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艺术家爱德华·蒙克?

AKIKO1

虽然北欧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拥有悠久且独特的艺术传统,但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北欧的许多艺术家还是在德国接受艺术教育。

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法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北欧的艺术发生了从德国艺术向法国艺术风格的转变。北欧的艺术家们先是发现巴比松画派,纷纷来到巴黎学习,然后又受到法国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艺术的洗礼,后来,他们开始受到更加前卫艺术的触动和启发。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挪威人爱德华·蒙克。

这是蒙克1933年拍摄的照片,蒙克1863年出生于挪威洛顿,拍这张照片时已有70岁了。

蒙克早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学习和从事绘画,1885年,蒙克22岁时,前往巴黎追寻艺术梦想。在巴黎旅居期间,蒙克接触到后印象派和象征主义艺术,其中尤以梵高和高更的作品对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此后,他在创作时也开始运用旋涡状的笔法、简化的形状和非自然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起蒙克,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他的作品《呐喊》。这张1893年完成的作品,如今收藏在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扭曲变形的死神头颅表达了一种绝望情绪,这种情绪在以前的绘画中是无所表现的,是蒙克的首创。

蒙克可能是受到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启发才画了这张画,他曾说过那次火山爆发就如同“一声巨大的连绵不绝的尖叫”传遍了整个世界。

蒙克很清楚自己的艺术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抑郁症和心理疾病,他被死的念头萦绕,所以他的画作往往让人看起来绝望,感受到一种悲观。

上图这张《生病的孩子》被蒙克认为是自己在艺术上的一个突破,他先后就这一题材画了六个版本。这幅画是蒙克受姐姐去世触动而画,表现了病房里的寂静和人物的悲伤、无助。蒙克用刮刀刮出了颜料层,营造出泪眼朦胧的效果。

蒙克的心里疾病成为他风格奇特、狂野躁动的作品的动力和源泉。他用大胆的色彩和强烈明确的线条表达他的悲观,预示了后来的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蒙克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有关存在主义的主题,如生存、死亡、恐惧、愤怒、绝望等。

除绘画外,蒙克还是一位版画家,他的木刻多为彩色作品,备受赞扬。


画家王衍成

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陋,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他的作品反映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击穿灵魂!



蒙克是19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人们在矛盾与痛苦中,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带有强烈的悲剧意味,孤独色彩,真实的心灵!

在蒙克的绘画生涯中,多次改变艺术风格,由自然派辗转半印象派,成熟的蜕变,而又是肉体折磨灵魂的改变,创作风格骤然升至顶峰综合派原始画风,在此色彩成为象征,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倾向于选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并把人物安排在前台,充分表现灵魂深处!



他的画作,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刹那完全被凝固,画中的人物撕心裂肺的呐喊,挣扎,想要冲破宣纸,变现在眼前,带来的既视感的震撼!

蒙克殚精竭虑的构思,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所表现的大相径庭,他创作的男人和女人们都不是真实的。他绝不会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一定描写那种有呼吸、有知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通过神精、内心、头脑和眼睛表现出来的就是绘画的艺术!



爱德华·蒙克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更是无与伦比的,站在人类绘画金字塔的顶峰,孤独恐惧的人类撕心裂肺的呐喊吧!



小小嬴政

Edward Munch(愛徳華.蒙克,1863-1944),挪威象徵主義派畫家。

象徵主義強調私人、主觀的象徵來表達個人強烈感性經驗。主張暗示,反對直說。十九世紀末法國著名詩人散文創作家Stéphane Mallarmé(馬拉美)曾說過:To name is to destroy,to suggest is to create.(明指是破壞,暗示是創造。)著名的象徵主義美學理論。

象徵是以一物表現更抽象、普遍的事件、觀念或意義,不需指出象徵所指涉的意涵,只要象徵物本身的呈現,就可以引起人直接的聯想和心理反應。而蒙克的《吶喊》(作於1893年,存於奧斯陸,市立美術館(蒙克館))最具代表性。人像猶如一條以暗色調出的蠕蟲,兩只長手緊緊地捂著耳朵,脸上還有兩個空洞的眼窩-孤獨絕望的人。這幅蛋彩布畫不僅讓受眾產生視覺上的具體感,也象徵的聲波席卷受眾,吶喊聲仿佛要從畫中湧出,旋轉,沿著畫面邊縁顫抖,然後延長至畫布之外。


蒙克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死去,在14歲時因同樣的疾病奪走了他姐姐生命。此後,又因父親對宗教的偏執,其所做所為令少年蒙克戰憟不已。26歲那年父親算是走了,但不久弟弟又撒手人寰,妹妹則被送進瘋人院,蒙克本人長期被焦慮症與被害妄想症折磨,加上酗酒及混亂的兩性關係。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蒙克的繪畫中,表現生存的痛苦,絕望轉化成創作。他透過對比的色彩、直線與曲線,以及簡化成雛形的人體的象徵來表達自己的深刻情緒。

蒙克的繪畫藝術也深受歇斯底里病症理論家讓.馬丁.沙爾科關於精神分析學的影響。沙爾科自1870年起开始研究歇斯底里。他認為歇斯底里源於削弱人的神經系統的遺傳性感染,同時還發展了一種認為歇斯底里有其心理淵源的理論。通過催眠實驗,他認為,歇斯底里即使不是醫學意義上的,也是象徵意義上的疾病。而沙爾科對照片的使用是最廣泛的。「照相機對歇斯底里研究與顯微鏡對生物組織學一樣重要。」如弗洛伊德所解釋的,沙爾科「具有天才藝術家的氣質-如他評價自己時所說,他是一個‘視覺的’人,一個預言者。」

蒙克在45歲時進入了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他在心裏和身體兩方面都得到治愈。在康復出院至到81歲高齡與世長辭的近三十多年時間裏,蒙克再也沒有留下有價值的作品。當病病的靈魂被治愈之際,與生俱來的天賦也隨之消失。


填格



爱德华蒙克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作品为世人感叹,他的艺术饱含着个人思想情绪,而不是无主题的感觉表现,作品主题涉及人物肖像、风景、动物、版画、油画等。爱德华成长于印象派、后期印象派、新艺术运动崛起的年代。





首先爱德华蒙克的前半生被一连串的死亡所覆盖,这也给爱德华蒙克造成了永久的伤痕,由于连续不断的缺失,死亡也就成为他艺术作品的主要创作源泉。1868年12月4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登雷在奥斯陆长大,父亲由于患有精神疾病,向他们灌输了对于地狱的无线恐惧。五岁时他就失去了母亲,十四岁时,蒙克的姐姐死于肺结核,并且在1889年蒙克在巴黎得到父亲的死讯。1895年,弟弟安德列亚斯刚结婚不久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他前半生来说,真是晴天霹雳。蒙克也曾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相伴我的一生。年少的蒙克也始终受疾病缠身,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工程师,而最终成为了一个艺术家。



其次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寂寞等为题材,强烈对比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并且夸张的造型,好想只有这样才能书法自己强烈的感受和情绪。《呐喊》已成为人类焦虑内心的永恒的象征?





最后蒙克的作品绝世无双受世人追捧,简单分析一下蒙克作品。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1866)、《在灵床旁》(1895)、《母亲之死》(1899)等,多是对于童年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变。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画家的特质。



《圣克卢之夜》描绘的是蒙克的房间,一个孤独的人影靠着窗户坐着,目光仅仅盯着远处的微光,房子也被阴暗所笼罩。窗户的影子倒影在地上,貌似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也预示着死亡,



在《死去的母亲和孩子》作品中,蒙克回忆了母亲那场死亡,五岁的时候,母亲躺在病床上,逐渐失去呼吸,姐姐苏菲睁大双眼,用双手遮住耳朵,希望能挡住死亡。而当姐姐去世的时候,这份生命焦虑的容器,就只剩下了莫克自己。



《绝望》作品中,主人公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孤独的个体,远离自然所有的动物与植物都与他无关,这也极大的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对于莫克来说这并非是由于独处或冥想,而是生活中真实的痛苦经历。



《吸血鬼》是男女关系的象征,原题是《爱情与痛苦》,在恐怖与寂静的夜里,男人都是那样的无助,既无法摆脱吸血鬼,也无法摆脱痛苦,然而女人却会一直在那里咬下去。而作者本身的感情经历也同样让人同情。



蒙克所刻画的人物,独具特色,而每一种姿势也是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情绪,也表现出一种特定的心里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创作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蒙克也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在其去世前捐赠了1200件绘画、7500件速写和水彩、18000件版画和13件雕塑。你是如何看待蒙克的?


三国逐鹿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情不自禁想起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作家,必须家道中落、体弱多病,父母离异。。。过于温饱和幸福可能真的无法诞生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一生在不安之中挣扎的,我很喜欢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


这是蒙克最出名的作品,《呐喊》。

整个画面都是血红色的、躁郁的、不安的,好像已经让观众感觉到高分贝的呐喊。

这幅画也是emoji表情包里“惊吓”的灵感来源。


蒙克的一生非常不幸,年幼时失去母亲,长姐如母,可是等他稍微长大点时又失去了他的姐姐。唯一的亲人父亲又非常狂暴、固执,给蒙克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阴影。

所以失去一直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这些令人伤心的回忆造就了一个画面具有强大力量的蒙克。


就像银行只贷款给有钱人一样,爱往往也只会被命运赠与不缺爱的人。可怜的蒙克在原生家庭里很少感受到温暖,可是爱情却也一直伤害他。

不知道是不是母亲早逝带来的影响,蒙克第一个喜欢上的是一个已婚少妇。蒙克几乎为她疯狂但是她最后把他甩了。

后来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真爱,可是失败的原生家庭没有提供任何处理两性关系的范本给他学习,于是他把和最爱的人的关系弄的一团糟。

失败的爱情让蒙克在作品里开始妖魔化女性。

但正是这样,也让我感觉到他多么渴望一段正常的、真正被爱的亲密关系。

后来的蒙克和梵高一样,因为精神问题进入了精神病院,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除了有精神病之外还有肺结核,虽然他身体状况十分糟糕,可是他创造出的这个矛盾又痛苦的世界,是少有艺术家能创造出来的。

他是不幸的,因为太多挫折降临到他身上,但他又是幸运的,如果不经历这些,蒙克也就不是今天的蒙克了。所以就像柴静说的,苦难不值钱,对于苦难的思考才值钱。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靠自己的人生智慧,把苦难化成了一颗颗最闪耀的珍珠。


南妹妹

蒙克《男人和女人》

艺术的最高形态是什么?是宗教,是哲学,是用哲学的思维和思想来探讨和解答人类的终极问题,比如说,人性本质,人生的意义,生与死的奥秘,人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等等。

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理解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主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进入他的作品的内核。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出生在挪威,虽然没有出生在诸如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大国,但并不失伟大,他被誉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奠基人。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前半页,对绘画做出了不朽贡献。

蒙克《女人的三个阶段》

表现主义在欧洲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脱胎于梵高、高更、塞尚等人后印象派的风格,又启发了野兽派画风,之后的抽象主义,以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创作理念。可以说,立体主义对欧洲绘画的转型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爱德华·蒙克常常借助绘画之外的学识来充实绘画语言,让自己的绘画具有了饱满的张力和感人的视觉冲击。他在创作中,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表达自我的精神诉求,是表现主义共同追求的特点。

蒙克《生命》

比如,如何在绘画中用浓烈而明快的色彩,来表达自我感受与主观感情,表达内心的彷徨、不安和恐惧,让这些情绪去感染观者,从而起到共鸣的作用。

蒙克把色彩和色调上升到了抽象表达,为了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可以说,蒙克不在乎用变形、夸张的造型来满足这个创作理念,他笔下的人物和风景,似乎都是扭曲和变形的,仿佛充满了火气,随时要爆发一样。

蒙克《呐喊》

爱情、生死、孤独、恐怖等,常常是蒙克笔下最爱表达的题材。他笔下的物象,造型高度洗练和概括,一幅画中,

线条有粗细有长短,制造出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色块夸张而简洁,笔触如流动的水,在画面肆意张扬,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抒情。《呐喊》和组画《生命》是他的代表作。

他这种奔放、酣畅的画风,重在表现主观情绪的喜怒哀乐,因此,被称作表现主义。


鸿鹄迎罡

呐喊,无助的呐喊,来自灵魂深处充满了困顿和挣扎的呐喊。昏鸦俯冲掠过爱德华·蒙克对于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表现主义天空……。


蒙克是表现主义先驱,1863年出生于瑞士的蒙克一生命运多舛,幼年丧母,青年丧父,身边的兄弟姐妹也相继离世。收到过纳粹的排挤和迫害,艺术上最初也不被理解和接受,自幼多病最终因为焦虑疾患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疗养院,或许是因为艺术的拯救蒙克晚年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于1944年与世长辞。

蒙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神魔共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现实中所呈现的贪婪和暴戾相互激烈碰撞。

表现主义为深入探究人的灵魂深处之奥秘打开了一扇门,无论里面的真相是什么都被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在了面前。

先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艺术家以天才的敏感强烈感受到来自于生命的苍白,战争面前个体生命如此之卑微,艺术家只能通过艺术语言做最深入地揭露和乏力地挣扎。

蒙克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就是怀揣最真诚的生命体验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释放,其表现方式是直接的不忍直视的呈现。



表现主义为德国表现主义和后来的各种现代艺术提供了营养与空间,向孤独的生命致敬,向表现主义致敬,向爱德华·蒙克致敬,昏鸦掠去……。


疾飞昏鸦

这是一个体内装满负面情绪,

然后把这些负面情绪也表现在了画中的人。

来,

小玉和大家聊聊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青春期》

爱德华蒙克,

是20世纪一位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

这些表现主义画家与现实主义画家再现生活不同,

他们非常注重突出情感性。

所以,

年仅26岁还处在旺盛青年时代的蒙克就曾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蒙克《呐喊》

他的画中,

首先表现的是焦虑这一负面情绪。

画家运用夸张的颜色和线条,

展现了一个变了形正在血色残阳中尖叫的人,

那种极端的苦闷和孤独以及恐惧,

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蒙克《病孩》 怀念去世的姐姐

蒙克《死去的母亲和孩子》 怀念去世的母亲

蒙克的画中,

也在不停的表现着生病以及死亡的场面。

蒙克5岁时母亲由于肺痨而离世,

14岁时遭遇了姐姐以同样的方式死去。

可以说,

亲人的离开这一童年阴影一直困扰了蒙克一生。

蒙克 《吸血鬼》

蒙克 《吻》

在他的画中,

女人和爱欲也是一生的主题。

在蒙克那里,

越是漂亮女人,

越是危险。

这也许就是一种求不得吧,

蒙克热烈而病态的渴望着女人,

却又在女人那里受到伤害。

所以女人对于蒙克既是诱惑又是毁灭。

那么,

你喜欢这样的蒙克吗?



art张小玉

这个问题看了两遍才想起来好像是《呐喊》的作者。我顺便搜了一下做确认。音乐和绘画是灵魂的表达,在绘画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就是可见对人的触动比声音更大。

我先给你评这幅画。圆滑的线条表达出作者眼里的世界仿佛是互融的,观念和行为的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但色彩对比强烈,他自己真实感触到相互之间的冲击!黑色是郁闷纠结的表达:桥面黑色线条不多、他走的道路还不是多郁闷;远方的大块黑色,是他见到的不平等、他见到的黑暗生活。天空的橙红色是温暖的感觉表达,也表达他温暖的向往和对未来变革的预计。呼喊的人是表达作者改变、沟通的愿望,黑衣服是随众的掩饰和无奈。

不知道是各类出版物差别还是手机像素色差的原因,那一抹“血色的天空”我始终看到的都是作者对温暖的向往。

嗯,这么评述作品,你了解作者的为人没有?即使是临摹画,只要不以复制为前提,都在表达画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画作不以名气定高下,在能否入你的眼和你的心。

认真地说,我更喜欢梵高。梵高的《向日葵》在表达生命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燃烧;他还有幅桥和河水的画,很纯净很宁静的感觉;那幅星空是他灵性的表达。如果他投胎在中国,必定是修佛修道的人。哈哈!可惜了。

喜欢一个人的作品不等于要喜欢一个人。画作者本人的表达技巧有区别,如同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区别。画作的鉴赏与其它类鉴赏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