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中的孩子真的变好了吗?

和煦微芒

变形计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在播出第一集后反响很大,感触很深,得到了多数人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后来的持续播出中却似乎有所变味,观众开始撕开表象,思考更深层的东西,于是这个节目开始有了争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变形计已经忘记了初衷。



城市与农村是有一定差异的,但绝对没有到天壤之别的程度,变形计通过城市人与农村人互换的模式,让处于成长期的少年体验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事实上就是贫穷与富裕之间的碰撞,节目中似乎更重视城市人在反差中的变化,甚至在无意之间滋长了城市人的优越感。



杨桐在节目中的关注度和呼声最高,人们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与感动,从而把变形计这个节目的价值推向高潮,随后人们发现,节目中千篇一律的突出两个重点,那就是城市人孤傲而叛逆,农村人淳朴懂事。



但是节目的背后,城市人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受益,而农村人则除了体验过一段富二代的生活以外,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负担,无形之中产生了一些自卑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节目的真实性,以至于对这个节目开始产生抵触。



而后期的变形计中,更是出现了骂声一片的景象,人们开始呼吁停止这种炒作行为,到底有没有人通过这个节目来达到造星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许多人越来越反感这个节目,因为每一集变形计的播出,都催生了一个城市小网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受益,而当初跟他们互换的那些农村少年,却早已成了过往云烟。


铁公鸡剧场

盘点几个变形记城市主人公的现状

本人从变形记初期就一直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1.易虎臣

我看的第一个城市主人公就是他,当时刚开始做节目,城市主人公并没有像后来那样那么嚣张跋扈,就是找那种家里有钱不懂事爱玩不听话的城市小孩,什么有剧本啊这种的啊我们先不说,如今易虎臣也是一个微博上有一百多万粉丝的小网红,没有参加中考去创业了,如今在做电竞,还有一点值得说的就是他还做了慈善,去云南昭通县给那里的小学校送了很多物资,个人觉得这个小孩本身就不算太坏。

2.韩安冉


当时争议算是比较大的一个城市主人公,她坚持整容到底的信念,如今也是微博快手红人,几百万粉丝。后来又经过几次整容,经常在自己的微博打一些三无广告,还开了淘宝店,事业可以说是比较顺利,这几年靠着变形记火起来,她也算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不过网络上对她的攻击还是有很多。

如今她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张标准的网红脸!

3.李宏毅李宏毅如今应该算是变形记中发展的最好的,走进了娱乐圈,先后拍了不少电影电视剧,2016年拍的电视剧 恶魔少爷别吻我,收获很多粉丝。长相倒是没有多大变化。

4.杨桐

这个主人公我感觉应该算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了,他上变形记的时候也没有像其他的几位那样极端,就是父母不关心他,一个渴望被父母关心的小孩,2015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好好学吧,后来又出了个人单曲Go。如今人在英国留学,在微博上也有300多万粉丝,不过大部分都是生活的分享,主要是人长的很帅,性格又好,所以圈粉无数。(啊,越长大越帅了)
5.李耐阅如今在微博上几十万粉丝,没事发发广告,黑料真的太多了,很多网友都不买帐,不过网络世界真真假假我们这些路人也不用太认真。

还有很多城市主人公从变形记出来就变成了网红,有的人很受网友欢迎,有的人却利用粉丝圈钱,时间久了自然会被大家淡忘。

放几张我没说到的吧

李幼恩
陈佩雯
王晨正


结束!


土味发源地

停播两年后,湖南卫视前几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计》,近日再次来袭。

2006年《变形计》首播第一季,一度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推荐的“教育节目”。

考虑到有些家长没看过这个节目,我先简单科普下。《变形计》就是安排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

近期再次开播,却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 刻意、夸张的表演,经不起推敲的情节;

● 忽略流于表面的交换,带给乡村孩子的影响;

● 过度网络化、娱乐化……

而我,更关注的是:穷山恶水的环境,真的能改造少年的“问题”吗?

前几天开播的节目中,第一个交换到农村的少年是17岁的陈新颖。

节目开头,就呈现了他和妈妈之间的紧张关系。

妈妈推开他的房门,送来一杯热牛奶,他大喊“滚”,然后把牛奶推倒在地;

听到杯子破碎的声音,妈妈担心地推门查看,他立马连推带搡把妈妈推出去,“滚”字不断;

妈妈准备一桌菜,敲门喊他吃饭时,迎接妈妈的是猛烈的推搡和谩骂……

妈妈的热情关心,迎来的却是寒冬腊月的寒冰。

面对镜头,妈妈哭诉着自己的无奈、绝望、心酸:我感觉我真的好累,如果他不变好的话,我都要死了!

似乎,所有的不幸和悲哀都是孩子造成的。

但从孩子的角度,我们却看到不同的答案。

四年前,父母离婚,父母离婚一个月之后他才知道。

他反复问:为什么都不告诉我?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完整的家?

前段时间白百合出轨的新闻,也极其类似:为了孩子好,我们才选择隐瞒离婚。

事实却是,伤害孩子最深的不是父母的分开,而是欺瞒、对孩子的忽视以及对另一半的诋毁。

陈新颖之后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看似是伟大的付出,又掉进另一个误区:没有界限的爱,是一种束缚和压抑。

孩子已经17岁,妈妈不敲门就进去,只从这一个小细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我为了你好”的气息。

真正的爱,是有界限的:我愿意为你付出,但是否接受或接受多少,则尊重你的选择和决定。

离婚隐瞒孩子,认为是保护孩子,知道真相后的孩子却受到更大伤害;

辛苦准备一桌饭菜,认为这是爱孩子,却屡次不经同意就推开孩子房门,对孩子的界限熟视无睹。

以爱之名,行爱之实,用来形容陈新颖爸妈,再贴切不过了。

陈新颖对待妈妈的方式固然可恨,但追根溯源起来,这份恨何尝不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呢?

这类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 孩子正专心写作业,你递过去一个水果,要求孩子必须吃;

● 老公不爱喝水,你觉得喝水对身体好,每天逼着老公喝水;

以上行为,似乎都是“为了对方好”,却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当你递过去一个苹果,对方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也罢,这时,传递过去的就是爱。

如果你递过去一个苹果,不管对方的感受,要求对方必须现在吃,传递过去的就是控制。

你给对方的关心,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准,还是必须让对方按照你的预期去做?

这是区分“爱”和“控制”的重要标准。

对孩子、伴侣有诸多预期,以及自己内心有诸多不安全感,很多人习惯了唠叨、抱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对方的界限(包括物理空间界限和精神界限)。

没有一个人喜欢反复被侵犯界限,如果长期遭受到身边亲近人的“侵犯”,人会本能地保护自己:要么麻木逃避、打死不理,要么粗暴狂躁、不近人情。

陈新颖选择的就是后者。

他对妈妈的行为,也是家庭破裂之后,内心不安的一种发泄。

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由于种种原因,缺少了陪伴;

等孩子长大需要尊重和独立后,父母又用自认为爱的方式紧紧抓住孩子;

抓不住的时候,就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无论是《变形计》,还是曾经的“戒网学校”,都是应家长的需求而生的产品。

父母却唯独忽略了:孩子问题的发生,都是源自父母爱的方式不恰当。

一方面,只把孩子推给外界,效果很难持续,因为一旦外界环境改变,潜藏在孩子内心所有的不安、愤怒都会“卷土重来”。

2015年,《GQ》杂志做了一个系列专访,采访一些参加过《变形计》的城里孩子。

有个城里孩子坦言:我觉得去《变形计》的少年都不会改变。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

曾经被当做“变形榜样”的廖弘毅,也如此认为,变形后,回到家的第一个晚上,他又去了夜店。

另一方面,父母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孩子心底渴望的爱永远无法满足。

同时,被贴上“有问题”标签,孩子的一生都将和爱的匮乏以及这些标签“抗争”,又怎么可能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呢?

去年,我认识一个妈妈,跟老公撕扯几年之后,终于离婚,她独自抚养3岁的女儿。

来学习时她目标明确:我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后来,她积极学习之外,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时不时晒晒跟女儿温暖的日常。

她女儿脸上灿烂如花的笑容,给了她教育上最好的答卷。

前段时间见到她,我很惊讶:哇!你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好,气色也让人羡慕!

她开心地笑了:那就对了!

哪怕离婚,也从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开始,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和示范。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做什么呢?

● 如果孩子还渴望陪伴,就力所能及创造条件陪伴;

● 如果孩子已经不愿听你说,再多话都先停下来;

● 如果孩子已经拒绝沟通,那就先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过好自己上。

真正的爱,必然尊重对方的界限,必然也是以先过好自己的人生为前提的。

穷山恶水改变不了“问题少年”,唯有父母智慧的爱才能做到这一点。


lol小姐

《变形计》时隔2年后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的播出平台从湖南卫视换成芒果TV。芒果TV复播的《变形计》3.0(已经播出四集),虽然保留原有的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故事原型,但它与此前的1.0和2.0版本相比,农村女娃丽姐和南京顽劣少年陈新颖的“搞笑”言论,以及节目后期剪辑(尤其是花字和BGM背景音乐)的娱乐化,竟然成为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噱头。

一档客观上曾经承载着记录中国城乡分裂与差别的准纪录片,如今改头换面,利用社交媒体与弹幕文化重新装点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沉重故事,令人感慨!

变形计1.0:普通人的奇迹!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衡量,湖南卫视2006年4月首播的《变形计》与英国第4频道的《换妻》节目一样,同属生活互换类真人秀,侧重于不同个体与新的生活环境之间矛盾的铺展,而且在一种“可控的”结局的基础上展开“失控的”碰撞——这也正是此类节目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在节目的后期剪辑过程中,每一集都是在已经全盘知晓结果、制作方事先设计或符合观众心理期待的前提下,完成剪接并按照戏剧化的程序引向最终结局。最终结局就是“互换成功”,而“互换成功”的标准是,一定要“拍到城里孩子内心有了改变”,只要“学会了感恩,就是成功”。

变形计1.0:普通人的奇迹

从2006年第一季到2008年第五季,《变形计》在全台甚至整个电视业娱乐化的大环境下,始终没有放弃“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坚持“粗剪”而非凭借综艺化的“字幕、画外音”的后期工作制造笑点,诚如担任前五季节目导演(制片)的梁书源始终拒绝《变形计》走《爸爸去哪儿》那样的娱乐大众路线。

第一季《网变》和第二季《成长之痛》两期节目,都“真实”记录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农村少年与一个网瘾深重、并拒绝与父母沟通的都市少年之间互换生活后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这从根本上奠定了节目的未来走向:1)叙事遵循了一种日常的戏剧化模式—— 凋敝的农村与光怪陆离的城市,以及通过快速镜头喧闹地展现了裹挟着欲望与享乐主义的高度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进而2)节目有意地在极度不发达的乡村地区与转型中的城市之间制造某种张力,而被人为局限在生活环境的变化网络与暂时交换的青春岁月中的两位少年,则成为了这种张力的再现客体;并且3)城市与农村少年的角色规定成型—— 来自乡村的孩子心智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成长于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却玩世不恭,亟待被规驯—— 贯穿至第十二季;由此4)节目经典的且充满“正能量的”戏剧情节关系(crisis structure)固定下来,即当城市少年遭遇到乡村地区贫穷的生活条件和设备简陋的教学设备时,心灵受到撞击,幡然醒悟,回家后缓和与家人的紧张关系并开始在学校发愤图强(例如第一季《网变》中魏程打工挣钱给青海家庭的爸爸,最后离别下跪叩谢;第二季《成长之痛》中胡耿和父亲最后冰释前嫌等)。

然而,这一明显迎合大多数拥有问题少年的城市家庭观众的需求与趣味的行为,仍然低调隐晦地“再现”了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这两个当代中国的底层群体真实的生活境况或工作条件。在此之前,他们要么长期在电视上处于隐形状态,要么在新闻与时事报道中享有严格框架的可见性。如今,这两个被迫隔离的社会群体所遭受的情感创伤与精神失调为这个无剧本真人秀节目准备了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至少,第一季至第五季的《变形计》向我们提供了观察乡村的另外一个视角:今天的乡村和城市是相互塑造的,我们无法离开乡村去理解城市,也无法离开城市去理解乡村。它的出现表明,在高层“热衷于将西方商业化模式本土化,并有意培养该集团在未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媒体集团”的背景之下,湖南卫视新闻从业者“当中大多数人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还存在点铁肩担道义的激进,始终对弱势群体保持关注” ——这或许是对《变形计》2008年停播前的口号“普通人的奇迹”的最佳注解。

变形计2.0:勇敢者的游戏?

虽然2007年《变形计》在新加坡亚洲电视节上斩获“ 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它还是因故逐渐淡出荧屏。直到2012年,湖南卫视被禁止举办歌唱类真人秀节目、“限娱令”下发导致频道编排战略的整体变革,以及真人秀节目的日渐崛起,让湖南卫视高层决定《变形计》以周间日播类节目的形式回归,随之改变的,是节目的口号 ——“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2014年寒假第7季播出时,无论在网络点播量还是首播收视表现上开始呈现“火了”的态势。但这个讲述“王子与贫儿”的现代中国版故事在复播后的阶段(2012——2015)里1)常规化与娱乐化的制作流程,释放了一种“受娱乐冗余所负累”的媒体情怀;2)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互换主角特别是城市孩子的“表演”及其动机暴露了节目“形式上的严重僵化”。

一方面,《变形计》的数位编导在公开场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前期寻找城市少年作为节目参与者的过程十分困难,“曾经有三个月到处去找人,都没找到一个适合节目的孩子”。不过,随着2014年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城市少年在了解该节目的流程与性质后“抱着想红的目的”报名《变形计》,希望“在参加节目以后利用高涨的影响力牟利”,节目客观上为城市“富二代”提供一条另类的成名途径。无论是第五季《少年何愁》的易虎臣,最引发争议的第七季《山路弯弯》李锦鉴还是《母爱的呼唤》里跋扈的施宁杰,甚至是第十二季《青春的方向》“星二代”林子濠,他们只需要在镜头面前表演出节目组和观众所期待的“浪子回头”的桥段,就能比同时参加互换的乡村“穷二代”更能赢得受众的好感。更何况他们善于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节目一旦播出以后,拥有的粉丝数量急剧上升,他们一跃成为具有社会知名度的青少年,潜在的商业效应也随后被全面激活。这与早期《变形计》的主人公在节目播出后所收获的关注度明显有别。

变形计2.0:勇敢者的游戏

另一方面,《变形计》的常规化播出给节目组带来巨大的生产和制作压力——如何在7天甚至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孕育”或“爆发”出城市少年应然的“内心改变”,而非实然的“平淡”进展,谢涤葵主张应当“设计任务、真实记录”,以符合湖南卫视高层所要求“真实剧(reality drama)的感觉”。从李锦鉴和施宁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节目组在既定的戏剧情节关系的基础上“强行”叠加了一整套严丝合缝的叙述结构:“农村是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农村有许多城市不具备的人性之美,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对城市观众来说(它)无异于一个纯净心灵的乌托邦”。在这套逻辑的调教下,编导削足适履地制造和引导“有意义的”事件,捕捉和选择极致的情感表达的时刻:不仅凋敝、衰败、贫穷的农村被节目制作者喧宾夺主地征用为帮助城市少年获得“善的品性”或“德性”的镜像式的空间,他们更放任城市少年以内化的“东方主义”视角随心所欲地“体验”乡村;“农二代”或“穷二代”的“苦”非但没有透过媒体被完整地释放出来,他们的发声反而再次沦为城市中产阶级“三观”包裹下的社会向上流动的个人奋斗故事:几乎每位来到城市的乡村少年都会被刻意安排“体验”底层闯荡的艰辛生活。节目剪辑有意逢迎这样一种被结构化了的、不平衡的立场,从而使每一场生活互换显得更加具有目的论的色彩,更加刻板敷衍,却也更加化约易懂。

与之相对应,原本节目中客观再现的市场化机制下中国不可逆转的城乡分裂与贫富分化的图景,竟悄然返回到第一任导演李泓荔制作《变形计》时所期待记录的“秘密的社会”,即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与矛盾。只是,如果让城市里的“蚁族”青年、或遭受大规模无产阶级化的家庭的孩子而非富二代、星二代与乡村少年互换,是否更能暴露中国三十余年城市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

变形计3.0:网综化的城乡互换故事

2017年复播的《变形计》尽管仍然以城乡少年互换生活为原型,却在这前两期中采用了大量搞笑综艺的后期剪辑手法:从一剪梅的配乐,到张迪发脾气时的手游界面,从陈新颖进村时后期配上的“生命值”到“瞻前顾后式”、“自由落体式”、“自我鼓励式”等花字。这与90后一代进入节目后期剪辑队伍密不可分。这些年轻的后期制作者利用他们熟悉的网络词汇重新包装故事,增加该节目的不少笑料,顺理成章地成为节目的宣传卖点:例如节目组把陈新颖等人在镜头面前所表现的烧野草、撕棉被、偷钱抽烟等顽劣行径,视为节目的“笑点”;将陈新颖的不适应称为“变形吐槽大会”;非但没有批评张迪的粗鲁行为,反而配上“碾碎他们”的画外音,把它们与网络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无形中使他们的行为变成了合理的玩闹。这一娱乐化与网综化的举措非但不是创新,制作者自作聪明地以此消解了节目原本的定位与诉求。

然而,看完前两集,笔者的疑问在于,如果《变形计》1.0的主角是城市问题少年,2.0的主角是城市富二代,那么3.0的主角是否存在变形的必要?特别是《变形计》真相版的推出,加深了笔者的这一认知。陈新颖的家庭固然不完整,但是第一集里他和妈妈的怒目相向甚至动手争执的画面,源自于妈妈阻止他联系爸爸的事实,所以到底是孩子需要变形,还是父母本身教育存在问题?

变形计3.0:变身网综

接下来的疑问是,2017年《变形计》究竟是城乡青年的生活互换变形,还是普通(而非问题)城市青年的乡村生活体验真人秀?作为城市青年芸芸众生的一员,陈新颖、张迪等城市青年对乡村的一无所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定式与认知框架,以及在遭遇乡村贫困生活时的抱怨与毫无耐性,无形中使他们成为了该节目网络受众的代言人,后者在与之同龄的后期剪辑组成员的“帮助”下,借助城市青年的眼睛,猎奇地观看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的乡村生活,在产生通感效应的同时,强化了城市生活的正统性。

或许这么理解,《变形计》3.0在社交媒体上的走红,向我们展示了网络流行文化和城市青年代际文化遭遇乡村生活时的种种“变形”和“不适应”,但年轻和网综化的节目组,已经不愿意甚至无力、无法处理这一宏大的命题,不如投机取巧,淡而化之,这一看似软化实则激进的处理手法,它的欲求已不再着眼于未来,不再立基于守护乡村的姿态,而仅仅立足于当下,当下城市文化以及与之相连的新媒体技术对乡村生活的收编与改造。在此基础上,城市青年、网络受众与后期剪辑形成相对坚固的收视“同盟”。只是,这样“变形”的《变形计》还能走多远?

(龚蕾对本文最后一部分亦有贡献,在此感谢)

美编:黄山


土逗公社

一个学校的学弟去参加了变形计。
在学校快三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学校里的混混里也没有他,并不是那种穷凶极恶的吧。
也可能是因为我不认识他,现在只陈述些比较可信的爆料。
学校不让摄制组踏入学校半步,呈现在电视里的“xx在学校厕所殴打同学”是演出来的。
这家伙参加变形计之前,特地染了头发、借了表,只为表现出富二代的屌样?但其实他家也就是一般小康吧。不知道是节目组的要求还是怎么的。
现在他回来了,微博玩的风生水起,俨然明星,可是这家伙原来只是混QQ空间的。


因为回来时间不长,变化还未曾看出,相信不久以后会有一大波爆料蜂拥而来。在这里挖坑。

从小学起就看《变形计》,现在已经高三,感受过节目组的善意与纯洁,也体验了变味的”良心”,如果非要让我从这十多个孩子身上找变形后的共同点,大概是——

收获了“全球后援会”,学会了经营微博吧。
城市孩子如此,农村孩子亦然。


河南楚云飞

有很多孩子参加变形计并没有变好,反而都变成了网红~~哈哈哈


比如这个小网红可是因为参加过变形计走红的!!还被评为十大变形最帅男主人公之一

当初参加变形计的时候他才16岁,就因为跟妈妈赌气砸了妈妈的车,离家出走更是家常便饭.....

变形期间极其不配合,总是一副大少爷架子,跟工作人员、一起变形的小伙伴经常发生冲突

最后虽然依旧是改造成功的老套路,但经广大网友们的观察,变形计貌似并没什么卵用

离开变形计崔晋也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在大连一家纹身店当上了纹身师

跟张思然(微博@你是大便啊)从2015年参加变形计之后就在一起了,算下来也有2年了

崔晋因为和他的小女友张思然 (然妹)分手,在映客直播,居然拿着一个印着张思然照片的抱枕做猥琐的动作!!就这样的素质,参加了变形计也没有变好~

节目真的没让坏孩子们改邪归正,反而把他们一个个都捧成了网红

其中最火之一就是韩安冉,前一段时间还因为鼻子上热搜,不仅实现了活到老整到老的愿望,还成功变身某宝老板娘 (变脸分析戳👉 韩安冉鼻子整了3次,跑韩国斥巨资却整成了野猪鼻!)

里面还有一位很火的妹子,你们记得吗?“舞媚娘”杨馥宇,15岁就爱泡夜店……还有着“夜店女王”称号

唉……这孩子还是作业太少

不过上面都是她的初始版本,现在人家的脸已经升级成10.0版本了,真是“女大十八变”

不过穿公主裙可不代表人家性格也“甜美”,以前的火爆脾气现在也没改,最近参加了芒果台综艺《完美假期》,也是一言不合就干仗……

一言不合就踢桌

真是心疼桌子,关它什么事

不过所长想说,世界这么美好,你却如此暴躁,不好不好,小小年纪要淡定啊~~

咱还是说回颜值吧,时隔几年她确实从以前的小太妹晋升成“网红女神”。

双眼皮这么基础的项目她估计在变形计之前就已经get了,虽然当时只有15岁~

在节目中也能看到明显的双眼皮痕迹,可能是全切双眼皮。(想割双眼皮的宝宝如果接受不了恢复时间稍长的全切手术,可选择恢复期较短的埋线。)

以前胖的时候只能用头发遮大胖脸,现在瘦了很多,脸型比原来精致多了,所长还真心有点佩服她减肥的毅力


更美

还记得以前参加过《变形计》的孩子们嘛?他们中很多人的画风变得简直不要太多!曾经说过“为了美可以牺牲一切”的韩安冉,前段时间也因为分手闹得沸沸扬扬!参加完节目后的他们现状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罗先旺:贵州大山里那个个子不高的布依族少年,如今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一脚踏进了都市。

  

  高占喜:从高原走下来的青海农村少年,经历城市的生活,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十年后他以全年级第三的成绩考上湖南师范大学

  

  易虎臣,在交换的7天里,懂事很多,许多网友对他评价很高,现在他开始做慈善,捐献物资,自己创业

  

  杨桐一年后又回到农村看望“妈妈”,去年九月,杨桐去英国留学,看微博已经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李宏毅2015年8月参演《学姐知道》,今年更是主演了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彻底出道了。

  

  李耐阅,整容、自残,曾参加了微电影《谁的青春不叛逆》,还有传言说她会出演《欢乐颂》第二部!已彻底变网红。

  

  韩安冉因为父母离异变得叛逆,并放话要活到老整到老,每个月都要补玻尿酸!现在走上了网红的道路,还开了网店。

  

  小黑还是很黑,去了天堂,他的病是肾上功能不全,最后因为他的先天性遗传糖皮质激素缺乏症,年纪尚小,便离开了人世。


说一说生活事

李宏毅 李宏毅他在参加《变形计》之前比较放肆、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脾气暴躁,但是自从参加了《变形计》这个节目之后变得孝顺、性格温和,并且他还去拍戏了,拍戏都要熬夜,如果是以前的李宏毅去的话,就会觉得很累,不拍了。但是,现在的李宏毅,不管拍戏有多累,他都能坚持下来,所以我觉得他的变化比较大。😊😊


kkkkkkkkaaaaa

至少我觉得李宏毅是真的变好了,真的至少别人开他玩笑他不会生气了,当时参加变形计的时候一个人背着八十斤的柴翻过了好几座山,背着农村爸爸去看病,真的很感动,现在不分白天黑夜的去拍戏,《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黄韬,《恶魔少爷别吻我》中的恶魔少爷韩七录,《霍去病》,中的赵破奴都证明他是一个好演员,在家帮妈妈做饭,和哥哥拍视频,至少我觉得他变好了,是个好男娃,






一只瑶大懒

《变形记》是一档秉承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交换人生,体验不同生活模式,从而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目的节目。但是播出这么多季以来,《变形记》是否真的达到了原来的初衷,节目中的孩子是否真的变好了,这真的是很值得人思考。

杨桐,出国留学深造,考上英国阿贝中学,成了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学霸;易虎臣,踏出创业第一步,做慈善帮助他人,办微商实现梦想;李宏毅进入演艺圈,参演《谁的青春不迷茫》.....《变形记》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是传递着正能量的。但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王林红,娇气不可,指示哥哥干这干那,不是公主却有着公主病;整容女孩韩安冉,“活到老,整到老”,如今成了疯狂整脸的网红;叛逆少女李耐阅,直播自残,诈骗粉丝,最后更是吸毒被抓......参加完节目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变形记》似乎间接成了城市孩子踏上网红之路,出名的跳板,成了农村孩子被消费的一条途径。原本单纯无忧的农村孩子突然被带到了恍若梦境的繁华大都市,短暂体验了美好人生后却又回到了艰苦的农村生活,究竟《变形记》对于他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更可笑的是,在节目结束后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城市孩子的生活现状,那些节目中淳朴的农村孩子似乎已被众人遗忘,如今生活到底过得怎样,我们无从所知。

《变形记》确实是让人变形了,但是是坏变好了呢?还是好变坏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