成功。但是汉武帝感到暗地的威胁不消除睡不着觉。

当时的游侠与当朝官员,尤其是廷尉等朝廷权力部门勾结,而廷尉如果要办案,那些游侠往往比官府差役更有办事效率。窦婴就因为常常与游侠混在一起,有失皇亲国戚脸面,被窦太后削去族籍。后来七国之乱时,窦婴凭借自己在江湖上的人脉和皇家的亲戚关系,弄了一大批游侠在洛阳一带搞些破坏活动。这极像现代的游击队。居然屡建奇功。七国之乱平定后,窦太后感到这个娘家侄子很靠谱,又专门举行仪式,重新认定窦婴的身份。所以后来窦婴说他有免死诏书,这触动了汉武帝内心的忌讳。这免死诏书成了窦婴的催命符。

山西有一个县,民风彪悍,武帝派去的县令都被干掉了,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统治和皇家威严。后来武帝又派去一个精明的人,武帝委他以调兵权。那个县令手里有兵,到了任上后,大规模逮人。并扬言要治他们重罪。结果到监狱告别的人络绎不绝。那个县令一一记录。又停了几天,县令按照探监登记表,又一个一个逮人,如此搞了几次,县令看看探监的基本没有了,断定黑社会都被关到监狱里了,就把重点工作放在认定罪魁上。此法果然凑效。县令手里有兵,又有临机处置权,不等秋后问斩,立即斩了一批,此事震动全国。从此再也没有敢对抗中央的人和暗杀朝廷命官的人了。

汉武帝还用了两招来杜绝游侠,其一是把天下豪强都迁到茂陵居住,那些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人,到了茂陵,都是豪强,谁也不买谁的账。最初矛盾双方都各自运用资源,欲置对方于死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生动的描写“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那些挟弹飞鹰的豪强子弟,白天看谁不爽,晚上就到渭桥西“借客”替自己出气。而被借的客,今天谁出工,要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探丸”,摸出黑丸者出工杀人,可见此时游侠已经有组织,杀人也有计划和章程,同时也可见游侠这一工种竞争太激烈,有限的工作机会竟需要靠“探丸”来敲定,且杀人这一工作的危险性自不必说。时间长了,豪强们发现,豪强间闹矛盾,指望游侠帮助解决已经没有意义,他们转而通过协商或让长老主持公道解决矛盾。游侠自然没有了市场。游侠工作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些不良少年慢慢就断了向游侠发展的念想。

其二,武帝把那些轻型犯人编入军队,并给他们优厚的条件,如果建功立业也可封王封侯。武帝为得到汗血宝马伐大宛国,用的全是“恶少年”,就是现在的“少管所劳教人员”,有10万之多,这些恶少年带着小三,更像是组团旅游,结果大家都知道,初次失利,李广利总结原因,发现军队里竟有美女,造成这些公子哥肾虚而没有战斗力,于是把军中美女全部剁了。后来又失利,李广利想撤兵,武帝大怒,关掉玉门关,入关者斩。再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十万将士也都魂归塞外。唐诗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诗句,充满了凄凉和悲催。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者的目的不外乎混口饭吃。游侠结交朋友也与世家贵族拉关系,不会找阿Q谈生意。那些贵族受到打压,通过与游侠结交办点“小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买卖双方渐渐疏远了。武帝托孤大臣中没有一个与游侠有瓜葛的,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张汤生前是御史大夫,弹劾人是遭忌恨的,是游侠们“做掉”的对象。金日暺是匈奴王子,在汉朝社会圈里没有任何人脉,当然更与游侠绝缘,霍光由平民急速上升为贵族,也不会在民间有黑帮背景和根基,只有上官杰可能会与游侠有瓜葛,可上官杰很快都被霍光扳倒了。至此游侠与皇家与当权贵族彻底失去了买卖和依存,没有市场,没有当权者庇护,也就没有了游侠们的生长环境,至于极个别游侠单干户、独行侠、游侠零工等现象,历朝历代都存在,没有官方暗中支持,估计对县太爷都形不成威胁。


沙洲孤鸿24331826

汉武帝时期的游侠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势力。其实这种独立于政府行政体制之外的参与社会管理的层级,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一直都存在。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

这里的“士”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读书人,而是一批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尤其以信陵君、孟尝君身边的“士”为人熟知,例如“鸡鸣狗盗”的故事。可见,在士阶层刚刚出现的时期,这种身怀专业技能的人就可以不参加劳动而丰衣足食,因为有人愿意为他们的能力买单。所以这个阶层从诞生以来,就和普通民众不同,和权力与金钱的关系暧昧却又不受其摆布。到了秦统一全国,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这种现象仍然很普遍。比如我们熟悉的汉高祖刘邦,在其出任泗水亭长之前,不事生产,整天游荡于乡野,为乡里解决纠纷和争端;由秦汉以后,儒学进入政治生态并发挥重要作用以后,这个士阶层又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以各种专业技能为主体转变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新型“士阶层”。他们饱读诗书,以孔子为尊奉,口不离尧舜礼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可见儒家从政的理想,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做起。所谓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指儒者应锤炼自己,让自己成为君子。而齐家是讲,当你成为德行兼备的君子,就应该依靠自己的美德去影响他人——亲朋好友,甚至一个乡,一个城邑的人。这也是汉代游侠们所秉持的一种原则。



可是西汉武帝时期不再愿意游侠势力活跃在民间,为了加强集权,于是下令禁止像游侠等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社会势力,加强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汉代以后这种官民合作管理社会的张力越来越小,官府越来越强硬集权,社会越来越羸弱散乱。

常辅


白痴历史学家

感觉我的答案应该会被很多人骂了(掩面而泣),其实感觉很多人对“游侠”这个群体有点误解,起初“游侠”群体确实是靠着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个人魅力为世人所敬重,但发展到后来已经完全变味了。

韩非子讲“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不是没有道理的,说到这有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做侠?一般来讲金庸先生在书里写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应该算是差不离符合标准了,但古往今来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人?你把汉朝的那些游侠们拉出来,没几个够的了格。首先咱们来看看汉朝的“游侠”群体里混出的头的大佬都是些什么人吧:

  1. 朱家,秦汉时期人,以重诺、讲义、轻死而闻名,家里经常藏匿当时的豪杰和亡命徒,救过的普通人也有很多,以此闻名于关中。帮过很多人却从来不以此为傲,甚至避着自己帮助过的人,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私事还重。当初刘邦下令追杀季布(楚汉相争时,季布多次把刘邦打的跟鹌鹑似的,所以被刘邦记恨上了),就是他设计帮季布躲过的灾难。

  2. 田仲,西汉初年人(楚地人),朱家的小迷弟,以剑术高超和任侠而闻名,在历史上留名的事迹不多,对朱家很崇拜,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朱家。

说道这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不挺好的嘛,上面这两人确实还不错(当然朱家那个爱藏亡命徒的习惯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从这往后“游侠”算是彻底变味了。这里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分别是剧孟和郭解(这两人也算是当时游侠的代表了):

  1. 首先呢是剧孟,这剧孟是孝景皇帝时候一个有名的游侠大佬,地盘主要在河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这人最出名的是什么呢,七国之乱时,周亚夫领兵平叛,得到剧孟帮助后欣喜若狂的说:“吴王那群土鳖,造反都不请剧孟,我就知道他们成不了什么气候。”果然,剧孟登高一呼,游侠们从者云集。你说这人势力得大到什么地步,一个国家的南北内战啊,一个“平民”竟然能影响到战局的成败,这要搁乱世那就是妥妥的枭雄,要你是皇帝你膈应不膈应。

  2. 第二个呢是郭解,网上不是有句话说“好人要经历那么多苦难才能成佛,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嘛,郭解就是“坏人放下屠刀然后被人们供成佛”的那类人。小时候的郭解就是古惑仔,不高兴的时候就杀人,能为朋友插刀,也是经常往家里藏杀人犯,像什么私铸钱币、盗墓抢劫什么的不法活动数不胜数,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郭解却偏偏是个主角命版,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候逃脱。后来年纪大了后,郭解突然就开窍了,放下屠刀开始当圣人,感兴趣的开以看看司马公的《史记·游侠列传》,篇幅有限,小编大概就列举几件郭解放下屠刀后的事:
  • 郭解放下屠刀后得到了很多游侠们的崇拜,郭解的侄子借着叔叔的势请人喝酒,客人酒量小,郭解的侄子却强灌酒,客人愤而杀人离去。郭解的姐姐把儿子的尸体丢到街上,郭解暗中派人追查凶手,那人窘迫之下找到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放凶手离去,收尸埋葬侄子,自此声名大振。
  • 郭解出门时人们都躲开他以示尊敬,有一次有人偏偏坐在地上傲慢的看着他,郭解奇怪之下派人去询问那人的姓名,当时郭解的门客就表示要杀了那人,郭解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是我的道德修养还不够,他有啥罪。”然后专门派人告诉尉史(汉边塞郡每百里置尉一人,其佐贰有士史、尉史各二人,任巡逻警戒之职。)关照那人,然后每次服役时,官吏都免了这人的役,那人奇怪之下询问缘由,得知详情后找到郭解负荆请罪(啧啧,要是不这样估计得被人们戳死脊梁骨吧,而且人们都服役偏偏让你免了,感不感动)。年轻人们知道这事后,越发崇拜这位大佬。
  • 西汉初有一项政策是每隔几年要把地方豪强迁到帝陵附近(秦制,避免地方势力做大),元朔二年(前127年),朝廷例行迁徙,郭解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徙标准,却在名单上,卫青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说:“一个平民老百姓能驱使堂堂的大将军为他说话,可见不是穷人,”后来,郭解还是被迁家,郭解哥哥的儿子砍了提议把郭解放入迁徙名单的官员的头。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够明白了吧,还有巫蛊之祸的最初起源就是因为一个游侠,实在搞不懂这种人有什么好崇拜的,游侠群体别说搁武帝时期了,放现代一样要被赶尽杀绝。靠着特殊的行为和所秉持的精神,遗世独立,睤睨万物,多潇洒啊,反正我身边要有这种人,我绝对离的远远的,鬼知道你会不会因为哪件事惹着人家,然后就被人家大人不记小人过,你还得负荆请罪去,说不定还要遭人粉丝的毒手。一个人的权力之大都能凌驾于国家和法律之上了,不处理你处理谁啊。

所以说不要一听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朝出此门去,暮提人头归”、“轻生重义”等等之类的就立马高潮,你得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仔细想想这话的背景是什么,以及说这话人有什么目的,百年前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目的就在这,不要随随便便就被一些人和一些话带了节奏,被人卖了还在乐呵呵的为人数钱。


额,感觉上面好多话都偏题了,最后总结一下吧。西汉起初用黄老之术施政,后来儒家独大,其中又以公羊派为主(谷梁派到宣帝之时才开始慢慢崛起),公羊主张的是“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也”的大复仇思想,老百姓也很吃这一套,所以游侠有生存土壤。到了武帝的时候,政权已经彻底稳定了,所以啊规矩得变了,已经不是“约法三章”的法律仅有三则的简陋时代了,政府制定了详划的法律细则,有完善的政务和法律系统,人们有什么纠纷和刑事案件有官府、有法律来处理,但游侠群体却凭个人好恶而不将法律放在眼中,甚至有一些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做到不说一句话甚至不表示出意思都能有人为他办事。如果这种习气长之以往甚至成为主流,那么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插一句题外话,要是平时啊遇到那种特无私的跟圣人似的的人,可得擦亮眼了啊,得分清这人是宋江还是乔峰。

另外

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