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有什麼功效?

無言160523309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的乾燥成熟帶苞的果實。產於全國各地,多自產自銷。秋車果成種收、於燥。炒去硬刺用,本品氣微,味微苦。主要含蒼耳苷、蒼耳醇、異基耳醇、亞油酸、棕櫚酸以及氫基酸等。

【主要性能】辛、苦,溫;有毒。歸肺經。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溼,止痛。

【應用】

1,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宣散,既能散風寒,又能通鼻竅、止痛。用治外感風寒,惡寒

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可與其他發放風寒藥同用,如防風、白芷、羌活、藁本等。

3.風溼痺痛 本品辛散苦燥溫通,能法風除溼,通絡止痛。用治風溼痺證,關節疼痛、

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祛風溼、止痛藥同用,如羌活、獨活、威靈仙、木瓜等。

此外,本品與祛風除溼止癢藥,如刺蒺藜、地膚子、白鮮皮等同用,治風疹瘙癢。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蘚麻風,皆取散風除溼之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目前使用蒼耳子一般要求炒後碾(搗)破入湯劑,其目的主要是炒(碾)後可去刺,便於配方;使外殼破裂,利於種仁內成分溶出;可以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血虛頭痛不宜服用。

本品若過量服用和炮製不當易致中毒。早期症狀有頭暈頭痛,全身不適,噁心、嘔吐,可嘔咖啡色物,輕度腹脹,腹瀉或便秘;重者煩躁,或萎靡,嗜睡,口渴,尿少

昏迷,全身強直性痙攣,黃疸,肝牌腫大,肝功能障得,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甚至呼吸、循環、腎衰竭而死亡。

附藥:蒼耳草

蒼耳草為蒼耳的莖葉。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風,清熱,解毒。主要用治風溼痺痛,四肢拘急。也可用於麻風、疔毒、皮膚瘙癢諸證。用量6-15g,水煎或煞膏及入丸散。外用適量。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亦不能持續服用。本品散氣耗血,體虛者慎用


醫藥半仙

蒼耳子性溫,味苦,辛,歸肺,肝經,有毒。別名蝨馬頭,老蒼子,刺八裸,痴頭芒等多種名稱。

蒼耳子是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蒼耳的帶總苞果實。其果呈紡錘形或卵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全身披滿鉤刺。破開外殼,瘦果呈灰黑色,有縱紋,質堅而韌。

一:功效作用。

二:用量與禁忌。

蒼耳子內服用量在3至9克之間,過量易中毒,外用適量,但嬰幼兒宜慎用。蒼耳子辛散苦燥,而且有毒,內服要在醫生檢查後,根椐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出處方服用較安全。一般血虛頭痛和孕婦應忌用。


羅理春

蒼耳子治什麼病,蒼耳草,本地叫刺頭角。生長環境,喜生於村邊,荒地,山邊。採集加工,藥用全草及果實。果實於秋冬成熟時採集,曬乾備用。全草夏秋採集,性味功能,果甘溫,根微苦平,有小毒。祛風散寒,通竅活絡,化滯上痛。主治用法(1)風寒感冒,(2)鼻炎,耳鳴,耳聾,(用果);(3)近人用根治高血壓,頭暈,頭痛;用全草與檳榔治血吸蟲病;單用全草治麻瘋。外傷出血,煎水外冼蕁麻疹。(蒼耳子)蒼耳林中過,滿身皆細鉤。[詩詞]蓮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適。放筐亭千際,洗剝相蒙冪。




黃培相


蒼耳,別名白痴頭婆,老蒼子,捲毛子,性味功能,性微溫,味甘有毒。功能祛風溼,通竅,止痛。形態,一年生草本。野生於村邊荒地。全體有白色短毛。莖直立,高30~90釐米。葉互生,廣卵形或卵壯三角形,先端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秋季,頂端和葉腋開淡綠色花,頭狀花序。果橢圓形,外有小鉤刺狀鋼毛。

主治:(1)傷風感冒,鼻竇炎,(2)麻風,蟲盅,(3)風溼周痺,(4)皮膚瘙癢。

用法:藥用果實或全草。每用全草五錢至一兩,或種子二至三錢,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