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本文1900字,读完大约需要5分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最耿直招聘启事火了之后,校方立刻出来撤换了新版本。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有人味的招聘启事,最后还是被四平八稳的套路启事取代。

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校方说,被刷成十万加的前一版只是“个人行为”。然而在过去,北大清华东北大学这些一流高校招人,几乎都是靠个人找个人。

1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志向是杜绝北大的衙门习气、打造现代的学术机构。要把北大提升成为跟哈佛剑桥看齐的世界一流名校,学科骨干至关重要。

怎么招教授?蔡元培决定亲自聘任,完全依靠他个人的智慧、洞察力和识人能力。而他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也体现在他选择人才的过程里。

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蔡元培聘请的北大文科学长,是《新青年》的灵魂、38岁的陈独秀,一个以批判儒教和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前清秀才;但与此同时,他又聘请了旧学人物辜鸿铭、刘师培。

28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胡适,回国后即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而此时胡适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23岁的梁漱溟家学渊源,没有出过国没有读过大学,只是拿着《东方杂志》上连载的《究元决定论》去找蔡元培,就直接被聘为北大印度哲学讲习,很快转为教授。

虽然新学与旧学并存、海归和本地齐飞,但蔡元培也知道,这样伯乐相马的方式虽然能招来人才,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后来的校长未必都有知人识人的能力。所以从1918年开始,他就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招聘条例,还成立了专门的聘任委员会,希望通过集体智慧来招聘人才。

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人才未必都能符合聘任条件,对于中国旧学而言尤其如此。所以胡适在继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之后 ,仍然没有关上破格录取这扇门。

1932年,胡适破格聘请钱穆成为北大教授,而这位二十世纪的大学者,甚至连中学都是辍学了的,基本是靠家学渊源和自学成才。放在今天,写《国史大纲》等一系列著作的钱穆,估计连当小学老师都不够资格。

2

北大靠人找人,清华也一样。1925年,清华要成立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也是27岁就当教授的主。他心气甚高,一心要把清华国学研究院打造成中国传统学术的第一重镇。他对国学研究院导师的要求是:

一 必须具有中国文化之全部知识。

二 必须具备正确和精密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 熟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果。

这样学贯中西的标准实在是太高。高到什么地步?胡适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又在历史考据方面独树一帜,还在美国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但清华校长曹云祥聘请胡适出任研究院导师时,胡适却连连摇手:

“非一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像梁启超王国维,都是成名已久万人仰望的学术大高手,入选简直没有任何异议。然而此时吴宓对曹云祥表示,我还想聘一个人。

曹云祥问,他什么学历?

——海外留过学,但没文凭也没学位。

他有什么文章?

——什么都没有。

他叫什么?

——陈寅恪。

于是35岁的陈寅恪,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肩成为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觉得天经地义,梁启超们引他为同侪,学术圈也没有谁觉得陈寅恪捡了大便宜。

要是在今天,没有文凭的陈寅恪估计走不上任何一所高校的讲台。大家都会劝他:先努力拿个博士文凭吧。

3

北大清华这样的传统名校,有金字招牌当然不成问题。而像东北大学这样的新兴高校,招人要靠待遇——用待遇能招来真正的人才,就已经不错了。

1921年,东北领导人张作霖表示:欲使东北富强,必先兴办教育。于是成立东北大学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两年后,东北大学正式成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的院长高惜冰,在清华读书时有个学弟,后来去了哈佛学建筑,名叫梁思成。

至于说到个人待遇,当时南开教授的月薪240银元、北大清华教授的月薪300银元,而东北大学普通教授月薪就是360银元,最高可达800银元。

当27岁的梁思成手持聘书,走下火车前来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的时候,他拿的就是800银元的月薪。他的妻子林徽因来之后,拿400元的月薪。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按上世纪20年代1块银元可买9斤猪肉计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4万余元。

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东北大学对引进的人才待遇优厚,对于学生也不在话下。1929年,各系成绩第一的学生从校长张学良手中接过证书后,还由学校出资送往英国德国美国留学深造。

如果不是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也许早已成为与北大清华并肩的中国顶级高校。当时的东北大学,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经费最充裕的大学,每年的经费预算是北大的三倍多。这样的高校,却不是通过招聘启事把梁思成聘来的。

……

时代发展了,硕士博士早已多如过江之鲫,但真想招聘到人才,高校的招聘规章制度早已齐备,却多半还是靠学术名望和学术成就。谁心里都清楚:一张招聘启事可能确实能招来人。但招聘方心心念念孜孜以求、真正符合招聘高校条件的人才,几乎没法通过招聘启事招来。

其实,如果没有梁思成、没有陈寅恪也没有蔡元培,那么无论有没有招聘启事,最后结果都可能都差不多。招聘启事?那是为一般人准备的套路。

您的打赏是最好的动力

北大清华找人,招聘启事只是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