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那麼同屬三國的東吳有哪些猛將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尋找真相。

據正史記載,東吳有“十二虎臣”,這十二虎臣是時三國時孫吳三朝將領的合稱,此十二人皆英勇善戰,故能在孫吳歷史留名,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這十二人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他們為孫吳基業的開闢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功勳。陳壽在《三國志》中把這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即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稱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一下這十二個人。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東吳十二虎臣

程普(?—215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斬華雄、破呂布,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在孫堅死後,周瑜還未歸順孫策時,程普便是吳軍的主要謀士,掌管軍隊,深得孫堅、孫策的信任,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越人,功勳卓著。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後大破曹仁於南郡。因其年長,資歷深厚,排在江東十二虎臣之首,江東諸將尊稱為“程公”。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程普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早年為郡吏,後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後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

黃蓋為人嚴肅,善於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蹟而被後人廣為傳頌,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著名的“周瑜打黃蓋”的主角。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黃蓋

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勳卓著,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與孫堅征討董卓的戰鬥中,力戰華雄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除此之外,韓當還統帥這孫吳最精銳的軍隊“解煩營”,解煩兵是一支直接隸屬孫家中央的精銳部隊。而韓當,則是統領著敢死解煩二營,為孫權“解煩”。三國時期,有各種各樣名號的精銳部隊。比如曹純的虎豹騎、王平的無當飛軍、高順的陷陣營、張郃的大戟士、馬超的西涼鐵騎,而解煩營便是一支與上述軍隊媲美的軍隊。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韓當

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漢末東吳名將。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又與賀齊併力討平黟賊。從徵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蔣欽貴守約,性豁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回軍途中病逝。

呂蒙有個很著名的故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是講孫權勸導呂蒙多讀書的故事。

其實孫權說這話的時候,不知針對的是呂蒙,還有蔣欽。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三國志呂蒙傳》)

這段對話發生的時間大約在208年赤壁之戰後,而此時的蔣欽則是剛以督軍的身份,平定了黟縣賊寇的作亂,立下大功。

也許是因為孫權的勸導蔣欽聽進去了,再加上蔣欽在215年那場成就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合肥之戰中,拼死保護孫權,立下大功,被孫權召回京城,在此前的蕩寇將軍的身份上再升右護軍。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蔣欽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軍進攻濡須,周泰率軍前往抵擋,曹操退軍後,孫權拜周泰為平虜周泰將軍,留督濡須,而朱然、徐盛等將因此都聽周泰調遣,於是不服,孫權聽聞此事,親自前往濡須塢,宴請諸將。孫權親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後讓周泰解開衣服,孫權每指周泰身上一處傷痕,問周泰這傷怎麼來的,周泰都明確的說出這傷痕是哪一場戰鬥怎麼受的傷,孫權拉著周泰的胳膊,哭著說:"幼平,你為我們兄弟在戰場上作戰如同熊虎一般,從不憐惜自己的身體,受傷幾十處,皮膚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麼不能不把你當作我的至親骨肉,委任你以兵馬之重?你是東吳的功臣,我當和你同榮共辱。"次日,孫權賜給周泰青羅傘蓋,於是徐盛等人才服從周泰。

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有人評價說周泰和太史慈在孫權時期能拿出的唯二的頂級猛將。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周泰

陳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後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於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張遼奇襲逍遙津,以七百人打破孫權十萬人,此役中,陳武為保護孫權而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陳武

董襲(?-213),字元代,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漢末年東吳孫權麾下將領。武力過人,有志節,對人慷慨。歷任別部司馬、揚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後官至偏將軍。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南征,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董襲浸死,孫權改服致喪。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董襲

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初為益州“錦帆賊”,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甘寧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而甘寧的武藝也不俗,在三國水戰將領中,甘寧可位列第一。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甘寧

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官至偏將軍。在十二虎臣中,淩統的年紀最為年輕,15歲便從自己的父親手中結果了軍隊,赤壁之戰時,他年僅19歲,堪稱少年成才,頗有甘羅之風。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替換高清大圖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乃是東吳後期“兩大支柱”,與丁奉齊名。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為中郎將。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徐盛

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再次出征荊州,孫權襲擊關羽,關羽退守麥城,吳範預測關羽偽降,孫權於是派遣潘璋與朱然截斷守將關羽後路,於臨沮至夾石間,遇上關軍,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擒獲關羽、關平及都督趙累等。孫權便分宜都、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潘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替換高清大圖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將領。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

此後又於太元二年(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足以和“甘寧百騎劫魏營”“周泰血戰救孫權”相媲美),大破進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拜為大將軍,後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建衡三年(271年)去世。堪稱大器晚成,與徐盛並列為東吳晚期兩大支柱。

東吳十二虎臣,一個是翻版“吳下阿蒙”,另一個是三國甘羅

丁奉

替換高清大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