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是什麼意思?

咱是好人

“聖人不死大道不止”幾個意思?“老而不死謂之賊”呢?

題目中“大道”為“大盜”之誤。

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語出《莊子·胠篋》。

二:這句話的字面意思。

句子表面直觀的意思,是說:如果聖人不消失,那麼大盜出現而禍害於世的情況就不會停止。

莊子說,人們蒐集財寶貨物,並用箱子櫃子牢固關鎖,但總是招來大盜偷搶,為了不被偷搶,就不顧重負揹著逃跑。因此,人們積累財貨,就相當於是給大盜準備的了。聖人雖然用他的聰明才智,提出了仁義道德、禮樂教化和法制,企圖為人們的生活和貨物提供守護,但人們的寶物還是常常被大盜偷搶而去,那麼,聖人想要用智慧創造的禮法之類,其實是在為大偷保護財物。

聖人立宗廟建社稷,建立國家和社會秩序,但大盜殺來,一下就將這一切搶奪為已有,甚至為所欲為。這樣,聖人建立國家社會,不就是為大盜建立的麼?

按莊子的邏輯,如果沒有聖人建立這一切,任何人都沒有智慧,沒有思想,絕聖去智,也就沒有社會、財寶意識,那麼這一切就都不會出現。

所以,如是聖人不消失,那大盜竊財竊國的現象就會不斷髮生。

三、一點思考:

莊子這句話,以及它的論述,確實有點驚世駭俗。非議聖人,大逆不道。這種話也只有在他那個時代才可以說。

聖人德行崇高,濟世匡國,功業偉大。除了聖德聖功聖蹟之外,還有聖言傳世,影響深遠,後世只宜景仰和緬懷,並將其精神發揚而光大之。

但是莊子確實也看到另一面。一個人被提升為聖人,就會有一大片人下降成層次更低的凡人。有時候,聖人腳下跪倒那一片人,並沒有從聖人那裡得到多少好處,反而可能因為人有個聖人會被套上更上繩索。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大盜產生的根本原因。更為甚者,聖人可能變成大盜的合謀者,他們相得益彰,而苦了更多的凡人。

不過,我們還是更習慣於有聖人。

四、“老而不死是為賊”何意?

“老而不死謂之賊”當作“老而不死是為賊”。

《論語憲問》中說: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這句話,是孔子罵鄉鄰原壤的。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他清洗棺木。他卻噔噔地敲擊著棺木唱歌。上文說,原壤用不符合禮儀的坐法見孔子。孔子就罵他:小時候不謙遜尊長,長大又無可稱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賊,害也。有禍害的意思。

賊,也有強盜,偷竊之意。

孔子罵原壤,“老不死的,真是個害人精”。

也有人說,孔子天命思想很嚴重,認為一個人應該老而朽,這樣才對得起老天給的“天命”。如果一個人老而不死,又無德行——比如原壤,那就愧對天命,就可以看成是偷竊天命而活,或者就叫苟且偷生吧。

從原壤的行跡表現來看,在聖人看來,為兩種說法都是適合原壤的。


水煮周易

1、權利隱藏在義務中

聖人主張絕對義務。

穿過絕對義務,聖人獲得的是絕對權利。

絕對權利,會導致絕對腐敗。

因此,真、善、忍的未來是假、醜、惡!

聖人的主張與民主和未來背道而馳的。

聖人主動承擔群體責任,群體巨大的義務使聖人在壓力中日漸扭曲——正常人無法承擔群體應該承擔的義務與壓力。扭曲的聖人獲得至高權利,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希特勒在發動二戰之前死去,他絕對能夠稱得上聖人。幾乎以一人之力帶領破產的德國走向經濟高速增長的新時代。但如聖人般的希特勒“翻臉”就成為整個歐洲的夢魘!因此,群體的義務就應該由群體承擔(沒有聖人,都是願意遵守契約的普通人,才能避免絕對權利和絕對腐敗),群體承擔的義務是民主。

聖人與難民是一對孿生兄弟

不要以為獨裁者都是道德敗壞者,實際大部分獨裁者的道德水平遠高於平均線。

聖人的土壤:底層民眾漠視義務,渴望權利,渴望救世主——貧窮性弱智。

因此,拯救貧窮,消除聖人土壤的唯一路徑:把義務和權利打包

轉嫁給底層民眾。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和權利隱藏在義務中的現實。難民變成願意承擔義務的公民,願意承擔義務的公民還需要聖人嗎?答案不言自明。

因此,“大盜不止(難民環境),聖人出。聖人與大盜爭鬥的過程中,學會大盜的手段,亦為大盜”這是一個無間道。就如同尼采所言:“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


高金波

這是上很有意思的問題,也是爭議較大的問題。此話是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是道家人物,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治,也就是沒有賢愚之分,順其自然。聖人代表的是一種美好的受人尊敬的東西,大盜相應的就是醜惡。結合起來就好解釋了:只要有美的貴重的東西存在,就一定有醜惡的東西伴隨。陰陽互為根本。所以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呵呵,比如,原始人類,皆不以穿衣為美(衣服的根本起源是取暖,而非比美),那就沒有以衣貌取人的現象了;人人都以尊老愛幼為美德,所以看到不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人就會指責(哪性是在心裡)其為不善。呵呵,有意思的一個問題


衣揚1

原文應該是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是指的社會樹立的標杆無錯無咎的人才能稱得上”聖人”!是一種脫離社會現在存在由人臆想炮製出來的虛假的形象!如若這種炮製虛假的方式不去除”即死亡”而社會中又不可能存在無錯無咎之人必然導致有不少人用虛假盜取聖人之名的行為層出不窮!甚至會大到成為竊國大盜!歷史已經驗證了莊子依據周王朝的運行過程的推理與推斷是正確的!作無錯無咎之人自然不需要不斷改過自新,無咎之人沒有過錯而錯誤都是別人害的應該是常見的事?當兩人或兩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責任之事最常見的是什麼?爭功於自己委過於對方與別人和自然原因的弄虛作假的事並不少見!如此等等……足以證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正確的判斷和有歷史事實擺在那裡的了!故獨尊自己是人為製造的社會病毒和人的心理病毒理當清除來維護社會共同機制的生成!


公議

糾正題主的白字: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盜是盜賊的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胠篋》,前後文如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會中止。即使重用聖人治理天下,卻同樣會讓盜賊得利。

莊子的這句話實際是老子“絕聖棄智”思想的另一種闡述,他說的聖人指的是那些創造出社會倫理秩序和法則的人,而這些倫理法則最終都被一些人異化為統治國民的工具,所謂竊國大盜說的就是他們。

莊子認為:如果一個社會由一小部分人來制定規則,去約束另外一部分人,那麼無論規則是什麼,出發點好壞,都改變不了一部分人壓迫另外一部分人的事實。

這句話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的部分在於認識到權力使人異化,引導百姓不要迷信權威,避免陷入專制陷阱。消極性的一面在於陷入自由無政府主義,蔑視規則!

老而不死謂之賊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翻譯過來: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了卻不給年輕人做榜樣,真是個害人精。

原壤是孔子的故人,叉開雙腿坐著等人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被孔子教育。

老而不死謂之賊的意思被許多人曲解成老了不死就是害人精,這是一種誤解,更多是教育老年人不要為老不尊,要給年輕人樹立個好榜樣,不然才是“賊”



日慕鄉關

聖人就是欺世盜名的人為自己利益吹捧起來的一道具。所以只要這些欺世盜名的人存在,他們絕不會讓聖人這塊金字招降倒下。聖人和大盜就像現在人們所說的雞和蛋的關係,不管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實他們是相輔相承的!但是聖人是特定的,而大盜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時會出現。

這句話應該一個到裝句,也就是:"大盜不止聖人不死。"這樣更容易讓人理解

《莊子》之所以寫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只是讓聖人和大盜的主次之分互換,也顯示出文人之間的尊重。

當然,能被人捧為聖人的也絕非泛泛之輩!

孔子認為從小就不孝順父母,成年無所作為的原壤,(原壤母親去時他母親的棺木還是孔子替他擦乾淨的,而原壤卻拍著棺材唱歌而沒有一絲悲傷之色,喪事也是孔子出資。)到年紀大了還為老不尊,不講禮儀。像他這種人話在世上就是糟蹋資源、敗壞世風。

論語中"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特指原壤這一類人,而不是代表那些老年人。


玉寬7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聖人不死,指的是修道者的念不死,大盜不止指的是思想就會沒有停歇,妄念紛飛!只有把你的念看住了不起妄想了你就悟道了,不管是聖人的念,好念,壞念,都是大盜,有念即邪即盜!老子,莊子,孔子,講的都是修煉上的事,都是悟道的事,和精神上的哲學沒關係,不要依文解字的去解道法,道可道,非常道啊!


30914548敢為天下先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是某種手段獲得別人對他的崇拜。以自己的形象佔據別人的精神世界(思維空間)。由於聖人的影響人對客觀事物失去辯別的時間與能力。影響到人自然天性與認識。聖人的最終目的,一是獲取他人的崇拜而獲取優越感。,二。是裝聖人,獲取他人的崇拜後,竊取權利。如王蟒。這裡多指周公。三,裝聖人竊取財物。獲得物質上取得的優先權。

老子講,聖人出有大偽。故絕聖棄智,見素抱樸。


中上行

樹立的聖人,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從而喚起人們的私慾,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就會欺世盜名,矇蔽世人。這個說法和“不尚賢,使民不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邏輯上是一致的。


小夥伴1688026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