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今日元宵節

今日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習俗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吃元宵

吃元宵

十五的月亮圓又圓,十五的湯圓甜又甜。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名其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不一而足。

老奶奶,手兒巧

做花燈,鬧元宵

西瓜燈,兔子燈

金魚燈兒尾巴搖

飛機燈,送寶寶

火箭燈,送浩浩

寶寶樂,浩浩笑

一同鞠躬謝姥姥

猜燈謎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先來猜一波:

又來一個(打一字)

多一半(打一字)

武大郎請客(打一成語)

快刀斬亂麻(打一成語)

耍龍燈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

舞獅子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送孩兒燈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送花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在過節期間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賞燈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如: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今日元宵節——元宵習俗要知曉

元宵節,人約黃昏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